解读剪纸图案中的图形设计语言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co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在《艺术与文化》一节中指出:“在课程中,一方面增加本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内涵,使学生通过对民族艺术的学习……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同时 ,它还是学校艺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综合性的课程建设应该以自己的民族艺术文化作为基石,这将会对弘扬民族艺术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剪纸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认知、操作、情感等训练,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剪纸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继承发扬民间艺术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通过剪纸教学,让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在剪纸的活动中获得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通过学生的剪纸体验和感受,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做事耐心和细心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
  剪纸是我国古老民族创造审美的最原本的精神形式。它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是人类劳动生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从剪纸存在的基本形态和创作心理来看,它的创作目的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这与现代设计的为实用、审美需求而创作的特征是一致的。因此,无论从审美心态或从创作形式上来看,剪纸与现代设计都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直以来,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不仅为国人普遍喜爱,更是为中外从事美术与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员所赞叹和欣赏,它以质朴、感人、纯真的审美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纯朴而趣味盎然的平面形象时,不仅会从中感受到其图形形式稚拙、质朴的泥土风,更能窥探出其意象形式的某些现代设计的风格和元素,其创造性组合、打破时空的创造性胆识、主观臆想的象征性语言,是民间剪纸的艺术精华。这些独特的图形形式无疑也是现代图形设计所体现的形式手法的观念特征。
  图形作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对人的视觉经验、心理经验及行为活动等的深层研究、理解而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联络信息,沟通表达情感和意识的文化媒介。
  现代设计对图形的运用和研究正方兴未艾,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华夏几千年文明史中灵动与智慧的沉淀。我们的祖先采用独特的视角,大胆而细腻地表达出他们特定的心理、情感体验,而这些被我们称之为“图案”的东西,其心灵境界、乃至表现手法都与现代设计中的“图形”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的匠心独运,发人深思。
  民间剪纸艺术以拟人、夸张、随意、生动的造型手法,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中学生剪纸有其自身特点。中国著名的剪纸艺术家钱亲华说:“学生剪纸主要以对折剪为主,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图案,少剪具象的东西,好的学生剪纸作品,除了要很好的掌握剪纸语言:直线条、圆形,锯齿形、月牙纹样等,更要有青少年的特点,要大胆夸张变形,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知道同构是图形的重要创意、构成方法,是事物之间信息转换一种关系。同构本质上是一种影射和借代,通过这种影射和借代,一个系统的结构可由另一个系统来表现。同构包括形——形的同构,意——意的同构,形,指事物的外观、色彩等表征;意,指事物的蕴意、象征等内涵。具体说来,又细化为错视、图底反转、矛盾空间、比喻、谐音双关、文字图形等形式。
  1.错视——利用共同轮廓,造成模棱两可、变动莫测的图形。
  图形设计常常以同形相构、异形相构和切割重构等手法,使形态与空间形成改变常规的视觉感受,以新奇、怪异来获得全新的视觉传达效果,它和中国的民间剪纸象征性造型相比,虽然各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但却有相近的图形再造观念和手段,使图形具有原概念之外的新意境,并能相互运用。敦煌莫高窟壁画“三兔飞天”的藻井图形利用兔耳为共用形,实现了形与形之间最为严密充实的契合关系,造型简约紧凑,富于趣味。民间剪纸“四喜人”,四个娃娃共用两个身体的造型,既丰富了图形,又产生了十分生动的似动效果,与“三兔飞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2.图底反转——实现了形与形之间的律动交替,有效形和消极形之间相互凸现、隐形,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早期的半坡型彩陶纹盆,采用色彩双关,使黑白两色互为衬托,从黑色图形看,是以白色为底色,从白色图形看,是以黑色为底,具有一种交替变化的美感;道教的太极图,阴阳两形互生互动,成为融土地宇宙人文为一体的神秘莫测、蕴意丰富的完美形。从很多精美的作品中同學们可以看出,民间艺人在长期摸索和不断实践中,对点线变化的组织、黑白交替的对比及审美能力,有了极高的认识。他们懂得以清晰、简洁、單纯的黑白语言来表达丰富、强烈的视觉效果。
  3.矛盾空间——在二维平面上反映对三维立体的各种物象的追求,在同一图形空间中表现不同空间观念的并存。这种空间构成在二维的平面中可表现和识别,但在实际物象结构中却无法形成。
  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同时,民间剪纸也具有一种散点式的构图方法,即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将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这在现实中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纸中也自然的合理起来。
  而“如意盘长”中那无头无尾的端倪大概也没人瞧出,它带给人们顺畅如意的心理暗示却读不出它的矛盾所在。
  4.比喻——借用某一事物的形态或蕴意指向,来补充事物自身形或意的不足,起到强调和夸张的作用。
  “龟鹤齐龄”,借龟和鹤两种长寿动物之名,配以松枝,表达了对长寿的向往和祝愿,是明喻;“喜上眉梢”,喜鹊是喜事的象征,栖于梅枝上,“梅”则通“眉”,暗喻吉祥之意;“如意”,是搔痒用的搔杖和灵芝的结合,取前者的遂人心意和后者的流畅形,称如意,表达事事顺心的祝福,极富人情味。   5.谐音双关
  中国民间“讨口彩”之风极盛,如“鱼”通“余”;“鹿”通“禄”;“鸡”通“吉”,都是利用谐音,一语双关。敏锐的民间艺术家们将其引用到图形中来,从而产生了中国特有的吉祥图形。
  “福寿双全”中,“蝠”通“福”;“钱”通“全”,两个钱币指代“双全”,意料之外却于情理之中。“富贵有余”中,“鱼”通“余”,一條跃动的夸张的鱼起到了活跃画面的作用;又如“福禄寿”中的“鹿”通“禄”。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列举。
  6.文字图形
  汉字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体系最完整,结构最谨严的象形文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多种手法,可以说是最具张力与创意的文字。
  “黄金万两”、“招财进宝”都是通过形的共同制造一种巧合,同时以书法形式来表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将“春”字、“福”字简单地进行倒置,言简意赅却又别具一格地表达出“春到”“福到”的寓意。将“喜”字并列联结,点出“双喜”之意,进而发展成为人们新婚大喜之时必不可少的造势之作。佛教中的万字符,也逐渐流入民间,取“多至上万”之意,延绵出源源不断的“万字长绵”。此外,“寿”字对圆形的适应称之为“圆寿”,喻无疾而终的美意;“寿”字作上下拉伸的加长处理,则称之为“长寿”;此外,还有“万福万寿”、“百寿图”、“百福图”等,让我们应接不暇地惊叹于古人的奇思妙想。
  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冲击,剪纸这门传统民间艺术发生了变化,伴随着有成就卓著的老艺人相继去世,祖辈留给我们体现中华民族生活传统的文化遗产正以不同方式快速流失,青少年对剪纸的陌生,使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似乎日渐式微。民间艺术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身授而区别于文本文化。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一座绵延炳焕、炫转荧煌的文化宝库,让我们根植于华夏文明这片沃土,承前启后,它有一定固有的程式化语言,但由于各地区民俗文化的差异,在应用、表意、艺术格调方面各有千秋。一代传一代,在川流不息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没有断流,它是不断演进变化着,呈现一种活态的,而绝非停滞不前的文化生态。对于剪纸的继承和发掘将是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工作,如不再加以保护和发掘中国的傳统剪纸中的大量有益的元素,那么中国传统的审美也将随之黯然失色。保护和发展中国的传统剪纸文化“行在当代,利在千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狼共舞”并不可怕,相反,每一次异质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将会带来民族文化质的飞跃。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缺失将成为每一位设计者共同的劲敌。因此,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的小设计师要“善学邯郸,不失故步”。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我们的剪纸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其他文献
“打是心疼骂是爱”,“黄荆棍下出好人”“严师出高徒”这些深入骨髓的传统教育的本能,时至今日似乎还被人津津乐道。但不难发现,我们并没有赢得孩子。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理孩子,让每一个孩子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那就读读沈丽新老师的《让孩子看见你的爱》吧!  沈丽新老师不愧为儿童的陪伴者,在《让孩子看见你的爱》中,既有案例的剖析,又有对教育过程的反思,中西教育文化的碰撞。她走进了孩子的内心,是一部很好
期刊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创办于1882年,它的前身是江苏学政兼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在左宗棠的协助下而创办的“南菁书院”。清末,她是江苏全省的最高学府和教育中心。百年南菁,历经沧桑,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南菁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如黄炎培、陆定一等国家领导人,蒋新松等10多位院士和10多位将军,还有汪曾祺、顾明远、沈鹏、曹鹏等一大批文学家、教育家、艺术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南菁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忠恕勤俭的南
期刊
卫培明,常熟市杨园中心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常熟市学科带头人,常熟市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获得过“全民健身活动先进个人”“常熟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常熟市劳动服务明星”“苏州市周氏德育奖励金”“苏州市学校体育达标先进个人”等称号。他追求“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风格,秉承“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的理念,开展多彩教育。  卫培明校长喜欢书法。作为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硬笔书法
期刊
很多教师的生活太忙碌,忙到迷失了自己,忙到来不及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忙到生活只剩下忙碌了。所以教师需要心灵之旅!  最近,我读了美国作家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让自己的心灵有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被书中通透教师心灵世界的深邃智慧所震撼。本书从关注教师心灵的角度,从智力、情感和精神等方面,来解读教师、解读教学、解读教育,让我如浴春风,有重获教育生命之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
期刊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人的发展”,是需要针对不同个体精心设计、灵活实施的。奈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整个教育大环境还是应试格局,要想从几十年的传统教育转型,实现尊重个体、张扬个性的新教育,会遇到来自领导、家长、教师各方面的疑虑和阻力。我们真的能够让学生“淡化考试而赢得考试”吗?谁也不敢下定论,谁也拿不出现成的方案。但是,学校转型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每位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期刊
“神奇小孩”的横空出世,无疑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教育命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说文解字》把教育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西方认为,教育的本义为“引出”或“导出”,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法国思想家
期刊
近段时间,很多“神奇小孩”的出现让我们深感“世界已经是你们的”:上海热播的“少年爱迪生”,有情有义的科学少年们用自己的爱、激情、创意与科学精神解决了一个个生活中的难题。但是,孩子们的这些成就不一定都是在学校里获得的,或者说不一定都是老师教会的。如今互联网改变了世界,学生学习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多,学习的路径也变得越来越多元,让学生学会求知才是王道。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
期刊
赵宪宇,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杂文作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有数百篇文章发表,做过数百场教育教学讲座,主要著作有《教育的痛和痒》《教育的忏悔》《教育的错觉》《教育的觉醒》等.  曾经,新华社公布了新闻报道中禁用的一些词汇,其中,在社会生活类词语中主要规定的是报道中不能说满话,说极端的话。比如:
期刊
说到学校转型,也许是百家千言,各说一面,但归根结底,教师、课程、学生始终是绕不开的关键词。我觉得,一切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应该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来“定制”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学校必须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做出重大的改变。  拥抱未来,让理念在悄然间改变  未来并不遥远,信息时代的瞬息万变让未来成为了“当下”的“将来进行时
期刊
2017年新春,一个爱读诗词、爱穿汉服,随身携带苏轼诗集,奉陆游为男神的16岁姑娘红遍大江南北。这个名叫武亦姝的姑娘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中,凭借强劲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成为新一届擂主。她微笑着将《诗经·豳风·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脱口而出的样子,让不少人高呼:这才是“00后”的学霸代表!武亦姝的走红,源于她的诗词文化积淀,也源于她的淡定气质。  腹有诗书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