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在《艺术与文化》一节中指出:“在课程中,一方面增加本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内涵,使学生通过对民族艺术的学习……懂得尊重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同时 ,它还是学校艺术、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综合性的课程建设应该以自己的民族艺术文化作为基石,这将会对弘扬民族艺术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剪纸作为艺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认知、操作、情感等训练,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剪纸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继承发扬民间艺术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通过剪纸教学,让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在剪纸的活动中获得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通过学生的剪纸体验和感受,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做事耐心和细心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
剪纸是我国古老民族创造审美的最原本的精神形式。它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是人类劳动生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从剪纸存在的基本形态和创作心理来看,它的创作目的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这与现代设计的为实用、审美需求而创作的特征是一致的。因此,无论从审美心态或从创作形式上来看,剪纸与现代设计都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直以来,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不仅为国人普遍喜爱,更是为中外从事美术与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员所赞叹和欣赏,它以质朴、感人、纯真的审美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纯朴而趣味盎然的平面形象时,不仅会从中感受到其图形形式稚拙、质朴的泥土风,更能窥探出其意象形式的某些现代设计的风格和元素,其创造性组合、打破时空的创造性胆识、主观臆想的象征性语言,是民间剪纸的艺术精华。这些独特的图形形式无疑也是现代图形设计所体现的形式手法的观念特征。
图形作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对人的视觉经验、心理经验及行为活动等的深层研究、理解而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联络信息,沟通表达情感和意识的文化媒介。
现代设计对图形的运用和研究正方兴未艾,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华夏几千年文明史中灵动与智慧的沉淀。我们的祖先采用独特的视角,大胆而细腻地表达出他们特定的心理、情感体验,而这些被我们称之为“图案”的东西,其心灵境界、乃至表现手法都与现代设计中的“图形”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的匠心独运,发人深思。
民间剪纸艺术以拟人、夸张、随意、生动的造型手法,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中学生剪纸有其自身特点。中国著名的剪纸艺术家钱亲华说:“学生剪纸主要以对折剪为主,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图案,少剪具象的东西,好的学生剪纸作品,除了要很好的掌握剪纸语言:直线条、圆形,锯齿形、月牙纹样等,更要有青少年的特点,要大胆夸张变形,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知道同构是图形的重要创意、构成方法,是事物之间信息转换一种关系。同构本质上是一种影射和借代,通过这种影射和借代,一个系统的结构可由另一个系统来表现。同构包括形——形的同构,意——意的同构,形,指事物的外观、色彩等表征;意,指事物的蕴意、象征等内涵。具体说来,又细化为错视、图底反转、矛盾空间、比喻、谐音双关、文字图形等形式。
1.错视——利用共同轮廓,造成模棱两可、变动莫测的图形。
图形设计常常以同形相构、异形相构和切割重构等手法,使形态与空间形成改变常规的视觉感受,以新奇、怪异来获得全新的视觉传达效果,它和中国的民间剪纸象征性造型相比,虽然各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但却有相近的图形再造观念和手段,使图形具有原概念之外的新意境,并能相互运用。敦煌莫高窟壁画“三兔飞天”的藻井图形利用兔耳为共用形,实现了形与形之间最为严密充实的契合关系,造型简约紧凑,富于趣味。民间剪纸“四喜人”,四个娃娃共用两个身体的造型,既丰富了图形,又产生了十分生动的似动效果,与“三兔飞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2.图底反转——实现了形与形之间的律动交替,有效形和消极形之间相互凸现、隐形,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早期的半坡型彩陶纹盆,采用色彩双关,使黑白两色互为衬托,从黑色图形看,是以白色为底色,从白色图形看,是以黑色为底,具有一种交替变化的美感;道教的太极图,阴阳两形互生互动,成为融土地宇宙人文为一体的神秘莫测、蕴意丰富的完美形。从很多精美的作品中同學们可以看出,民间艺人在长期摸索和不断实践中,对点线变化的组织、黑白交替的对比及审美能力,有了极高的认识。他们懂得以清晰、简洁、單纯的黑白语言来表达丰富、强烈的视觉效果。
3.矛盾空间——在二维平面上反映对三维立体的各种物象的追求,在同一图形空间中表现不同空间观念的并存。这种空间构成在二维的平面中可表现和识别,但在实际物象结构中却无法形成。
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同时,民间剪纸也具有一种散点式的构图方法,即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将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这在现实中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纸中也自然的合理起来。
而“如意盘长”中那无头无尾的端倪大概也没人瞧出,它带给人们顺畅如意的心理暗示却读不出它的矛盾所在。
4.比喻——借用某一事物的形态或蕴意指向,来补充事物自身形或意的不足,起到强调和夸张的作用。
“龟鹤齐龄”,借龟和鹤两种长寿动物之名,配以松枝,表达了对长寿的向往和祝愿,是明喻;“喜上眉梢”,喜鹊是喜事的象征,栖于梅枝上,“梅”则通“眉”,暗喻吉祥之意;“如意”,是搔痒用的搔杖和灵芝的结合,取前者的遂人心意和后者的流畅形,称如意,表达事事顺心的祝福,极富人情味。 5.谐音双关
中国民间“讨口彩”之风极盛,如“鱼”通“余”;“鹿”通“禄”;“鸡”通“吉”,都是利用谐音,一语双关。敏锐的民间艺术家们将其引用到图形中来,从而产生了中国特有的吉祥图形。
“福寿双全”中,“蝠”通“福”;“钱”通“全”,两个钱币指代“双全”,意料之外却于情理之中。“富贵有余”中,“鱼”通“余”,一條跃动的夸张的鱼起到了活跃画面的作用;又如“福禄寿”中的“鹿”通“禄”。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列举。
6.文字图形
汉字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体系最完整,结构最谨严的象形文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多种手法,可以说是最具张力与创意的文字。
“黄金万两”、“招财进宝”都是通过形的共同制造一种巧合,同时以书法形式来表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将“春”字、“福”字简单地进行倒置,言简意赅却又别具一格地表达出“春到”“福到”的寓意。将“喜”字并列联结,点出“双喜”之意,进而发展成为人们新婚大喜之时必不可少的造势之作。佛教中的万字符,也逐渐流入民间,取“多至上万”之意,延绵出源源不断的“万字长绵”。此外,“寿”字对圆形的适应称之为“圆寿”,喻无疾而终的美意;“寿”字作上下拉伸的加长处理,则称之为“长寿”;此外,还有“万福万寿”、“百寿图”、“百福图”等,让我们应接不暇地惊叹于古人的奇思妙想。
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冲击,剪纸这门传统民间艺术发生了变化,伴随着有成就卓著的老艺人相继去世,祖辈留给我们体现中华民族生活传统的文化遗产正以不同方式快速流失,青少年对剪纸的陌生,使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似乎日渐式微。民间艺术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身授而区别于文本文化。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一座绵延炳焕、炫转荧煌的文化宝库,让我们根植于华夏文明这片沃土,承前启后,它有一定固有的程式化语言,但由于各地区民俗文化的差异,在应用、表意、艺术格调方面各有千秋。一代传一代,在川流不息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没有断流,它是不断演进变化着,呈现一种活态的,而绝非停滞不前的文化生态。对于剪纸的继承和发掘将是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工作,如不再加以保护和发掘中国的傳统剪纸中的大量有益的元素,那么中国传统的审美也将随之黯然失色。保护和发展中国的传统剪纸文化“行在当代,利在千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狼共舞”并不可怕,相反,每一次异质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将会带来民族文化质的飞跃。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缺失将成为每一位设计者共同的劲敌。因此,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的小设计师要“善学邯郸,不失故步”。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我们的剪纸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剪纸是我国古老民族创造审美的最原本的精神形式。它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是人类劳动生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是现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从剪纸存在的基本形态和创作心理来看,它的创作目的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这与现代设计的为实用、审美需求而创作的特征是一致的。因此,无论从审美心态或从创作形式上来看,剪纸与现代设计都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一直以来,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不仅为国人普遍喜爱,更是为中外从事美术与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员所赞叹和欣赏,它以质朴、感人、纯真的审美形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些纯朴而趣味盎然的平面形象时,不仅会从中感受到其图形形式稚拙、质朴的泥土风,更能窥探出其意象形式的某些现代设计的风格和元素,其创造性组合、打破时空的创造性胆识、主观臆想的象征性语言,是民间剪纸的艺术精华。这些独特的图形形式无疑也是现代图形设计所体现的形式手法的观念特征。
图形作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对人的视觉经验、心理经验及行为活动等的深层研究、理解而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联络信息,沟通表达情感和意识的文化媒介。
现代设计对图形的运用和研究正方兴未艾,而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华夏几千年文明史中灵动与智慧的沉淀。我们的祖先采用独特的视角,大胆而细腻地表达出他们特定的心理、情感体验,而这些被我们称之为“图案”的东西,其心灵境界、乃至表现手法都与现代设计中的“图形”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的匠心独运,发人深思。
民间剪纸艺术以拟人、夸张、随意、生动的造型手法,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中学生剪纸有其自身特点。中国著名的剪纸艺术家钱亲华说:“学生剪纸主要以对折剪为主,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图案,少剪具象的东西,好的学生剪纸作品,除了要很好的掌握剪纸语言:直线条、圆形,锯齿形、月牙纹样等,更要有青少年的特点,要大胆夸张变形,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知道同构是图形的重要创意、构成方法,是事物之间信息转换一种关系。同构本质上是一种影射和借代,通过这种影射和借代,一个系统的结构可由另一个系统来表现。同构包括形——形的同构,意——意的同构,形,指事物的外观、色彩等表征;意,指事物的蕴意、象征等内涵。具体说来,又细化为错视、图底反转、矛盾空间、比喻、谐音双关、文字图形等形式。
1.错视——利用共同轮廓,造成模棱两可、变动莫测的图形。
图形设计常常以同形相构、异形相构和切割重构等手法,使形态与空间形成改变常规的视觉感受,以新奇、怪异来获得全新的视觉传达效果,它和中国的民间剪纸象征性造型相比,虽然各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但却有相近的图形再造观念和手段,使图形具有原概念之外的新意境,并能相互运用。敦煌莫高窟壁画“三兔飞天”的藻井图形利用兔耳为共用形,实现了形与形之间最为严密充实的契合关系,造型简约紧凑,富于趣味。民间剪纸“四喜人”,四个娃娃共用两个身体的造型,既丰富了图形,又产生了十分生动的似动效果,与“三兔飞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2.图底反转——实现了形与形之间的律动交替,有效形和消极形之间相互凸现、隐形,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早期的半坡型彩陶纹盆,采用色彩双关,使黑白两色互为衬托,从黑色图形看,是以白色为底色,从白色图形看,是以黑色为底,具有一种交替变化的美感;道教的太极图,阴阳两形互生互动,成为融土地宇宙人文为一体的神秘莫测、蕴意丰富的完美形。从很多精美的作品中同學们可以看出,民间艺人在长期摸索和不断实践中,对点线变化的组织、黑白交替的对比及审美能力,有了极高的认识。他们懂得以清晰、简洁、單纯的黑白语言来表达丰富、强烈的视觉效果。
3.矛盾空间——在二维平面上反映对三维立体的各种物象的追求,在同一图形空间中表现不同空间观念的并存。这种空间构成在二维的平面中可表现和识别,但在实际物象结构中却无法形成。
民间剪纸的构图形式完全摒弃了“”透视的绘画概念,不但打破了时间、空间、比例关系的限制,而且彻底离开了自然景物的特定位置,用形象的主次、对称、均衡的形式法则统一画面。同时,民间剪纸也具有一种散点式的构图方法,即将不同素材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甚至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透视点,而作者又能将这些不同素材合理的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中。这在现实中这是不合理的,但在剪纸中也自然的合理起来。
而“如意盘长”中那无头无尾的端倪大概也没人瞧出,它带给人们顺畅如意的心理暗示却读不出它的矛盾所在。
4.比喻——借用某一事物的形态或蕴意指向,来补充事物自身形或意的不足,起到强调和夸张的作用。
“龟鹤齐龄”,借龟和鹤两种长寿动物之名,配以松枝,表达了对长寿的向往和祝愿,是明喻;“喜上眉梢”,喜鹊是喜事的象征,栖于梅枝上,“梅”则通“眉”,暗喻吉祥之意;“如意”,是搔痒用的搔杖和灵芝的结合,取前者的遂人心意和后者的流畅形,称如意,表达事事顺心的祝福,极富人情味。 5.谐音双关
中国民间“讨口彩”之风极盛,如“鱼”通“余”;“鹿”通“禄”;“鸡”通“吉”,都是利用谐音,一语双关。敏锐的民间艺术家们将其引用到图形中来,从而产生了中国特有的吉祥图形。
“福寿双全”中,“蝠”通“福”;“钱”通“全”,两个钱币指代“双全”,意料之外却于情理之中。“富贵有余”中,“鱼”通“余”,一條跃动的夸张的鱼起到了活跃画面的作用;又如“福禄寿”中的“鹿”通“禄”。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列举。
6.文字图形
汉字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体系最完整,结构最谨严的象形文字,具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多种手法,可以说是最具张力与创意的文字。
“黄金万两”、“招财进宝”都是通过形的共同制造一种巧合,同时以书法形式来表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将“春”字、“福”字简单地进行倒置,言简意赅却又别具一格地表达出“春到”“福到”的寓意。将“喜”字并列联结,点出“双喜”之意,进而发展成为人们新婚大喜之时必不可少的造势之作。佛教中的万字符,也逐渐流入民间,取“多至上万”之意,延绵出源源不断的“万字长绵”。此外,“寿”字对圆形的适应称之为“圆寿”,喻无疾而终的美意;“寿”字作上下拉伸的加长处理,则称之为“长寿”;此外,还有“万福万寿”、“百寿图”、“百福图”等,让我们应接不暇地惊叹于古人的奇思妙想。
当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冲击,剪纸这门传统民间艺术发生了变化,伴随着有成就卓著的老艺人相继去世,祖辈留给我们体现中华民族生活传统的文化遗产正以不同方式快速流失,青少年对剪纸的陌生,使这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似乎日渐式微。民间艺术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身授而区别于文本文化。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一座绵延炳焕、炫转荧煌的文化宝库,让我们根植于华夏文明这片沃土,承前启后,它有一定固有的程式化语言,但由于各地区民俗文化的差异,在应用、表意、艺术格调方面各有千秋。一代传一代,在川流不息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没有断流,它是不断演进变化着,呈现一种活态的,而绝非停滞不前的文化生态。对于剪纸的继承和发掘将是一段时期内的主要工作,如不再加以保护和发掘中国的傳统剪纸中的大量有益的元素,那么中国传统的审美也将随之黯然失色。保护和发展中国的传统剪纸文化“行在当代,利在千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我们的文化艺术也必然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狼共舞”并不可怕,相反,每一次异质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交融,都将会带来民族文化质的飞跃。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的贫瘠和信念的缺失将成为每一位设计者共同的劲敌。因此,在这片具有悠久灿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的小设计师要“善学邯郸,不失故步”。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以源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我们的剪纸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