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市广大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陈镇元刚从贵州独山归来,督导分校教学事务,风尘仆仆。贵州独山分校由广州本部援助建成,旨在为国家级贫困地区提供高品质教育,并淡化盈利色彩。陈镇元表示:“独山校区具有鲜明的慈善办学特色,希望让条件不好的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
在副校长张银华身后,两群用完午餐后回班的二年级孩子整齐列队走过。不等老师提示,孩子们主动仰起稚气脸蛋并绽开笑颜,齐声高喊:老师好!张银华微笑着挥手应答,“他们都很习惯这样打招呼。我们比较注重小学生的礼貌培养和安全教育,长大了慢慢专注于情商教育、德育和各种观念的形成。”
广大附校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同一校区。无论是初识礼仪的小不点,还是青春期少年,都有礼而规矩;在张银华眼中,“大爱、善念”与“潜移默化的细节”密不可分。
“学校、家长及孩子的努力,缺一不可”
广大附校一贯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每天下午有近30分钟的体能训练时间。“我们要求所有学生学会游泳,并且至少喜欢一项体育运动、培养至少一种艺术兴趣。” 张银华说,“在保证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的同时,开展分组教学实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学校设有冬泳队、合唱团、爱心服务,甚至还有学酿葡萄酒的社团。”
谈到“德育是否应该用分数量化”时,他明确表示了“重在潜移默化”的观点。 “学校秉承‘至善至简’的教育理念,并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教育实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手抄报、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社会实践活动等是主要采用的形式,但有时会出现历时较长、跨度太大、范围太小等不足。我们意识到需要对德育工作做一些整合及提升。”
德育校本教材的编撰,是学校对德育工作做出的新尝试。集全校教育工作者之力编写、修订与完善近一年的德育校本教材《做最优秀的自己》,目前已到了定稿阶段。张银华捧着手中满是修改痕迹的印刷稿说:“这本教材填补了之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空白,有安全、礼仪、养成教育、励志、学习、感恩、诚信、法制、素质教育、心理健康、奉献等十一个章节,都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着力点。以此为蓝本推广普及,让孩子在潜移默化间成为更完整、更立体的人,而不是带着缺憾成长。”
“品德及习惯的培养,也离不开家长方面的共同努力。”张银华说,“我们感到痛心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学校一名初二男生小强(化名),人极聪明,但自闭而敏感。平时在校表现对同学、老师很冷漠,经常面无表情,对周围人总保持高度警惕心理。上课没精打采,经常趴桌子发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做,成绩糟糕。“班里同学反映他非常不好相处,在班里人缘很差,没人愿意和他玩。老师找他谈心,总是满不在乎。”张银华复述这一案例时,脸上似乎仍挂着当时的焦虑。
为此学校与其父母进行了多次沟通,获知真相:小强读小学时,有一次邻居家小孩来家里玩,把家里新装的窗帘扯坏了;小强父亲不分青红皂白,扇了他一巴掌,之后对这件事也无任何解释与弥补。
自那以后,小强开始变得不愿说话,从来不叫爸爸;而小强父亲在一次醉酒后无意中看到孩子日记,看到“连自己爸爸都不相信我,还打我”“我恨不得杀了他”等话语,又打了孩子一顿。父子从此之后更无交流。糟糕的家庭关系也影响了孩子在学校的人际交往。
学校首先让班主任与小强谈心,一开始他不领情;多次谈话之后,他的态度渐渐和缓,不再漠视班里的一切;其次,老师让一些优秀同学主动走近、帮助他,提醒他学习。其他同学不管他愿不愿意,都找他聊天找他玩。小强慢慢在学校开始变得开朗起来;但他跟父亲的关系还是很僵。“为此学校也颇费了一些心思。借一次班会课的机会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场景。正好那天是小强生日,全班同学在课上为他庆生;过程中安排其父出现,当着师生们的面向小强道歉。班会后,又及时让小强和其父坐下来交流,父子俩当场都流下了眼泪。”
2010级的一位初中男生同样因为家庭教育的缺位而性格孤僻。他被父亲因小事误解和殴打,两年多来从不开口叫父亲。“他父亲在我们面前流了好几次眼泪,充满着失望甚至是绝望的情绪。”家长无助的眼神每次都刺痛着张银华与老师们的心。
“温存谈心、晓之以理;侧面敲击、迂回突破。”张银华总结了面对问题学生时的沟通技巧。经过长达两年半不放弃、不懈怠的努力,在老师、学生和家长积极配合下,2012年元旦这名男生终于开口叫父亲,坚冰终于开始融解。当晚10时许,家长特意打电话告知级长致谢,双方都充满了宽慰与激动之情。“陪伴一个孩子的成长,学校、家长及孩子的努力,缺一不可。”张银华表示。
“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是我们的承诺”
广大附校的孩子与公办学校的相比,身处环境相对封闭,且家长多数忙于生意,加之年龄跨度大,他们养成了较早独立但敏感的性格,这需要学校加大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保护力度。“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未成年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错;有些不触及原则的错误,犯一百次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原谅。”心存善念、尽量宽容,是广大附校追求的教育理念。面对人格仍未成型的受教育者,他们不愿放弃任何一次再教育的机会。
在面对一些棘手问题时,需要充足的爱心与耐心。高二男生小鑫(化名),在年级“小有名气”,一是其家境优越,从小骄纵;二是因为他极度调皮,纪律观念差。学期开学初,便与班里同学打架,原因竟是同学说话声妨碍他课间睡觉。打架是学校的三条“高压线”之一(早恋与偷盗亦在此列)。
小鑫在与班主任谈话时理直气壮,认为自己没错,拒绝道歉;后来学校找到他的父亲了解情况,又跟其父如实反映小鑫平时在校的表现,父亲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外,学校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劝说,向小鑫的父亲明确了“反对溺爱骄纵”的态度,双方最后达成共识:以学校为主导,家长全力配合。“我们没有因为他的错误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不听怎么办?我们尽量调动一切资源,帮助他听进去。”张银华语气坚定。 “我们的教育是要健全学生人格,健康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每当遇到问题学生,处理、惩戒是通常的手段,但我们更多想到的是发挥教育的功能,尽量教育和挽救学生,给学生申诉、解释的权利,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张银华说。
学校2006级的一名女生,家庭条件非常优越。但她在入读高中以后无心向学,面对老师的劝导态度恶劣,并过多与社会朋友交往,家长与老师甚是头疼。按照校规,学校可以本着安全教育的理念帮她寻求其他出路。但时任级长的梁自勇老师没有放弃,协同班主任开始长期、耐心的跟随教育。以“理解她的行为”为基本点切入,用亲情、感恩等柔性方式教育润洗,在长时间的陪伴和引导下,渐渐让她明辨是非、回归正轨。她考上大学后出国求学,并完成了蜕变。“她现在在联合国福利署工作。当年态度轻慢、不顾他人感受的孩子,通过一系列好的、长久的影响,变成传播温暖的天使了。”张银华笑着说。
2010年,高一年级有几位男生出于朋友义气,与初三学生发生矛盾并引发冲突。这在当时是应该被劝退处理的,但在与家长和学生深入沟通后,学校最终不愿轻言放弃,取消最初处理,决定给处于青春期学生们一个自我检讨、改正和成长的机会。两年以后,这些学生没有辜负老师和家长们的期望,他们大部分考上了理想大学,或被军校录取,从当年的错误中汲取了足够的教训,最终各得其所。得知这些,我们也很欣慰。”
“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是我们对每一个家长的承诺,是从‘善’出发育人的基本体现。”张银华表示,“无论孩子们因贫困而消沉,或因富足而放纵,都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很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无论如何都必须全力陪伴他们,让他们走得更好。”
大道至善,融于简行
与一般民办学校不同,广大附校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呈现出“自主性高、不急功近利”的办学特质,办事敏锐高效,姿态平和从容。“学校提出的‘至善至简’的教育理念,是育人根本。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是纯洁、导人向善的。至善,就是要做良心事,抓住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和教育导向。”
张银华处事敦厚而沉缓,面对不同年龄阶层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他始终坚持善念为先。“做教育应有纯粹之心,必须打破民办学校赢利为上的固有印象。我们应该具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无小事”,在年龄跨度大、管理难度高的广大附校更是如此。“至简,就是要抓住平时的、常态的点滴教育,引人向善。从每一件小事和实实在在的事做起。不空喊口号、盲目拔高,不搞面子工程、流于形式。”张银华强调着学校一以贯之的“从细琐处贯彻善念”的教育方式,并在其分管的德育工作中大力推行。
广大附校的小学、初中与高中同在一处,同时吸纳贵州独山、广东饶平的贫困生免费入读,不同年龄、不同成长环境的孩子齐聚一处,60个班级共两千七百多名学生同处一栋大教学楼,让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颇费了一番心思。张银华强调在教学中应“灌注善念、友爱和谐、知礼明辨、注重情商”。“我们当然希望孩子们会学习,但这一点在学校并非放在首位。” 张银华表示,“我们更愿意看到学校培养出的孩子是心存善念的。这种理念一直贯穿我们办学治校的始终。”
在扶持优秀学子的过程中,广大附校从董事长到普通教职员工竭尽所能,施以援手。作为广州13所民校联考学校之一,广大附校会为优秀新生降低学费,甚至费用全免。用于招生的奖金每项都是“大手笔”;自2007年起,已有140名来自贵州独山县、广东饶平县贫困生免费到广大附校学习。学校每年累计无偿捐助约330余万元,并将承担贫困生上大学的费用。
学校自上而下的善念成为贫困生改变人生的新起点。2012年,共有23名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参加高考,全部考上本科,其中6人被重点大学录取;2013年,共有35名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参加高考,他们同样全部考上本科,其中有18名同学被重点大学录取;2014年,5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接受资助前往新西兰留学。
在副校长张银华身后,两群用完午餐后回班的二年级孩子整齐列队走过。不等老师提示,孩子们主动仰起稚气脸蛋并绽开笑颜,齐声高喊:老师好!张银华微笑着挥手应答,“他们都很习惯这样打招呼。我们比较注重小学生的礼貌培养和安全教育,长大了慢慢专注于情商教育、德育和各种观念的形成。”
广大附校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同一校区。无论是初识礼仪的小不点,还是青春期少年,都有礼而规矩;在张银华眼中,“大爱、善念”与“潜移默化的细节”密不可分。
“学校、家长及孩子的努力,缺一不可”
广大附校一贯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每天下午有近30分钟的体能训练时间。“我们要求所有学生学会游泳,并且至少喜欢一项体育运动、培养至少一种艺术兴趣。” 张银华说,“在保证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的同时,开展分组教学实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学校设有冬泳队、合唱团、爱心服务,甚至还有学酿葡萄酒的社团。”
谈到“德育是否应该用分数量化”时,他明确表示了“重在潜移默化”的观点。 “学校秉承‘至善至简’的教育理念,并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教育实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手抄报、演讲比赛、国旗下讲话、社会实践活动等是主要采用的形式,但有时会出现历时较长、跨度太大、范围太小等不足。我们意识到需要对德育工作做一些整合及提升。”
德育校本教材的编撰,是学校对德育工作做出的新尝试。集全校教育工作者之力编写、修订与完善近一年的德育校本教材《做最优秀的自己》,目前已到了定稿阶段。张银华捧着手中满是修改痕迹的印刷稿说:“这本教材填补了之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空白,有安全、礼仪、养成教育、励志、学习、感恩、诚信、法制、素质教育、心理健康、奉献等十一个章节,都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着力点。以此为蓝本推广普及,让孩子在潜移默化间成为更完整、更立体的人,而不是带着缺憾成长。”
“品德及习惯的培养,也离不开家长方面的共同努力。”张银华说,“我们感到痛心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学校一名初二男生小强(化名),人极聪明,但自闭而敏感。平时在校表现对同学、老师很冷漠,经常面无表情,对周围人总保持高度警惕心理。上课没精打采,经常趴桌子发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做,成绩糟糕。“班里同学反映他非常不好相处,在班里人缘很差,没人愿意和他玩。老师找他谈心,总是满不在乎。”张银华复述这一案例时,脸上似乎仍挂着当时的焦虑。
为此学校与其父母进行了多次沟通,获知真相:小强读小学时,有一次邻居家小孩来家里玩,把家里新装的窗帘扯坏了;小强父亲不分青红皂白,扇了他一巴掌,之后对这件事也无任何解释与弥补。
自那以后,小强开始变得不愿说话,从来不叫爸爸;而小强父亲在一次醉酒后无意中看到孩子日记,看到“连自己爸爸都不相信我,还打我”“我恨不得杀了他”等话语,又打了孩子一顿。父子从此之后更无交流。糟糕的家庭关系也影响了孩子在学校的人际交往。
学校首先让班主任与小强谈心,一开始他不领情;多次谈话之后,他的态度渐渐和缓,不再漠视班里的一切;其次,老师让一些优秀同学主动走近、帮助他,提醒他学习。其他同学不管他愿不愿意,都找他聊天找他玩。小强慢慢在学校开始变得开朗起来;但他跟父亲的关系还是很僵。“为此学校也颇费了一些心思。借一次班会课的机会设计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场景。正好那天是小强生日,全班同学在课上为他庆生;过程中安排其父出现,当着师生们的面向小强道歉。班会后,又及时让小强和其父坐下来交流,父子俩当场都流下了眼泪。”
2010级的一位初中男生同样因为家庭教育的缺位而性格孤僻。他被父亲因小事误解和殴打,两年多来从不开口叫父亲。“他父亲在我们面前流了好几次眼泪,充满着失望甚至是绝望的情绪。”家长无助的眼神每次都刺痛着张银华与老师们的心。
“温存谈心、晓之以理;侧面敲击、迂回突破。”张银华总结了面对问题学生时的沟通技巧。经过长达两年半不放弃、不懈怠的努力,在老师、学生和家长积极配合下,2012年元旦这名男生终于开口叫父亲,坚冰终于开始融解。当晚10时许,家长特意打电话告知级长致谢,双方都充满了宽慰与激动之情。“陪伴一个孩子的成长,学校、家长及孩子的努力,缺一不可。”张银华表示。
“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是我们的承诺”
广大附校的孩子与公办学校的相比,身处环境相对封闭,且家长多数忙于生意,加之年龄跨度大,他们养成了较早独立但敏感的性格,这需要学校加大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保护力度。“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未成年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错;有些不触及原则的错误,犯一百次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原谅。”心存善念、尽量宽容,是广大附校追求的教育理念。面对人格仍未成型的受教育者,他们不愿放弃任何一次再教育的机会。
在面对一些棘手问题时,需要充足的爱心与耐心。高二男生小鑫(化名),在年级“小有名气”,一是其家境优越,从小骄纵;二是因为他极度调皮,纪律观念差。学期开学初,便与班里同学打架,原因竟是同学说话声妨碍他课间睡觉。打架是学校的三条“高压线”之一(早恋与偷盗亦在此列)。
小鑫在与班主任谈话时理直气壮,认为自己没错,拒绝道歉;后来学校找到他的父亲了解情况,又跟其父如实反映小鑫平时在校的表现,父亲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外,学校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劝说,向小鑫的父亲明确了“反对溺爱骄纵”的态度,双方最后达成共识:以学校为主导,家长全力配合。“我们没有因为他的错误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不听怎么办?我们尽量调动一切资源,帮助他听进去。”张银华语气坚定。 “我们的教育是要健全学生人格,健康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每当遇到问题学生,处理、惩戒是通常的手段,但我们更多想到的是发挥教育的功能,尽量教育和挽救学生,给学生申诉、解释的权利,给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张银华说。
学校2006级的一名女生,家庭条件非常优越。但她在入读高中以后无心向学,面对老师的劝导态度恶劣,并过多与社会朋友交往,家长与老师甚是头疼。按照校规,学校可以本着安全教育的理念帮她寻求其他出路。但时任级长的梁自勇老师没有放弃,协同班主任开始长期、耐心的跟随教育。以“理解她的行为”为基本点切入,用亲情、感恩等柔性方式教育润洗,在长时间的陪伴和引导下,渐渐让她明辨是非、回归正轨。她考上大学后出国求学,并完成了蜕变。“她现在在联合国福利署工作。当年态度轻慢、不顾他人感受的孩子,通过一系列好的、长久的影响,变成传播温暖的天使了。”张银华笑着说。
2010年,高一年级有几位男生出于朋友义气,与初三学生发生矛盾并引发冲突。这在当时是应该被劝退处理的,但在与家长和学生深入沟通后,学校最终不愿轻言放弃,取消最初处理,决定给处于青春期学生们一个自我检讨、改正和成长的机会。两年以后,这些学生没有辜负老师和家长们的期望,他们大部分考上了理想大学,或被军校录取,从当年的错误中汲取了足够的教训,最终各得其所。得知这些,我们也很欣慰。”
“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是我们对每一个家长的承诺,是从‘善’出发育人的基本体现。”张银华表示,“无论孩子们因贫困而消沉,或因富足而放纵,都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很可能出现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无论如何都必须全力陪伴他们,让他们走得更好。”
大道至善,融于简行
与一般民办学校不同,广大附校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呈现出“自主性高、不急功近利”的办学特质,办事敏锐高效,姿态平和从容。“学校提出的‘至善至简’的教育理念,是育人根本。教育是一项良心工程。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是纯洁、导人向善的。至善,就是要做良心事,抓住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和教育导向。”
张银华处事敦厚而沉缓,面对不同年龄阶层学生的困惑和问题,他始终坚持善念为先。“做教育应有纯粹之心,必须打破民办学校赢利为上的固有印象。我们应该具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无小事”,在年龄跨度大、管理难度高的广大附校更是如此。“至简,就是要抓住平时的、常态的点滴教育,引人向善。从每一件小事和实实在在的事做起。不空喊口号、盲目拔高,不搞面子工程、流于形式。”张银华强调着学校一以贯之的“从细琐处贯彻善念”的教育方式,并在其分管的德育工作中大力推行。
广大附校的小学、初中与高中同在一处,同时吸纳贵州独山、广东饶平的贫困生免费入读,不同年龄、不同成长环境的孩子齐聚一处,60个班级共两千七百多名学生同处一栋大教学楼,让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颇费了一番心思。张银华强调在教学中应“灌注善念、友爱和谐、知礼明辨、注重情商”。“我们当然希望孩子们会学习,但这一点在学校并非放在首位。” 张银华表示,“我们更愿意看到学校培养出的孩子是心存善念的。这种理念一直贯穿我们办学治校的始终。”
在扶持优秀学子的过程中,广大附校从董事长到普通教职员工竭尽所能,施以援手。作为广州13所民校联考学校之一,广大附校会为优秀新生降低学费,甚至费用全免。用于招生的奖金每项都是“大手笔”;自2007年起,已有140名来自贵州独山县、广东饶平县贫困生免费到广大附校学习。学校每年累计无偿捐助约330余万元,并将承担贫困生上大学的费用。
学校自上而下的善念成为贫困生改变人生的新起点。2012年,共有23名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参加高考,全部考上本科,其中6人被重点大学录取;2013年,共有35名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参加高考,他们同样全部考上本科,其中有18名同学被重点大学录取;2014年,5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接受资助前往新西兰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