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涛:千年楚菜传承人

来源 :今古传奇·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beikb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身厨师世家,
  十年磨一剑,钻研楚菜,
  推广楚菜饮食文化,他一直在路上
   蒋文涛 男,出生于1982年,湖北汉川人。湖北特色蒸菜“二河三蒸”第四代传承人、“楚食官”组织创始人、千年楚菜餐厅总经理。著有《千年楚菜》《楚菜再出发》。
  39岁的蒋文涛圆脸光头,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说起话来引经据典,言语有超乎他年龄的成熟感。可聊起楚菜和楚菜文化,他便兴奋地像个孩子。
  走进蒋文涛的千年楚菜馆,第一眼看到的不是餐桌,而是摆满了书的书架。蒋文涛爱美食也爱读书,更爱挖掘美食背后的文化。在过去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蒋文涛都在路上,他一路享受美食,一路穿越历史,去挖掘和记录楚菜的前世今生。
  五岁“品菜官”许愿光大楚菜
  蒋文涛出生在厨师世家,是“二河三蒸”湖北特色蒸菜第四代传承人,从尝菜到做菜,从听故事到讲故事,他在美食文化的熏陶中长大,对美食的热爱、对楚菜的情感、对历史的兴趣仿佛天生就印在他的骨子里。
  蒋文涛的外婆韩桃元今年84岁了,是“二河三蒸”的第二代传承人。生在旧社会的的韩婆婆勤劳好学,13岁师从天门的一位李姓师傅,跟随他做流水席,开始学做楚菜,后承包二河公社的食堂,成为厨师。1980年外公外婆在汉川市二河镇开了第一家餐馆,取名“二河三蒸”,专做楚菜,在湖北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蒸菜堪称一绝。该餐馆现在还在经营,并有多家分店。蒋文涛的母亲和三位姨妈都是蒸菜大厨,目前都在从事餐饮行业。
  他自己从小就在后厨长大,五岁时,他已经成为外公外婆的首席“品菜官”。蒋文涛回忆说:“我是爷爷(外公)的长孙,很受爷爷(外公)的喜爱,加上孩子的味觉灵敏,对菜品味道的判断更为精准,每当爷爷(外公)遇到拿不准的菜,就把出锅前尝菜的美差交给我。”蒋文涛白天在后厨品尝各式菜品,感受餐厅内人来人往的烟火气。到了晚上,外公外婆会做一桌子的美味,他就坐在外公旁边,一边享受美食,一边听外公讲饮食文化。“爷爷(外公)会耐心地告诉我很多美食的吃法技巧,比如说品尝盘鳝时要‘牢牢夹住头,咬断脊梁骨,缓缓往下撕,抛去肠和头’,这是口诀。”回忆儿时的晚餐,健谈的蒋文涛语调放缓,眼眶微微湿润,家庭与美食在他的心里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美食、论古今是蒋文涛内心深处最美好的记忆。
  从那时起,蒋文涛就许下愿望:要把楚菜发扬光大。
  外企高管以楚菜大师身份声名鹊起
  蒋文涛一直记得外公给他讲的美食故事,记得外公曾经说:“每一道经典菜后面,一定有个更经典的历史故事。”他不仅对美食有着执著追求,更对美食文化有强烈兴趣。上高中时,每逢空闲,蒋文涛都会用心为家人做一桌子热腾腾的饭菜,做菜时,外婆、母亲在一旁指导。进入大学,餐馆、图书馆、博物馆成为蒋文涛重要的三个地方。他一边探寻经典美食,一边追寻美食背后的文化,蒋文涛笑着说,别人听到“煮酒论英雄”会想到历史事件,而我想研究他的酒是怎么煮的?下酒菜是怎样的?每逢周末,他总会穿梭在武汉的巷子里,不做计划,去和美食偶遇,吃到美味,便记录下来与众人分享。蒋文涛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他的网名就叫“肥猫探路”。
  大学毕业后,蒋文涛进入外企工作,从普通职员做到管理层。蒋文涛虽然没有专业从事厨艺工作,但厨艺基因一直在他身体里。白天工作时,他西装革履,是商业精英,晚上回到家中,他拿起炒勺,转身变成大厨。一般的家庭,晚上大半是女人忙厨,男人躺在沙发上喝茶看电视等着老婆叫吃饭。但是蒋文涛家有所不同。厨房里,只见蒋文涛高帽围裙,抄刀弄案,刨鱼涮肉,忙得不亦乐乎。妻子要帮忙,他都不许。孩子倒可以在旁边搭搭手,因为儿子小蒋已经庄严声明自己是“二河三蒸”第五代传人。如今蒋文涛做菜时,儿子也会围绕在身旁,蒋文涛很享受这种感觉,他始终认为家庭才是传承美食重要的载体。
  在圈子里渐渐有了名气,常有人慕名而来邀请他参加各种厨艺活动,他每请必到。十多年来,蒋文涛获得头衔无数,不仅是武汉市食药监第二届食品專家志愿者,还获得了全国社区厨神第一名。他创立了“楚食官”组织,在厨师界影响不断扩大,2019年3月,他以“新生代楚菜大师”身份,受湖北省政协邀请,参加了湖北省楚菜考察团座谈会。
  这位外企高管以楚菜大师身份,声名鹊起,有大宾馆以优厚待遇聘请他做厨师,他毫不动心。他的心完全被楚菜占据了,他在参加过各种厨艺美食活动后,眼界大开,厨艺的造诣超越了自家“二河三蒸”的一家之传,他决心要弘扬楚菜,要让整个楚菜名列全国各大菜系之首。
  打造“千年楚菜”名餐厅
  2020年,蒋文涛辞去了外企的工作,决定继承祖业,以“千年楚菜”为名开起了餐馆,他要利用这个餐馆,让更多的人了解楚菜,了解楚菜的千年历史,真正做千年楚菜的传承人。
  蒋文涛虽然精于厨艺,但开餐馆却是头一次,为了立住“千年楚菜”这块招牌,他从店铺装修到菜单拟定,从食材采购到菜品烹调,样样亲力亲为。沿着步梯走进千年楚菜馆,走廊里的照片浓缩了蒋文涛探寻楚菜文化的历程,进入餐馆第一眼的看到的是书架,随后闻到的是食物香味。
  蒋文涛对食材的要求非常严格,再忙也要亲自采购。每月月初,蒋文涛会去采购调料,每月四次早上六点去市场选购食材。在蒋文涛的努力下,千年楚菜馆越来越红火,短短一年时间已由最初的4个人经营发展成有“楚菜厨师天团”的名餐厅。
  在经营餐厅的同时,他还在继续对千年楚菜的文化研究。2020年,他出版了《千年楚菜》,希望将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楚菜标准化,用私房的烹饪方式,推广到每个家庭的餐桌上。
  现在,他的新书《楚菜再出发》又将和大家见面,里面有他走访湖北省761个镇总结归纳的100道当地特色菜的古朴烹饪方法,有楚菜在其他省市流传的故事,还有自己经营千年楚菜馆的日记。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楚菜,不仅了解楚菜的历史,更能看到今天的楚菜依旧是经典的、值得品尝的。他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开店日记,鼓励更多的人投身楚菜餐饮行业,在发扬楚菜的同时鼓励更多人创业,大家共同振兴疫后湖北经济。
  现在,蒋文涛的朋友圈、微信群依然不断地更新他的行程动态。探寻楚菜的前世今生,他一直在路上。
其他文献
中弹牺牲,时年35岁  杀害杨靖宇的凶手剖腹自杀。  在遗嘱中他写道:“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牺牲,时年35岁。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
期刊
中弹牺牲,时年37岁  “1942年7月7日,延安开了一个群众大会,  标语是毛主席亲笔写的:  ‘为左权同志报仇!为千千万万个牺牲在抗日战场的烈士们报仇!’”   左权(1905-1942),湖南醴陵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等职务。1942年5月牺牲,时年37岁。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
期刊
今古傳奇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我的家风故事”主题征文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第一期入选作品已于近日在公众号“最小国”上进行展出评比。本次入选展出的作品名单及获奖作品公布如下:  优秀作品奖:  《别前夜话,六点嘱托》 文/熊尉东(湖北)  《家书的故事》 文/骆大仁(四川)  最佳人气奖(超千人投票):  《自尊 自爱 自立 自强》文/谭官弟(重庆)  入展作品:  《希望儿子为家乡作贡献》 文
期刊
特等奖(《毛泽东珍贵影像画册》+镀金福卡):  张子红(浙江)  一等奖(《中国榜样》+镀金福卡):  张春桥(湖南) 魏光珍(四川)  二等奖(《革命家谈养生》+镀金福卡):  浦苏山(江苏) 杜景江(云南) 邢治安(内蒙) 袁凤翔(陕西) 骆大仁(四川)  三等奖(十大元帅书签+镀金福卡):  王广俭(安徽) 张学良(安徽) 司忠立(河南) 柴天一(湖北) 刘家必(江苏)  邓赤峰(江西) 郑
期刊
中弹牺牲,时年34岁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美国合众社记者时说:  “有名的义勇军领袖杨靖宇、赵尚志等等,他们都是共产党员,  他们的坚决抗日,艰苦奋斗的战绩是人所共知的。”   赵尚志(1908-1942),热河朝阳(今辽宁省朝阳市)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2月牺牲,时年34岁。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
期刊
开篇 “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今年是陈望道诞辰130周年。101年前的8月,陈望道首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面世。这一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标志性著作在中国的问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鲁迅称之为“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  1848年《共产黨宣言》的出版,犹如一束亮光,照亮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道路。《共产党宣言》在被正式
期刊
亲爱的读者朋友,欢迎加入传奇人专栏,“读人物、学知识、交朋友”。《今古传奇》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影响日巨。亲爱的读者朋友,您对本期刊物有何建议和意见?请不吝指点!  温馨提示:互动为读者交流平台,来信(稿)选登,会作为年底评选优秀读者的重要依据。谢谢您的热情参与!  尊敬的主编:   您好!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党史,贵刊追根溯源,今年连续
期刊
与首任妻子相濡以沫40载,天人两隔。  与第二任妻子年龄相差31岁,黄炎培告知亲友:“佳人易得,同志难求”  黄炎培与王纠思:结发40载,相濡以沫  黄炎培20岁时,以家塾教师为生,在教书的同时,作诗写文,參加川沙、南汇、上海书院的征文大赛。他的文章屡次获奖,奖金加起来比一年教书的工资还要多。一次偶然的机会,黄炎培姑父的一位朋友王筱云看到了他的一篇文章,非常赞赏:“这个青年前途有希望。”黄炎培的姑
期刊
“我的父亲黄炎培历经五朝:前清举人,辛亥元老,北洋两辞教育总长而埋头办学数十年,抗日烽火中创建民盟,1949年出任政务院副总理。”黄氏后人,英才辈出。黄氏家训第一条:必须尊重老百姓;家训第二条:不但要爱人,还要喷出热血地爱人;家训第三条:做人再有才干也不能骄躁。  据黄炎培举人中式《朱卷履历》和《黄氏雪谷公支谱》史料,参以明清诗文别集及方志文献史料,考证黄炎培始祖为春申君黄歇,上海始迁祖为黄彦,而
期刊
“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  家训第一条:必须尊重老百姓  家训第二条:不但要爱人,还要喷出热血地爱人  家训第三条:做人再有才干也不能骄躁  黄大能是黄炎培第四子,黄炎培对他要求特别严格。黄大能初中就读于沪江大学附属中学,学生中多富家子弟,黄大能身处其间也受了些影响。黄炎培果断将其转到位于上海南市陆家浜贫民区的中华职业学校,他曾解释说:“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193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