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公共管理服务构建的各种要件中,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开发是影响公共管理服务构建的关键因素。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是国家公共管理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政治水平、业务素质、知识结构、道德水准与公共管理的效率息息相关。然而,在不少高校存在着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轻视公共精神塑造的问题,同时,宏观环境中也存在不少不利于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公共精神塑造的因素,导致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公共精神塑造效果也不尽理想。我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公共精神塑造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公共管理 公共精神 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330-01
自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然而,该专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专业定位不清和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专业定位不清集中体现在专业知识体系的内涵不明确。从专业发展背景出发,借鉴发达市场国家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经验,探索自身办学特色,是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内涵并科学设置專业课程的基本思路。【1】
公共精神作为公共行为的灵魂和指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真正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
1、公共精神塑造的必要性
所谓公共精神是指以利人的方式对待公众利益所关心的态度及其言行、方法和形式,也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执行。
对于负有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责的公共管理人员而言,公共精神意味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意味着对于公共服务的召唤以及有效管理公共组织的一种深厚、持久的承诺”。对于合格的公共管理人才而言,公共管理的知识技能与公共精神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缺少知识技能,将因为无法胜任岗位职责而不合格;而缺少公共精神的支撑,其管理活动将沦为纯粹的私人管理,甚至走向贪污腐化的犯罪深渊。正是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公共精神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灵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品德和素质。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不断增强,但入世的同时也对我国政府提出多方面的挑战,其中,最为直接和突出的挑战是公共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主要是因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低下,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不能够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因此,加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已迫在眉睫,特别是公共精神的塑造。
加强公共精神塑造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同或约定的公共精神概念,通过各种教育和舆论的作用,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人生信念与公共精神准则,包括遵守公共秩序并得到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建设是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
加强公共精神塑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仅是竞争的经济、效率的经济、法制的经济,也应该是公共精神的经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不论生产要素的配置、生产,还是商品的流通、交换,包括与之相关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人的参与,而人的活动需要公共精神的介入,市场经济除了需要竞争的活力、效率的提高,法律的保障,还需要公平、诚信,秩序和公共精神。
2、公共精神塑造的途径
塑造和培育公共管理人才的公共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模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将严格宏观的制度、机制与强化微观的举措、操作结合起来,走制度建设与个人素养提升并举的培育与塑造之路。创新制度,进行行政伦理立法。塑造和培育公共管理人才的高尚人格,注重公共管理人才的人格魅力,是公共管理人才的职业特性使然,是公共权力实现其公共性的内在需要。为此,很多国家加强了对国家公务人员的道德立法,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公共行政的道德。
1、抓理论,要纠正将应用技能教育和公共精神塑造对立起来的做法,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深刻理解公共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理解是认同和信奉的前提。要使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真正牢固树立公共精神,必须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使其真正理解公共精神的渊源、内涵及其对公共管理的重要价值。[2]
2、抓教育,夯实培育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精神的思想基础。任何一种精神都不是自然生成的,都有一个从孕育、培养、传播到为大家所广泛接受并自觉实践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灌输”。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如此,培育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精神更是如此。必须研究建立一个培育公共精神的科学规划,以便分层次、多角度、形式多样地做好培训工作。
3、抓养成,大力强化公共管理人才的自律意识,充分发挥公共管理人才的道德主体自律性。公共管理人才的公共精神,说到底是一个人的品性问题。每个公共管理人才都要构筑白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四自”自律机制,切实加强政治品行的锤炼,使自身产生廉洁自律的内在动力。[3]
参考文献
[1] 易申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时代教育?,2014
[2] 祝天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公共精神塑造.大学(研究版),2014
[3]马子凡,公务员公共精神的塑造与培育.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
[关键词]公共管理 公共精神 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330-01
自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然而,该专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专业定位不清和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专业定位不清集中体现在专业知识体系的内涵不明确。从专业发展背景出发,借鉴发达市场国家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的经验,探索自身办学特色,是明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体系内涵并科学设置專业课程的基本思路。【1】
公共精神作为公共行为的灵魂和指引,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真正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
1、公共精神塑造的必要性
所谓公共精神是指以利人的方式对待公众利益所关心的态度及其言行、方法和形式,也可以理解为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执行。
对于负有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责的公共管理人员而言,公共精神意味着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意味着对于公共服务的召唤以及有效管理公共组织的一种深厚、持久的承诺”。对于合格的公共管理人才而言,公共管理的知识技能与公共精神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缺少知识技能,将因为无法胜任岗位职责而不合格;而缺少公共精神的支撑,其管理活动将沦为纯粹的私人管理,甚至走向贪污腐化的犯罪深渊。正是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公共精神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灵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品德和素质。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也不断增强,但入世的同时也对我国政府提出多方面的挑战,其中,最为直接和突出的挑战是公共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主要是因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低下,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脚步,不能够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的需要,因此,加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已迫在眉睫,特别是公共精神的塑造。
加强公共精神塑造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同或约定的公共精神概念,通过各种教育和舆论的作用,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人生信念与公共精神准则,包括遵守公共秩序并得到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建设是党和国家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
加强公共精神塑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仅是竞争的经济、效率的经济、法制的经济,也应该是公共精神的经济。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不论生产要素的配置、生产,还是商品的流通、交换,包括与之相关的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人的参与,而人的活动需要公共精神的介入,市场经济除了需要竞争的活力、效率的提高,法律的保障,还需要公平、诚信,秩序和公共精神。
2、公共精神塑造的途径
塑造和培育公共管理人才的公共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模式,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将严格宏观的制度、机制与强化微观的举措、操作结合起来,走制度建设与个人素养提升并举的培育与塑造之路。创新制度,进行行政伦理立法。塑造和培育公共管理人才的高尚人格,注重公共管理人才的人格魅力,是公共管理人才的职业特性使然,是公共权力实现其公共性的内在需要。为此,很多国家加强了对国家公务人员的道德立法,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公共行政的道德。
1、抓理论,要纠正将应用技能教育和公共精神塑造对立起来的做法,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使学生真正做到深刻理解公共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理解是认同和信奉的前提。要使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真正牢固树立公共精神,必须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使其真正理解公共精神的渊源、内涵及其对公共管理的重要价值。[2]
2、抓教育,夯实培育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精神的思想基础。任何一种精神都不是自然生成的,都有一个从孕育、培养、传播到为大家所广泛接受并自觉实践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灌输”。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如此,培育公共管理人才公共精神更是如此。必须研究建立一个培育公共精神的科学规划,以便分层次、多角度、形式多样地做好培训工作。
3、抓养成,大力强化公共管理人才的自律意识,充分发挥公共管理人才的道德主体自律性。公共管理人才的公共精神,说到底是一个人的品性问题。每个公共管理人才都要构筑白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四自”自律机制,切实加强政治品行的锤炼,使自身产生廉洁自律的内在动力。[3]
参考文献
[1] 易申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时代教育?,2014
[2] 祝天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公共精神塑造.大学(研究版),2014
[3]马子凡,公务员公共精神的塑造与培育.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