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在载体和内容上糅合了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表现出数字化、碎片化、话语权的阅众分享、自媒体特征。但是,新媒体也存在自身的问题,首先是新媒体原创新闻不足;其次是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不足;再次是海量信息遮蔽信息价值和知识;最后是网络新闻的趋同化。基于与此,新媒体必然要与传统媒体结合,各取优势,互补短处,形成一个综合的信息传播和互动的平台,推动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期刊发行;资源共享
1、新媒体及其属性
新媒体(New Media),最先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随着信息和技术的改进,“新媒体”迅速地成为西方社会新闻界、学术界和科技界的热潮。当前语境中的新媒体,是一种源于西方,借助互联网和阅读终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式。
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和社会现象,其界定和属性在学界及媒体界尚存争议。但总体而论,以抽象概况为主。比如Lievrouw和Livingstone(2002)就认为,新媒体指的是信息传播技术和与之相关联的社会关系。这种界定,是从新闻传媒技术和社会网络给出的解释,这种解释解释了人类社会的社交网络。另一种广受欢迎的解释是美国《连线》(Wired Magazine)杂志给出的定义,在《连线》杂志看来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社会学家和传播学家从他们自己的研究范式出发,提出了对新媒体的不同解释。从社会学角度看,新媒体时代实现了信息的完全个性化,每个参与传播的个体都会对传播本身施加影响。郭炜华(2006)的研究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研究认为,新媒体可以与读者真正建立联系,同时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
新媒体在载体和内容上呈现出的总体特征是柔和了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表现出数字化、碎片化、话语权的阅众分享、自媒体特征。新媒体的这种强势插入,在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通信之后,模糊了如电视、广播、报纸、通信等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同时,这种媒体自生的融合,也加速了国家、社群和产业之间的融合。
2、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及问题
新媒体的这种扩张,正在对传统媒体形成强劲的竞争。首先,新媒体信息发布近乎零成本,对传统期刊报纸的经营造成极大地困扰。其次,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速度上的优势,给新闻产品的生产构成很大的挑战。比如2011年英国伦敦的骚乱事件中,社交网站、博客、手机和视频网站等各大新式媒体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和“第一手资料”通过多端传播机制传送到阅读者那里,新媒体形式与工具的紧密结合,展示出了它巨大的威力。
同时,从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新媒体的崛起,给期刊行业带来了新经营与管理的理念与模式。如微博在近两年的发展,已经使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微博上的信息。同时互联网提供的技术也给采编工作和传播渠道产生影响。总之,新闻信息的服务,正在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基于新媒体的优势,Philip Meyer(2006)甚至忧心忡忡地写道:“假如报纸继续按照目前的速度下沉,地球上最后一个读者阅读最后一份报纸将发生在2040年4月。”但随着新媒体的实践和发展,也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新媒体原创新闻不足。以提供新闻信息服务为主的网络媒体,是新媒体的一个主要部分。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网络媒体成了公众新闻信息的主要提供者。2008年,美国皮尤(Pew)研究中心公布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已经超过报纸,成为美国人获取国内和国际新闻的第二大来源。但从新闻信息的供给一方来讲,新闻网站由于受成本和法规的约束,缺乏独立的互联网记者队伍,缺乏强大的新闻采编能力。预计在未来,这种情况仍难有改观。
其次,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不足。新媒体刚刚起步,加上网络媒体是为适应快餐式的阅读而产生的,所以其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和新闻内容的可信程度为外界存疑。新媒体发布信息,随意性比较强,不可避免的会因为立场、态度、观点的不同而产生片面、偏激等情况。也正因此,信息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和缺乏客观以及公信力,成为新媒体的硬伤。
再次,海量信息遮蔽信息价值和知识。新新媒体能够为读者提供海量及时的信息,可以给人以丰富的信息享受和体验式的阅读,但过多的信息造成信息重点不突出,筛选信息的成本徒增。海量信息对社会而言,造成读者的注意力不集中,过多的依赖信息造成思考的机会减少。这种依赖,又进一步强化了网络资讯的低俗化和海量传播的冲动。所以从当前来看,公众对新媒体从浩繁的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吸引人的信息的要求正在提高。
最后,网络新闻的趋同化。由于新闻网站没有独立的新闻采编权,只能依靠转载和摘录传统媒体的新闻为读者提供服务,所以随着互联网数量越来越多,内容上趋同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同一条重要的新闻,有可能同时在大的新闻网站刊出,如新浪、网易、搜狐和MSN等。新闻网站编辑通过更换标题,使同一条新闻以不同的标题展现给读者,同一个读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甄别新的新闻。
3、全媒体发展的可能及实践
由于新媒体在新闻资讯生产商近乎“零成本”和“零内容”,其快速扩张导致传统媒体的衰落。但是,这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另一面神石传统媒体的式微,同样会将新闻内容生产的成本压力转嫁给新媒体,这对新媒体的发行和传播同样产生竞争和淘汰的巨大压力。
对这种悖论式的发展,学界和媒体界提出的一个看法是发展全媒体战略。全媒体发展,是基于新媒体与传统报刊两种传播模式的结合,两者可以各取优势,互补短处,形成一个综合的信息传播和互动的平台。对于同时拥有纸质和网质的传媒集团而言,这无疑是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传统媒体已经在生产和推广上有很好的渠道和规模优势,全媒体发展将报刊杂志的内容移植到网络,重复使用记者的稿件和信息,降低单位信息的成本。拥有报纸内容的网站是否能成为投资价值,尚需读者的鼠标来判定。
在这一整合中,读者、网民和手机用户等各类媒介的受众资源整合是其中的枢纽。全媒体即是读者结合、内容结合、经营结合。新媒体的内容可由报刊杂志新闻内容、网络采集内容生产内容组合而成。同时,传统媒体也可考虑开设专栏和专版,刊登来自网络媒体的原创且高质量内容。结合后,新旧媒体可以再发行方面共享读者资源,同时可以相互为对象做品牌推广。
总之,新媒体有传播迅速、生产低成本等特点,但传统媒体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比如有较强的公信力等。基于各自的优劣考量,近年来新旧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比如做报纸和杂志的媒体,也开始探索做网络等新媒体。尤其是手机终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终端阅读的需求。现在既有个别杂志设计的iphone版,ipad版,PC版等客户端阅读软件,也有开放平台的推出纸质杂志的iphone版,ipad版,PC版等。可以认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已经引发媒体在管理和战略上进一步深层次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Leah A. Lievrouw and Sonia Livingstone (Eds.), Handbook of New Media: Social Shaping and Consequences of ICTs (1st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2. pp. 1-15.
[2] WIRED官网,The Big Issue和WIRED对话:新媒体胡姿态.
http://wired.tw/2012/04/11/the-discussion-btwn-the-big-issue-n-wired/index.html#.
[3] (美)理查德·谢弗(Richard T. Schaefer),刘鹤群、房智慧和赵旭东译,《社会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9.
[4] 郭炜华.探究新媒体,《中国传媒科技》,2006年03期.
[5] Aaron Smith , Lee Rainie ,The internet and the 2008 election,(June 15,2008), PEW INTERNET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期刊发行;资源共享
1、新媒体及其属性
新媒体(New Media),最先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随着信息和技术的改进,“新媒体”迅速地成为西方社会新闻界、学术界和科技界的热潮。当前语境中的新媒体,是一种源于西方,借助互联网和阅读终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式。
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和社会现象,其界定和属性在学界及媒体界尚存争议。但总体而论,以抽象概况为主。比如Lievrouw和Livingstone(2002)就认为,新媒体指的是信息传播技术和与之相关联的社会关系。这种界定,是从新闻传媒技术和社会网络给出的解释,这种解释解释了人类社会的社交网络。另一种广受欢迎的解释是美国《连线》(Wired Magazine)杂志给出的定义,在《连线》杂志看来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社会学家和传播学家从他们自己的研究范式出发,提出了对新媒体的不同解释。从社会学角度看,新媒体时代实现了信息的完全个性化,每个参与传播的个体都会对传播本身施加影响。郭炜华(2006)的研究认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研究认为,新媒体可以与读者真正建立联系,同时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
新媒体在载体和内容上呈现出的总体特征是柔和了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表现出数字化、碎片化、话语权的阅众分享、自媒体特征。新媒体的这种强势插入,在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通信之后,模糊了如电视、广播、报纸、通信等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同时,这种媒体自生的融合,也加速了国家、社群和产业之间的融合。
2、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及问题
新媒体的这种扩张,正在对传统媒体形成强劲的竞争。首先,新媒体信息发布近乎零成本,对传统期刊报纸的经营造成极大地困扰。其次,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速度上的优势,给新闻产品的生产构成很大的挑战。比如2011年英国伦敦的骚乱事件中,社交网站、博客、手机和视频网站等各大新式媒体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和“第一手资料”通过多端传播机制传送到阅读者那里,新媒体形式与工具的紧密结合,展示出了它巨大的威力。
同时,从经营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新媒体的崛起,给期刊行业带来了新经营与管理的理念与模式。如微博在近两年的发展,已经使传统媒体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微博上的信息。同时互联网提供的技术也给采编工作和传播渠道产生影响。总之,新闻信息的服务,正在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基于新媒体的优势,Philip Meyer(2006)甚至忧心忡忡地写道:“假如报纸继续按照目前的速度下沉,地球上最后一个读者阅读最后一份报纸将发生在2040年4月。”但随着新媒体的实践和发展,也开始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新媒体原创新闻不足。以提供新闻信息服务为主的网络媒体,是新媒体的一个主要部分。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网络媒体成了公众新闻信息的主要提供者。2008年,美国皮尤(Pew)研究中心公布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已经超过报纸,成为美国人获取国内和国际新闻的第二大来源。但从新闻信息的供给一方来讲,新闻网站由于受成本和法规的约束,缺乏独立的互联网记者队伍,缺乏强大的新闻采编能力。预计在未来,这种情况仍难有改观。
其次,新闻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不足。新媒体刚刚起步,加上网络媒体是为适应快餐式的阅读而产生的,所以其客观公正的报道立场和新闻内容的可信程度为外界存疑。新媒体发布信息,随意性比较强,不可避免的会因为立场、态度、观点的不同而产生片面、偏激等情况。也正因此,信息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和缺乏客观以及公信力,成为新媒体的硬伤。
再次,海量信息遮蔽信息价值和知识。新新媒体能够为读者提供海量及时的信息,可以给人以丰富的信息享受和体验式的阅读,但过多的信息造成信息重点不突出,筛选信息的成本徒增。海量信息对社会而言,造成读者的注意力不集中,过多的依赖信息造成思考的机会减少。这种依赖,又进一步强化了网络资讯的低俗化和海量传播的冲动。所以从当前来看,公众对新媒体从浩繁的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吸引人的信息的要求正在提高。
最后,网络新闻的趋同化。由于新闻网站没有独立的新闻采编权,只能依靠转载和摘录传统媒体的新闻为读者提供服务,所以随着互联网数量越来越多,内容上趋同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同一条重要的新闻,有可能同时在大的新闻网站刊出,如新浪、网易、搜狐和MSN等。新闻网站编辑通过更换标题,使同一条新闻以不同的标题展现给读者,同一个读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甄别新的新闻。
3、全媒体发展的可能及实践
由于新媒体在新闻资讯生产商近乎“零成本”和“零内容”,其快速扩张导致传统媒体的衰落。但是,这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另一面神石传统媒体的式微,同样会将新闻内容生产的成本压力转嫁给新媒体,这对新媒体的发行和传播同样产生竞争和淘汰的巨大压力。
对这种悖论式的发展,学界和媒体界提出的一个看法是发展全媒体战略。全媒体发展,是基于新媒体与传统报刊两种传播模式的结合,两者可以各取优势,互补短处,形成一个综合的信息传播和互动的平台。对于同时拥有纸质和网质的传媒集团而言,这无疑是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传统媒体已经在生产和推广上有很好的渠道和规模优势,全媒体发展将报刊杂志的内容移植到网络,重复使用记者的稿件和信息,降低单位信息的成本。拥有报纸内容的网站是否能成为投资价值,尚需读者的鼠标来判定。
在这一整合中,读者、网民和手机用户等各类媒介的受众资源整合是其中的枢纽。全媒体即是读者结合、内容结合、经营结合。新媒体的内容可由报刊杂志新闻内容、网络采集内容生产内容组合而成。同时,传统媒体也可考虑开设专栏和专版,刊登来自网络媒体的原创且高质量内容。结合后,新旧媒体可以再发行方面共享读者资源,同时可以相互为对象做品牌推广。
总之,新媒体有传播迅速、生产低成本等特点,但传统媒体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比如有较强的公信力等。基于各自的优劣考量,近年来新旧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比如做报纸和杂志的媒体,也开始探索做网络等新媒体。尤其是手机终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终端阅读的需求。现在既有个别杂志设计的iphone版,ipad版,PC版等客户端阅读软件,也有开放平台的推出纸质杂志的iphone版,ipad版,PC版等。可以认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不仅改变了新闻生产和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已经引发媒体在管理和战略上进一步深层次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Leah A. Lievrouw and Sonia Livingstone (Eds.), Handbook of New Media: Social Shaping and Consequences of ICTs (1st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2002. pp. 1-15.
[2] WIRED官网,The Big Issue和WIRED对话:新媒体胡姿态.
http://wired.tw/2012/04/11/the-discussion-btwn-the-big-issue-n-wired/index.html#.
[3] (美)理查德·谢弗(Richard T. Schaefer),刘鹤群、房智慧和赵旭东译,《社会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9.
[4] 郭炜华.探究新媒体,《中国传媒科技》,2006年03期.
[5] Aaron Smith , Lee Rainie ,The internet and the 2008 election,(June 15,2008), PEW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