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一个很闲的星期天来到另外一个羌寨。
我的朋友很累,因为背着很重的摄影器材,一边还要不停地选择角度和位置,拍摄周边他想要的山河景观。这里是岷江上游,在如此陡峭的山坡上,每走出一步,海拔都要上升一次,连土生土长的我也感到了几分的眩晕和恐怖。一路上,我尽量善解人意,多次要求帮他背负一程背包,但是,每次都被他有力地回绝了。我想,这样也好,他可以全身心地进入到羌寨的世界,羌寨的生活。
前后左右都是山,却在稍缓的山坡上,一般都有几户人家被层层梯田簇拥着。他们对我们这样随性而来拍摄,或采访,或考察的人,早已是见惯不惊了。走近的时候,都还不时地招呼一声,问候一声,哪里像我母亲小时候听说陌生人来早已跑掉,躲藏到别人根本就不知晓的情形之中。
因为是熟人又是朋友,我们很快进入羌寨朋友的家中。火塘里的柴火也就更加猛烈地燃烧起来,仿佛朋友一家欢迎和喜悦的心在勃勃地跳动。
聊了很多关于羌寨和羌笛的话题,也问了很多问题,包括对朋友宽和的父母。当然,他们之间的交谈,用的也是我小时候熟悉的羌语,因为身边还有这个专程而来,并且有着强烈探索精神的摄影家朋友,我的族胞朋友还得用汉语再翻译一下,直到他和我都明白。
晚上,和着袅袅不息的柴烟,摄影家朋友在咂酒的友谊中,渐入佳境,几乎忘掉爬山之累之苦,直至深夜。在求知的渴望中,近距离观赏、拍摄到了传说了千年的羌笛。但是,要识得那神秘的笛音,还得等到天亮,去到山野才能够听到。
第二天一早,带着深深的疑惑和彻夜的向往,我们再一次向山顶进发,因为那里还有一户人家,而且只有一个老人,这个羌寨只有他会吹羌笛,会做羌笛。
这个老人很友善,即使被我们唤醒起床,也没有半点的怨言,兴许是看在我族胞朋友情谊的缘故。
他一声不吭,最后披上了羊皮褂子,带着我们走到背开村子的山沟,哆嗦着从长衣怀中,取出昨晚我们已经见识的那只羌笛,转过脸去,向着云烟遮蒙的山谷,狠吸了几口大气,呜呜地吹试了两三下。我们都默不作声。清晨的高山笼罩在漂浮的云层之中。摄影家朋友举着相机,不停地找着角度拍摄着这最后的羌笛人。
在老人鼓鼓的双腮不停涨退的韵律与节奏中,四面群山和我们的身心,包括脚下草丛中的露珠,都被这长长低沉婉转的、挠人心肺的笛音深深地打击而埋葬了,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长达一个世纪,我们在岁月的暗道中努力地跋涉着,落水求救一般不停地挣扎着。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仿佛又经历了一百个世纪,摸呀爬呀,爬呀摸呀的,终于跌跌撞撞地回到了连鸟鸣也没有一声的这一个羌寨的这一个清晨。
四个人,没有一个人说一句话,都默默地依次回到老人的屋子。族胞朋友很习惯,很主动地替老人把火塘的火引燃了。瞬间,火的温暖淹没了我们。老人吧嗒吧嗒地吸食着呛人的土烟。我们在断断续续的交谈中,渐渐知道了这把羌笛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与这个主人的奇异关系。
老人姓何,我们叫他何大爷,是个孤人。这个话题让他有几分苍凉与漫长的痛苦。他的身世和现在的处境,仿佛都与这只神秘的羌笛有着特别的因果关联。我们在族胞朋友极不情愿的回答中,知道了这个连一句汉语都不懂的老人,是受了这羌笛的蛊惑,才开始了这样与世隔绝的生活。我们的心都不自觉地咯噔一下。羌文化的神奇与深奥难解,再一次震撼着我们平常的认知。
心在紧张,咚咚咚地跳着,我听见摄影家朋友说话都有了颤音,我也感觉到自己被神秘环绕的精力有些不集中。我们简直就像是站在黑黑的时光隧道的洞口,根本不敢迈步深入。
在这样离奇而充满困惑的情景之中,摄影家朋友完成了他这次确定的羌族主题摄影。一个月后,我来到成都他的家里,他向我摊开双手,十分痛心地告诉我,那次那些摄影非常清晰,非常完美,但是,后来因为转盘,当再一次打开欣赏的时候,储存盤里什么内容都没有了。面对他,我什么话也不说了。我俩默默地站在他的书房,仿佛经历着那天的清晨,耳朵里全是那一种遥远而悲怆的声音: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我的朋友很累,因为背着很重的摄影器材,一边还要不停地选择角度和位置,拍摄周边他想要的山河景观。这里是岷江上游,在如此陡峭的山坡上,每走出一步,海拔都要上升一次,连土生土长的我也感到了几分的眩晕和恐怖。一路上,我尽量善解人意,多次要求帮他背负一程背包,但是,每次都被他有力地回绝了。我想,这样也好,他可以全身心地进入到羌寨的世界,羌寨的生活。
前后左右都是山,却在稍缓的山坡上,一般都有几户人家被层层梯田簇拥着。他们对我们这样随性而来拍摄,或采访,或考察的人,早已是见惯不惊了。走近的时候,都还不时地招呼一声,问候一声,哪里像我母亲小时候听说陌生人来早已跑掉,躲藏到别人根本就不知晓的情形之中。
因为是熟人又是朋友,我们很快进入羌寨朋友的家中。火塘里的柴火也就更加猛烈地燃烧起来,仿佛朋友一家欢迎和喜悦的心在勃勃地跳动。
聊了很多关于羌寨和羌笛的话题,也问了很多问题,包括对朋友宽和的父母。当然,他们之间的交谈,用的也是我小时候熟悉的羌语,因为身边还有这个专程而来,并且有着强烈探索精神的摄影家朋友,我的族胞朋友还得用汉语再翻译一下,直到他和我都明白。
晚上,和着袅袅不息的柴烟,摄影家朋友在咂酒的友谊中,渐入佳境,几乎忘掉爬山之累之苦,直至深夜。在求知的渴望中,近距离观赏、拍摄到了传说了千年的羌笛。但是,要识得那神秘的笛音,还得等到天亮,去到山野才能够听到。
第二天一早,带着深深的疑惑和彻夜的向往,我们再一次向山顶进发,因为那里还有一户人家,而且只有一个老人,这个羌寨只有他会吹羌笛,会做羌笛。
这个老人很友善,即使被我们唤醒起床,也没有半点的怨言,兴许是看在我族胞朋友情谊的缘故。
他一声不吭,最后披上了羊皮褂子,带着我们走到背开村子的山沟,哆嗦着从长衣怀中,取出昨晚我们已经见识的那只羌笛,转过脸去,向着云烟遮蒙的山谷,狠吸了几口大气,呜呜地吹试了两三下。我们都默不作声。清晨的高山笼罩在漂浮的云层之中。摄影家朋友举着相机,不停地找着角度拍摄着这最后的羌笛人。
在老人鼓鼓的双腮不停涨退的韵律与节奏中,四面群山和我们的身心,包括脚下草丛中的露珠,都被这长长低沉婉转的、挠人心肺的笛音深深地打击而埋葬了,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长达一个世纪,我们在岁月的暗道中努力地跋涉着,落水求救一般不停地挣扎着。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仿佛又经历了一百个世纪,摸呀爬呀,爬呀摸呀的,终于跌跌撞撞地回到了连鸟鸣也没有一声的这一个羌寨的这一个清晨。
四个人,没有一个人说一句话,都默默地依次回到老人的屋子。族胞朋友很习惯,很主动地替老人把火塘的火引燃了。瞬间,火的温暖淹没了我们。老人吧嗒吧嗒地吸食着呛人的土烟。我们在断断续续的交谈中,渐渐知道了这把羌笛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与这个主人的奇异关系。
老人姓何,我们叫他何大爷,是个孤人。这个话题让他有几分苍凉与漫长的痛苦。他的身世和现在的处境,仿佛都与这只神秘的羌笛有着特别的因果关联。我们在族胞朋友极不情愿的回答中,知道了这个连一句汉语都不懂的老人,是受了这羌笛的蛊惑,才开始了这样与世隔绝的生活。我们的心都不自觉地咯噔一下。羌文化的神奇与深奥难解,再一次震撼着我们平常的认知。
心在紧张,咚咚咚地跳着,我听见摄影家朋友说话都有了颤音,我也感觉到自己被神秘环绕的精力有些不集中。我们简直就像是站在黑黑的时光隧道的洞口,根本不敢迈步深入。
在这样离奇而充满困惑的情景之中,摄影家朋友完成了他这次确定的羌族主题摄影。一个月后,我来到成都他的家里,他向我摊开双手,十分痛心地告诉我,那次那些摄影非常清晰,非常完美,但是,后来因为转盘,当再一次打开欣赏的时候,储存盤里什么内容都没有了。面对他,我什么话也不说了。我俩默默地站在他的书房,仿佛经历着那天的清晨,耳朵里全是那一种遥远而悲怆的声音:
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