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阅读”这个词,或许人们最先考虑到的就是语文教学,在人们的印象里数学与阅读是不搭界的。 其实阅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语文学习中,他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学科,不论什么学科,都要阅读,同样,数学也不例外。
如何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把阅读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读出数学的精彩呢?
一、读出内容,让学生有目的的读
首先要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教材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其次要注重课外材料的阅读。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数学课外书,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的书,如《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课外读物》,《淘气马小跳学数学》等等,通过阅读让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拓宽学生的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读出方法,指导学生有策略的读
数学阅读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数学阅读呢?
(一)搭建平台,让学生能读。阅读,也应该是一种数学活动,在课堂上除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机会外,同样也应该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机会,摒弃只有讲授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去读。例如,在教学《中位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我设计出阅读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来初步感知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和求中位数的一般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出示阅读提纲:
1、教材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2、使用这个数有什么优点?
3、这个数一般用来表示什么更合适?
4、你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中位数吗?
学生阅读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汇报,协调学生的发言,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与段落,进行分析与理解。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会读
1、以“读”理解
古人推崇“好读书,不求甚解”,但作为数学的阅读则应该是不理解不罢休。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通行证。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咬文嚼字,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如“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对平行线的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同一平面内”这是前提,“互相平行”告诉我们平行是互相的不是单开看的。另外在解决问题时阅读显得更为重要,如: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这辆客车在甲乙两地之间往返一次要多少小时?往往有学生列成算式:400÷80。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常常是初略地读题,忽略了“往返”这个词。试想如果学生解决问题时,能抓住重点仔细多读,认识到“往返”也是一个要求,那么就不会出现上面的差错了。像这样抓住数学关键的词、句来读,通过多读来理解,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读”质疑
以“读”质疑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数学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如,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推敲:(1)为什么说在除法里?乘法里行吗?(2)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还成立吗?(3)为什么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如果同时扩大或缩小不相同的倍数会怎样?进而引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商的大小是否变化?这样通过琢磨、推敲,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再如:菜场里运来一批新鲜蔬菜,其中萝卜占这批蔬菜的20%,青菜占35%,已知青菜比萝卜多450千克,这批蔬菜共多少千克?让学生边读边质疑:谁是谁的20%?谁是谁的35%?谁是单位“1”?反复读使学生清楚的理顺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个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发展和培养。
学生建构新知,深化理解,掌握知识,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有效的数学阅读。然而,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在一天、在一节课上,通过讲授、强迫、教学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渗透在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才能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数学教学因阅读而精彩。
如何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把阅读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读出数学的精彩呢?
一、读出内容,让学生有目的的读
首先要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数学教材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其次要注重课外材料的阅读。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包括对与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及课外材料的阅读。一堂课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在课后进行阅读延伸。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数学课外书,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的书,如《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数学课外读物》,《淘气马小跳学数学》等等,通过阅读让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拓宽学生的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读出方法,指导学生有策略的读
数学阅读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个积极思考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进行数学阅读呢?
(一)搭建平台,让学生能读。阅读,也应该是一种数学活动,在课堂上除了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机会外,同样也应该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机会,摒弃只有讲授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去读。例如,在教学《中位数的认识》这节课时,我设计出阅读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内容,来初步感知中位数的统计意义和求中位数的一般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件出示阅读提纲:
1、教材引入了一个什么数?
2、使用这个数有什么优点?
3、这个数一般用来表示什么更合适?
4、你能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中位数吗?
学生阅读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汇报,协调学生的发言,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与段落,进行分析与理解。
(二)巧妙引导,让学生会读
1、以“读”理解
古人推崇“好读书,不求甚解”,但作为数学的阅读则应该是不理解不罢休。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是数学学习的通行证。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咬文嚼字,正确理解数学语言,掌握数学概念。如“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对平行线的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关键的词语,“同一平面内”这是前提,“互相平行”告诉我们平行是互相的不是单开看的。另外在解决问题时阅读显得更为重要,如: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这辆客车在甲乙两地之间往返一次要多少小时?往往有学生列成算式:400÷80。对于这类题目,学生常常是初略地读题,忽略了“往返”这个词。试想如果学生解决问题时,能抓住重点仔细多读,认识到“往返”也是一个要求,那么就不会出现上面的差错了。像这样抓住数学关键的词、句来读,通过多读来理解,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读”质疑
以“读”质疑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数学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如,商不变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推敲:(1)为什么说在除法里?乘法里行吗?(2)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还成立吗?(3)为什么要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如果同时扩大或缩小不相同的倍数会怎样?进而引出,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商的大小是否变化?这样通过琢磨、推敲,学生不仅明白了“为什么”,而且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再如:菜场里运来一批新鲜蔬菜,其中萝卜占这批蔬菜的20%,青菜占35%,已知青菜比萝卜多450千克,这批蔬菜共多少千克?让学生边读边质疑:谁是谁的20%?谁是谁的35%?谁是单位“1”?反复读使学生清楚的理顺条件和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久而久之,学生在读题时也会抓住关键,多问个为什么,思维也随之发展和培养。
学生建构新知,深化理解,掌握知识,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有效的数学阅读。然而,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在一天、在一节课上,通过讲授、强迫、教学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渗透在每一天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才能为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提供基础。数学教学因阅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