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后现代社会思潮以各种不同方式和形态渗透传播到我国高校并对女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后现代社会思潮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西方出现,真正兴起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其影响已较为广泛,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西方已经衰落并出现分化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这一社会思潮正以各种不同方式和形态渗透传播到我国高校并对女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对女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女大学生受后现代社会思潮影响的思想倾向和消长态势,具有十分重要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后现代思潮理论诠释以及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它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解放思想的作用,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后现代主义推崇边缘、平俗、解构、非理性、历史断裂等,唤起人们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有利于我们在分析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时,辩证地看待理性与非理性、中心与边缘、崇高与平俗、结构与解构、历史的连续与断裂等关系;后现代主义注重边缘、个体化和强调多样性的主张,无疑也会对我国建设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质疑,对于正确认识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欺骗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后现代主义对西方文化多维度的批判,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分析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出来的文化虚无、主体死亡、理想破灭、传统丧失、游戏人生等理论和心态,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当代西方社会人们的精神状态有着重要的启示。
后现代思潮对女大学生道德人格的负面影响
后现代主义状态逐渐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并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的思想观。由于打着科学和革新的旗号,带有一定的文化欺骗性,容易对女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道德认知浅化和信仰缺失
后现代主义思潮反对理性,消解现代性。理性和现代性有不解之缘,因为“现代性”是指西方社会自启蒙运动以来关于社会进步的观念,而启蒙运动的最可靠的工具和强有力的武器就是“理性”。换句话说,启蒙运动正是借助于现代科学和理性而阔步前进。理性与科学结盟,演变成单纯的“工具理性”。理性摧毁了宗教神学乃至封建社会的一切,推动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享受和福祉,同时,理性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甚至是灾难,但人们仍寄希望于理性,视理性为一股新的解放力量。理性代替了上帝、神,成了新的崇拜对象。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新的奴役和压迫,设置了新的“权威”、“本质”、“中心”。
(二)道德修养松懈
后现代主义摧毁了本体、本质、本原,击碎了整体性、同一性、确定性,那么,“中心性”也就不复存在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中心的存在就意味着“非中心”的存在,意味着有主要和从属、本质和现象、内与外等二元存在;意味着本质决定现象、内决定着外、中心决定非中心,也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力图通过“外”而揭示“内”,通过“非中心”而揭示“中心”。德里达说,意义不可能像“在场的形而上学”那样由中心向四周散开,而是像撒种子一样,将“分延”的意义随处播撒;哈桑也说,后现代主义具有某种语义的不确定性。
(三)道德价值功利化
后现代社会思潮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后现代主义否认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否认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同一性,代之以碎片和相对性。后现代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相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相对的。德里达明确指出,意义是不确定的,为此,他还专门造出一个词“分延”(即“区分”和“延迟”)来瓦解结构意义的确定性,并最终瓦解中心性、同一性的符号意义所具有的根本的、终极的本源,使意义成为一系列能指符号的滑动。利奥塔说:“让我们向统一的整体开战,让我们成为不可言说之物的见证者,让我们不妥协地开发各种歧见差异,让我们为秉持不同之名的荣誉而努力。”受其影响,女大学生喜好从众,赶潮流,不辨好坏善恶。表现在崇洋风、外嫁热等,以及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如吸毒、赌博、拐卖妇女、卖淫、色情服务等被一些女学生竞相追逐、模仿、习染;部分女大学生缺乏人际间基本的诚信、仁义意识,责任意识弱化;只贪图权利的享受,忽视义务的承担;重向社会索取,轻对社会奉献;公益行为遭受冷落,爱心遭到摒弃,人情疏离淡散,以及部分女大学生出现金钱至上、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等现象。
对策与思考
从上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后现代社会思潮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过程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从众。由于其以“求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思想视野和观念之下,对于有强烈求知欲、探索欲、世界观又尚未完善的女大学生有着极大的迷惑性和诱惑力。因此,如何对女大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消除后现代社会思潮对女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的教育是塑造女大学生优良道德人格的前提
一个人只有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利益,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努力进取,才是正确成才之路。坚持共产主义道德标准,针对社会上和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失落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有目的地进行教育。面对目前女生中普遍存在的知行脱节现象,必须将其思想道德建设序列化、层次化,强化其日常行为管理和道德实践,把德育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求、自得的过程,从基础文明和道德习惯入手,低起点、高标准建设让学生在自我选择与体验,自我完善与自我管理中感觉接受德育不只是社会的要求和为了他人,而且也是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形成自律的品质。并以“八荣八耻”为行动准则,把自己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新女性。
(二)加强现代女性意识教育是塑造女大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必要条件
“女性意识”是指相对于男性意识的一种性别观念,指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自我解放的认识与追求。传统文化认为男性的主导地位与女性的依附心理是最理想的性别关系的基本形式,它规范着中国女性的观念和行为。但我们发现,当代女大学生在现代意识和传统意识之间徘徊,不知道如何定位,女性意识处于弱化状态。部分女大学生回归传统,按照男人的标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柔弱顺从、失去独立性和上进心,依赖、盲从心理严重的女性。
法国女性主义先驱西蒙·德·波娃说:“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名,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于男性与无性中间的所谓‘女性’。”这说明对女大学生进行现代女性意识培养十分重要。增强女大学生的女性主体意识和女性价值意识,女性主体意识既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也是女性对“父权制”、“男性霸权”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有助于彻底打破父权社会的神话,使女性获得身心解放。作为一个现代女大学生,有权利也有义务去寻求自主性的存在,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给自己独立思考、实践的空间。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独立自主、积极有为、开拓进取意识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人们表现了更加积极主动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时代精神和善于思索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时代品格,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处在行为客体的位置,所以作为当代的女大学生,要加强女性意识,更好的发展自己,发挥主体意识,主动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女大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必要基础
心理健康是道德人格健康的基础,是培养女大学生道德人格自塑能力,形成良好个性,纠正人格偏差、增强道德认知能力的辅助环节。
当代女大学生所处的是一个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时代,社会急剧变化给女大学生心理、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的困惑和不适应,客观上要求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咨询,不断消解其心理障碍,通过多种途径,使她们明确生活目的、端正生活态度。我们首先应该使社会改变过去单纯以政治、道德为标准的社会评价体系,将心理承受力、理性控制力、挫折认知力、免疫力和道德意志等纳入其中,将其成为青年职业选择、工作生活评价、预期社会化的内容和监督力量,从根本上改善健康心理的社会环境,为健康人格的孕育打下个性基础和前提;其次,要通过心理咨询或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宣传心理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女生对自我、社会的认知能力,解决她们在学生、就业、成才、交友、恋爱、婚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困惑,及时恰当地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纠正由此形成的人格偏差。最后针对不同阶段的思想状况、爱好兴趣与动机需求,实施不同教育方式,如在大一可以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知识讲座;在大二、大三可以组织“女性双重价值观”、“青春、事业、爱情”的讨论和辩论会,引导她们适时调整心理、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的关系;在毕业前夕,针对女生就业难的现状,组织“女大学生择业求职心理指导”等活动。
(四)进行恋爱道德和性健康教育是提高女生责任意识和道德人格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谈恋爱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早已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了。正值青春期的女大学生,她们以女性独有的细腻体验着爱情,体验着人生。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经专门知识训练的独特群体,在生理、心理和情感上都有其特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在发生着变化,表现为道德情感错位、颠倒、扭曲较为严重。
进行恋爱道德教育,首先要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恋爱观教育,确立恰当的择偶标准。使她们明确爱情的真谛,懂得爱情的本质,培养爱的能力。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爱,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气候,一种需要我们终身学习、发现和不断前进的活动。”恋爱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它是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社会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追求。
其次教育女大学生要自尊、自爱,正确认识外表美和内在美;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西方式的性自由;向学生宣传真正的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情感,这种情感是与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志向、道德、审美观和人生观密不可分的。爱情不是调味品,不是解除寂寞空虚的工具,更不是庸俗的“色情”,爱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高尚情操,不负责任的谈情说爱的做法是不道德的,是有害于己的。
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能体贴、关怀、尊重他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己,发展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勇气。而人格未完全独立的人感情容易飘忽不定,一旦恋爱则陷入激情中难以自拔,倘若失败,便对自己作出负性评价,丧失自信。
最后,还要正确认识情爱与性爱的关系,了解一些性健康知识。开设指导女大学生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增开一些选修课来加强性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女生了解人类生殖生理、发育的过程、生理卫生保健、性疾病传播、性生活与性行为等性生理知识和恋爱的伦理道德等性道德知识。
后现代社会思潮于20世纪50年代末在西方出现,真正兴起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其影响已较为广泛,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西方已经衰落并出现分化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这一社会思潮正以各种不同方式和形态渗透传播到我国高校并对女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对女大学生道德人格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女大学生受后现代社会思潮影响的思想倾向和消长态势,具有十分重要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后现代思潮理论诠释以及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它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解放思想的作用,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后现代主义推崇边缘、平俗、解构、非理性、历史断裂等,唤起人们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有利于我们在分析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时,辩证地看待理性与非理性、中心与边缘、崇高与平俗、结构与解构、历史的连续与断裂等关系;后现代主义注重边缘、个体化和强调多样性的主张,无疑也会对我国建设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质疑,对于正确认识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欺骗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后现代主义对西方文化多维度的批判,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分析西方文化和西方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出来的文化虚无、主体死亡、理想破灭、传统丧失、游戏人生等理论和心态,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当代西方社会人们的精神状态有着重要的启示。
后现代思潮对女大学生道德人格的负面影响
后现代主义状态逐渐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并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的思想观。由于打着科学和革新的旗号,带有一定的文化欺骗性,容易对女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道德认知浅化和信仰缺失
后现代主义思潮反对理性,消解现代性。理性和现代性有不解之缘,因为“现代性”是指西方社会自启蒙运动以来关于社会进步的观念,而启蒙运动的最可靠的工具和强有力的武器就是“理性”。换句话说,启蒙运动正是借助于现代科学和理性而阔步前进。理性与科学结盟,演变成单纯的“工具理性”。理性摧毁了宗教神学乃至封建社会的一切,推动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享受和福祉,同时,理性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甚至是灾难,但人们仍寄希望于理性,视理性为一股新的解放力量。理性代替了上帝、神,成了新的崇拜对象。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新的奴役和压迫,设置了新的“权威”、“本质”、“中心”。
(二)道德修养松懈
后现代主义摧毁了本体、本质、本原,击碎了整体性、同一性、确定性,那么,“中心性”也就不复存在了。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中心的存在就意味着“非中心”的存在,意味着有主要和从属、本质和现象、内与外等二元存在;意味着本质决定现象、内决定着外、中心决定非中心,也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力图通过“外”而揭示“内”,通过“非中心”而揭示“中心”。德里达说,意义不可能像“在场的形而上学”那样由中心向四周散开,而是像撒种子一样,将“分延”的意义随处播撒;哈桑也说,后现代主义具有某种语义的不确定性。
(三)道德价值功利化
后现代社会思潮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后现代主义否认世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否认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同一性,代之以碎片和相对性。后现代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相对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相对的。德里达明确指出,意义是不确定的,为此,他还专门造出一个词“分延”(即“区分”和“延迟”)来瓦解结构意义的确定性,并最终瓦解中心性、同一性的符号意义所具有的根本的、终极的本源,使意义成为一系列能指符号的滑动。利奥塔说:“让我们向统一的整体开战,让我们成为不可言说之物的见证者,让我们不妥协地开发各种歧见差异,让我们为秉持不同之名的荣誉而努力。”受其影响,女大学生喜好从众,赶潮流,不辨好坏善恶。表现在崇洋风、外嫁热等,以及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如吸毒、赌博、拐卖妇女、卖淫、色情服务等被一些女学生竞相追逐、模仿、习染;部分女大学生缺乏人际间基本的诚信、仁义意识,责任意识弱化;只贪图权利的享受,忽视义务的承担;重向社会索取,轻对社会奉献;公益行为遭受冷落,爱心遭到摒弃,人情疏离淡散,以及部分女大学生出现金钱至上、见利忘义、惟利是图等现象。
对策与思考
从上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后现代社会思潮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过程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从众。由于其以“求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思想视野和观念之下,对于有强烈求知欲、探索欲、世界观又尚未完善的女大学生有着极大的迷惑性和诱惑力。因此,如何对女大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消除后现代社会思潮对女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的教育是塑造女大学生优良道德人格的前提
一个人只有把自身发展同国家、民族利益,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努力进取,才是正确成才之路。坚持共产主义道德标准,针对社会上和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失落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有目的地进行教育。面对目前女生中普遍存在的知行脱节现象,必须将其思想道德建设序列化、层次化,强化其日常行为管理和道德实践,把德育目标和内容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求、自得的过程,从基础文明和道德习惯入手,低起点、高标准建设让学生在自我选择与体验,自我完善与自我管理中感觉接受德育不只是社会的要求和为了他人,而且也是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而形成自律的品质。并以“八荣八耻”为行动准则,把自己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新女性。
(二)加强现代女性意识教育是塑造女大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必要条件
“女性意识”是指相对于男性意识的一种性别观念,指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自我解放的认识与追求。传统文化认为男性的主导地位与女性的依附心理是最理想的性别关系的基本形式,它规范着中国女性的观念和行为。但我们发现,当代女大学生在现代意识和传统意识之间徘徊,不知道如何定位,女性意识处于弱化状态。部分女大学生回归传统,按照男人的标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柔弱顺从、失去独立性和上进心,依赖、盲从心理严重的女性。
法国女性主义先驱西蒙·德·波娃说:“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名,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于男性与无性中间的所谓‘女性’。”这说明对女大学生进行现代女性意识培养十分重要。增强女大学生的女性主体意识和女性价值意识,女性主体意识既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也是女性对“父权制”、“男性霸权”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有助于彻底打破父权社会的神话,使女性获得身心解放。作为一个现代女大学生,有权利也有义务去寻求自主性的存在,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给自己独立思考、实践的空间。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独立自主、积极有为、开拓进取意识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人们表现了更加积极主动的自立、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时代精神和善于思索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时代品格,人们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处在行为客体的位置,所以作为当代的女大学生,要加强女性意识,更好的发展自己,发挥主体意识,主动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女大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必要基础
心理健康是道德人格健康的基础,是培养女大学生道德人格自塑能力,形成良好个性,纠正人格偏差、增强道德认知能力的辅助环节。
当代女大学生所处的是一个竞争日益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时代,社会急剧变化给女大学生心理、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带来的困惑和不适应,客观上要求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咨询,不断消解其心理障碍,通过多种途径,使她们明确生活目的、端正生活态度。我们首先应该使社会改变过去单纯以政治、道德为标准的社会评价体系,将心理承受力、理性控制力、挫折认知力、免疫力和道德意志等纳入其中,将其成为青年职业选择、工作生活评价、预期社会化的内容和监督力量,从根本上改善健康心理的社会环境,为健康人格的孕育打下个性基础和前提;其次,要通过心理咨询或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宣传心理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女生对自我、社会的认知能力,解决她们在学生、就业、成才、交友、恋爱、婚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困惑,及时恰当地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纠正由此形成的人格偏差。最后针对不同阶段的思想状况、爱好兴趣与动机需求,实施不同教育方式,如在大一可以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知识讲座;在大二、大三可以组织“女性双重价值观”、“青春、事业、爱情”的讨论和辩论会,引导她们适时调整心理、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的关系;在毕业前夕,针对女生就业难的现状,组织“女大学生择业求职心理指导”等活动。
(四)进行恋爱道德和性健康教育是提高女生责任意识和道德人格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谈恋爱是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早已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了。正值青春期的女大学生,她们以女性独有的细腻体验着爱情,体验着人生。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经专门知识训练的独特群体,在生理、心理和情感上都有其特殊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也在发生着变化,表现为道德情感错位、颠倒、扭曲较为严重。
进行恋爱道德教育,首先要对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恋爱观教育,确立恰当的择偶标准。使她们明确爱情的真谛,懂得爱情的本质,培养爱的能力。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爱,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气候,一种需要我们终身学习、发现和不断前进的活动。”恋爱不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活动,它是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社会行为,体现了一个人的追求。
其次教育女大学生要自尊、自爱,正确认识外表美和内在美;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西方式的性自由;向学生宣传真正的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情感,这种情感是与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志向、道德、审美观和人生观密不可分的。爱情不是调味品,不是解除寂寞空虚的工具,更不是庸俗的“色情”,爱情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高尚情操,不负责任的谈情说爱的做法是不道德的,是有害于己的。
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能体贴、关怀、尊重他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己,发展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勇气。而人格未完全独立的人感情容易飘忽不定,一旦恋爱则陷入激情中难以自拔,倘若失败,便对自己作出负性评价,丧失自信。
最后,还要正确认识情爱与性爱的关系,了解一些性健康知识。开设指导女大学生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增开一些选修课来加强性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女生了解人类生殖生理、发育的过程、生理卫生保健、性疾病传播、性生活与性行为等性生理知识和恋爱的伦理道德等性道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