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与“形”是数学领域两大研究主题,“数”就是数量关系,准确、可操作、易于掌握,“形”则是空间形式,生动、直观、易于理解.数形结合可以把二者进行转化统一,从而达到认识数学本质的效果.
关键词:数变形;观察讨论;形变数
一、数变形,直观发现数的关系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数量关系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图形的优点就是直观、形象.考虑到数与形本来就存在一种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把“数”转换成“形”,利用图形解决有关数量的问题.
例1求|x+1|+|x-2|+|x-3|的最小值.
【教学片段一】
师:题目中给出的式子,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式子又为何会有最小值呢?
生1: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三个绝对值运算的和,由于式子中含有未知数x,x每取一个值这个式子就会有一个值与它相对应,所以式子的值是可以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小值.师:非常好,你的分析十分到位.怎样研究这个最小值呢?我们先从简单的入手.(把难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由易及难,一步步解决)师:|x+1|有最小值吗?最小值是什么?此时x的取值是什么?
生2:由于绝对值运算具有非负性,即|m|≥0,所以|x+1|≥0,易知|x+1|的值最小是0,此时x=-1.师:(追问)是的,没错,绝对值运算的结果都是非负数,这是什么原因呢?生2:绝对值代表的是一段距离,是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如|-2|就是-2到原点的距离,|m|就是m到原点的距离,师:这是绝对值的定义,你记得真清楚,给你点赞!那么|x+1|可以看成两点之间的距离吗?是哪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呢?(引导学生从几何角度思考问题,为下面揭示数形结合思想做铺垫)
生3:可以看成x到-1的距离.师:(追问)什么情况下x到-1的距离最短呢?生3:x与-1重合的时候距离最短,最短距离是0.师:很好,这是我们从几何的角度对|x+1|的最小值进行的分析,下面难度升级,我们进一步讨论|x+1|+|x-2|的最小值.
生4:|x+1|+|x-2|的最小值就是x到-1的距离与x到2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师:看来你想从几何角度解决这个问题,那这个最小值该怎么研究呢?老师给出一个小提示,还记得我们的老朋友“数轴”吗?认真思考一下,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5:可以借助数轴,在数轴上找到-1、2的位置,记为点A、B,而x由于可以取不同的值,所以x可以看成一个动点C,可以取数轴上的任意点.师:你的想法太好了!大家自己动手按照这个思路画一画数轴,标出-1和2的位置,观察在x变化过程中,动点落在哪个位置时式子的值最小,并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经历画图、观察、讨论的过程,借助图形分析数量的变化.
生6:根据数轴分析A、B两个定点及动点C,发现当点C落在点A、B间任意位置时,点C到点A、B的距离之和都等于点A与B之间的距离3,而当动点C落在点A的左边和点B的右边的位置时,点C到点A、B的距离之和都大于3.因此|x+1|+|x-2|的最小值就是-1与2的距离3.师:大家也是这样思考的吗?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鼓鼓掌,讲得真好!师:有没有同学从代数角度思考呢?学生沉默.师:看来从代数角度出发的同学都遇到了困难,难以找到思路,而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把数变形之后,从几何角度出发,思路就很清晰了.师:接下来,我们就进行最后一步的研究,|x+1|+|x-2|+|x-3|的最小值是什么呢?你们有什么想法?生7:还是从几何角度入手,把-1、2、3看成定点A、B、C,x是动点D,|x+1|+|x-2|+|x-3|就是动点D到定点A、B、C的距离之和,在数轴上表示出定点的位置,观察在动点D运动的过程中距离的变化规律.师:(追问)随着动点D的变化,再结合前面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生7:在研究第二种情形时,我们发现当动点落在点A、B之间时,距离之和最小,推测第三种情形下当动点D与定点B重合时,距离和最短,即为点A、C之间的距离4.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看来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借助数轴分析这类问题的方法,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将绝对值的运算变成几何方面的问题,借助图形研究数量把数变形.
二、形变数,挖掘图形中的隐含信息
利用数量来解决图形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和意义挖掘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把图形问题转化成数量问题,并通过分析计算、逻辑推理解决图形问题.
例2《九章算术》中记录了这样一个问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你能给出解答吗?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例2,你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生1:葭生池中央,所以B′C的长度是5尺,葭出水一尺,所以BC的长度是1尺.师:(追问)很好,这是题目直接告诉我们的信息,还有没有隐藏着的信息呢?认真阅读题目,你能发现葭有什么变化吗?
生1:我发现葭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在池中央出水一尺,另一种是葭赴岸与岸齐.师:(再问)这两种状态下,有什么量是不发生改变的?生1:葭长不变,也就是AB=AB′.师:对,这个隐藏信息是我们解题的一个突破口.还有没有同学能发现其他的隐藏条件呢?
生2:∠ACB′=90°,三角形ACB′是直角三角形.师:是的,葭与水平面是垂直的,结合这个隐藏条件,你们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3: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师:(追问)对哪个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知道三角形中哪些条件?生3:在直角三角形ACB′中,∠ACB′=90°,B′C=5尺.师:(再问)勾股定理是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可是在直角三角形ACB′中我们只知道其中一边,怎么办呢?生3:可以设AC长为x尺,则AB长为x+1尺,即AB′为x+1尺.师:你说得非常好!AC和AB′是有聯系的,设出一个未知数,就可以把两个量都表示出来,这样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就都表示出来了,也就可以用勾股定理了.
由以上两例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将对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数变形;观察讨论;形变数
一、数变形,直观发现数的关系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数量关系十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图形的优点就是直观、形象.考虑到数与形本来就存在一种对应关系,我们可以把“数”转换成“形”,利用图形解决有关数量的问题.
例1求|x+1|+|x-2|+|x-3|的最小值.
【教学片段一】
师:题目中给出的式子,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式子又为何会有最小值呢?
生1: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三个绝对值运算的和,由于式子中含有未知数x,x每取一个值这个式子就会有一个值与它相对应,所以式子的值是可以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存在一个最小值.师:非常好,你的分析十分到位.怎样研究这个最小值呢?我们先从简单的入手.(把难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由易及难,一步步解决)师:|x+1|有最小值吗?最小值是什么?此时x的取值是什么?
生2:由于绝对值运算具有非负性,即|m|≥0,所以|x+1|≥0,易知|x+1|的值最小是0,此时x=-1.师:(追问)是的,没错,绝对值运算的结果都是非负数,这是什么原因呢?生2:绝对值代表的是一段距离,是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如|-2|就是-2到原点的距离,|m|就是m到原点的距离,师:这是绝对值的定义,你记得真清楚,给你点赞!那么|x+1|可以看成两点之间的距离吗?是哪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呢?(引导学生从几何角度思考问题,为下面揭示数形结合思想做铺垫)
生3:可以看成x到-1的距离.师:(追问)什么情况下x到-1的距离最短呢?生3:x与-1重合的时候距离最短,最短距离是0.师:很好,这是我们从几何的角度对|x+1|的最小值进行的分析,下面难度升级,我们进一步讨论|x+1|+|x-2|的最小值.
生4:|x+1|+|x-2|的最小值就是x到-1的距离与x到2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师:看来你想从几何角度解决这个问题,那这个最小值该怎么研究呢?老师给出一个小提示,还记得我们的老朋友“数轴”吗?认真思考一下,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5:可以借助数轴,在数轴上找到-1、2的位置,记为点A、B,而x由于可以取不同的值,所以x可以看成一个动点C,可以取数轴上的任意点.师:你的想法太好了!大家自己动手按照这个思路画一画数轴,标出-1和2的位置,观察在x变化过程中,动点落在哪个位置时式子的值最小,并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经历画图、观察、讨论的过程,借助图形分析数量的变化.
生6:根据数轴分析A、B两个定点及动点C,发现当点C落在点A、B间任意位置时,点C到点A、B的距离之和都等于点A与B之间的距离3,而当动点C落在点A的左边和点B的右边的位置时,点C到点A、B的距离之和都大于3.因此|x+1|+|x-2|的最小值就是-1与2的距离3.师:大家也是这样思考的吗?我们一起来给这位同学鼓鼓掌,讲得真好!师:有没有同学从代数角度思考呢?学生沉默.师:看来从代数角度出发的同学都遇到了困难,难以找到思路,而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把数变形之后,从几何角度出发,思路就很清晰了.师:接下来,我们就进行最后一步的研究,|x+1|+|x-2|+|x-3|的最小值是什么呢?你们有什么想法?生7:还是从几何角度入手,把-1、2、3看成定点A、B、C,x是动点D,|x+1|+|x-2|+|x-3|就是动点D到定点A、B、C的距离之和,在数轴上表示出定点的位置,观察在动点D运动的过程中距离的变化规律.师:(追问)随着动点D的变化,再结合前面的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生7:在研究第二种情形时,我们发现当动点落在点A、B之间时,距离之和最小,推测第三种情形下当动点D与定点B重合时,距离和最短,即为点A、C之间的距离4.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看来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借助数轴分析这类问题的方法,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将绝对值的运算变成几何方面的问题,借助图形研究数量把数变形.
二、形变数,挖掘图形中的隐含信息
利用数量来解决图形的问题,要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和意义挖掘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把图形问题转化成数量问题,并通过分析计算、逻辑推理解决图形问题.
例2《九章算术》中记录了这样一个问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你能给出解答吗?
【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通过阅读例2,你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生1:葭生池中央,所以B′C的长度是5尺,葭出水一尺,所以BC的长度是1尺.师:(追问)很好,这是题目直接告诉我们的信息,还有没有隐藏着的信息呢?认真阅读题目,你能发现葭有什么变化吗?
生1:我发现葭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在池中央出水一尺,另一种是葭赴岸与岸齐.师:(再问)这两种状态下,有什么量是不发生改变的?生1:葭长不变,也就是AB=AB′.师:对,这个隐藏信息是我们解题的一个突破口.还有没有同学能发现其他的隐藏条件呢?
生2:∠ACB′=90°,三角形ACB′是直角三角形.师:是的,葭与水平面是垂直的,结合这个隐藏条件,你们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3: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师:(追问)对哪个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知道三角形中哪些条件?生3:在直角三角形ACB′中,∠ACB′=90°,B′C=5尺.师:(再问)勾股定理是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可是在直角三角形ACB′中我们只知道其中一边,怎么办呢?生3:可以设AC长为x尺,则AB长为x+1尺,即AB′为x+1尺.师:你说得非常好!AC和AB′是有聯系的,设出一个未知数,就可以把两个量都表示出来,这样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就都表示出来了,也就可以用勾股定理了.
由以上两例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将对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数学本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