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行文化以更为明显的娱乐消费性和戏谑调侃性的姿态出现,从唯物史观角度把握,流行文化可归结为社会转型期对社会心理及价值趋向的映射;从美学的角度予以分析,流行文化可归结为一种亚审美形态;从本体论角度看,亚审美形态可归结为一种社会心理。厘清现代性语境下亚审美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转向与生成。
关键词:现代性;亚审美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2.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2-0066-04
流行文化又被称为“奔跑的文化”,其本质上是多元文化激荡下社会心理的具体化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目前社会沟通交流不畅。流行文化作为不完整意义上的审美观照活动,也有研究者称其为一种亚文化现象,正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在不同的领域涌现出来,内容趣味简单,话题空洞无聊成为人们一时的谈资。本文拟用亚审美形态一词概括具有消费性、流俗性和娱乐性的流行文化,使其兼具学理性和规范性,尝试从美学视角批判性反思和检视这一社会现象。
一、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亚审美形态
“现代一词在内涵上就有意识的强调古今之间的断裂。”[1]现代化肇始于西方,发轫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却又不为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具有普适性。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活动。现代性张力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内外部系统信息交流和自我变迁中,寻找新的平衡点,进一步坚定自身的审美理想,重塑精神家园。
1.现代性的内涵
现代性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是与过去相对,代表着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现代性与现代化是在“现代”概念基础上形成及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现代性作为一个动态性概念,是基于现代性逻辑不断运动的过程,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性的动态表达,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具体进程,现在性是现在化的目标导向,二者是量与质的关系。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2]。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3]“现代性就是理性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中确立自身地位的进程。”[4]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多次提到“现代化大工业”,并认为现代化大工业造就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在马克思那里,现代社会就是指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形态,现代性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具有的属性、特征、趋向和原则,现代性风险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关于现代性的内涵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们依旧可以得到一些基本共识,现代性是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时代精神,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工具理性、个体性主体自由、线性进步史观、反思性思维等。
2.亚审美形态的内涵
审美是亚审美形态的上位概念,以审美为切入点,能更好的把握亚审美形态的的涵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是对美的对象的关照,是一种包含价值判断,人格因素,具有崇高、悲劇、喜剧、丰富、深刻、感人等特征的审美观照活动。审美形态一词源于美学,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等感性的凝集及其分类”。[5]现代性张力的触角的无处不在,“发展悖论”不断冲击传统审美范式,致使审美观上表现出简单情趣化、大众娱乐化、单一平面化、片面功利化等特征。这种缺乏深刻性、丰富性、共情性的审美,仅仅是包含一定审美因素的观照活动,称之为亚审美活动。故,亚审美形态,就是指人们进行包含一定审美因素的观照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情状,其表现特征和存在方式是一种社会心理,而非“观念形态”。
3.思想政治教育与亚审美形态的内在关联
亚审美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心理,与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从宏观上看是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从中观上看是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从微观上看是亚审美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充满现代性张力的社会实践。亚审美性社会心理的流行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现象,一些人热衷于把闹婚变成低俗病态的闹剧,把炒作噱头视为博取眼球的手段,猎奇围观窥私成为一种时尚,娱乐八卦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被“异化”的人,通过“集体无意识”狂欢宣泄,缓解“身份焦虑”,反抗“传统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治理,是基于信仰、价值观和伦理的一种软治理方式,对其他治理方式而言具有引领性,对社会整体发挥必要的功能,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二、亚审美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流行文化并不等同于低俗、病态非理性的话语表达,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包含自我意识觉醒的进步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反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现代性转换。
1.亚审美形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经历了单主体、双主体、多主体和交互主体性的历史逻辑。亚审美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是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具有简单趣味性,个体主体性,娱乐时尚性,新奇谐虐性等特点,它表现在人们的感情、情绪、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风气中,更能直接迅速地感触社会现实。后喻文化主宰的时代对传统权威造成了冲击,一方面对教育者自身业务能力及其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热衷怀疑批判、比较思考,不再拜倒在任何一种权脚下。相形之下,旧有的权威教育中客体的主体性被屏蔽,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填鸭式灌输的纯客体,现代性语境中多元化和去权威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二分法遭到拒斥和质疑。因此,“确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伦理观的基本思想。”[6] 2.亚审美形态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叙述方式的转变
亚审美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提倡个性、解放思想的作用,消解传统价值观的功能,促进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其幽默性和趣味性特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叙述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教育者。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中强调,“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自觉强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7]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正以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受教者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从而引起共鸣,以理服人,引领时代脉搏。
3.亚审美形态反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功能完善
“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8]亚审美形态作为一定时代心理的具体形态,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材料库。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发挥答疑解惑,社会服务的功能,对现代性的特定时空境遇下社会现代性与人的现代性发展诉求做出回应,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工具性与社会服务性和谐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和功在当下的人文情怀统一起来。2017年5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决定共同推进“全国校园电影院线”(以下简称“校园院线”)建设,旨在通过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优秀影视艺术作品对广大师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导航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创新方法和新渠道,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时,注重生理性感知因素与心理性美感的叠加性效果,会催化出更具符合人本化和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也更会有吸引力、影响力和牵引力。
4.亚审美形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系统
环境作为周边体总是相对于中心体而言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两个维度来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自发环境因素和自觉环境因素。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自觉环境因素。本文主要讨论狭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即教育主体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环境等。亚审美形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态平衡,体现在亚审美形态的感性化和形象化特征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创设。亚审美形态的世俗性和趣味性特征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环境。亚审美形态的个性化和流动性特征压缩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教育者可以及时握掌握舆情,迅速作出研判,快速作出回应,极大压缩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界限。
三、亚审美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时代环境是形成思想的源头,人的思想行为与客观环境的矛盾变化及其不断推进,产生了一系列的时代问题。作为“现代性困境”中弊端和不良倾向之现实表征的“亚审美形态狂欢”,即大众文化与商业逻辑合流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统合力。因此,揭示亚审美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性“审丑”异化的重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的现代性转向。
1.亚审美形态表征为教育对象审美旨趣的迷失
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亞审美形态就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在资本逻辑的土壤里,亚审美形态的产品呈现出商品拜物教的特征。在功利、实用等心理的影响下,教育对象在审美旨趣上呈现出片面功利化,在审美理想上表现为世俗化,为博眼球而追逐新潮,以直观性的感觉评判美丑,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边界趋向模糊。事实上,亚审美形态所崇尚的价值取向,干扰着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导致教育对象在世俗化的洪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疏远、拒绝主流意识形态。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具有丰富、深刻、崇高的特点。然而,在亚审美思潮的侵染下,崇高理想却受到调侃,庄严历史被随意戏说。由于亚审美基本上追求一种感观愉悦,注重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形象性,不对审美对象做出任何价值方面的判断,其审美活动主要停留在感官层面,追求简单直观,追逐流行时尚。当教育对象过多的沉浸在当下的感觉和即兴的感受中时,唾手可得的满足感使他们排斥丰富深刻,拒绝崇高悲壮。最终,在光怪陆离的狂欢中“丢掉会思考的大脑”,教育对象的审美范畴日趋窄化,审美情趣变得低俗,审美标准陷入错乱。
2.亚审美形态的调侃性特征削弱主流价值认同
现代性语境下,影视、卡通、网络等文化传播形式成为亚审美最主要的途径,不少青少年甚至成为亚审美形态的代言人,亚审美形态在更广阔的领域传播,其通俗娱乐性、简单趣味性功能进一步被放大。这些一味注重感官享受娱乐心态,排斥悲剧、崇高的娱乐行为,可能并无恶意中伤,但无形中弱化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和相关内容的关注。此外,国外亚审美文化手执娱乐和文化交流的旗帜,假借亚审美性文化的亲和性和引诱性特征,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的话语权争夺,并试图利用这种隐蔽性极强的感性意识形态兜售他们所为之津津乐道的“普世价值观”。
3.亚审美形态引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追问
自发、凌乱、不定型、低层次的亚审美形态,个性张扬造成了现今个体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简单直观、新颖低俗钝化了人们感受社会生活的思维意识。手执艺术创新的旗帜恶搞经典,抛弃崇高,追求纯粹娱乐;此外,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语境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流行文化中的亚审美形态,正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在不同的领域涌现出来。它们穿着价值多样化的外衣,却裹挟着不可告人的企图。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对立,那些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引发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追问。经典就是对一个民族魂与神的传承,在特殊的年代诞生,在新的时代依然能够回响,这便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思想光辉,在现代化语境下依旧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并内驱着人们不断“回到马克思”的原因。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恶搞经典,疏远主流文化形态,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消极的,亚审美形态的蔓延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出了挑战。 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到亚审美形态滥觞的挑战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学界目前主要有三种分类方法,即二分法、三分法和多分法。鉴于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媒介环境、虚拟坏境等。心理环境是指“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主体对客观环境的内化、整合,在一定心理时空表现出的、对主体心理行为产生实际影响的观念环境”。“心理环境只能是客观环境的产物,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决定的。[9]亚审美形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初级形式,其畸趣性审美特征不断冲击个体的原始观念环境。媒介环境指由各种媒介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是传者、受者及广告商等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现代社会,媒介环境凭借其信息的可储存性、多源性、开放性、反复性、形象性,对人的思想和心理的影响呈强化趋势。然而,市场化浪潮中,资本逻辑与大众文化迅即合流,亚审美性媒介传播势头“方兴未艾”。要知名度,不要美誉度,更是反映了当下互联网营销的普遍套路。通过对新媒体的“娴熟应用”,主动造梗,在光怪陆离的“审丑”中无限刷新着社会的底线,亵渎着传统意义上的真善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媒介环境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合力相互割裂。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0]同样,对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求解,都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而转向某种神秘观念。亚审美形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对传统文化禁锢的反叛,也有对社会转型引发的不适,以及复杂心理诱因等。关于亚审美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人类社会审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规范和不断突破规范的历史,亚审美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人类不断回归感性历史的一种形式。亚审美化思潮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在颠覆一些传统审美习惯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审美习惯,培养新的审美受众,改变人们的审美价值,达到改造社会生活的目的。”[11]那时,这种感性形式意识形态将“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元素”。[12]本文旨在以探讨亚审美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为切入点,向上承接揭示亚审美化思潮发展演化的社会条件,向下承接厚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传统优势,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实困境,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未来动力,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好姿态的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需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7-07-28(1).
[2][3][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22,5.
[4][12][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13,13.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6.
[7]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4.
[8]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215.
[9][1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5,65.
[10]韩晶晶,张灿.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三维解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13-17.
[责任编辑:张学玲]
关键词:现代性;亚审美形态;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DOI:10.15938/j.cnki.iper.2019.02.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2-0066-04
流行文化又被称为“奔跑的文化”,其本质上是多元文化激荡下社会心理的具体化表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目前社会沟通交流不畅。流行文化作为不完整意义上的审美观照活动,也有研究者称其为一种亚文化现象,正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在不同的领域涌现出来,内容趣味简单,话题空洞无聊成为人们一时的谈资。本文拟用亚审美形态一词概括具有消费性、流俗性和娱乐性的流行文化,使其兼具学理性和规范性,尝试从美学视角批判性反思和检视这一社会现象。
一、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亚审美形态
“现代一词在内涵上就有意识的强调古今之间的断裂。”[1]现代化肇始于西方,发轫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却又不为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具有普适性。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真善美相统一的教育活动。现代性张力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内外部系统信息交流和自我变迁中,寻找新的平衡点,进一步坚定自身的审美理想,重塑精神家园。
1.现代性的内涵
现代性作为一个时间性概念是与过去相对,代表着一种新的时代精神。现代性与现代化是在“现代”概念基础上形成及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现代性作为一个动态性概念,是基于现代性逻辑不断运动的过程,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性的动态表达,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具体进程,现在性是现在化的目标导向,二者是量与质的关系。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2]。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3]“现代性就是理性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中确立自身地位的进程。”[4]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中多次提到“现代化大工业”,并认为现代化大工业造就了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在马克思那里,现代社会就是指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形态,现代性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具有的属性、特征、趋向和原则,现代性风险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关于现代性的内涵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们依旧可以得到一些基本共识,现代性是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时代精神,其特征主要体现为,工具理性、个体性主体自由、线性进步史观、反思性思维等。
2.亚审美形态的内涵
审美是亚审美形态的上位概念,以审美为切入点,能更好的把握亚审美形态的的涵义。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是对美的对象的关照,是一种包含价值判断,人格因素,具有崇高、悲劇、喜剧、丰富、深刻、感人等特征的审美观照活动。审美形态一词源于美学,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等感性的凝集及其分类”。[5]现代性张力的触角的无处不在,“发展悖论”不断冲击传统审美范式,致使审美观上表现出简单情趣化、大众娱乐化、单一平面化、片面功利化等特征。这种缺乏深刻性、丰富性、共情性的审美,仅仅是包含一定审美因素的观照活动,称之为亚审美活动。故,亚审美形态,就是指人们进行包含一定审美因素的观照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情状,其表现特征和存在方式是一种社会心理,而非“观念形态”。
3.思想政治教育与亚审美形态的内在关联
亚审美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心理,与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从宏观上看是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从中观上看是社会心理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从微观上看是亚审美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充满现代性张力的社会实践。亚审美性社会心理的流行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现象,一些人热衷于把闹婚变成低俗病态的闹剧,把炒作噱头视为博取眼球的手段,猎奇围观窥私成为一种时尚,娱乐八卦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些被“异化”的人,通过“集体无意识”狂欢宣泄,缓解“身份焦虑”,反抗“传统话语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治理,是基于信仰、价值观和伦理的一种软治理方式,对其他治理方式而言具有引领性,对社会整体发挥必要的功能,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二、亚审美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流行文化并不等同于低俗、病态非理性的话语表达,相反,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包含自我意识觉醒的进步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反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现代性转换。
1.亚审美形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经历了单主体、双主体、多主体和交互主体性的历史逻辑。亚审美形态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是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社会意识。具有简单趣味性,个体主体性,娱乐时尚性,新奇谐虐性等特点,它表现在人们的感情、情绪、风俗、习惯、传统和社会风气中,更能直接迅速地感触社会现实。后喻文化主宰的时代对传统权威造成了冲击,一方面对教育者自身业务能力及其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教育对象热衷怀疑批判、比较思考,不再拜倒在任何一种权脚下。相形之下,旧有的权威教育中客体的主体性被屏蔽,受教育者只是被动填鸭式灌输的纯客体,现代性语境中多元化和去权威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二分法遭到拒斥和质疑。因此,“确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伦理观的基本思想。”[6] 2.亚审美形态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叙述方式的转变
亚审美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提倡个性、解放思想的作用,消解传统价值观的功能,促进新思想、新观念的诞生。其幽默性和趣味性特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叙述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教育者。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中强调,“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自觉强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努力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7]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正以增强自身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受教者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从而引起共鸣,以理服人,引领时代脉搏。
3.亚审美形态反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功能完善
“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8]亚审美形态作为一定时代心理的具体形态,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材料库。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发挥答疑解惑,社会服务的功能,对现代性的特定时空境遇下社会现代性与人的现代性发展诉求做出回应,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工具性与社会服务性和谐统一起来,把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和功在当下的人文情怀统一起来。2017年5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决定共同推进“全国校园电影院线”(以下简称“校园院线”)建设,旨在通过生动活泼的第二课堂,推进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优秀影视艺术作品对广大师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导航的重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创新方法和新渠道,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时,注重生理性感知因素与心理性美感的叠加性效果,会催化出更具符合人本化和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也更会有吸引力、影响力和牵引力。
4.亚审美形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系统
环境作为周边体总是相对于中心体而言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两个维度来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自发环境因素和自觉环境因素。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自觉环境因素。本文主要讨论狭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即教育主体予以规定和把握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际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环境等。亚审美形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生态平衡,体现在亚审美形态的感性化和形象化特征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创设。亚审美形态的世俗性和趣味性特征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环境。亚审美形态的个性化和流动性特征压缩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界限,教育者可以及时握掌握舆情,迅速作出研判,快速作出回应,极大压缩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界限。
三、亚审美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时代环境是形成思想的源头,人的思想行为与客观环境的矛盾变化及其不断推进,产生了一系列的时代问题。作为“现代性困境”中弊端和不良倾向之现实表征的“亚审美形态狂欢”,即大众文化与商业逻辑合流下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统合力。因此,揭示亚审美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性“审丑”异化的重构,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自身的现代性转向。
1.亚审美形态表征为教育对象审美旨趣的迷失
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亞审美形态就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在资本逻辑的土壤里,亚审美形态的产品呈现出商品拜物教的特征。在功利、实用等心理的影响下,教育对象在审美旨趣上呈现出片面功利化,在审美理想上表现为世俗化,为博眼球而追逐新潮,以直观性的感觉评判美丑,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边界趋向模糊。事实上,亚审美形态所崇尚的价值取向,干扰着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导致教育对象在世俗化的洪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疏远、拒绝主流意识形态。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具有丰富、深刻、崇高的特点。然而,在亚审美思潮的侵染下,崇高理想却受到调侃,庄严历史被随意戏说。由于亚审美基本上追求一种感观愉悦,注重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形象性,不对审美对象做出任何价值方面的判断,其审美活动主要停留在感官层面,追求简单直观,追逐流行时尚。当教育对象过多的沉浸在当下的感觉和即兴的感受中时,唾手可得的满足感使他们排斥丰富深刻,拒绝崇高悲壮。最终,在光怪陆离的狂欢中“丢掉会思考的大脑”,教育对象的审美范畴日趋窄化,审美情趣变得低俗,审美标准陷入错乱。
2.亚审美形态的调侃性特征削弱主流价值认同
现代性语境下,影视、卡通、网络等文化传播形式成为亚审美最主要的途径,不少青少年甚至成为亚审美形态的代言人,亚审美形态在更广阔的领域传播,其通俗娱乐性、简单趣味性功能进一步被放大。这些一味注重感官享受娱乐心态,排斥悲剧、崇高的娱乐行为,可能并无恶意中伤,但无形中弱化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和相关内容的关注。此外,国外亚审美文化手执娱乐和文化交流的旗帜,假借亚审美性文化的亲和性和引诱性特征,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的话语权争夺,并试图利用这种隐蔽性极强的感性意识形态兜售他们所为之津津乐道的“普世价值观”。
3.亚审美形态引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追问
自发、凌乱、不定型、低层次的亚审美形态,个性张扬造成了现今个体过分以自我为中心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简单直观、新颖低俗钝化了人们感受社会生活的思维意识。手执艺术创新的旗帜恶搞经典,抛弃崇高,追求纯粹娱乐;此外,多元文化相互激荡的语境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流行文化中的亚审美形态,正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在不同的领域涌现出来。它们穿着价值多样化的外衣,却裹挟着不可告人的企图。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对立,那些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引发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追问。经典就是对一个民族魂与神的传承,在特殊的年代诞生,在新的时代依然能够回响,这便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思想光辉,在现代化语境下依旧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并内驱着人们不断“回到马克思”的原因。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恶搞经典,疏远主流文化形态,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消极的,亚审美形态的蔓延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出了挑战。 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到亚审美形态滥觞的挑战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分类,学界目前主要有三种分类方法,即二分法、三分法和多分法。鉴于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心理环境、媒介环境、虚拟坏境等。心理环境是指“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主体对客观环境的内化、整合,在一定心理时空表现出的、对主体心理行为产生实际影响的观念环境”。“心理环境只能是客观环境的产物,是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决定的。[9]亚审美形态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初级形式,其畸趣性审美特征不断冲击个体的原始观念环境。媒介环境指由各种媒介营造的一种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是传者、受者及广告商等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现代社会,媒介环境凭借其信息的可储存性、多源性、开放性、反复性、形象性,对人的思想和心理的影响呈强化趋势。然而,市场化浪潮中,资本逻辑与大众文化迅即合流,亚审美性媒介传播势头“方兴未艾”。要知名度,不要美誉度,更是反映了当下互联网营销的普遍套路。通过对新媒体的“娴熟应用”,主动造梗,在光怪陆离的“审丑”中无限刷新着社会的底线,亵渎着传统意义上的真善美,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媒介环境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合力相互割裂。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0]同样,对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求解,都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而转向某种神秘观念。亚审美形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具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对传统文化禁锢的反叛,也有对社会转型引发的不适,以及复杂心理诱因等。关于亚审美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人类社会审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规范和不断突破规范的历史,亚审美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人类不断回归感性历史的一种形式。亚审美化思潮的发展,完全有可能在颠覆一些传统审美习惯的同时,也创造出新的审美习惯,培养新的审美受众,改变人们的审美价值,达到改造社会生活的目的。”[11]那时,这种感性形式意识形态将“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有活力的元素”。[12]本文旨在以探讨亚审美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为切入点,向上承接揭示亚审美化思潮发展演化的社会条件,向下承接厚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传统优势,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实困境,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未来动力,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好姿态的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需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17-07-28(1).
[2][3][1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22,5.
[4][12][1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13,13.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6.
[7]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4.
[8]胡锦涛文选(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215.
[9][1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5,65.
[10]韩晶晶,张灿.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思想三维解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4):13-17.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