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训机构的能力建设是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保障培训工作内涵式发展的基石。作为教师培训机构,应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和转型,构建现代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建设和谐、开放的高水准培训机构,更好地为各中小学教育提供服务。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确立了“抓住机遇,开拓改革,强化管理,重在建设”的发展目标,“改善环境,提高待遇,优化队伍,提高质量”的工作策略。
科学定位、形成理念,保障教师培训机构顺利发展
教师培训机构是保障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专业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中小学提供指导与咨询。根据功能定位,我们确立了“一找准,三围绕,一突出,三强化”的工作思路,即找准教科研中心在怀柔教育和怀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围绕区教委中心工作、围绕上级工作目标、围绕教职工的诉求;突出教育质量这一永恒主题;强化教科研中心的龙头地位和作用,强化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强化“五中心”、“三服务”的宗旨。
注重内涵、优化管理,不断提升教师培训机构品质
一抓思想导向。我们紧紧围绕“新跨越、新发展”这一主题,开展大规模的研讨活动,形成了“严谨、和谐、开明、开放”的管理理念。实施民主管理、发挥群体优势,努力构建与素质教育和教育内在规律及区域特色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下的教育理念。
二抓制度保障。为加强对师资培养工作的管理和落实,我们完善了实施教职工自评、互评、主管领导评、服务对象评的考核评价体系,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制定了《教研员培训规划》和《教研员进修培训制度》等,为促进干部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还出台了《文明小家评选办法》,以激励教职工“严谨敬业”、发扬“尽心、尽力、尽责”和“重质量、重奉献、重服务”的优良传统。
三抓科研引路。对于培训机构而言,加强培训工作的科学研究,是加强培训能力建设的基础,将有利于高水平、创新型特色培训项目的研发,有利于培训方式的创新。因此,我们树立了“让工作变成研究,让研究成为习惯”的理念,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目标,把工作、学习、生活上升到研究的层次上来,形成“一年见成效,三年见成果,五年出经验”的研究之路。
四抓服务靠前。我们不断增强服务基层的意识,以办“让一线教师满意的教科研中心”为服务宗旨,主动深入基层学校办讲座、上示范课,指导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
五抓科学评价。为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提升工作效率,我们制定了《教研员工作评价标准》和《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教师下校次数、听课节数、培训人数、进修等都作出明确规定,并将其纳入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奖励。
立足教学、突出特色,充分发挥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作用
1.基于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职能
师德培训贯穿始终。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时,必须加强师德培训,培养教师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努力培养教师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道德意识。为此,我们把师德培训纳入重点工作日程,结合实际提出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务求实效,使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为切实提高广大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我们始终把师德培训放在重要地位,坚持开展和谐教育宣讲、青年教师师德演讲比赛、师德先进评选、优秀教师事迹报告等一系列师德培训活动。我们还利用电视台、德育网站等宣传报道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先进事迹以及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树立教师在社会中的新形象。
研训一体为主体。我们确立了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为中心、以研训一体主题式教研为中心内容、以常规教研与重点教研相结合的方式为载体的工作方案,重点研究农村中小学和城镇薄弱校存在的问题,把研训工作做扎实、做有效。教研员按照“调研需求—主题培训—下校听课—指导评价—交流反馈—再次培训”等环节,科学规范地开展研训一体教研活动。
课题研究为抓手。我们以实用、实效、实践为价值取向,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各学科教研员将本学科的教研日和进修日合并,精心设计研究课题,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师实际选题,吸收各层次教师为课题组研究人员,以研促训,使教师在本职工作中有目标、有课题,在理论和专业素养上更上一层楼。
校本培训为基础。为了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与指导工作,我们建立了校本培训联系人制度,分科、分片、分校确定校本培训联系人。通过校本培训联系人,加强对各校校本培训的管理,以保证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学校还建立校本培训活动日制度,将校本培训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紧密结合。每位教师每学期参加校本培训不少于8次。学科教师每节课后写1篇课后小结,每月写1份高质量月反思,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对自身的反思,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骨干培训为重点。骨干教师在教师群体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辐射力,是师资建设的重点。从2007年开始,我们着力探索骨干教师成长规律,采取了“整体—骨干—整体”的培训策略,选拔骨干、打造骨干、成就骨干,发挥骨干作用,带动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
学分登记制度为保障。我们将学分登记审核结果作为干部教师职务评聘的硬件,把与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部分继续教育学分授予权交给学科教研员和主管校本培训的基层学校领导,将其作为调控教师培训工作的杠杆,既保证了培训质量,又促进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科教研员和基层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2.基于职能发挥,形成培训特色
新教师培训—重规范。我们每年都要投入专项经费,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新教师培训采用封闭式、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采用专题培训、校本培训、跟踪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师德修养、心理健康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等。要求新教师认真填写参加每次培训的日志,不仅要写培训的收获与感受,还要写问题与困惑。实行专任培训教师跟踪管理,学年末对他们进行全面考核,形成新教师岗前培训系列化、规范化的特色。
骨干教师培训——重梯度。我们对骨干教师的培训采用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式培养结构,依次按照校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区级名师的梯次递进,促使教师们“低起点、小阶梯、勤奋斗、大发展”,而且是“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第一期名师班的20名学员中,1人被评为特级教师,6人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9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出版发行著作5本,举办区级以上观摩课10节,示范课80节,36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主题式研训一体——重实际。由于我区专职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山区面积较大、教师培训不易集中情况,我们确定了研训一体的培训方式,通过下校指导,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这一主题,以“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教法”为重点,强化对学科教师在解读课标和使用教材等方面的培训,并围绕培训内容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指导。
脱产培训——重需求。为了给教师提供专心学习的机会,我区自2005年起每学期举办一届中小学教师脱产培训班或半脱产培训班。培训根据教师需求设置课程,侧重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内容包括专业课和公共课,设置听课、评课、设计课、说课、做课等环节,实现了参训者和培训者的互动、面授课与实践课的有机融合。■
□编辑 吴君
科学定位、形成理念,保障教师培训机构顺利发展
教师培训机构是保障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专业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中小学提供指导与咨询。根据功能定位,我们确立了“一找准,三围绕,一突出,三强化”的工作思路,即找准教科研中心在怀柔教育和怀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围绕区教委中心工作、围绕上级工作目标、围绕教职工的诉求;突出教育质量这一永恒主题;强化教科研中心的龙头地位和作用,强化制度建设和过程管理,强化“五中心”、“三服务”的宗旨。
注重内涵、优化管理,不断提升教师培训机构品质
一抓思想导向。我们紧紧围绕“新跨越、新发展”这一主题,开展大规模的研讨活动,形成了“严谨、和谐、开明、开放”的管理理念。实施民主管理、发挥群体优势,努力构建与素质教育和教育内在规律及区域特色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下的教育理念。
二抓制度保障。为加强对师资培养工作的管理和落实,我们完善了实施教职工自评、互评、主管领导评、服务对象评的考核评价体系,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制定了《教研员培训规划》和《教研员进修培训制度》等,为促进干部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保障;还出台了《文明小家评选办法》,以激励教职工“严谨敬业”、发扬“尽心、尽力、尽责”和“重质量、重奉献、重服务”的优良传统。
三抓科研引路。对于培训机构而言,加强培训工作的科学研究,是加强培训能力建设的基础,将有利于高水平、创新型特色培训项目的研发,有利于培训方式的创新。因此,我们树立了“让工作变成研究,让研究成为习惯”的理念,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研究目标,把工作、学习、生活上升到研究的层次上来,形成“一年见成效,三年见成果,五年出经验”的研究之路。
四抓服务靠前。我们不断增强服务基层的意识,以办“让一线教师满意的教科研中心”为服务宗旨,主动深入基层学校办讲座、上示范课,指导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
五抓科学评价。为充分调动教师的能动性、提升工作效率,我们制定了《教研员工作评价标准》和《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教师下校次数、听课节数、培训人数、进修等都作出明确规定,并将其纳入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奖励。
立足教学、突出特色,充分发挥教师培训机构的职能作用
1.基于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职能
师德培训贯穿始终。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时,必须加强师德培训,培养教师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努力培养教师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道德意识。为此,我们把师德培训纳入重点工作日程,结合实际提出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务求实效,使培训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为切实提高广大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我们始终把师德培训放在重要地位,坚持开展和谐教育宣讲、青年教师师德演讲比赛、师德先进评选、优秀教师事迹报告等一系列师德培训活动。我们还利用电视台、德育网站等宣传报道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先进事迹以及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树立教师在社会中的新形象。
研训一体为主体。我们确立了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为中心、以研训一体主题式教研为中心内容、以常规教研与重点教研相结合的方式为载体的工作方案,重点研究农村中小学和城镇薄弱校存在的问题,把研训工作做扎实、做有效。教研员按照“调研需求—主题培训—下校听课—指导评价—交流反馈—再次培训”等环节,科学规范地开展研训一体教研活动。
课题研究为抓手。我们以实用、实效、实践为价值取向,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各学科教研员将本学科的教研日和进修日合并,精心设计研究课题,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师实际选题,吸收各层次教师为课题组研究人员,以研促训,使教师在本职工作中有目标、有课题,在理论和专业素养上更上一层楼。
校本培训为基础。为了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与指导工作,我们建立了校本培训联系人制度,分科、分片、分校确定校本培训联系人。通过校本培训联系人,加强对各校校本培训的管理,以保证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学校还建立校本培训活动日制度,将校本培训与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紧密结合。每位教师每学期参加校本培训不少于8次。学科教师每节课后写1篇课后小结,每月写1份高质量月反思,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对自身的反思,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骨干培训为重点。骨干教师在教师群体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辐射力,是师资建设的重点。从2007年开始,我们着力探索骨干教师成长规律,采取了“整体—骨干—整体”的培训策略,选拔骨干、打造骨干、成就骨干,发挥骨干作用,带动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
学分登记制度为保障。我们将学分登记审核结果作为干部教师职务评聘的硬件,把与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部分继续教育学分授予权交给学科教研员和主管校本培训的基层学校领导,将其作为调控教师培训工作的杠杆,既保证了培训质量,又促进了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充分调动了学科教研员和基层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2.基于职能发挥,形成培训特色
新教师培训—重规范。我们每年都要投入专项经费,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新教师培训采用封闭式、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采用专题培训、校本培训、跟踪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师德修养、心理健康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等。要求新教师认真填写参加每次培训的日志,不仅要写培训的收获与感受,还要写问题与困惑。实行专任培训教师跟踪管理,学年末对他们进行全面考核,形成新教师岗前培训系列化、规范化的特色。
骨干教师培训——重梯度。我们对骨干教师的培训采用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式培养结构,依次按照校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市区级名师的梯次递进,促使教师们“低起点、小阶梯、勤奋斗、大发展”,而且是“想发展、能发展、会发展”。第一期名师班的20名学员中,1人被评为特级教师,6人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9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出版发行著作5本,举办区级以上观摩课10节,示范课80节,36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主题式研训一体——重实际。由于我区专职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山区面积较大、教师培训不易集中情况,我们确定了研训一体的培训方式,通过下校指导,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这一主题,以“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教法”为重点,强化对学科教师在解读课标和使用教材等方面的培训,并围绕培训内容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指导。
脱产培训——重需求。为了给教师提供专心学习的机会,我区自2005年起每学期举办一届中小学教师脱产培训班或半脱产培训班。培训根据教师需求设置课程,侧重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内容包括专业课和公共课,设置听课、评课、设计课、说课、做课等环节,实现了参训者和培训者的互动、面授课与实践课的有机融合。■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