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个角度想问题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EEN_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
  妈妈准备晚上和两个朋友聚一聚,想带小鸿一起去。
  爸爸有点担心,提醒妈妈说:“你忘了上次的情景吗?”
  妈妈那两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女孩,小女孩很容易玩到一起,而小鸿却跟她们都玩不起来。
  上次妈妈聚会时,小女孩小萌就很生气地跑来向小鸿妈妈告状:“阿姨,小鸿吐我口水!”
  小萌妈妈对小萌说:“没事的,有什么问题你们商量着解决。”
  小鸿妈妈看了小鸿一眼,小鸿低着头,不敢接触妈妈的眼神。
  回到家后,妈妈找了一个时间,蹲下来握着小鸿的手,问小鸿:“今天小萌说你吐她口水,可以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吗?”
  “我在玩小车,她们俩来逗我玩。小萌过来推我一下,然后就跑,我当然要追啊,结果我一追,她们就跑得更快,我停下来,她们又会来推我,推完又跑,边跑边笑,我很生气,才吐她们口水的。"
  “你觉得用吐口水的方式,她们就不会再恶作剧了吗?
  “是的,我还想抓到她们,让她们见识见识我的厉害!”
  “但是你说你越追她们,她们越笑,反而觉得很好玩?”
  “嗯!所以看她们笑,我就更生气了!”
  “你想一想,是不是只有让她们觉得不好玩,她们才会停止恶作剧?”
  小鸿没说话。
  妈妈继续柔声问:“你再想一想,怎么做才能让她们觉得不好玩?”
  小鸿愣了一下,说:“我可以跟她们说,‘我不理你们了,你们这样没意思,我觉得一点都不好玩!’”
  “你还可以告诉她们你的感受。”妈妈启发道。
  “嗯。我这么说:‘我在玩的时候,你突然推我一下,我觉得很不舒服,你们再这样子我就不跟你们玩了!’”
  “嗯,这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妈妈知道你很生气,被人恶作剧,当然都会很生气。不过吐口水终究是不文明的行为,下次你可以表达出来,就不容易引起冲突了。”
  小鸿点点头。
  上次的事情妈妈当然都记得,听了爸爸的话,妈妈不由思索起来。
  过了一会儿,妈妈对小鸿说:“小鸿,今晚我们又要和阿姨们一起吃饭。小萌和小雨也会去。你说她们总不和你玩,是吗?”
  “是,我带变形金刚和小车去,她们一点也不感兴趣。”
  “你注意到她们喜欢什么?”
  “噢,她们好像聊起过小魔仙、佩佩猪和维尼熊什么的。”
  “维尼熊?你最近不是也在看维尼熊吗?可以带书过去啊!你还有没有什么好玩的东西可以分享的?”
  “有两本图书馆借的维尼熊故事书,还有刚买的蓝鲸的彩色图书,里面的图可大了。”
  晚上聚会时,三个孩子玩得很好,小鸿带来的维尼熊故事吸引了两个小女孩,蓝鲸的大图也让她们很震撼。
  阿姨们觉得很惊讶:今天小朋友们怎么都这么乖?!
  (感谢琛宇妈妈为本期内容提供背景故事。)
  【积极教养分析】
  1.父母的倾听和共情能让孩子的内心想法得以真实表达。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大人往往不在“现场”,谁是谁非自然很难判断,不妨事后提供机会让孩子陈述事情发生的前后经过,听一听故事的“这一面”和“另一面”,用客观的倾听姿态和温暖的共情表态鼓励孩子表达出当时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而非简单地指责孩子的不良行为。
  故事中小鸿妈妈回家后询问并倾听孩子的讲述,也理解和接纳了孩子在事件中的种种感受,孩子自然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也会更愿意去思考如何改善自己的行为,避免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
  2.父母要依据孩子的真实感受和意图来引导。
  在孩子之间发生冲突之后的“成人介入”的过程中,有不少家长急于劝解和教育,会擅自加入“善意意图”的解读,比如小鸿被捉弄的时候,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其实她们只是想和你玩,不是真的要推你”之类的话,两个小女孩和小鸿闹着玩,到底是善意的接近还是带有捉弄意味的戏弄,单从描述很难判断,但从小鸿当时的感受和反应(“是的,我还想抓到她们,让她们见识见识我的厉害!”)来看,显然他已经很愤怒。捉弄方(小萌)也许并无主观恶意,只图有趣好玩,却未必体会到被捉弄方(小鸿)的苦恼和愤怒。这时候大人如果勉强解读小萌推人是善意的“想跟你玩”并把这种解读不负责任地强塞给孩子,效果自然不佳,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没有体会自己当时的感受,后续谈话可能就进行不下去了。
  3.让孩子思考如何表达能改变冲突过程,打破惯常的冲突升级模式,而非仅仅因为结果对孩子惩戒,对孩子有更大的促进。
  不少父母遇到其他孩子来投诉自己家孩子的不当行为时,会聚焦在惩戒孩子的行为上。小鸿“吐口水”的行为显然虽然不妥,却是过程演变带来的结果,而非起因。要提高孩子与同伴相处过程中的沟通协商能力,才能从源头来防止,不然即便在惩戒之下不“吐口水”了,下次起争执时也还可能动手脚或是骂粗话。
  教养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提升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仅仅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父母实际上替代了孩子思考,孩子下次遇到类似情境仍然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
  在上面的故事里,小鸿和两个女孩之间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因为性别关系,女孩子们玩在一起,而小鸿无法融入;二是两个女孩子捉弄小鸿(推了他一下),引发了冲突升级的行为链:小鸿被推(捉弄)——生气去追但没追上,停下来——对方觉得好玩又来捉弄他——小鸿更生气去追——……——吐口水。小鸿置身事内,想追追不上,愈发恼怒,反而让对方觉得“更好玩”,于是引发新一轮的捉弄,而小鸿自己也更加气愤。小鸿妈妈让他跳出“角色”来思考:“你再想一想,怎么做才能让她们觉得不好玩?”
  这样,让孩子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跳出角色外来探查对方的意图,从而终止或减弱了冲突升级的固有模式。
  觉察并打破冲突中的固定模式,也适用于家庭内部重复出现问题模式时的解决。例如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很犟,“你要听我的!”“我偏不!”亲子之间总是出现这样的对峙,互不相让,父母此时如果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则可能突破原先对峙的僵局。
  4.预先设想并提前做准备为改变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故事中,小鸿总是和小萌她们玩不到一起,小鸿妈妈就提醒小鸿关注“她们喜欢什么”,找到兴趣的共同点,带合适的东西去分享,就打破了原来小鸿无法融入这个小集体的固有模式。儿童的友谊虽然并非等同于物质交换,但有彼此感兴趣的物品可以分享,的确增加了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契机,也减少了因无聊而引发矛盾冲突的可能性。
  预先设想并提前准备还可以帮家长赢得时间,比如说有些父母因为女儿起床后选择衣服耽误时间而不断催促,闹得彼此不愉快,如果在前一个晚上就让孩子自己选择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并放在床头边,就可以避免冲突。
其他文献
对于抗生素,爸爸妈妈们肯定不会觉得陌生。有时,它是我们的好帮手,能帮我们治疗疾病;但如果使用不当,这个帮手不但不会帮忙,反而会添乱,甚至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后果。  对于抗生素,爸爸妈妈们了解有多少呢?你们会正确使用抗生素吗?  别急,先做一个小小自测吧!  自查:你对抗生素的理解正确吗?  误解1.抗生素就是杀菌药,包治各种感染。  正解:抗生素只能针对细菌感染,对病毒没有用。  误解2.感冒发热
期刊
抗生素种类(通用名)适用症状使用注意副作用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中耳炎、皮肤软组织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呼吸道感染。青霉素过敏者禁用。如果孩子出现严重腹泻或持续腹泻2~3天,请咨询医生;疗程根据疾病需要而定,一般不超过14天。腹泻、皮疹、过敏性休克  阿奇霉素中耳炎,鼻窦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每日1次,一般疗程不超过5天恶心、腹痛、呕吐、肝功能异常  头孢克肟中耳炎,泌尿系统感染,胃肠
期刊
抗生素在身体里有什么作用?  简单地说,抗生素只有一个功能:瞄准并杀死细菌。除此之外,它既不能直接缓解疼痛,也不能修复细胞组织。通过杀死“敌人”(细菌),抗生素为身体提供一个更好、更快的治愈自己的机会。  抗生素的家族有哪些成员?  抗生素可简单分为两大家族,一个叫广谱抗生素,一个叫窄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是指抗菌范围比较广泛的药物,简单说就是能够抵抗大部分细菌,主要用于致病菌未知、但需要杀菌的时候
期刊
孩子生病了,需不需要用抗生素?什么时候用?效果好不好?需要用多久?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相信这一直是许多父母感到困扰的问题。抗生素不是万能灵药,可也不是洪水猛兽。为了避免用药出现偏差,充分了解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每位父母必做的功课。  细菌感染才用抗生素  什么时候需要使用抗生素?是药三分毒,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抗生素只针对细菌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有效,而不针对病毒感染,临床上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
期刊
1.孩子发高烧,怎么判断该不该用抗生素?  发高烧的孩子必须验血常规,再判断该不该使用抗生素。孩子发烧一般都有流涕、咳嗽等症状,大部分属于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不仅无法杀灭引起感染的病毒,还使一些潜藏病菌具备了抗药性,为今后的疾病治疗带来困难,而且常用的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简便快速的周围血象检查对鉴别是病毒或细菌感染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能为病儿选用抗感染药物提供可靠指示。  2.
期刊
从幼儿园接好安安,我会和她一起去超市。每次去超市,安安总喜欢拉着我去粗粮杂粮展示区。有时候,我会让她一个人在这个区域玩一会儿,然后自己在能看到她的地方选东西。你或许会问,这里有什么好玩的?没有玩具!没有儿童书!没有小朋友喜欢的零食!可就是这个地方,她会不厌其烦地抓一把种子让它们从指缝间流出,还会拿着小铲勺在各种种子堆里铲来铲去,不叫她就不会离开。有时不小心会把种子弄到容器外面,弄得超市阿姨有点不高
期刊
平时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孩子谆谆教导:“你听我的,这个比较好,妈妈不会骗你。”“你选的这个不好,不适合你,妈妈选的这个更好。”孩子的喜欢常常会遭到父母的否认。面对孩子的“喜欢”和父母的“适合”之间的冲突,我有话想对父母说。  小册子的选择  彤彤的宝宝摘记小册子用完了,于是彤彤妈妈在开学前准备了几本新的小册子。彤彤从封面分别为蓝色、灰格子和有里约大冒险卡通图案的三本册子中,选出了蓝色封面的那本
期刊
Q:如果我没有一直催促她的话,她上学一定会迟到。  我女儿今年5岁,是个“慢动作女王”。每天早晨,要让她出门上幼儿园简直就像在打仗。不管换衣服或吃东西,动作都慢吞吞、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们上班迟到,而且幼儿园的老师也常抱怨这一点。  A:鼓励孩子动作加快;若不行,动手帮他  原本你是站在房门口,用鼓励的语气催促孩子动作快一点,但孩子还是慢吞吞的。眼看孩子上学就要来不及了,而你上班也要迟到了,于是你开
期刊
我有3个孩子,都是男孩。6年内连续生了3个孩子,生、育、养、教,怎一个“忙”字了得。时光匆匆,30年一晃就过去了,3个孩子如今都已经大学毕业,都有不错的工作。  有人问我,把3个男孩都教得这么好,有什么秘诀?其实,也不难。首先就是身教。当你立身为正,儿女绝对歪不到哪里去。平日大人若是对所有长辈谦恭,日后孩子们遇到长辈亦必先招呼问好。大人处事不嫌贫爱富,孩子行事也必正义凛然。所以,管教儿女的第一步,
期刊
长久以来,传统中国式教育和美国式教育各自秉持着截然相反的理念,而孰优孰劣也一直备受争议。传统的中国家长一般采取比较严厉的管教方式,相信所谓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而美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则显得民主平等得多,他们“尊重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包括自己的孩子”。  近年来,很多紧随时代潮流的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逐渐西化,强调“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但也出现了不少“熊孩子”,让局面无法收拾。究竟掌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