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高考江苏卷第4题是一种新的语言运用题,它将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作为考查内容。我们先来看原题:
题目 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 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 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 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 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主要知识点是对联。而本题的重点不仅在于对联的常识,更在于对对联内容、含义的把握。也就是说重点落在对这些演出剧种的认识上。
《阳春白雪》是汉族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后以“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高山流水”也为古琴曲,出自《列子·汤问》,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从此处语境来看,主要代指古琴。
评书、昆曲、木偶戏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剧种的特点,我们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评书是一种讲说故事的曲艺,在故事的说演过程中,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基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木偶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开幕几疑非傀儡”恰恰点出木偶戏的特点。“几疑非傀儡”是强调它的活灵活现,“机关”则是表明它经人操纵的特征。昆曲是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它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由“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可知,这同戏剧有关。
此题一个明显的要求就是“讲求对应”。此处的“对应”就是能找出对联所点出的某场演出的主要特点,认出它的戏剧样式。相较于今年高考的“拟写标题与文章对应题”,它少了些主观创造性,多了传统文化的认知。
归纳 解答此类题目,最大的障碍在于传统戏曲知识的匮乏。中国的传统戏曲丰富多样、历史悠久、地域性强,而同学们囿于书斋,缺乏具体的感知。而以往的语言运用题往往重视现实语境的营造,较少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巧妙创设,所以,这些新颖的内容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陌生感,因为恐惧而影响对题目内容的仔细判断,如果不细致的话,也容易以偏概全,选择错误。此外,题中的有关内容不属于固定的某一类知识,所以需要我们分析选项的特征进而做出判断。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新题呢?
首先,要镇定,由易到难。题型虽新,知识虽陌生,但我们静下心来,还是能够抓住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的典故和“雅曲”的称谓,可以让我们确定“古琴”这一项。然后,再由易到难,从已知走向未知,问题得以解决,信心也就产生了。
其次,抓重点,确定核心内容。对于对联,我们要通过关键信息的把握,明确对联写的是什么,评的是什么,从而抓住它的主要特征。比如,评书与昆曲的不同在于昆曲是由演员来演出的,而评书是只说不唱,一位演员讲故事,为了吸引观众,常常多用伏笔、悬念等技法。我们通过“关节”“连环”“绘声绘影”这些词可把握评书的特征。
第三,善比较。第一,对联与演出之间要考虑两者的契合;第二,选项之间,通过比较,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和已经做出的较为肯定的判断,也是可以剔除错误项的。
此外,这道题还提醒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常识的积累。“书到用时方恨少”“处处留心皆学问”,古人诚不我欺!
[练 习]
1. 下列对联与场所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②金石画图前人所尚 陆离斑驳古气盎然
③奇石尽含千古秀 异花常占四时春
A. 戏院 博物馆 公园
B. 博物馆 公园 戏院
C. 博物馆 戏院 公园
D. 戏院 公园 博物馆
2. 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 ) 文学社( ) 摄影小组( )
3. 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
A. 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 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 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 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参考答案]
1. A 2. ⑤③① 3. B
题目 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 舞台虽小有机关
A. 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 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C. 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D. 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主要知识点是对联。而本题的重点不仅在于对联的常识,更在于对对联内容、含义的把握。也就是说重点落在对这些演出剧种的认识上。
《阳春白雪》是汉族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后以“阳春白雪”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高山流水”也为古琴曲,出自《列子·汤问》,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从此处语境来看,主要代指古琴。
评书、昆曲、木偶戏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剧种的特点,我们需要有一定的了解。评书是一种讲说故事的曲艺,在故事的说演过程中,为了吸引听众,把制造悬念、使用“关子”和“扣子”作为基本的结构手法,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木偶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开幕几疑非傀儡”恰恰点出木偶戏的特点。“几疑非傀儡”是强调它的活灵活现,“机关”则是表明它经人操纵的特征。昆曲是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它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由“假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可知,这同戏剧有关。
此题一个明显的要求就是“讲求对应”。此处的“对应”就是能找出对联所点出的某场演出的主要特点,认出它的戏剧样式。相较于今年高考的“拟写标题与文章对应题”,它少了些主观创造性,多了传统文化的认知。
归纳 解答此类题目,最大的障碍在于传统戏曲知识的匮乏。中国的传统戏曲丰富多样、历史悠久、地域性强,而同学们囿于书斋,缺乏具体的感知。而以往的语言运用题往往重视现实语境的营造,较少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巧妙创设,所以,这些新颖的内容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陌生感,因为恐惧而影响对题目内容的仔细判断,如果不细致的话,也容易以偏概全,选择错误。此外,题中的有关内容不属于固定的某一类知识,所以需要我们分析选项的特征进而做出判断。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突如其来”“猝不及防”的新题呢?
首先,要镇定,由易到难。题型虽新,知识虽陌生,但我们静下心来,还是能够抓住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的典故和“雅曲”的称谓,可以让我们确定“古琴”这一项。然后,再由易到难,从已知走向未知,问题得以解决,信心也就产生了。
其次,抓重点,确定核心内容。对于对联,我们要通过关键信息的把握,明确对联写的是什么,评的是什么,从而抓住它的主要特征。比如,评书与昆曲的不同在于昆曲是由演员来演出的,而评书是只说不唱,一位演员讲故事,为了吸引观众,常常多用伏笔、悬念等技法。我们通过“关节”“连环”“绘声绘影”这些词可把握评书的特征。
第三,善比较。第一,对联与演出之间要考虑两者的契合;第二,选项之间,通过比较,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和已经做出的较为肯定的判断,也是可以剔除错误项的。
此外,这道题还提醒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常识的积累。“书到用时方恨少”“处处留心皆学问”,古人诚不我欺!
[练 习]
1. 下列对联与场所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②金石画图前人所尚 陆离斑驳古气盎然
③奇石尽含千古秀 异花常占四时春
A. 戏院 博物馆 公园
B. 博物馆 公园 戏院
C. 博物馆 戏院 公园
D. 戏院 公园 博物馆
2. 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戏剧社( ) 文学社( ) 摄影小组( )
3. 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 )
A. 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 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C. 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
D. 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
[参考答案]
1. A 2. ⑤③① 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