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进行时空是现场生成的,而不可能完全由教师在课前预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根据课堂生成,巧妙引导,才能取得节时高效的阅读教学效果。首先要实现课堂阅读教学“教”向“学”的转化,使“教路”“学路”化,“教法”“学法”化。这就需要一個十分重要的中介环节,那便是化“教”为“导”。叶圣陶先生曾经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不是“包”,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更不是“灌”,只由教师作一厢情愿的注入;也不是“牵”,变着法子逼学生就范。“引导”不是单一地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
一、直叙式的指导
就是教师直接讲述的形式,给学生以读书指导。这大多用在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有很大的信息量,给学生的自述活动做直接的铺垫。这种直叙不等于“灌输”,犹如讲解也可以有很大启发作用一样,关键在于直叙的效果能否根据课堂生成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一位同学问道:“老师,诸葛亮足智多谋与他年龄比周瑜大是否有关?”同学们一致认为有关有的说:“我在电视上看到诸葛亮胡子老长老长。如果他的年龄不比周瑜大,那么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经验,也就谈不上比周瑜更足智多谋。”我根据这一课堂生成,采用直叙史实的引导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周瑜生于公元175年,死于公元210年,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死于公元234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周瑜34岁,诸葛亮28岁,比周瑜小6岁。这么说吧,周瑜在孙权帐下威风凛凛当元帅的时候,诸葛亮还只是个农村‘准备外出打工的青年’呢,他可是自学成才的。”我的一席话,是直叙其事,但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原来诸葛亮比周瑜还小6岁这一史实,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的思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爱“嫉妒”的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迂回式的诱导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某一课文中的某一问题坚持了一种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偏执的态度障碍或理解障碍,对教师的指导“紧闭心扉”,予以抗拒,课堂上出现了“启而不发”的情况。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要避开“障碍物”,从学生容易理解或乐于听从的地方入手,然后,随机引导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去。如我们常用的“旁敲侧击法”“以退为进法”“触类旁通法”等就是以“以迂为直”的引导方法。我在一次课堂讲析试卷时,阅读题的内容是《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这两则预言,其中有一道判断题:“这两个故事意思一样,都是讽刺头脑呆板不灵活的人。”有不少学生认为对。根据这一课堂生成,我则另选角度,引导学生对这两则预言性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第一,比较两篇寓言中两个人所做事情的内容不同,学生一比较就明白“郑人傻在没带尺码就回家去取,不知道用脚试鞋;而刻舟求剑的人傻在到船靠岸后沿着刻在船上的记号去捞。”
第二,比较两个人做傻事的想法不同。学生在比较中会发现郑人是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而刻舟求剑的人想法是我的宝剑是从刻记号的地方掉下去的,等船靠了岸,我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就能把宝剑捞上来。
第三,比较两人产生的原因不同。学生一比较也就明白了:郑人不懂得尺码是从测量得出的,而刻舟人不懂得船已经移动了,还以为记号位置不变,宝剑掉下去的位置也不变。于是学生在比较之后终于明白了《郑人买履》是教育我们不要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实际;《刻舟求剑》是教育我们不要用停滞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
三、解惑式的疏导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有疑有或是很正常的事,面对这样的课堂生成,教师应正确对待。如果教师把正确答案直接奉送给学生便会影响他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如若不加以引导,让他们“盲人骑瞎马”乱闯,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对学生给予巧妙的“疏导”。这里“疏”就是“疏通”,即给他们拨正方向,引领学生走上一条解决疑难的正确思路,让学生自行探索求解。这种“疏导”是“疏”与“导”的统一,“疏通”是为了“引导”而不是和盘托出,代替学生解疑释惑。
阅读教学可以研究的内容之广,范围之大,深浅度伸缩变化之多,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地探究。相信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探索的拓展,教师根据课堂生成,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艺术的指导,实现让学生从学会阅读到会阅读的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付士虎,安徽省阜南第一小学教师。
一、直叙式的指导
就是教师直接讲述的形式,给学生以读书指导。这大多用在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有很大的信息量,给学生的自述活动做直接的铺垫。这种直叙不等于“灌输”,犹如讲解也可以有很大启发作用一样,关键在于直叙的效果能否根据课堂生成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有一位同学问道:“老师,诸葛亮足智多谋与他年龄比周瑜大是否有关?”同学们一致认为有关有的说:“我在电视上看到诸葛亮胡子老长老长。如果他的年龄不比周瑜大,那么他就不会有那么多经验,也就谈不上比周瑜更足智多谋。”我根据这一课堂生成,采用直叙史实的引导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周瑜生于公元175年,死于公元210年,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死于公元234年,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周瑜34岁,诸葛亮28岁,比周瑜小6岁。这么说吧,周瑜在孙权帐下威风凛凛当元帅的时候,诸葛亮还只是个农村‘准备外出打工的青年’呢,他可是自学成才的。”我的一席话,是直叙其事,但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原来诸葛亮比周瑜还小6岁这一史实,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的思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爱“嫉妒”的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迂回式的诱导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发生一些某一课文中的某一问题坚持了一种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偏执的态度障碍或理解障碍,对教师的指导“紧闭心扉”,予以抗拒,课堂上出现了“启而不发”的情况。这时候教师的引导就要避开“障碍物”,从学生容易理解或乐于听从的地方入手,然后,随机引导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去。如我们常用的“旁敲侧击法”“以退为进法”“触类旁通法”等就是以“以迂为直”的引导方法。我在一次课堂讲析试卷时,阅读题的内容是《刻舟求剑》和《郑人买履》这两则预言,其中有一道判断题:“这两个故事意思一样,都是讽刺头脑呆板不灵活的人。”有不少学生认为对。根据这一课堂生成,我则另选角度,引导学生对这两则预言性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第一,比较两篇寓言中两个人所做事情的内容不同,学生一比较就明白“郑人傻在没带尺码就回家去取,不知道用脚试鞋;而刻舟求剑的人傻在到船靠岸后沿着刻在船上的记号去捞。”
第二,比较两个人做傻事的想法不同。学生在比较中会发现郑人是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而刻舟求剑的人想法是我的宝剑是从刻记号的地方掉下去的,等船靠了岸,我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就能把宝剑捞上来。
第三,比较两人产生的原因不同。学生一比较也就明白了:郑人不懂得尺码是从测量得出的,而刻舟人不懂得船已经移动了,还以为记号位置不变,宝剑掉下去的位置也不变。于是学生在比较之后终于明白了《郑人买履》是教育我们不要只相信书本,不相信实际;《刻舟求剑》是教育我们不要用停滞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
三、解惑式的疏导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有疑有或是很正常的事,面对这样的课堂生成,教师应正确对待。如果教师把正确答案直接奉送给学生便会影响他们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如若不加以引导,让他们“盲人骑瞎马”乱闯,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阅读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对学生给予巧妙的“疏导”。这里“疏”就是“疏通”,即给他们拨正方向,引领学生走上一条解决疑难的正确思路,让学生自行探索求解。这种“疏导”是“疏”与“导”的统一,“疏通”是为了“引导”而不是和盘托出,代替学生解疑释惑。
阅读教学可以研究的内容之广,范围之大,深浅度伸缩变化之多,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地探究。相信随着我们研究的深入,探索的拓展,教师根据课堂生成,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艺术的指导,实现让学生从学会阅读到会阅读的目标就指日可待了。
付士虎,安徽省阜南第一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