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应用大震前临震突发异常及其距发震时刻的时间间隔分布特征,研究了大震发震概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单项前兆的预报能力很低,多项前兆的综合预报概率较高,因此,能够对大震作出较好的临震预报。本文以唐山地震为例进行了验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大震前临震突发异常及其距发震时刻的时间间隔分布特征,研究了大震发震概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单项前兆的预报能力很低,多项前兆的综合预报概率较高,因此,能够对大震作出较好的临震预报。本文以唐山地震为例进行了验证。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地震断层具有自相似结构,从分形概念出发,依据地震资料提出了适合于前震和余震的分形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前震和余震的b值特征,提出了地震矩不均衡度的概念。本文还探讨了利用分数维和地震矩不均衡度进行地震预报的可能性。研究发现,正常情况下,地震矩不均衡度呈现低值,大震发生前出现高值异常,震后降低;在空间上,震前2—4年其异常范围大,震前一年异常区逐渐缩小,大震发生在异常集中区内或其边缘。
本文根据中国大陆及边邻M_(?)≥7.0地震活动的时空特点,讨论了大地震活动的远程关联现象,划分了6个相关地带。根据本文所划分的诸相关地带,可以对所研究地区大地震的活动形势作出大致的估计。
1.概况1990年4月26日,在青海省共—兴海之间发生了6.9级地震。震中位置为北纬36°07′,东经100°08′,震源深度约29公里,极震区位于共和盆地内,震中烈度9度,等震线长轴方向为北西向。初步判定共和盆地南缘北西向隐状断裂可能是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甘肃省河西地区西武当泉距震中约300公里,该泉水氡测值自1988年8月下旬呈现
1.前言1988年6月以前,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已经对大秦电气化铁路产生的电磁干扰影响地电台的观测进行了实际测量与研究。1991年—1992年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铁道部兰州第一铁道设计院和兰州铁道学院合作共同研究《电气化铁路对地震台站观测的
本文综合研究了华北地区第三地震活动期和第四地震活动期地震活动时间进程、各级地震频次分布和活动期中地震活动主体地区的迁移,得出华北地区第四地震活动期可能还有1—3次6级多地震,其主体地区可能在山西地震带。本文还研究了近十几年来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集中区,指出目前华北发生6级多地震的最危险地区是太原附近地区,其震级可能为M,6.4±0.4。
1992年我们首先把物理学中自治系统和非自治系统的概念应用于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报研究中。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地震孕育的组合模式进行了讨论。并讨论了非自治系统中的整步现象及其中一些有关系统振荡周期的定量关系,并进而讨论了自治系统概念和这些定量关系在研究大震发生的时间规律和大震预报方面的应用价值。
由于受国际标准水(SMOW)储量的限制,国内外同位素实验室进行同位素测定时,不得不自行制备自己的实验工作标准。由于制备条件的限制,在我国也只有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少数单位有自己的工作标准。但由于量少而不能满足有关实验室的测试需求。而且,上述单位制备的标准水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的低海拔区内,δ_D值均
本文根据分布在甘肃省河西地区14个电磁波台站近6年来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几年来发生在甘肃省及邻近地区的11个Ms4.0以上地震的电磁波异常特征。结果表明,震前电磁波异常信号主要有低频脉冲和阵发性脉冲两类;异常信号出现的时间强度与地震的大、小及距离远近有关,震级大、距离远的地震信号出现的时问早、幅度大;震源浅的地震异常信号强,累计持续时间长,其信号呈脉冲形式,震源深信号相对较弱,并显示低频脉动特征;
本文利用重力资料对兰州—天水地区的深部构造进行了研究。在计算中,采用Parker-Oldenbarg三维位场反演方法,反演前对重力资料进行了地形改正和中新生代沉积层校正。根据反演结果,综合分析了有关资料,认为该区为青藏块体过渡带,并且提出了陇中盆地为断块型构造盆地的新认识。
在1992年出版的《未来灾害学》中首次对震源断层盘错动引起的柯氏力进行了讨论,导出了适用于震源座标系统的柯氏力公式,并讨论了柯氏力在强余震和续发性强震预报中的意义。本短文将进一步讨论其中某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