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班主任与学生的师生互动方式、内容和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本文从师生互动中教师的导向性、师生互动的内容选择以及师生互动目标达成等三个方面,探讨师生互动的方法、过程和效果:从做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者、刚柔并济走进学生的内心和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几个方面探讨教师的导向性问题;从师生互动的内容选择、师生互动载体的多样性探讨师生互动内容选择的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从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利用多种交流方式等方面探讨师生平等互动的目标达成效果。
关键词 师生互动 平等 内容选择 目标达成
近日读《教育信息报》的专题讨论“教师喜欢你这样做——中学生评点教育方式”,产生一个强烈的感觉:新世纪成长的中学生越来越希望挣脱倍受应试教育功利目的压抑的师生关系,热盼新型的和谐师生互动关系。然而在教育教学中,师生互动主体之一的班主任却明显感到在实施学生教育管理中师生互动的方法、过程、效果等诸方面的缺位和不尽如人意。如果教师没有确立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理念,对新课改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新问题把握不准,那么师生互动的生硬、不和谐极易产生,更别说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了。要使师生互动走近学生,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师生互动中教师的导向性
1.做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者
新的教育理念赋予教师教育教学双边活动中“平等的首席”的地位。教师固守“师道尊严”,盲目维护“真理永远在我一方”的僵化观念是极不适应当前教育趋势的。现代社会民主意识不断被强化,日益深入人们的社会思维中。中学生独特的心理发展阶段使得他们对个性自由发展更为迫切,对理解日益清晰的民主精神更加渴求。班主任应该摆脱“管教者”的痼见,发挥教育的导向作用,摆脱教师“高高在上”的僵化观念,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这是师生互动能够产生积极效果的前提条件。
2.刚柔相济走进学生内心
在师生互动中,要做到刚柔相济、宽严有度,走进学生内心才有好的互动效果。一方面,班主任必须建立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建立刚性规则,严格要求,身正为范;另一方面,班主任必须学会与学生柔性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沟通,这是师生互动关系融洽的必要条件。
3.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引导学生自我定位
心理学中有两个概念,一是“镜像自我”,一是“动机圈理论”。“镜像自我”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不断获得外界对自我评价的感受过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意识和角色定位的。中学生虽处于青春叛逆期,但由于知识结构限制、社会阅历和精神体验的缺乏,成长过程中已形成的对教师帮助的习惯性依赖等因素,使得他们对在与教师交往中获得的情感归依、角色认同、价值体现高度重视,对于在师生互动中满足自我意识个性特征彰显的心理需要的期待有更强烈的需求。“动机圈理念”认为动机是个性品德结构的核心,道德动机水平越高,道德行为可迁移的范围越广。而充分发挥动机导向作用,是促进广泛迁移的前提。班主任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学生道德品格、人格特征的健康发展,而建构和谐的良性师生互动是激发和增强学生道德动机、促进心理品质道德情操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班主任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促进学生道德的自我完善。
二、师生互动的内容选择
师生互动的目的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育效果,要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对师生互动的内容进行选择。中学生不喜欢单调、呆板、说教的互动内容和方式,他们渴望丰富多彩、自由活泼的学生生活。师生互动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双边活动。
1.师生互动内容选择丰富多彩
(1)师生互动内容从“面”上来说,内容要广泛,形式要创新
首先,是内容广泛。从学习心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心理动态到学生日常生活、情感体验、矛盾化解,从严肃的人生话题到轻松的文体活动,从融洽的师生游乐到认真严谨的教学对话,从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到未来个人发展的前景等等,都可以作为互动的内容。
其次,是形式创新。可利用口语交流、书面互动、主题辩论、群体活动和媒介互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每一次师生互动教师要有一定的准备,重大的主题活动要有预案和备忘录。
(2)师生互动内容从“点”上来说,要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
班主任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除了“面”上的整体互动,还有“点”的个别互动。在实际互动中,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几类有特点的学生。比如情绪容易暴躁激动者、性格内向者、学习偏科者、家庭情况特殊者、家境贫寒者、自我放逐者等等。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之交流。
2.师生互动载体的多样性
师生互动要内容的丰富性就需要互动载体的多样性。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和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交流载体,多管齐下、交替使用。概括来说,有平面载体和立体载体两大类。
平面载体有学生随笔、作业、师生通信、自制贺卡,还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群等进行师生交流。随笔中情真意切的批语、作业中言辞恳切的帮助、开诚布公的交流、贺卡上润物无声的关爱、QQ上师生畅所欲言的沟通,这些学生常见的载体可充分利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点和各类事件,鼓励倡导学生和教师沟通交流互动。比如,教师节、中秋节、新年等有特殊意义的节日,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校、班级最近发生的各种偶发事件,或者近期社会上发生的各种新闻等,教师也可与学生互动;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的主题周或主题月,围绕相应主题师生也可以适时互动等。
立体载体有主题班会、师生个别谈话、教师主动融入学生生活空间等等。
在主题班会师生互动中,教师的导向作用体现于班会的主题确定和适度引导中,但切忌显性化,更不能越俎代庖,以硬性说教替代生动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师的导向可体现于征集班会的主题、班会流程、主持人和发言人的事前沟通等方面,在班会进行过程中,即使出现非预设内容或与活动初衷相悖的细节,也应遵循教师是组织者,是“平等的首席”的原则。 一般来说,师生个别谈话比群体教育效果好得多,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好谈话时机,充分顾及谈话对象的心理特点、考虑谈话背景环境。在师生个别谈话中,有时是学生主动找老师交流,有时是老师特意找学生交流,还可能是校园偶遇而产生的互动。在师生互动中,有时情感的互动比内容本身更重要,要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倾诉表达方式,要让不同的学生感觉到教师能够给予他真正的帮助,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和信任。
主动融入学生生活空间,主要指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教师利用查寝等机会,深入学生寝室、食堂等生活场所,从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入手,真诚关注学生生活,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意,能达到正规场合教育起不到的效果。在寝室里,师生完全可以摆脱严肃的角色约束,更随意、自由地交流,容易寻找平时教育管理的缺陷,也容易使师生达到思想的趋同。教师利用学生生活空间主动融入,让老师的爱有具体而实在的表现机会,这对融洽师生关系、促进教师教育导向作用意义重大。
三、师生互动的目标达成效果
师生互动应建立在民主平等、信任的基础上。但作为教育者,往往不可避免地显示强势力量,企图利用权威和制度来实现教育目的。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当前中学生心理的敏感和独立很容易对显露的功利目的加以抵制,这就弱化了师生互动的实际效果,也降低了学生对师生互动的期待感和信任程度。师生互动的教育目的应是多元达成的,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
坚持目的多元达成即要求教育者以科学的发展观看待每一次具体的师生互动,渗透而非灌输、引导而非规定、熏陶而非教导。师生互动不能违背学生心理规律和接受外界信息的年龄特征、角色特点,要有经历一个曲折复杂过程的心理准备。
笔者所在的学校曾经对班主任工作方式进行了书面调研和座谈会调查,调查显示2/3的学生希望师生有效互动、“亲民”互动、“民主”互动。“民主”的班主任比“负责任”的班主任更受学生青睐。
笔者2013年所教的班级原来很少有“民主”式的师生互动,前任班主任是一名年轻的教师,他工作负责,对学生要求严格,他认为身正为范,自己能做到的,学生也应能做到。他经常命令式地规定他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最终让学生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和缺乏独立自由。因为不善于与学生进行“民主”互动,缺少亲切感,班级管理成效不明显。这位青年班主任异化了教师的导向作用,强化了教师的管理者角色,硬性的规定、刚性的管教造成了实质上教师导向作用的弱化。
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探索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笔者借鉴有关学校的先进经验,建立了首席班主任和助理班主任制度,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利用好每一个教育细节,发挥多元达成的教育作用,将德育目标融入具体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师生互动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如果忽略学生内化作用,缺少民主理念、平等意识及与学生真诚信任的情感基础,那么在互动中显示教师导向作用、实现教育目的就会成为空话。
1.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为师生互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笔者接班之时,在首次主题班会上明确告诉学生,今后将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鼓励大家与班主任互动交流,如果有些问题不愿与班主任交流的,可以与助理班主任交流互动。
2.利用各种交流载体,促进师生互动效果
班级有一位张姓男生,因对语文作业不认真,多次找他谈话但收效不大。一次笔者利用查寝和他聊起了家常,在轻松的谈话气氛中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认为语文学习耗时多、成效少,所以便消极对待语文学科。笔者分析了他语文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并指导了学法。在不久的考试中他由于复习得法,成绩进步了一些。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故态复萌,经常不交语文作业,助理班主任建议下次召开主题班会时,请这位同学谈谈语文学习的心得体会。在主题班会上,这位男同学详细地谈论了自己语文学习的态度变化过程,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从此转变了消极对待语文的学习态度,做作业也认真多了,特别是写作上进步很大。
3.因地制宜、多管齐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班里有一位刘姓男生,平时不太愿意与教师交流,成绩也不太好。一次,他因值日工作不认真而受到了批评,心里有点不高兴,情绪很低落。笔者利用与他在吃早餐时“巧遇”的契机,主动与之沟通。在情感上拉近师生距离。后来又特意领他查看“先进包干区”和他负责的值日责任区,让他在比较中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不足,又和他作了交流。几次的交流明显消融了他的怨责心理,培养他责任意识的教育目的也较好地达成了。
师生互动还要保持长效性,要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热情,笔者适时开展了主题班会。第一次是安排文科优势生和理科优势生做经验介绍,并组织优势生与劣势生的交流。特别鼓励刘姓同学和优秀学生探讨交流,事后,笔者又特意和刘姓同学互动交流,询问他的学习心得和感受。第二次安排学校名师和高三毕业班优秀学生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开展学法探讨和借鉴活动。不同层次和角度的刺激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增进了学生对学法的理解和接受,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通过多种途径、多管齐下,与学生进行多层次的互动交流,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就会更加愿意与班主任互动交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无论教育如何改革,师生双边活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班级教育管理更需要和谐的、良性发展的师生互动。教育者作为“平等的首席”必然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探索最佳的师生互动方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师生互动的温暖,享受师生互动的和谐,在个性发展的空间中健全人格。
【责任编辑 郑雪凌】
关键词 师生互动 平等 内容选择 目标达成
近日读《教育信息报》的专题讨论“教师喜欢你这样做——中学生评点教育方式”,产生一个强烈的感觉:新世纪成长的中学生越来越希望挣脱倍受应试教育功利目的压抑的师生关系,热盼新型的和谐师生互动关系。然而在教育教学中,师生互动主体之一的班主任却明显感到在实施学生教育管理中师生互动的方法、过程、效果等诸方面的缺位和不尽如人意。如果教师没有确立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理念,对新课改背景下的班级管理新问题把握不准,那么师生互动的生硬、不和谐极易产生,更别说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了。要使师生互动走近学生,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师生互动中教师的导向性
1.做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者
新的教育理念赋予教师教育教学双边活动中“平等的首席”的地位。教师固守“师道尊严”,盲目维护“真理永远在我一方”的僵化观念是极不适应当前教育趋势的。现代社会民主意识不断被强化,日益深入人们的社会思维中。中学生独特的心理发展阶段使得他们对个性自由发展更为迫切,对理解日益清晰的民主精神更加渴求。班主任应该摆脱“管教者”的痼见,发挥教育的导向作用,摆脱教师“高高在上”的僵化观念,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这是师生互动能够产生积极效果的前提条件。
2.刚柔相济走进学生内心
在师生互动中,要做到刚柔相济、宽严有度,走进学生内心才有好的互动效果。一方面,班主任必须建立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建立刚性规则,严格要求,身正为范;另一方面,班主任必须学会与学生柔性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愿意与老师亲近沟通,这是师生互动关系融洽的必要条件。
3.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引导学生自我定位
心理学中有两个概念,一是“镜像自我”,一是“动机圈理论”。“镜像自我”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不断获得外界对自我评价的感受过程中逐步形成自我意识和角色定位的。中学生虽处于青春叛逆期,但由于知识结构限制、社会阅历和精神体验的缺乏,成长过程中已形成的对教师帮助的习惯性依赖等因素,使得他们对在与教师交往中获得的情感归依、角色认同、价值体现高度重视,对于在师生互动中满足自我意识个性特征彰显的心理需要的期待有更强烈的需求。“动机圈理念”认为动机是个性品德结构的核心,道德动机水平越高,道德行为可迁移的范围越广。而充分发挥动机导向作用,是促进广泛迁移的前提。班主任工作的终极目标是学生道德品格、人格特征的健康发展,而建构和谐的良性师生互动是激发和增强学生道德动机、促进心理品质道德情操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班主任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促进学生道德的自我完善。
二、师生互动的内容选择
师生互动的目的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育效果,要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对师生互动的内容进行选择。中学生不喜欢单调、呆板、说教的互动内容和方式,他们渴望丰富多彩、自由活泼的学生生活。师生互动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双边活动。
1.师生互动内容选择丰富多彩
(1)师生互动内容从“面”上来说,内容要广泛,形式要创新
首先,是内容广泛。从学习心得、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心理动态到学生日常生活、情感体验、矛盾化解,从严肃的人生话题到轻松的文体活动,从融洽的师生游乐到认真严谨的教学对话,从当前存在的各类问题到未来个人发展的前景等等,都可以作为互动的内容。
其次,是形式创新。可利用口语交流、书面互动、主题辩论、群体活动和媒介互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每一次师生互动教师要有一定的准备,重大的主题活动要有预案和备忘录。
(2)师生互动内容从“点”上来说,要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
班主任在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除了“面”上的整体互动,还有“点”的个别互动。在实际互动中,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几类有特点的学生。比如情绪容易暴躁激动者、性格内向者、学习偏科者、家庭情况特殊者、家境贫寒者、自我放逐者等等。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与之交流。
2.师生互动载体的多样性
师生互动要内容的丰富性就需要互动载体的多样性。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和利用各种喜闻乐见的交流载体,多管齐下、交替使用。概括来说,有平面载体和立体载体两大类。
平面载体有学生随笔、作业、师生通信、自制贺卡,还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群等进行师生交流。随笔中情真意切的批语、作业中言辞恳切的帮助、开诚布公的交流、贺卡上润物无声的关爱、QQ上师生畅所欲言的沟通,这些学生常见的载体可充分利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时间点和各类事件,鼓励倡导学生和教师沟通交流互动。比如,教师节、中秋节、新年等有特殊意义的节日,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校、班级最近发生的各种偶发事件,或者近期社会上发生的各种新闻等,教师也可与学生互动;每个星期或者每个月的主题周或主题月,围绕相应主题师生也可以适时互动等。
立体载体有主题班会、师生个别谈话、教师主动融入学生生活空间等等。
在主题班会师生互动中,教师的导向作用体现于班会的主题确定和适度引导中,但切忌显性化,更不能越俎代庖,以硬性说教替代生动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师的导向可体现于征集班会的主题、班会流程、主持人和发言人的事前沟通等方面,在班会进行过程中,即使出现非预设内容或与活动初衷相悖的细节,也应遵循教师是组织者,是“平等的首席”的原则。 一般来说,师生个别谈话比群体教育效果好得多,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好谈话时机,充分顾及谈话对象的心理特点、考虑谈话背景环境。在师生个别谈话中,有时是学生主动找老师交流,有时是老师特意找学生交流,还可能是校园偶遇而产生的互动。在师生互动中,有时情感的互动比内容本身更重要,要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倾诉表达方式,要让不同的学生感觉到教师能够给予他真正的帮助,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和信任。
主动融入学生生活空间,主要指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教师利用查寝等机会,深入学生寝室、食堂等生活场所,从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入手,真诚关注学生生活,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意,能达到正规场合教育起不到的效果。在寝室里,师生完全可以摆脱严肃的角色约束,更随意、自由地交流,容易寻找平时教育管理的缺陷,也容易使师生达到思想的趋同。教师利用学生生活空间主动融入,让老师的爱有具体而实在的表现机会,这对融洽师生关系、促进教师教育导向作用意义重大。
三、师生互动的目标达成效果
师生互动应建立在民主平等、信任的基础上。但作为教育者,往往不可避免地显示强势力量,企图利用权威和制度来实现教育目的。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当前中学生心理的敏感和独立很容易对显露的功利目的加以抵制,这就弱化了师生互动的实际效果,也降低了学生对师生互动的期待感和信任程度。师生互动的教育目的应是多元达成的,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
坚持目的多元达成即要求教育者以科学的发展观看待每一次具体的师生互动,渗透而非灌输、引导而非规定、熏陶而非教导。师生互动不能违背学生心理规律和接受外界信息的年龄特征、角色特点,要有经历一个曲折复杂过程的心理准备。
笔者所在的学校曾经对班主任工作方式进行了书面调研和座谈会调查,调查显示2/3的学生希望师生有效互动、“亲民”互动、“民主”互动。“民主”的班主任比“负责任”的班主任更受学生青睐。
笔者2013年所教的班级原来很少有“民主”式的师生互动,前任班主任是一名年轻的教师,他工作负责,对学生要求严格,他认为身正为范,自己能做到的,学生也应能做到。他经常命令式地规定他们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最终让学生感受到了不被尊重和缺乏独立自由。因为不善于与学生进行“民主”互动,缺少亲切感,班级管理成效不明显。这位青年班主任异化了教师的导向作用,强化了教师的管理者角色,硬性的规定、刚性的管教造成了实质上教师导向作用的弱化。
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探索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笔者借鉴有关学校的先进经验,建立了首席班主任和助理班主任制度,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教育积极性,利用好每一个教育细节,发挥多元达成的教育作用,将德育目标融入具体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师生互动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育效果,但如果忽略学生内化作用,缺少民主理念、平等意识及与学生真诚信任的情感基础,那么在互动中显示教师导向作用、实现教育目的就会成为空话。
1.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为师生互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笔者接班之时,在首次主题班会上明确告诉学生,今后将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鼓励大家与班主任互动交流,如果有些问题不愿与班主任交流的,可以与助理班主任交流互动。
2.利用各种交流载体,促进师生互动效果
班级有一位张姓男生,因对语文作业不认真,多次找他谈话但收效不大。一次笔者利用查寝和他聊起了家常,在轻松的谈话气氛中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他认为语文学习耗时多、成效少,所以便消极对待语文学科。笔者分析了他语文成绩不够理想的原因,并指导了学法。在不久的考试中他由于复习得法,成绩进步了一些。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故态复萌,经常不交语文作业,助理班主任建议下次召开主题班会时,请这位同学谈谈语文学习的心得体会。在主题班会上,这位男同学详细地谈论了自己语文学习的态度变化过程,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从此转变了消极对待语文的学习态度,做作业也认真多了,特别是写作上进步很大。
3.因地制宜、多管齐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班里有一位刘姓男生,平时不太愿意与教师交流,成绩也不太好。一次,他因值日工作不认真而受到了批评,心里有点不高兴,情绪很低落。笔者利用与他在吃早餐时“巧遇”的契机,主动与之沟通。在情感上拉近师生距离。后来又特意领他查看“先进包干区”和他负责的值日责任区,让他在比较中感受到自己工作的不足,又和他作了交流。几次的交流明显消融了他的怨责心理,培养他责任意识的教育目的也较好地达成了。
师生互动还要保持长效性,要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热情,笔者适时开展了主题班会。第一次是安排文科优势生和理科优势生做经验介绍,并组织优势生与劣势生的交流。特别鼓励刘姓同学和优秀学生探讨交流,事后,笔者又特意和刘姓同学互动交流,询问他的学习心得和感受。第二次安排学校名师和高三毕业班优秀学生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并开展学法探讨和借鉴活动。不同层次和角度的刺激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增进了学生对学法的理解和接受,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通过多种途径、多管齐下,与学生进行多层次的互动交流,努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他们就会更加愿意与班主任互动交流,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无论教育如何改革,师生双边活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班级教育管理更需要和谐的、良性发展的师生互动。教育者作为“平等的首席”必然要充分发挥教育智慧,探索最佳的师生互动方式,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师生互动的温暖,享受师生互动的和谐,在个性发展的空间中健全人格。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