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的目的是保障利益共同体和增进人类利益,而从社会道德需要这一点看待到的目的,他则是保障经济活动、文化产业和人际交往以及一切对于社会效用的活动存在与发展。因此,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就可不言而知其重要性,道德教育应该贯彻终身,树立一个人道德价值的时期是青少年时期,儿童时期建立的道德价值观往往是由社会道德规范所影响形成的,多为通过教育手段所获得的,使其在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框架内行驶其道德行为在度过青少年这一阶段后,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就已基本形成,不易改变,所以说青少年时期的道德教育对于每一个人的道德价值观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而对于目前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从一些社会问题可以看出其实效性并不高,从青少年教育的各个阶段中,道德教育看似十分完善,但是却呈现出了一些道德缺失现象,如:早孕、吸毒、打架斗殴、自杀、暴力等等。一些青少年成为道德虚无主义者,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各国一方面反思在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上的失误,一方面不断采取措施强化道德教育工作。这些现象好似无情的给了我们教育者一记响亮的耳光,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根本原因:
一、自我意识强,难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从很多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口中我们可以分析,当前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过于强势,很多青少年都以自我为中心,遇事不加思考,以我为主,受到了表扬全是自己的功劳,受到批评却全与自己无关,全是别人的错,自己认识不到自身的问题,没有勇气承担错误,这与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家长的溺爱铸就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二、家庭道德教育出现弱化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既表明大众传媒等社会机构的作用与产生的影响逐渐增大,同时也使庭与学校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功能与作用逐渐弱化,成为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家庭道德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启蒙教育,又是日常教育、终身教育。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家庭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中家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但随着功利化、世俗化价值取向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渗透,父母往往以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对子女教育投入的行为策略。重视子女的智力投资、知识和技能训练,以智育作为评价子女优劣的主要标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一项全国调查表明,在一系列具体的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家庭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家庭教育上的功利化取向,一般认为,这是家长在市场法则强大压力之下的选择,也是社会现实对家长的影响和约束。因此,我们要针对家庭道德教育功能不断弱化的现实,进一步明确家庭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义务、责任和目标,构建家庭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运用机制和评估系统。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明确家庭作为摇篮教育、启蒙教育、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地位,明确父母作为青少年第一“灵魂工程师”的地位,并形成相应的理念、义务和责任规范。二是要制定具体量化的家庭道德教育指标体系和实施规则,使家长们知道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内容、方法步骤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并形成相应的责任制度。三是要建立起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家庭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形成科学规范、协调统一、系统运作的评价标准,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整合与互动。
三、道德教育方式需要改变
在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领域,长期以来无不把着眼点放在“教”的方面。尽管青少年道德教育被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庞大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系统并没有收到社会和人们所期望的教育效果。面对这一尴尬的处境,道德教育工作者开始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我国道德教育走过的路程,在批判中追问青少年道德教育实效不彰的原因。随着对自我教育、内隐学习、终身学习、主体性、学习化社会等主题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青少年道德学习的潜能和自主建构的过程有了新的认识,逐步自觉地将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视域由教育工作者“教”转向青少年“学”的方面。第一,青少年是道德学习的主体,然而青少年道
德教育却是“眼中无青少年”的师本教育。第二,青少年道德学习是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的整合学习,然而青少年道德教育却是只重视认知学习的知性教育。第三,青少年道德学习是弥散于生活中的,然而青少年道德教育却是脱离生活的割裂的教育。
经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做出如下认识。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出现如此之多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我们要想改变、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就要首先注重其性格成长,其次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也要有所变化,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有道德青少年,提高全民道德水平,使得社会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郑永廷.主导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韩传信.德育原理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
而对于目前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从一些社会问题可以看出其实效性并不高,从青少年教育的各个阶段中,道德教育看似十分完善,但是却呈现出了一些道德缺失现象,如:早孕、吸毒、打架斗殴、自杀、暴力等等。一些青少年成为道德虚无主义者,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各国一方面反思在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上的失误,一方面不断采取措施强化道德教育工作。这些现象好似无情的给了我们教育者一记响亮的耳光,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根本原因:
一、自我意识强,难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从很多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口中我们可以分析,当前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过于强势,很多青少年都以自我为中心,遇事不加思考,以我为主,受到了表扬全是自己的功劳,受到批评却全与自己无关,全是别人的错,自己认识不到自身的问题,没有勇气承担错误,这与家庭教育不无关系,家长的溺爱铸就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二、家庭道德教育出现弱化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既表明大众传媒等社会机构的作用与产生的影响逐渐增大,同时也使庭与学校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功能与作用逐渐弱化,成为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家庭道德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启蒙教育,又是日常教育、终身教育。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家庭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中家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但随着功利化、世俗化价值取向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渗透,父母往往以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对子女教育投入的行为策略。重视子女的智力投资、知识和技能训练,以智育作为评价子女优劣的主要标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一项全国调查表明,在一系列具体的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家庭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和家庭教育上的功利化取向,一般认为,这是家长在市场法则强大压力之下的选择,也是社会现实对家长的影响和约束。因此,我们要针对家庭道德教育功能不断弱化的现实,进一步明确家庭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义务、责任和目标,构建家庭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运用机制和评估系统。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明确家庭作为摇篮教育、启蒙教育、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地位,明确父母作为青少年第一“灵魂工程师”的地位,并形成相应的理念、义务和责任规范。二是要制定具体量化的家庭道德教育指标体系和实施规则,使家长们知道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内容、方法步骤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并形成相应的责任制度。三是要建立起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衔接、良性互动的家庭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形成科学规范、协调统一、系统运作的评价标准,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整合与互动。
三、道德教育方式需要改变
在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领域,长期以来无不把着眼点放在“教”的方面。尽管青少年道德教育被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庞大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系统并没有收到社会和人们所期望的教育效果。面对这一尴尬的处境,道德教育工作者开始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审视我国道德教育走过的路程,在批判中追问青少年道德教育实效不彰的原因。随着对自我教育、内隐学习、终身学习、主体性、学习化社会等主题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青少年道德学习的潜能和自主建构的过程有了新的认识,逐步自觉地将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视域由教育工作者“教”转向青少年“学”的方面。第一,青少年是道德学习的主体,然而青少年道
德教育却是“眼中无青少年”的师本教育。第二,青少年道德学习是认知学习、情感学习和行为学习的整合学习,然而青少年道德教育却是只重视认知学习的知性教育。第三,青少年道德学习是弥散于生活中的,然而青少年道德教育却是脱离生活的割裂的教育。
经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做出如下认识。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出现如此之多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我们要想改变、提高青少年道德教育就要首先注重其性格成长,其次加强家庭道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也要有所变化,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有道德青少年,提高全民道德水平,使得社会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郑永廷.主导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韩传信.德育原理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