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苗族,我自然对苗族充满了感情,一年一度的苗族“花山节”是必去无疑的。只要一走入花山场,我就会被身穿五彩斑斓衣裙的同胞姐妹们深深吸引,禁不住地与她们融为一体。看着她们绣满各种花纹图案的衣裙,自然忍不住想去寻访各种花纹图案的来龙去脉,去了解苗族服装制作的整套工序,渐渐地对苗族服饰文化热爱有加。
秋末初冬的一天,为了了解云南苗族服装制作的整套工艺,我只身来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马关县都龙镇保良街田坝心岩头村的姑妈家。岩头村距离都龙镇约有30公里,坐落在半山腰,下了汽车还得爬上1小时的山路。当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步入岩头村时,就被纺麻机的“辘辘”声吸引,寻着这声音我走进了村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房前屋后栅栏上晾晒着的一条条呈圆形、半圆形的美丽漂亮的蜡染挑花百褶裙,这些五彩的衣裙把村寨装扮得艳丽多彩,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美。走进姑妈家,只见穿着色彩斑斓衣裙的两个表弟媳妇围坐在一起,一人正用蜡刀在白布上点蜡画线,一人则专心致志地在挑花刺绣,姑妈正在给百褶裙打褶,三个侄儿则在一旁跑来跑去,一派祥和温馨的情景。
姑妈一家看到我的突然到来,高兴极了。因我爷爷死得早,奶奶在父亲6岁时就改嫁了,姑妈与父亲从小相依为命,后来父亲出外工作,就很少回家看姑妈了,突然见到我,姑妈自然高兴万分,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总也看不够。我也有说不完的话,问不完的问题。
第二天我就缠着姑妈给我讲苗族衣裙是如何制作的。姑妈边忙家务边跟我说开了:“我们苗家人祖祖辈辈居住在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又不发达,与外界接触较少,什么都要靠自己,穿衣吃饭也得靠自己。男子主要是种地干重体力活,妇女除了下地干活外,还要带孩子、洗衣做饭、收拾家务,一闲下来就要为一家男女老少的衣服而忙碌,纺线织布、挑花刺绣、点蜡画蜡等等。我们苗家由于居住在山区,不宜种植棉花,但很适宜种植麻,所以只有用麻来织成布,解决穿衣问题。每家都有自己的一块麻塘地,每个女人都要学会纺线织布、挑花刺绣、缝制衣裙。麻布结实厚重,上山干活时不易被风吹起,行走时左右摆得开,又透气,冬暖夏凉,麻布的纹路较粗,吸蜡性好,便于蜡染挑花,穿在身上较稳重,不易被划破。所以多少年以来,麻布衣裙一直是苗族的最爱。麻也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许多传统的文化就包含在麻之中,丧葬仪式中要用麻和麻布,日常生活中也要用麻布,穿衣更是离不开麻布。
“从开始种麻,收割、纺线织布,至最后缝制成衣,其中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并且每道工序都要由我们女人自己亲自动手完成,苗家妇女的命真苦呀!
“每年的三四月份我们女人就要选种种麻子,七八月份把麻收割回来,平时赶集、走路、闲聊时两手就不停地绩麻和挑花刺绣,一有空闲就会织上一会儿布,纺麻、绕线、煮线、点蜡染色、缝制成衣主要在农闲时节进行。这一整套工序是苗家女人必须具备的,衣裙的漂亮与否,做工的好坏也是评价一个女人才能的标准。”说到这,姑妈看了我一眼,说:“像你这样连衣服怎么做都不知道的人,如果在村子里,嫁都嫁不出去。”我只好说“不嫁更好,可以守着姑妈过一辈子,反正你会做给我穿的。”姑妈听后哈哈大笑。
姑妈接着说:“种麻、割麻是做衣服的第一道工序,当麻割回来后,要放在屋檐下晾晒几天,才开始剥麻,即把麻皮从麻杆上剥下来。之后把麻皮首尾相结,一根一根地结起来,此道工序称为:绩麻。麻绩好后要把线放在十字理线架上绕在纺线锤上,就开始纺麻,以前是用纺轮纺,一次才能纺一根线,很慢,而现在是用纺车纺了,手脚并用,一次可纺四根;麻纺好后又把线放回理线架上退线;线退好要进行煮洗漂白,一般要用灶灰煮洗三次;漂白后再放回理线架上理线,最后才能牵线上架织布。布织好后可以在上面绣制各种花色图案,便于装饰妇女的衣裙;也可以对其进行染色,主要用于缝制男子的衣裤;还可以在麻布上进行点蜡,蜡染布一般用于制作妇女的裙子。总之,视用途而定,最后就是缝制成衣了。这么多道工序,简直太麻烦了,所以苗族缝制一套衣裙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女人们除了睡觉吃饭外,两手要不停地在忙碌,全家人才能有衣穿”。听了姑妈的这般描述,我才真正体会到我们苗家妇女穿一套衣服也真不容易,她们要付出许多汗水和心血。
姑妈接着说:“布织好,只完成了一部分,最重要还要在布上挑出各种花纹图案,有了各种图案的衣服才好看。我们苗家妇女无论老小都能挑花刺绣,女孩一般六七岁起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挑花刺绣了,田边地角、房前屋后都不时见到小姑娘学习挑花刺绣的踪影。我们苗族姑娘如果不会挑花刺绣,不但被人讥笑,瞧不起,而且婚姻也会受到影响,很难找到个好人家。因此为了今后的生活,就必须勤学苦练,只要有空,姑娘们便会从自己的绣花包内掏出针线挑起花来,有时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相互切磋技艺,你学我的图案,我学你的技法,年长日久,山上的树木花草便都融进苗家姑娘的花纹图案中去了。这样苗家姑娘个个都成了挑花能手。母亲在传授挑花技艺的同时,一般都把纹样的名称、含义以及有关本民族的历史、创世纪的神话故事传授给她们。如:妇女上衣托肩上的图案和线条,象征长城及城墙上的炮台;大小两条系于后面的飘带表示祖先原来居住在城市,后来迁至山箐,图案里绣的花纹线条表示迁徙途中经过的山川河流;裙子上纵横交错的线条是田埂,下摆两条是黄河、长江;脚上的绑腿是渡河时保护田契留下来的习惯;白苗上衣领绣的彩云图案,是表示升天的路;用螃蟹花纹图案装饰衣裙表示姑娘要像螃蟹一样勤劳能干;姑娘穿上用八角花、蕨菜花、板凳花装饰的衣裙,就会像八角花一样美丽富有、像蕨菜花一样讨人喜爱、像板凳一样四方有脚稳稳当当。”尽管姑妈的这些解释显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但苗族由于没有文字,把本民族迁徙的历史,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用具什物等,用象征性的纹样、符号、标记绣在衣服上,记录下来,这是可信的。苗家制作衣裙的整套过程就是苗家妇女的“教科书”,也是苗族妇女的“必修课”。艳丽、整齐而对称的挑花图案象征着苗家锦绣山水的一草一木,花纹图案本身,是苗族的历史,是苗族日常生产生活、居住环境等的再现,记载着我们苗家人的感情和理想、神话和传说,是一部古老的史书,一部苗族文化的发展史。正因为这样,我们苗族的服饰才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有点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布上的花纹图案是怎么挑出来的了。姑妈说道:“我们苗家所挑的各种花纹图案既不用打样画线,也不用图样,完全凭借自己的感觉、悟性和记忆数着底布的布丝来进行配色挑花,多为背面挑正面看,但图案要求规整、对称,多为几何图案,色彩要鲜艳美观,这样缝成的衣裙才好看、漂亮。”经姑妈一说,我就在想象着当把这些各种各样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缝缀在衣领、前胸、后背、袖筒、裙摆、围腰、飘带、绑腿上,缝制成一套套、一件件史诗般的苗族服饰穿在身上,世代相传、民族悠久的文化经她们的手就点化成一种美的存在了。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苗家妇女戴上花箍,穿上花衣、花裙,披上花披、系上花围腰,绑上花绑腿走起路来左右摆动,远远望去,似美丽的孔雀开屏,又似色彩斑斓的鲜花,十分引人注目。节日之际,她们会穿上漂亮的衣裙,像鲜花、像彩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姑妈接着介绍,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各种布料,各种挑花绣片结合在一起缝成成衣。苗族妇女的服装一般分为盛装、二等盛装和便装,在不同的场合穿。盛装相当于“礼服”,只有在盛大的节日或出嫁时才穿,它做工精细,图案花纹浩繁,色彩丰富,多以红色为主调,代表着吉祥与幸福,包含着生命和爱情。一般均为几年时间完成。少女把青春岁月、幸福欢乐、对爱情的忠贞全倾注到其中,充分表现了苗家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是普通工艺品所无法比拟的。二等盛装是走亲串戚、回娘家、陪客、赶集等社交活动时穿的,它更多地反映了挑花者的个性和爱好。色彩以蓝、绿、紫等深色、冷色为基调,色彩协调而庄重,整体效果浓重而艳丽。便装是日常穿的衣服,所挑花纹比较简单,常以印花布和机织花边代替。姑妈讲到这里,我看到她的脸上有一种自豪感,仿佛也不觉得做成一件衣服有多累了。我请求姑妈给我做一套苗族服装,我要带回昆明常常穿它和看到它。姑妈进屋把放在箱底早已做好的衣裙送了一套给我,我禁不住抱着姑妈直说:“姑妈太好了,太好了,谢谢。”
回到昆明后,我怎么都舍不得穿姑妈送的那套服装,为了能天天看到它,我把百褶裙挂在了卧室的墙壁上,把挑花绣片作为装饰品、艺术品挂在客厅,衣服则收藏了起来。每当看到卧室内挂着的百褶裙,我就会想到姑妈,想到我们苗家同胞姐妹,同时也产生许多感慨。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个角落,苗家山寨也不例外,如今的苗寨,苗家姑娘花几年绣制一件嫁衣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本来自给自用的苗族挑花百褶裙、挑花绣片成了商品,涌向市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苗族的服饰、绣品也在改革创新,各种花色的机绣品代替了手工绣品,现代化生产加工的各种布料代替了麻布,鲜艳漂亮的各式衣裙代替了繁琐、厚重的麻布传统衣裙。因此,许多苗家姑娘不愿意学习挑花刺绣,不愿意纺麻织布,更不愿意穿自己民族的衣裙,一是费工费时做起来很麻烦,二是穿麻布衣裙厚重,不便于干活,三是交通方便,许多布料能从市场上买到。特别是近几年来,苗族种麻的越来越少,没有了麻,苗族也就没有了相应的麻文化,许多传统的东西也就随着麻的消失而消亡。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今天,生活在云南的100多万苗族同胞如果一味地追求现代,一味地强调商品经济,对自己民族传统的东西不加以保护和利用的话,不用多少年,许多东西就会消失灭亡,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也就无法拥有。想到这些,我就有一种困惑,是该为我们苗家今天的进步高兴还是该为将要失去的传统文化担忧?我现在惟一能做的就是把我们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件件、一桩桩的用笔、用照相机真实地记录下来,供后人研究参考。
秋末初冬的一天,为了了解云南苗族服装制作的整套工艺,我只身来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马关县都龙镇保良街田坝心岩头村的姑妈家。岩头村距离都龙镇约有30公里,坐落在半山腰,下了汽车还得爬上1小时的山路。当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步入岩头村时,就被纺麻机的“辘辘”声吸引,寻着这声音我走进了村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房前屋后栅栏上晾晒着的一条条呈圆形、半圆形的美丽漂亮的蜡染挑花百褶裙,这些五彩的衣裙把村寨装扮得艳丽多彩,有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美。走进姑妈家,只见穿着色彩斑斓衣裙的两个表弟媳妇围坐在一起,一人正用蜡刀在白布上点蜡画线,一人则专心致志地在挑花刺绣,姑妈正在给百褶裙打褶,三个侄儿则在一旁跑来跑去,一派祥和温馨的情景。
姑妈一家看到我的突然到来,高兴极了。因我爷爷死得早,奶奶在父亲6岁时就改嫁了,姑妈与父亲从小相依为命,后来父亲出外工作,就很少回家看姑妈了,突然见到我,姑妈自然高兴万分,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总也看不够。我也有说不完的话,问不完的问题。
第二天我就缠着姑妈给我讲苗族衣裙是如何制作的。姑妈边忙家务边跟我说开了:“我们苗家人祖祖辈辈居住在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又不发达,与外界接触较少,什么都要靠自己,穿衣吃饭也得靠自己。男子主要是种地干重体力活,妇女除了下地干活外,还要带孩子、洗衣做饭、收拾家务,一闲下来就要为一家男女老少的衣服而忙碌,纺线织布、挑花刺绣、点蜡画蜡等等。我们苗家由于居住在山区,不宜种植棉花,但很适宜种植麻,所以只有用麻来织成布,解决穿衣问题。每家都有自己的一块麻塘地,每个女人都要学会纺线织布、挑花刺绣、缝制衣裙。麻布结实厚重,上山干活时不易被风吹起,行走时左右摆得开,又透气,冬暖夏凉,麻布的纹路较粗,吸蜡性好,便于蜡染挑花,穿在身上较稳重,不易被划破。所以多少年以来,麻布衣裙一直是苗族的最爱。麻也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许多传统的文化就包含在麻之中,丧葬仪式中要用麻和麻布,日常生活中也要用麻布,穿衣更是离不开麻布。
“从开始种麻,收割、纺线织布,至最后缝制成衣,其中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并且每道工序都要由我们女人自己亲自动手完成,苗家妇女的命真苦呀!
“每年的三四月份我们女人就要选种种麻子,七八月份把麻收割回来,平时赶集、走路、闲聊时两手就不停地绩麻和挑花刺绣,一有空闲就会织上一会儿布,纺麻、绕线、煮线、点蜡染色、缝制成衣主要在农闲时节进行。这一整套工序是苗家女人必须具备的,衣裙的漂亮与否,做工的好坏也是评价一个女人才能的标准。”说到这,姑妈看了我一眼,说:“像你这样连衣服怎么做都不知道的人,如果在村子里,嫁都嫁不出去。”我只好说“不嫁更好,可以守着姑妈过一辈子,反正你会做给我穿的。”姑妈听后哈哈大笑。
姑妈接着说:“种麻、割麻是做衣服的第一道工序,当麻割回来后,要放在屋檐下晾晒几天,才开始剥麻,即把麻皮从麻杆上剥下来。之后把麻皮首尾相结,一根一根地结起来,此道工序称为:绩麻。麻绩好后要把线放在十字理线架上绕在纺线锤上,就开始纺麻,以前是用纺轮纺,一次才能纺一根线,很慢,而现在是用纺车纺了,手脚并用,一次可纺四根;麻纺好后又把线放回理线架上退线;线退好要进行煮洗漂白,一般要用灶灰煮洗三次;漂白后再放回理线架上理线,最后才能牵线上架织布。布织好后可以在上面绣制各种花色图案,便于装饰妇女的衣裙;也可以对其进行染色,主要用于缝制男子的衣裤;还可以在麻布上进行点蜡,蜡染布一般用于制作妇女的裙子。总之,视用途而定,最后就是缝制成衣了。这么多道工序,简直太麻烦了,所以苗族缝制一套衣裙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女人们除了睡觉吃饭外,两手要不停地在忙碌,全家人才能有衣穿”。听了姑妈的这般描述,我才真正体会到我们苗家妇女穿一套衣服也真不容易,她们要付出许多汗水和心血。
姑妈接着说:“布织好,只完成了一部分,最重要还要在布上挑出各种花纹图案,有了各种图案的衣服才好看。我们苗家妇女无论老小都能挑花刺绣,女孩一般六七岁起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学习挑花刺绣了,田边地角、房前屋后都不时见到小姑娘学习挑花刺绣的踪影。我们苗族姑娘如果不会挑花刺绣,不但被人讥笑,瞧不起,而且婚姻也会受到影响,很难找到个好人家。因此为了今后的生活,就必须勤学苦练,只要有空,姑娘们便会从自己的绣花包内掏出针线挑起花来,有时成群结队地聚在一起,相互切磋技艺,你学我的图案,我学你的技法,年长日久,山上的树木花草便都融进苗家姑娘的花纹图案中去了。这样苗家姑娘个个都成了挑花能手。母亲在传授挑花技艺的同时,一般都把纹样的名称、含义以及有关本民族的历史、创世纪的神话故事传授给她们。如:妇女上衣托肩上的图案和线条,象征长城及城墙上的炮台;大小两条系于后面的飘带表示祖先原来居住在城市,后来迁至山箐,图案里绣的花纹线条表示迁徙途中经过的山川河流;裙子上纵横交错的线条是田埂,下摆两条是黄河、长江;脚上的绑腿是渡河时保护田契留下来的习惯;白苗上衣领绣的彩云图案,是表示升天的路;用螃蟹花纹图案装饰衣裙表示姑娘要像螃蟹一样勤劳能干;姑娘穿上用八角花、蕨菜花、板凳花装饰的衣裙,就会像八角花一样美丽富有、像蕨菜花一样讨人喜爱、像板凳一样四方有脚稳稳当当。”尽管姑妈的这些解释显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但苗族由于没有文字,把本民族迁徙的历史,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用具什物等,用象征性的纹样、符号、标记绣在衣服上,记录下来,这是可信的。苗家制作衣裙的整套过程就是苗家妇女的“教科书”,也是苗族妇女的“必修课”。艳丽、整齐而对称的挑花图案象征着苗家锦绣山水的一草一木,花纹图案本身,是苗族的历史,是苗族日常生产生活、居住环境等的再现,记载着我们苗家人的感情和理想、神话和传说,是一部古老的史书,一部苗族文化的发展史。正因为这样,我们苗族的服饰才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有点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布上的花纹图案是怎么挑出来的了。姑妈说道:“我们苗家所挑的各种花纹图案既不用打样画线,也不用图样,完全凭借自己的感觉、悟性和记忆数着底布的布丝来进行配色挑花,多为背面挑正面看,但图案要求规整、对称,多为几何图案,色彩要鲜艳美观,这样缝成的衣裙才好看、漂亮。”经姑妈一说,我就在想象着当把这些各种各样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缝缀在衣领、前胸、后背、袖筒、裙摆、围腰、飘带、绑腿上,缝制成一套套、一件件史诗般的苗族服饰穿在身上,世代相传、民族悠久的文化经她们的手就点化成一种美的存在了。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苗家妇女戴上花箍,穿上花衣、花裙,披上花披、系上花围腰,绑上花绑腿走起路来左右摆动,远远望去,似美丽的孔雀开屏,又似色彩斑斓的鲜花,十分引人注目。节日之际,她们会穿上漂亮的衣裙,像鲜花、像彩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姑妈接着介绍,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各种布料,各种挑花绣片结合在一起缝成成衣。苗族妇女的服装一般分为盛装、二等盛装和便装,在不同的场合穿。盛装相当于“礼服”,只有在盛大的节日或出嫁时才穿,它做工精细,图案花纹浩繁,色彩丰富,多以红色为主调,代表着吉祥与幸福,包含着生命和爱情。一般均为几年时间完成。少女把青春岁月、幸福欢乐、对爱情的忠贞全倾注到其中,充分表现了苗家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是普通工艺品所无法比拟的。二等盛装是走亲串戚、回娘家、陪客、赶集等社交活动时穿的,它更多地反映了挑花者的个性和爱好。色彩以蓝、绿、紫等深色、冷色为基调,色彩协调而庄重,整体效果浓重而艳丽。便装是日常穿的衣服,所挑花纹比较简单,常以印花布和机织花边代替。姑妈讲到这里,我看到她的脸上有一种自豪感,仿佛也不觉得做成一件衣服有多累了。我请求姑妈给我做一套苗族服装,我要带回昆明常常穿它和看到它。姑妈进屋把放在箱底早已做好的衣裙送了一套给我,我禁不住抱着姑妈直说:“姑妈太好了,太好了,谢谢。”
回到昆明后,我怎么都舍不得穿姑妈送的那套服装,为了能天天看到它,我把百褶裙挂在了卧室的墙壁上,把挑花绣片作为装饰品、艺术品挂在客厅,衣服则收藏了起来。每当看到卧室内挂着的百褶裙,我就会想到姑妈,想到我们苗家同胞姐妹,同时也产生许多感慨。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个角落,苗家山寨也不例外,如今的苗寨,苗家姑娘花几年绣制一件嫁衣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本来自给自用的苗族挑花百褶裙、挑花绣片成了商品,涌向市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苗族的服饰、绣品也在改革创新,各种花色的机绣品代替了手工绣品,现代化生产加工的各种布料代替了麻布,鲜艳漂亮的各式衣裙代替了繁琐、厚重的麻布传统衣裙。因此,许多苗家姑娘不愿意学习挑花刺绣,不愿意纺麻织布,更不愿意穿自己民族的衣裙,一是费工费时做起来很麻烦,二是穿麻布衣裙厚重,不便于干活,三是交通方便,许多布料能从市场上买到。特别是近几年来,苗族种麻的越来越少,没有了麻,苗族也就没有了相应的麻文化,许多传统的东西也就随着麻的消失而消亡。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今天,生活在云南的100多万苗族同胞如果一味地追求现代,一味地强调商品经济,对自己民族传统的东西不加以保护和利用的话,不用多少年,许多东西就会消失灭亡,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根、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也就无法拥有。想到这些,我就有一种困惑,是该为我们苗家今天的进步高兴还是该为将要失去的传统文化担忧?我现在惟一能做的就是把我们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件件、一桩桩的用笔、用照相机真实地记录下来,供后人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