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教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变学会为会学、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当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新的教育观,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形象必将发生变化。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将会成为数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满意、愉快、企盼等肯定态度的情感氛围,可以引发学生与教学互动,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会学。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课程改革的探索的浅见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创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之间始终是存在代沟的,如何更好的确立教师的参与者、引领者地位,师生间的情感与思维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师生间平等的交往,通过师生间民主的对话,让学生从教师那里体会到平等与自由,民主与尊重,信任与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更能够自主进行学习,而不再象以前一样被动的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
二、不断优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学会适当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个别学生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对此,我认为是他们没有掌握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对数学没有兴趣和爱好。为此,在教学中要常注意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注重揭示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生带入一个问题的世界里,使他们总是在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中,主动地去掌握知识。在取得独自发现结论的喜悦的鼓舞下,他们往往能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地想知道该做什么,怎么样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要善于创设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探索新知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北师版教科书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内容的插图,大都展现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旨在提示教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去探索数学,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能力,而重要的是获得自己探索数学、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态度,亲身体验如何学数学。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由此,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数学学习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索的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在设有具体情境的数学活动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有关的数学结论。例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课前为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凭借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观察,抽象出他们熟悉的几何体,进而通过“议一议”探讨生活中的几何体,了解物体形状的特征。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实情境的惑受进行探索,将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仕,发展自身的空间观念。
2、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證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3、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与人合作的结果,使学生不仅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而且数学思考能力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优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勇于对教学进行评价,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更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丙燕.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2]凤兆生.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J];安徽教育;2002年21期
[3]郭丽华,陈福珍.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初探[J];贵州教育;2002年06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策略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满意、愉快、企盼等肯定态度的情感氛围,可以引发学生与教学互动,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会学。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对课程改革的探索的浅见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创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之间始终是存在代沟的,如何更好的确立教师的参与者、引领者地位,师生间的情感与思维沟通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师生间平等的交往,通过师生间民主的对话,让学生从教师那里体会到平等与自由,民主与尊重,信任与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更能够自主进行学习,而不再象以前一样被动的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
二、不断优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以前,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学会适当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在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个别学生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对此,我认为是他们没有掌握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对数学没有兴趣和爱好。为此,在教学中要常注意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注重揭示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把学生带入一个问题的世界里,使他们总是在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中,主动地去掌握知识。在取得独自发现结论的喜悦的鼓舞下,他们往往能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迫切地想知道该做什么,怎么样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要善于创设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探索新知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因此,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北师版教科书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内容的插图,大都展现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旨在提示教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去探索数学,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达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计算能力,而重要的是获得自己探索数学、体验和利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对客观事实尊重的理性精神和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态度,亲身体验如何学数学。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由此,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1、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数学学习是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索的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在设有具体情境的数学活动中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有关的数学结论。例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课前为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凭借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观察,抽象出他们熟悉的几何体,进而通过“议一议”探讨生活中的几何体,了解物体形状的特征。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实情境的惑受进行探索,将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仕,发展自身的空间观念。
2、多做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很少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践證明,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实践,数学上的很多问题还是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特别是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尤为显得重要,学生普遍反映: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学得会。
3、注重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 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开展探究性学习和研究作为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的一条线。与人合作的结果,使学生不仅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而且数学思考能力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我们要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优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勇于对教学进行评价,才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尽可能地学到无限的知识,更好地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何丙燕.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2]凤兆生.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J];安徽教育;2002年21期
[3]郭丽华,陈福珍.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初探[J];贵州教育;200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