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吉林省生猪养殖业中,猪腹泻疾病是生猪养殖中影响较为广泛的疾病之一。猪腹泻疾病给广大的生猪养殖户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失,还对当地食用猪肉的食品安全造成一定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食品质量和安全日益注重。因此,在生猪的养殖中,需要切实注重猪腹泻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对于患病生猪要及时治疗。以此提高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保证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关键词:猪腹泻疾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2.039
0引言
猪腹泻疾病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猪病种类,猪腹泻疾病是由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常见的猪腹泻疾病主要有仔猪腹泻以及仔猪断奶应激性腹泻2种,患病生猪个体会表现为生长缓慢,精神萎靡不振,食欲较弱。患上猪腹泻疾病的生猪个体也会影响自身对于其他疾病的抵抗能力,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倘若未能及时对于病猪进行治疗,将会产生部分患病生猪死亡,2018年6月,在某養猪场内出现大面积的猪腹泻疾病,140余头生猪出现腹泻现象,养殖人员判断该地猪腹泻疾病的出现是由于食用了霉变饲料,但经过养殖场养殖人员的周期治疗后病猪仍然未能痊愈,在畜牧局人员的帮助下,使用了专业的中草料与西医治疗,才使病情得到控制。
1症状
以2018年6月发生的案例为例,在养殖场内病猪出现了排泄粪便与正常生猪排泄粪便颜色差异,粪便还伴随恶臭味和未消化的乳凝状块状残留,严重病猪表现为严重的腹泻症状,粪便呈现粘稠状或水状,肛门失禁,出现严重失水现象。病猪个体还出现营养不良导致的体重下降的问题,甚至导致病猪贫血,体温不稳定。对于患病致死的病猪解剖后发现病猪身体内部出现大量淤血,腹腔和肠胃等处出现血水渗出,在胃部还会出现多种形状的斑点还伴随酸臭味。
2疾病类型
在生猪的养殖中,猪腹泻疾病主要由传染性猪腹泻疾病以及非传染性猪腹泻疾病组成[1]。传染性猪腹泻疾病主要有细菌性和病毒性2种病原,细菌性的猪腹泻疾病主要由大肠杆菌感染导致,而病毒性的猪腹泻疾病则是由猪瘟病毒所导致的。随着近年生猪养殖中饲料的安全性不断提高,有效地缓解和避免了传染性猪腹泻疾病出现;而非传染性的猪腹泻疾病与传染性的猪腹泻疾病病原不同,非传染性的猪腹泻疾病主要是由于生猪在养殖过程中误食了有毒的草料或者水源,加上生猪养殖中存在短时间环境变化,使生猪患上猪腹泻疾病。尤其是在生猪仔猪时期,由于自身的免疫力低下,更加容易发生猪腹泻疾病,因此需要养殖场养殖人员的高度重视。
3防治
3.1治疗
对于已经患病的生猪可以采取清凉止泻以及清热解毒的中医药疗程进行治疗工作。对于传染性的猪腹泻疾病、幽门螺旋菌腹泻、急慢性痢疾、仔猪黄白痢、仔猪副伤寒以及出血性肠炎等疾病的治疗,中医药的治疗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可以在饲料中加入大蒜素减少猪腹泻疾病病症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猪腹泻疾病的病弱猪,可以采取人工辅助灌服的方法灌服。可以使用地丁10g、陈皮8g、地榆8g、白头翁8g、石榴皮8g,车前草7g、黄柏7g、积壳7g、黄芩7g以及黄连4g的综合中药处方,加以3000mL的水煮沸3h,当药液煮沸至1200mL时晾凉,加入15g氟哌酸混合灌服。对于病猪的剂量可以控制为2~3mL/kg体重,每天每头病猪灌服2次,连续灌服2d作为1个疗程。
除了中药疗程,还需要对于病仔猪及时停止喂乳,对仔猪进行营养液补充。同时及时的灌服葡萄糖甘氨酸溶液,对于病情严重的病猪还需要肌肉注射高免血清,增加病猪免疫能力[2]。对于细菌感染导致的猪腹泻疾病,引起细菌导致的猪腹泻疾病的病原菌有多样性以及抗药性特点,养殖人员应根据病猪病症的具体临床诊断以及解剖结果,对症下药,及时地对于细菌感染的猪腹泻疾病进行控制。对于食用了霉变饲料导致猪腹泻疾病的病猪应及时停止饲料喂食,以避免猪腹泻疾病加重,及时排出病猪体内的霉变饲料,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3.2预防
猪腹泻疾病的预防主要是要在加强生猪日常养殖的饲料管理工作,主要需要饲养人员在生猪的日常水源以及饲养饲料上高度重视,及时对病猪进行盐分和糖分补充。
3.2.1优化生猪饮食环境卫生
生猪的养殖最佳温度通常为20~259°C,在养殖饲养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免疫力不强的生猪发生猪腹泻疾病。生猪养殖场内饲养环境恶化也会导致生猪免疫力下降。因此,养殖场的饲养人员需要加强对于养殖场内圈舍的温度及湿度的调控工作。目前在当地生猪的养殖方式多为集中化的规模养殖,当地的养殖场饲养人员可以对圈舍内铺垫的草料、光照强度、通风程度、湿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调控。此外,由于仔猪的生长发育周期时间较长,需要养殖场在仔猪的养殖中,根据生猪不同的年龄段,针对性的提供适应年龄段的生猪圈舍。对于处于妊娠期的母猪更需要加大重视,应配用更为专业的生产室以及产后专门的母乳喂养圈舍,结合养殖场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圈舍内温度进行调整,以此减少猪腹泻疾病的发生率。定期对于养殖场圈舍内的所有物品消毒杀菌[3]。
3.2.2加强水源和饲料管理
在生猪的养殖中,养殖人员必须提供水分和饲料保:障,对饮用水源严格把控,确保水质安全,避免病原体和发病源进入,控制水源安全。饲养人员要对生猪养殖中的饲料及时通风,避免饲料霉变,饲料也应码放整齐,饲料底部架空距离地面10em以上。根据生猪不同时期的发育特点,购买适合的饲养饲料。定期对于饲料进行抽查,确保饲料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在饲养中需要及时改善饲养条件,及时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以此增强仔猪体质,降低猪腹泻疾病的发病率。
3.2.3生猪疫苗接种与药物辅助
养殖场中母猪需要在怀孕前后及时进行大肠杆菌的注射,疫苗及时注射可以良好的降低母猪对于大肠杆菌的感染率。在母猪处于生产阶段时,养殖人员还可以采取腹泻二联苗的肌肉注射措施,对于流行性的猪腹泻疾病及时控制。在仔猪断奶至转移至仔猪饲养圈舍时,需要在仔猪的饲料中增加抗菌性药品以及微量元素补充,这些都可以有效地降低猪腹泻疾病的发病率。
3.2.4养殖场内驱虫工作
驱虫工作可针对寄生虫性猪腹泻疾病,寄生虫性猪腹泻疾病多发于生猪转移圈舍时,提前对要转移的生猪进行有效地驱虫工作,可以对生猪的猪腹泻疾病有效预防,便于患病后治疗。对于即将上市的生猪也应及时做好二次驱虫工作,以此保证生猪产品的食用安全。驱虫药品也要根据生猪的生理状态进行选用。
4结束语
对于猪腹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需要养殖场加大对于饲养中饲料以及水源的安全性保障,加强养殖场圈舍的细节管理,当地的养殖场要根据自身优势所在,建立完善的养殖场生猪猪腹泻疾病的防治体系,降低猪腹泻疾病的发病率,减少猪腹泻疾病对于养殖场经济效益的损失,保障广大人民的食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康修田.猪常见病毒性腹泻疾病及其防治探究[J].兽医导刊,2017(14):111.
[2]苏丹萍,王飞,贺东生.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检测技术研究[J].猪业科学,2017,34(5):52-53.
[3]于明,战洪波,李芳萍.猪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和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1):67-68.
关键词:猪腹泻疾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9.22.039
0引言
猪腹泻疾病是一种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猪病种类,猪腹泻疾病是由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常见的猪腹泻疾病主要有仔猪腹泻以及仔猪断奶应激性腹泻2种,患病生猪个体会表现为生长缓慢,精神萎靡不振,食欲较弱。患上猪腹泻疾病的生猪个体也会影响自身对于其他疾病的抵抗能力,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倘若未能及时对于病猪进行治疗,将会产生部分患病生猪死亡,2018年6月,在某養猪场内出现大面积的猪腹泻疾病,140余头生猪出现腹泻现象,养殖人员判断该地猪腹泻疾病的出现是由于食用了霉变饲料,但经过养殖场养殖人员的周期治疗后病猪仍然未能痊愈,在畜牧局人员的帮助下,使用了专业的中草料与西医治疗,才使病情得到控制。
1症状
以2018年6月发生的案例为例,在养殖场内病猪出现了排泄粪便与正常生猪排泄粪便颜色差异,粪便还伴随恶臭味和未消化的乳凝状块状残留,严重病猪表现为严重的腹泻症状,粪便呈现粘稠状或水状,肛门失禁,出现严重失水现象。病猪个体还出现营养不良导致的体重下降的问题,甚至导致病猪贫血,体温不稳定。对于患病致死的病猪解剖后发现病猪身体内部出现大量淤血,腹腔和肠胃等处出现血水渗出,在胃部还会出现多种形状的斑点还伴随酸臭味。
2疾病类型
在生猪的养殖中,猪腹泻疾病主要由传染性猪腹泻疾病以及非传染性猪腹泻疾病组成[1]。传染性猪腹泻疾病主要有细菌性和病毒性2种病原,细菌性的猪腹泻疾病主要由大肠杆菌感染导致,而病毒性的猪腹泻疾病则是由猪瘟病毒所导致的。随着近年生猪养殖中饲料的安全性不断提高,有效地缓解和避免了传染性猪腹泻疾病出现;而非传染性的猪腹泻疾病与传染性的猪腹泻疾病病原不同,非传染性的猪腹泻疾病主要是由于生猪在养殖过程中误食了有毒的草料或者水源,加上生猪养殖中存在短时间环境变化,使生猪患上猪腹泻疾病。尤其是在生猪仔猪时期,由于自身的免疫力低下,更加容易发生猪腹泻疾病,因此需要养殖场养殖人员的高度重视。
3防治
3.1治疗
对于已经患病的生猪可以采取清凉止泻以及清热解毒的中医药疗程进行治疗工作。对于传染性的猪腹泻疾病、幽门螺旋菌腹泻、急慢性痢疾、仔猪黄白痢、仔猪副伤寒以及出血性肠炎等疾病的治疗,中医药的治疗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可以在饲料中加入大蒜素减少猪腹泻疾病病症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猪腹泻疾病的病弱猪,可以采取人工辅助灌服的方法灌服。可以使用地丁10g、陈皮8g、地榆8g、白头翁8g、石榴皮8g,车前草7g、黄柏7g、积壳7g、黄芩7g以及黄连4g的综合中药处方,加以3000mL的水煮沸3h,当药液煮沸至1200mL时晾凉,加入15g氟哌酸混合灌服。对于病猪的剂量可以控制为2~3mL/kg体重,每天每头病猪灌服2次,连续灌服2d作为1个疗程。
除了中药疗程,还需要对于病仔猪及时停止喂乳,对仔猪进行营养液补充。同时及时的灌服葡萄糖甘氨酸溶液,对于病情严重的病猪还需要肌肉注射高免血清,增加病猪免疫能力[2]。对于细菌感染导致的猪腹泻疾病,引起细菌导致的猪腹泻疾病的病原菌有多样性以及抗药性特点,养殖人员应根据病猪病症的具体临床诊断以及解剖结果,对症下药,及时地对于细菌感染的猪腹泻疾病进行控制。对于食用了霉变饲料导致猪腹泻疾病的病猪应及时停止饲料喂食,以避免猪腹泻疾病加重,及时排出病猪体内的霉变饲料,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3.2预防
猪腹泻疾病的预防主要是要在加强生猪日常养殖的饲料管理工作,主要需要饲养人员在生猪的日常水源以及饲养饲料上高度重视,及时对病猪进行盐分和糖分补充。
3.2.1优化生猪饮食环境卫生
生猪的养殖最佳温度通常为20~259°C,在养殖饲养过程中,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免疫力不强的生猪发生猪腹泻疾病。生猪养殖场内饲养环境恶化也会导致生猪免疫力下降。因此,养殖场的饲养人员需要加强对于养殖场内圈舍的温度及湿度的调控工作。目前在当地生猪的养殖方式多为集中化的规模养殖,当地的养殖场饲养人员可以对圈舍内铺垫的草料、光照强度、通风程度、湿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调控。此外,由于仔猪的生长发育周期时间较长,需要养殖场在仔猪的养殖中,根据生猪不同的年龄段,针对性的提供适应年龄段的生猪圈舍。对于处于妊娠期的母猪更需要加大重视,应配用更为专业的生产室以及产后专门的母乳喂养圈舍,结合养殖场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圈舍内温度进行调整,以此减少猪腹泻疾病的发生率。定期对于养殖场圈舍内的所有物品消毒杀菌[3]。
3.2.2加强水源和饲料管理
在生猪的养殖中,养殖人员必须提供水分和饲料保:障,对饮用水源严格把控,确保水质安全,避免病原体和发病源进入,控制水源安全。饲养人员要对生猪养殖中的饲料及时通风,避免饲料霉变,饲料也应码放整齐,饲料底部架空距离地面10em以上。根据生猪不同时期的发育特点,购买适合的饲养饲料。定期对于饲料进行抽查,确保饲料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在饲养中需要及时改善饲养条件,及时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以此增强仔猪体质,降低猪腹泻疾病的发病率。
3.2.3生猪疫苗接种与药物辅助
养殖场中母猪需要在怀孕前后及时进行大肠杆菌的注射,疫苗及时注射可以良好的降低母猪对于大肠杆菌的感染率。在母猪处于生产阶段时,养殖人员还可以采取腹泻二联苗的肌肉注射措施,对于流行性的猪腹泻疾病及时控制。在仔猪断奶至转移至仔猪饲养圈舍时,需要在仔猪的饲料中增加抗菌性药品以及微量元素补充,这些都可以有效地降低猪腹泻疾病的发病率。
3.2.4养殖场内驱虫工作
驱虫工作可针对寄生虫性猪腹泻疾病,寄生虫性猪腹泻疾病多发于生猪转移圈舍时,提前对要转移的生猪进行有效地驱虫工作,可以对生猪的猪腹泻疾病有效预防,便于患病后治疗。对于即将上市的生猪也应及时做好二次驱虫工作,以此保证生猪产品的食用安全。驱虫药品也要根据生猪的生理状态进行选用。
4结束语
对于猪腹泻疾病的预防与治疗,需要养殖场加大对于饲养中饲料以及水源的安全性保障,加强养殖场圈舍的细节管理,当地的养殖场要根据自身优势所在,建立完善的养殖场生猪猪腹泻疾病的防治体系,降低猪腹泻疾病的发病率,减少猪腹泻疾病对于养殖场经济效益的损失,保障广大人民的食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康修田.猪常见病毒性腹泻疾病及其防治探究[J].兽医导刊,2017(14):111.
[2]苏丹萍,王飞,贺东生.猪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和检测技术研究[J].猪业科学,2017,34(5):52-53.
[3]于明,战洪波,李芳萍.猪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和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7(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