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优势;
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49—01
一、语文情感教育的先天优势
情感可以理解为作品的生命。每个感人的作品都充溢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正因为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授作品之前,不单要下工夫钻研教材,更要用心灵去感受作家与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感动自己,并感动学生。中学语文教材都是选择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并在各个时代流传不衰的美文,这些作品其语言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二、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它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可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枯燥的应试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无法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对情感施加影响,就要营造一种适当的情感教育环境。心理学家的观点是,无目标的学习常常是无益的,而无情感的学习更是非常糟糕的。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到实处。
新课标的实施,改进了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使教师们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情感的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与智育的关系是: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片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获得的知识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在实际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效果却很让人怀疑。
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把课文里的情感慷慨地说给学生,学生对教师说教都是先入为主,往往容易思维定势,再动人再感人的情感就再也无法体验感悟到了。例如,在分析《孔乙己》一文的孔乙己时,教师们大多告诉学生:他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毒害的读书人悲剧形象。并少不了要教育学生:我们要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思想。在教授《岳阳楼记》一文时,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慷慨陈词:我们一定要学习那些先贤的崇高精神。以上例子,就是典型的情感说教方式,其危害是:学习者容易产生懒惰甚至是逆反心理,对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在眼前又模糊不清,这种教育你说还有多少效果呢?那么如何才能使情感教育象活水一样融入课堂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呢?
三、采取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
其实,情感的培养,主要应该注意把握心理暗示原则,即让学生借助课程所展现的内容获得一种自己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1.运用辅助手段,创设情景。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其他的辅助手段,会起到良好的功效。以杜甫的《蜀相》例,教师运用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截录展播成都杜甫草堂的近况,并用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的衰飒形象为情景,先从直观上让学生有一种肃穆、苍凉的氛围。教师此时予以深沉、伤痛的语调叙说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及诗人坎坷的经历。如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先播放这首歌曲,学生学习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接着再启发想象,学生的思维就像脱缰的野马,让南方的天空—下子跟北方的山川河流一样被冰雪所覆盖,粉妆玉砌的美景便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情感浓烈,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永远在心中回荡。
2.探究质疑,体悟情感。人类的情感是丰富的,在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其丰富性的特点,也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强化思维多元化,而不宜以求同思维,以统一标准去束缚学生的二度创作,甚至妄下断语,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用公式化形式概括成几段话教给学生,把复杂的情感纠葛加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这些说教,往往千篇一律,课堂沉闷,情感空洞,只有通过探究质疑,才能体会作品的真情实感。因此,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正好道出了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真谛。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中的情感因素,重视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对全面培养人才,推进课程改革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编辑:刘於诚
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6—0049—01
一、语文情感教育的先天优势
情感可以理解为作品的生命。每个感人的作品都充溢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正因为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授作品之前,不单要下工夫钻研教材,更要用心灵去感受作家与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情感体验,这样,才能感动自己,并感动学生。中学语文教材都是选择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并在各个时代流传不衰的美文,这些作品其语言文字优美,更重要的是文中渗透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二、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完善的人”,它要促进的是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可如今的中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枯燥的应试训练。这样的语文课堂无法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要真正对情感施加影响,就要营造一种适当的情感教育环境。心理学家的观点是,无目标的学习常常是无益的,而无情感的学习更是非常糟糕的。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到实处。
新课标的实施,改进了教师们的教学理念,使教师们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学到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情感的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与智育的关系是: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片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获得的知识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在实际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方法和效果却很让人怀疑。
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把课文里的情感慷慨地说给学生,学生对教师说教都是先入为主,往往容易思维定势,再动人再感人的情感就再也无法体验感悟到了。例如,在分析《孔乙己》一文的孔乙己时,教师们大多告诉学生:他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毒害的读书人悲剧形象。并少不了要教育学生:我们要憎恶封建礼教的毒害思想。在教授《岳阳楼记》一文时,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慷慨陈词:我们一定要学习那些先贤的崇高精神。以上例子,就是典型的情感说教方式,其危害是:学习者容易产生懒惰甚至是逆反心理,对什么是真、善、美与假、恶、丑在眼前又模糊不清,这种教育你说还有多少效果呢?那么如何才能使情感教育象活水一样融入课堂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呢?
三、采取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
其实,情感的培养,主要应该注意把握心理暗示原则,即让学生借助课程所展现的内容获得一种自己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1.运用辅助手段,创设情景。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其他的辅助手段,会起到良好的功效。以杜甫的《蜀相》例,教师运用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截录展播成都杜甫草堂的近况,并用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的衰飒形象为情景,先从直观上让学生有一种肃穆、苍凉的氛围。教师此时予以深沉、伤痛的语调叙说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及诗人坎坷的经历。如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先播放这首歌曲,学生学习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接着再启发想象,学生的思维就像脱缰的野马,让南方的天空—下子跟北方的山川河流一样被冰雪所覆盖,粉妆玉砌的美景便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样,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情感浓烈,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永远在心中回荡。
2.探究质疑,体悟情感。人类的情感是丰富的,在文学作品中,应该重视其丰富性的特点,也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强化思维多元化,而不宜以求同思维,以统一标准去束缚学生的二度创作,甚至妄下断语,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用公式化形式概括成几段话教给学生,把复杂的情感纠葛加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这些说教,往往千篇一律,课堂沉闷,情感空洞,只有通过探究质疑,才能体会作品的真情实感。因此,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正好道出了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真谛。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积淀中的情感因素,重视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对全面培养人才,推进课程改革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