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自觉抵制国内外宗教极端势力和反华势力在高校领域的渗透、腐蚀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
为了科学把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课题组采取抽样调查法,对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3%。其中,男生59人、女生127人,分别占比31.72%、68.28%;一年级98人、二年级76人、三年级12人,分别占比52.69%、40.86%、6.45%;党员(含预备)4人、团员145人、群众37人,分别占比2.15%、77.96%、19.89%。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总体上是正确的,但也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整体情况
在回收的186份问卷中,170人明确无宗教信仰,占比91.4%;3人有宗教信仰(藏族,信仰佛教),占比1.61%;13人表示说不清楚(或有宗教信仰倾向),占比6.99%。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男女性别、政治面貌等差异性与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有一定的相关度。
2.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多停留在感性层面
调查中发现,受访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我国的宗教政策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更多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在问卷中,针对“宗教是什么”“您知道世界上有几大宗教”“我国实行的宗教政策”等问题,分别有95.16%、89.25%和99.46%的学生做出了较为准确的回答。在“你阅读过的宗教典籍”问题上,16人有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倾向的受访者中,仅有1人明确表示看过《圣经》;在“你是如何看待宗教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上,66.13%的学生选择了“主要起消极作用”,19.35%的学生选择了“日益起积极作用”,14.52%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在“宗教是否最终消亡”问题上,38.17%的学生认为“一定会消亡”,33.87%的学生认为“不会消亡”,27.96%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在“共产党员不能信教、宗教不能在教育场所进行传播等规定是否违反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问题的回答上,73.12%的学生选择了“违反”,5.91%的学生选择了“不违反”,20.97%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调查结果说明(见表2),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宗教本质、作用的认知还存在误区,对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实行宗教和教育分离原则并不完全了解。
3.宗教传播途径多样化
调查显示(见表3),大学生接触宗教主要来自家庭、朋友(含同学)、宗教人士、媒体、网络等途径。其中,媒体与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日益明显。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是大学生个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学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信仰需求已成为高校德育存在的一个通病”。以往,我们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方式较为简单,更多地采用理论灌输,较少从个体差异性和文化背景出发,导致解决学生信仰困惑的效率低下甚至无效,促使部分学生转而寻求其他途径,譬如宗教的帮助。高校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更多地局限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简单宣传,在宗教的认知、本质、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大学生一旦出现信仰困惑或挫折,容易被宗教披着的亲民外衣所迷惑,成为宗教人士重点关注的传播对象。
2.西方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和影响
《时代周刊》前驻北京记者艾克曼在其所著的《耶稣在北京》中写到:“根植于西方的大陆基督教会,崇尚美国的宗教自由和民主价值,倾向支持中国走向民主。……未来30年,中国经济在实现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基督徒的人数会达到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或许会被基督的羔羊所驯服。”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打着宗教旗号,将宗教宣传生活化、网络化,通过“聆听上帝的话语、建立基督化家庭、推动福音西进”等方式,加大对我国高校的宗教传播力度。一些国外宗教团体采取物质支持、精神关爱和心理疏导等方式蒙蔽和笼络大学生,“倚仗其独有的神圣属性在特定群体中间传播或重建关于生活世界的价值观念,确立并巩固集体意识和对于某种象征的强烈认同”,扩大宗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3.宗教的精神麻醉特质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大学期间,大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时期。面对多元文化和社会转型,一些大学生无法承受来自学业、就业、人际等方面的压力,从而产生自卑、焦虑、失落、不安等情绪,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以疏解,而在宗教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宗教信仰。在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倾向的16名学生中,有62.5%的学生认为“宗教能给人归属感和安全感”,37.5%的学生认为“宗教能医治心灵创伤”。
4.网络宗教的校园传播
当前,社交网絡、门户网站、社区论坛、网络教会、微信、微博等成为高校宗教传播的新途径。在186名受访对象中,有56.45%的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源自网络;在16名有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倾向的学生中,除了3名藏族同学表示其信仰佛教是受其民族风俗和家庭的影响外,其他的则表示不同程度受到媒体或网络的影响。
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启示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宗教观教育刻不容缓。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当代大学生宗教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5]“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一旦产生宗教的经济异化和政治异化消失,宗教也将随之最终消亡。宗教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它更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麻醉被统治阶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论述了宗教本质、产生根源和社会作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需要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打着宗教的大旗,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宗教传播,妄图通过宗教渗透实现其和平演变和分裂中国之野心。因此,大学生如何不被宗教传播的亲民外衣所迷惑,认清宗教的本质,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应对我国实行的宗教原则、宗教政策有正确的认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分析国内外宗教问题,抵御外来宗教势力的入侵和渗透。
三、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之路径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针对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高校要通过“一引二导三教育四健全”,及教育部制定《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都为推动中等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加强家庭、学校、企业、师生互联互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有效提升信息使用效率与效益,以数字校园建设作为推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出了要求。
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本完成“十三五”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促进“互联网 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研究编制工作,新时期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思路、任务已经初步明确。中医药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在中等卫生职业院校信息化系统终端势在必行。
二、 智慧校园建设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本文以江门中医药学校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该校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加快移动终端开发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为同类中等卫生职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智慧校园是当前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和演进,是信息化建设主要趋势。智慧校园建设不仅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式,也不断改变着学校的“教”“学”“管”和发展模式,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加快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个性化、开放性,具有重大作用。
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中医药学校,学校为降低智慧校园的建设成本,在建设过程中,通过跟江门电信运营商、建设银行、互联网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目的。
在“互联网 ”环境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基础网络设施,结合当前主流互联网新信息技术,将学校的教学、科研、应用、管理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设任务包括设计一套完整、科学、先进、可行的校企合作共建的新型智慧校园设计及合作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团队建设。
1.实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个性化,推动基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满足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加快基础性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网络授课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为教学的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基于网络的开放、交互、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平台与数字图书室、学科资源库的整合,实现师生多渠道即时沟通,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能力。
推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科研管理工作。建设教科研协作、管理和分析平台,开发和引进科研资源库、学术资源库、課题资源库。为优秀教师建立专门资源库和信息发布平台。
2.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学科齐全、标准统一、 种类丰富的校本资源库和共建共享交互的资源管理平台。
建设校本资源库和资源库管理平台。校本资源库计划涵盖教育管理库、学科资源库、教研论文库、教学视频库等,加快学科专业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实现学校管理档案、教案、试题、课件、精品课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引进数字图书、电子期刊,使师生在校内外都可对所藏图书进行查询、检索、预借等操作。优化电子图书阅览室,使图书室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
3.实现校务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功能强大的公共信息和管理系统,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开发先进的管理信息综合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优化校务管理工作。开发和完善办公自动化管理模块、教务管理模块、云录播教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监控安防系统、人事管理模块、教职工绩效评价模块、学籍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模块、学校财务和后勤管理模块等。完善校园一卡通工程,逐步实现多平台网络统一身份认证,使用户实现跨部门和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交流。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江门中医药学校打造一个具有先进设计理念、有高度信息化水平的智慧校园;建成高速和安全的千兆主干网校园网,形成学院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了完善的校园网络工程、教师人手一机工程、班班通工程、网络教室工程、一卡通系统工程、平安校园系统工程、数字演播室工程、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工程等硬件平台,能够满足学院所有业务系统数据能畅通交互和共享。建成协同办公系统平台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极大的提高了学校行政办公效率。
责任编辑 魏家坚
一、 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
为了科学把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课题组采取抽样调查法,对部分高校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为93%。其中,男生59人、女生127人,分别占比31.72%、68.28%;一年级98人、二年级76人、三年级12人,分别占比52.69%、40.86%、6.45%;党员(含预备)4人、团员145人、群众37人,分别占比2.15%、77.96%、19.89%。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总体上是正确的,但也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整体情况
在回收的186份问卷中,170人明确无宗教信仰,占比91.4%;3人有宗教信仰(藏族,信仰佛教),占比1.61%;13人表示说不清楚(或有宗教信仰倾向),占比6.99%。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男女性别、政治面貌等差异性与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有一定的相关度。
2.大学生对宗教认识多停留在感性层面
调查中发现,受访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我国的宗教政策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更多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在问卷中,针对“宗教是什么”“您知道世界上有几大宗教”“我国实行的宗教政策”等问题,分别有95.16%、89.25%和99.46%的学生做出了较为准确的回答。在“你阅读过的宗教典籍”问题上,16人有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倾向的受访者中,仅有1人明确表示看过《圣经》;在“你是如何看待宗教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问题上,66.13%的学生选择了“主要起消极作用”,19.35%的学生选择了“日益起积极作用”,14.52%的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在“宗教是否最终消亡”问题上,38.17%的学生认为“一定会消亡”,33.87%的学生认为“不会消亡”,27.96%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在“共产党员不能信教、宗教不能在教育场所进行传播等规定是否违反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问题的回答上,73.12%的学生选择了“违反”,5.91%的学生选择了“不违反”,20.97%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调查结果说明(见表2),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宗教本质、作用的认知还存在误区,对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实行宗教和教育分离原则并不完全了解。
3.宗教传播途径多样化
调查显示(见表3),大学生接触宗教主要来自家庭、朋友(含同学)、宗教人士、媒体、网络等途径。其中,媒体与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日益明显。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是大学生个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学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信仰需求已成为高校德育存在的一个通病”。以往,我们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方式较为简单,更多地采用理论灌输,较少从个体差异性和文化背景出发,导致解决学生信仰困惑的效率低下甚至无效,促使部分学生转而寻求其他途径,譬如宗教的帮助。高校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更多地局限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简单宣传,在宗教的认知、本质、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受多元文化影响的大学生一旦出现信仰困惑或挫折,容易被宗教披着的亲民外衣所迷惑,成为宗教人士重点关注的传播对象。
2.西方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和影响
《时代周刊》前驻北京记者艾克曼在其所著的《耶稣在北京》中写到:“根植于西方的大陆基督教会,崇尚美国的宗教自由和民主价值,倾向支持中国走向民主。……未来30年,中国经济在实现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基督徒的人数会达到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或许会被基督的羔羊所驯服。”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打着宗教旗号,将宗教宣传生活化、网络化,通过“聆听上帝的话语、建立基督化家庭、推动福音西进”等方式,加大对我国高校的宗教传播力度。一些国外宗教团体采取物质支持、精神关爱和心理疏导等方式蒙蔽和笼络大学生,“倚仗其独有的神圣属性在特定群体中间传播或重建关于生活世界的价值观念,确立并巩固集体意识和对于某种象征的强烈认同”,扩大宗教在大学生中的影响。
3.宗教的精神麻醉特质迎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大学期间,大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时期。面对多元文化和社会转型,一些大学生无法承受来自学业、就业、人际等方面的压力,从而产生自卑、焦虑、失落、不安等情绪,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以疏解,而在宗教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宗教信仰。在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倾向的16名学生中,有62.5%的学生认为“宗教能给人归属感和安全感”,37.5%的学生认为“宗教能医治心灵创伤”。
4.网络宗教的校园传播
当前,社交网絡、门户网站、社区论坛、网络教会、微信、微博等成为高校宗教传播的新途径。在186名受访对象中,有56.45%的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源自网络;在16名有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倾向的学生中,除了3名藏族同学表示其信仰佛教是受其民族风俗和家庭的影响外,其他的则表示不同程度受到媒体或网络的影响。
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启示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宗教观教育刻不容缓。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分析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当代大学生宗教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5]“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一旦产生宗教的经济异化和政治异化消失,宗教也将随之最终消亡。宗教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它更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工具,具有麻醉被统治阶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论述了宗教本质、产生根源和社会作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梦想,需要包括青年大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的共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打着宗教的大旗,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宗教传播,妄图通过宗教渗透实现其和平演变和分裂中国之野心。因此,大学生如何不被宗教传播的亲民外衣所迷惑,认清宗教的本质,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应对我国实行的宗教原则、宗教政策有正确的认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分析国内外宗教问题,抵御外来宗教势力的入侵和渗透。
三、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之路径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针对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高校要通过“一引二导三教育四健全”,及教育部制定《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都为推动中等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加强家庭、学校、企业、师生互联互通,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有效提升信息使用效率与效益,以数字校园建设作为推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出了要求。
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本完成“十三五”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促进“互联网 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研究编制工作,新时期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思路、任务已经初步明确。中医药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因此,在中等卫生职业院校信息化系统终端势在必行。
二、 智慧校园建设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本文以江门中医药学校为研究对象,研究基于该校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加快移动终端开发对行政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为同类中等卫生职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智慧校园是当前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和演进,是信息化建设主要趋势。智慧校园建设不仅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式,也不断改变着学校的“教”“学”“管”和发展模式,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加快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个性化、开放性,具有重大作用。
广东省江门中医药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中医药学校,学校为降低智慧校园的建设成本,在建设过程中,通过跟江门电信运营商、建设银行、互联网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校企双赢的目的。
在“互联网 ”环境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基础网络设施,结合当前主流互联网新信息技术,将学校的教学、科研、应用、管理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设任务包括设计一套完整、科学、先进、可行的校企合作共建的新型智慧校园设计及合作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团队建设。
1.实现教育教学的数字化、个性化,推动基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满足学生自主、便捷、高效、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加快基础性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为教师提供有效的网络授课环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网络学习环境,为教学的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探索基于网络的开放、交互、个性化的新型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平台与数字图书室、学科资源库的整合,实现师生多渠道即时沟通,培养学生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能力。
推进基于网络环境的教科研管理工作。建设教科研协作、管理和分析平台,开发和引进科研资源库、学术资源库、課题资源库。为优秀教师建立专门资源库和信息发布平台。
2.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构建学科齐全、标准统一、 种类丰富的校本资源库和共建共享交互的资源管理平台。
建设校本资源库和资源库管理平台。校本资源库计划涵盖教育管理库、学科资源库、教研论文库、教学视频库等,加快学科专业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实现学校管理档案、教案、试题、课件、精品课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
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引进数字图书、电子期刊,使师生在校内外都可对所藏图书进行查询、检索、预借等操作。优化电子图书阅览室,使图书室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
3.实现校务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功能强大的公共信息和管理系统,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开发先进的管理信息综合系统。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优化校务管理工作。开发和完善办公自动化管理模块、教务管理模块、云录播教学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监控安防系统、人事管理模块、教职工绩效评价模块、学籍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模块、学校财务和后勤管理模块等。完善校园一卡通工程,逐步实现多平台网络统一身份认证,使用户实现跨部门和信息系统的协同工作和交流。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江门中医药学校打造一个具有先进设计理念、有高度信息化水平的智慧校园;建成高速和安全的千兆主干网校园网,形成学院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了完善的校园网络工程、教师人手一机工程、班班通工程、网络教室工程、一卡通系统工程、平安校园系统工程、数字演播室工程、视频会议系统视频点播系统工程等硬件平台,能够满足学院所有业务系统数据能畅通交互和共享。建成协同办公系统平台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极大的提高了学校行政办公效率。
责任编辑 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