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课程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生成式的课程,体现了幼儿整合式的学习。同时微课程小而灵活,更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自然角是幼儿园的一个生态小角落,在这里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陈列一些自然物供孩子观察和认识,不仅能有效发挥各种自然物所具备特殊教育功能,还能激发孩子们主动参与种植、养护、采摘、观察、记录等亲身体验活动,从而投入积极探究、思考、发现中去。我园的自然角微课程,以丰厚的底蕴味、新颖的特色味、饱满的激情味、孜孜以求的新滋味,作为重要的园本课程材料,发挥着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创造力;微课程;自然角
一、 创新“会说话”的融合式环境,丰盈微课程的“底蕴味”
《指南》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具有丰富深刻的教育内涵,不再只是一种背景、支持,已经成为课程的一部分,环境总是隐喻着隽永的教育生机。
(一) 凸显“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园本特色
我们抓住“想象、好问、审美”三个关键词,各班给孩子创设了体验自然与生命的环境。“艺术之心随科学之景而动,科学之理融艺术之景而亮”的融合式创新,让观察更加自主、生动!
(二) 紧扣四个主张
在材料选择上“创意生动”,即材料是绿色环保的;在内容设置上“随意互动”,即“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在环境呈现上“简意主动”;在文字渲染上“诗意灵动”。
(三) 创新自然生态角落
选择废旧容器作为花盆,种植种子发芽和观赏类植物。旧陶器中的铜钱草肆意生长;旧书页码中撒了不同的小种子,孩子们每天喷水观察。绵延着自然气息的角落,聚集了科艺融合元素。
巧妙的环境资源仿佛“会说话”,变成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课程。这样的融合式环境,令自然角微课程的“底蕴味”更加丰盈。
二、 创意“真好玩”的策略式探究,提升微课程的“特色味”
杜威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指南》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性学习方式。具有创造力品质的微课程,跟随孩子的创意出发,支持孩子独特的理解,助力探究兴趣,丰富探究行为与方式,设法凸显探究的维度,运用多种策略支持他们的探究。
(一) 小班——开展“1 1”,助力探究兴趣
小班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弱,我们鼓励他们每天去照顾植物1次,约定为“1 1”活动。完成任务了,离园时和家长一起用印章做个记录。养护中,恰当的活动任务设置,使孩子们形成了良好的责任意识,观察、养护也越来越有成效。“1 1”模式不仅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增加感性经验,还能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慢慢地,孩子们除了用印章,还开始用写生的方法配以各种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对自然角的观察与探究逐渐走向深入。
(二) 中班——增添“小工具”,丰富探究行为
中班孩子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在自然角投放一些和孩子生活经验相关的、有趣、并利于探索和操作的小工具,如:喷水壶、小剪刀、小铲子、放大镜、渔网、鱼食、滑轮车等,有趣的探究工具便于孩子自主探索。孩子们用喷水壶给浇水、用小剪刀剪枯叶;用小铲子挖些新土;用放大镜观察新芽和花蕾,观察动物养殖区里蚂蚁的生活方式;天气好的时候用滑轮车,搬动植物和小动物出去晒晒太阳……增添的“小工具”,使孩子们在参与自然角活动时,探究行为更丰富,探究兴趣更自主、长久。
(三) 大班——巧设“问题墙”,凸显探究维度
大班的孩子爱观察、好奇好问,可在自然角周边墙面适当位置,创设一面孩子在探究中自主生发的“问题墙”。例如:不同季节的观察热点、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植物生长变化实验等不同问题。我们发现,问题墙的设置和自然角的探究是互融互通,相互促动的。在观察与实验中,孩子们知道了“瓶中花园”里那青翠逼人、蓬蓬勃勃的苔藓的生长秘密。有效的问题墙,促使孩子们在观察中产生新的问题,激发孩子产生持久而有效的求知欲望。这种生活式的微教育,让孩子通过梳理自己的思绪,使得探究行为更加深入和持久。从探究一个小秘密,获得一个新发现,解决一个新问题,获得一种新体验。
三、 创立“更灵动”的班本式主题,品味微课程的“激情味”
(一) 班本主题项目灵动化
更灵动、更具体验的主题,让微课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孩子们根据物品进行归类摆放,商量设计标题、制作养护公约牌。随着观察不断深入,绿植保护组按照多肉和叶子宽窄分类摆放,按照植物高矮、浇水时间来分类摆放;动物养护组会按照动物有腿无腿、行走方式等分类摆放。看似小小的简单分类,却包括了许多知识难点。如数学概念:粗细、宽窄、计量……研究中,孩子渐渐向前,教师慢慢退后。每一个主题的生发都经历了前期的调查诊断(已有经验与未知经验的梳理)、合理的预设与期望、中期的实施与调整、后期的整理与荟萃,微课程主题愈加灵动、深入。
(二) 自然共享体验游戏化
用“儿童”的眼光构建孩子的“生活世界”,我们更关注体验式发展。从幼儿的需要、兴趣、好奇心出发,开发了一系列适合幼儿的自然共享活动来拓展和丰富课程。丰盈的自然共享体验游戏令教师的研究激情不减,有促进孩子充足成长的兴奋点,有锻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牵引点,有让孩子留恋与喜爱的吸引点,同时成就了师幼之间探究互动的精彩。
四、 创建“更深入”的分享式研讨,打造微课程的“新滋味”
(一) 理论分享常态质朴
通过“品味书香”好书分享活动,定期推动全园教师参与到学习、分享活动中来,通过“一线教师如何做课程”“专家谈微课程”等理论分享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程研究意识,获得精神滋养。
(二) 故事分享生动引领
通过“故事会”微课程故事分享,广开言路,以寻找微课程故事为切入点,教师讲述剖析并从中得到感悟、启迪,最后得到教育智慧的积淀与引领,推动大家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
(三) 教科沙龙分享研讨
通過“教科沙龙”活动,鼓励教师切磋武艺、诊断问题、和谐共长,建立合作分享式的课程研究平台。妙趣新颖多亮点的分享式研讨,教师集思广益,充分感悟微课程的内在魅力,研讨中不断优化研究策略,交流中不断推进课程发展。
我们做属于孩子的微课程,跟随孩子的兴趣发现资源,伴随活动的发展利用资源,追随课程的建设整合资源。让视线聚焦一切的自然资源,让课程变得活力生香。朱永新教授说:“要让孩子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完整而幸福的教育应该是丰盈、立体、博大的教育,是对本真教育的回归。我们用自然的资源链接成课程的跑道,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中体验与感悟,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从而获得生长的力量。
作者简介:
方娅,江苏省张家港市,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
关键词:创造力;微课程;自然角
一、 创新“会说话”的融合式环境,丰盈微课程的“底蕴味”
《指南》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具有丰富深刻的教育内涵,不再只是一种背景、支持,已经成为课程的一部分,环境总是隐喻着隽永的教育生机。
(一) 凸显“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园本特色
我们抓住“想象、好问、审美”三个关键词,各班给孩子创设了体验自然与生命的环境。“艺术之心随科学之景而动,科学之理融艺术之景而亮”的融合式创新,让观察更加自主、生动!
(二) 紧扣四个主张
在材料选择上“创意生动”,即材料是绿色环保的;在内容设置上“随意互动”,即“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在环境呈现上“简意主动”;在文字渲染上“诗意灵动”。
(三) 创新自然生态角落
选择废旧容器作为花盆,种植种子发芽和观赏类植物。旧陶器中的铜钱草肆意生长;旧书页码中撒了不同的小种子,孩子们每天喷水观察。绵延着自然气息的角落,聚集了科艺融合元素。
巧妙的环境资源仿佛“会说话”,变成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课程。这样的融合式环境,令自然角微课程的“底蕴味”更加丰盈。
二、 创意“真好玩”的策略式探究,提升微课程的“特色味”
杜威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指南》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性学习方式。具有创造力品质的微课程,跟随孩子的创意出发,支持孩子独特的理解,助力探究兴趣,丰富探究行为与方式,设法凸显探究的维度,运用多种策略支持他们的探究。
(一) 小班——开展“1 1”,助力探究兴趣
小班的孩子动手能力较弱,我们鼓励他们每天去照顾植物1次,约定为“1 1”活动。完成任务了,离园时和家长一起用印章做个记录。养护中,恰当的活动任务设置,使孩子们形成了良好的责任意识,观察、养护也越来越有成效。“1 1”模式不仅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增加感性经验,还能激发孩子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慢慢地,孩子们除了用印章,还开始用写生的方法配以各种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对自然角的观察与探究逐渐走向深入。
(二) 中班——增添“小工具”,丰富探究行为
中班孩子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在自然角投放一些和孩子生活经验相关的、有趣、并利于探索和操作的小工具,如:喷水壶、小剪刀、小铲子、放大镜、渔网、鱼食、滑轮车等,有趣的探究工具便于孩子自主探索。孩子们用喷水壶给浇水、用小剪刀剪枯叶;用小铲子挖些新土;用放大镜观察新芽和花蕾,观察动物养殖区里蚂蚁的生活方式;天气好的时候用滑轮车,搬动植物和小动物出去晒晒太阳……增添的“小工具”,使孩子们在参与自然角活动时,探究行为更丰富,探究兴趣更自主、长久。
(三) 大班——巧设“问题墙”,凸显探究维度
大班的孩子爱观察、好奇好问,可在自然角周边墙面适当位置,创设一面孩子在探究中自主生发的“问题墙”。例如:不同季节的观察热点、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植物生长变化实验等不同问题。我们发现,问题墙的设置和自然角的探究是互融互通,相互促动的。在观察与实验中,孩子们知道了“瓶中花园”里那青翠逼人、蓬蓬勃勃的苔藓的生长秘密。有效的问题墙,促使孩子们在观察中产生新的问题,激发孩子产生持久而有效的求知欲望。这种生活式的微教育,让孩子通过梳理自己的思绪,使得探究行为更加深入和持久。从探究一个小秘密,获得一个新发现,解决一个新问题,获得一种新体验。
三、 创立“更灵动”的班本式主题,品味微课程的“激情味”
(一) 班本主题项目灵动化
更灵动、更具体验的主题,让微课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孩子们根据物品进行归类摆放,商量设计标题、制作养护公约牌。随着观察不断深入,绿植保护组按照多肉和叶子宽窄分类摆放,按照植物高矮、浇水时间来分类摆放;动物养护组会按照动物有腿无腿、行走方式等分类摆放。看似小小的简单分类,却包括了许多知识难点。如数学概念:粗细、宽窄、计量……研究中,孩子渐渐向前,教师慢慢退后。每一个主题的生发都经历了前期的调查诊断(已有经验与未知经验的梳理)、合理的预设与期望、中期的实施与调整、后期的整理与荟萃,微课程主题愈加灵动、深入。
(二) 自然共享体验游戏化
用“儿童”的眼光构建孩子的“生活世界”,我们更关注体验式发展。从幼儿的需要、兴趣、好奇心出发,开发了一系列适合幼儿的自然共享活动来拓展和丰富课程。丰盈的自然共享体验游戏令教师的研究激情不减,有促进孩子充足成长的兴奋点,有锻炼孩子各方面能力的牵引点,有让孩子留恋与喜爱的吸引点,同时成就了师幼之间探究互动的精彩。
四、 创建“更深入”的分享式研讨,打造微课程的“新滋味”
(一) 理论分享常态质朴
通过“品味书香”好书分享活动,定期推动全园教师参与到学习、分享活动中来,通过“一线教师如何做课程”“专家谈微课程”等理论分享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程研究意识,获得精神滋养。
(二) 故事分享生动引领
通过“故事会”微课程故事分享,广开言路,以寻找微课程故事为切入点,教师讲述剖析并从中得到感悟、启迪,最后得到教育智慧的积淀与引领,推动大家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
(三) 教科沙龙分享研讨
通過“教科沙龙”活动,鼓励教师切磋武艺、诊断问题、和谐共长,建立合作分享式的课程研究平台。妙趣新颖多亮点的分享式研讨,教师集思广益,充分感悟微课程的内在魅力,研讨中不断优化研究策略,交流中不断推进课程发展。
我们做属于孩子的微课程,跟随孩子的兴趣发现资源,伴随活动的发展利用资源,追随课程的建设整合资源。让视线聚焦一切的自然资源,让课程变得活力生香。朱永新教授说:“要让孩子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完整而幸福的教育应该是丰盈、立体、博大的教育,是对本真教育的回归。我们用自然的资源链接成课程的跑道,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中体验与感悟,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从而获得生长的力量。
作者简介:
方娅,江苏省张家港市,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