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莞市人民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摘 要:目的:研究ICU病房中重症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67例重症感染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诊疗资料。结果:7例2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伴有心血管功能障碍、DIC,病人死亡。其余60例,病情得到控制。结论:有2个以上系统器官功能障碍者预后不良,有效的抗感染和有效的支持治疗能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ICU;重症感染;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060-02
重症感染合并脓毒血症、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muhip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s,MODS)为临床危重病症,处理措施及时得当,器官功能障碍为可逆性;否则向衰竭进展可导致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是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及病理产科等应激状况下,机体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系统同时或相继陷入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为避免病情急剧恶化,需要我们ICU密切监护病情变化,积极进行支持治疗。本篇对我科2004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67例重症感染并发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作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ICU的危重病人,共67例。其中男37例,女30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51.5岁;其中头、胸、腹复合多发伤腹腔感染及高危手术后各28例,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术后肺部感染17例,坏死性胰腺炎腹腔感染12例,脓毒血症1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有脏器功能衰竭,其中2个以上多器官功能衰竭43例,单器官功能衰竭24例。
1.2 诊断标准
重症感染诊断依据2006年北京第三届重症感染高峰论坛会议内容制定。多器官功能障碍诊断依据1995年在庐山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会议所定标准。
1.3 实验室病菌检查
67例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约达61.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9例,大肠杆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肺炎克雷伯菌13例,真菌5例。
1.4 原发病重症感染的病种分析
化脓性脑膜炎、脑膜脑炎6例;支气管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大叶性肺炎3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腹腔感染、化脓性胆管炎、坏死性胰腺炎、弥漫性腹膜炎、急性肠炎合并休克8例;尿路感染2例、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2例、脓毒血症1例、感染性休克1例、软组织感染或多发性脓肿1例,表1所示。
1.5 治疗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在进入ICU病室后,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立即给予心率、心律、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监测,同时依据静脉压进行补液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根据笔者临床经验及患者感染情况及时为患者选择合适抗生素:①本研究中对47例感染患者选择阳性球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②针对12例院内感染加重患者给予阴性杆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左氧氟沙星;③针对本研究中8例危重患者根据其微生物培养情况选择合适抗生素;④所有患者均每日补充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根据凝血功能情况补充凝血因子,有血小板减少者补充血小板至目标值,同时符合DIC诊断标准者早期根据凝血功能监测结果给予肝素治疗,高凝期给予补充凝血因子、血浆等;⑥9例无凝血障碍及心功能不稳定者,病人若无尿即进行血液透析;⑦严重呼吸衰竭及ARDS患者给予呼吸机辅助治疗。
2 结果
7例2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伴有心血管功能障碍、DIC,病人死亡。其余60例细菌培养阳性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感染性休克表现,均经综合治疗,得到较好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3 讨论
3.1 重症感染与MODS
重症感染常由阴性杆菌、阳性球菌或病毒引起,这些病原菌及其病毒素均能启动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重症感染是引起MODS的最常见和最重要始动因素,重症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起病急,病情重,发病快,病死率高。
严重感染,细菌、内毒素直接作用,释放内源性炎性介质,如儿茶酚胺、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等,刺激免疫系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微血管舒缩功能失常,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缺血、缺氧,功能受损,同时造成血管壁内皮细胞受损,造成如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粘附、纤维蛋白沉着、PMN外逸及脱颗粒、毒性氧反应产物增多致组织损伤,导致散循环障碍,大量组织凝血活酶进人血流,在微血管处发生DIC,引起局部缺血、缺氧、坏死,如心、肾、脑、肺等功能受损,进而引起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3.2 重症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及病种
研究表明重症感染的细菌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同时病毒、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1]。本研究中真菌感染病5例,占7.5%。常见的病种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脑膜脑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胆管炎、坏死性胰腺炎、弥漫性腹膜炎、急性肠炎合并休克;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软组织感染或多发性脓肿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本研究中67例患者所患病例均与文献中所涉及病例相符[2]。
3.3 重症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治疗
细菌感染可直接引起组织不可逆损伤,通过及时强有力抗菌治疗,可杀灭致病菌,抑制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因素。严重感染患者容易发生低血压。由于血管内血容量减少,微循环分布不均,血管平滑肌功能衰竭和心肌功能抑制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导致感染性休克。本研究中,有60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休克,占89.6%。感染性休克为重症感染的突出临床表现:全身静脉扩张,血液瘀滞,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大量血管内容量向血管外转移。另外,呕吐、腹泻以及胃肠道摄入不足进一步加重低血容量[3]。我们通过输液可以及时纠正组织低灌注和缺氧。早期输液复苏在感染性休克的综合治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大多数患者在最初24h内持续、大量输入液体,有助于稳定血液动力学,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在入我们ICU病房时均首先进行了输液治疗。
3.4 抗茵药降阶梯治疗方法
抗菌药物治疗重症感染须采用药物降阶梯疗法,一旦诊断,就要尽快地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治疗,以降低死亡率,防止多功能脏器衰竭,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抗茵药降阶梯治疗方法[4],所有患者经过24~72h的治疗后,排除7例2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有心血管功能障碍、DIC,死亡患者外。我们对60例患者进行了细菌敏感培养,有54例患者症状好转,我们根据不同病菌情况,改用窄谱抗生素继续治疗,获得较好效果。
3.5 感染部位与首先衰竭脏器的关系
本研究中首先衰竭的脏器以消化系统及肺脏为最多,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低氧血症在MODS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得出在重症感染患者抢救中,作为医护人员应当高度重视肺功能的监测,早期发现MODS的发生倾向,积极治疗,纠正低氧血症、避免其它脏器衰竭是减低重症感染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树静. 85例肺部重症感染诊治分析[J].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5(3):35.
[2] 谢建华,杨小旭.重症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15例的临床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07,2(9):944.
[3] 李海魂.ICU 中的重症感染104例分析[J]. 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944-955.
[4] 徐英,王卫文,张铮. 急诊科监护室重症感染的细菌学调查和耐药性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3):2792-2793.
(责任编辑:陈涌涛)
摘 要:目的:研究ICU病房中重症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67例重症感染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诊疗资料。结果:7例2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伴有心血管功能障碍、DIC,病人死亡。其余60例,病情得到控制。结论:有2个以上系统器官功能障碍者预后不良,有效的抗感染和有效的支持治疗能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ICU;重症感染;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060-02
重症感染合并脓毒血症、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muhip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s,MODS)为临床危重病症,处理措施及时得当,器官功能障碍为可逆性;否则向衰竭进展可导致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是严重感染、创伤、大手术及病理产科等应激状况下,机体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系统同时或相继陷入功能衰竭的一组综合征,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为避免病情急剧恶化,需要我们ICU密切监护病情变化,积极进行支持治疗。本篇对我科2004年6月-2007年6月收治的67例重症感染并发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作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ICU的危重病人,共67例。其中男37例,女30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51.5岁;其中头、胸、腹复合多发伤腹腔感染及高危手术后各28例,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术后肺部感染17例,坏死性胰腺炎腹腔感染12例,脓毒血症1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有脏器功能衰竭,其中2个以上多器官功能衰竭43例,单器官功能衰竭24例。
1.2 诊断标准
重症感染诊断依据2006年北京第三届重症感染高峰论坛会议内容制定。多器官功能障碍诊断依据1995年在庐山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会议所定标准。
1.3 实验室病菌检查
67例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约达61.2%,其中铜绿假单胞菌9例,大肠杆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肺炎克雷伯菌13例,真菌5例。
1.4 原发病重症感染的病种分析
化脓性脑膜炎、脑膜脑炎6例;支气管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大叶性肺炎39例;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腹腔感染、化脓性胆管炎、坏死性胰腺炎、弥漫性腹膜炎、急性肠炎合并休克8例;尿路感染2例、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2例、脓毒血症1例、感染性休克1例、软组织感染或多发性脓肿1例,表1所示。
1.5 治疗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在进入ICU病室后,根据患者不同情况立即给予心率、心律、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监测,同时依据静脉压进行补液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根据笔者临床经验及患者感染情况及时为患者选择合适抗生素:①本研究中对47例感染患者选择阳性球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②针对12例院内感染加重患者给予阴性杆菌为主的广谱抗生素左氧氟沙星;③针对本研究中8例危重患者根据其微生物培养情况选择合适抗生素;④所有患者均每日补充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根据凝血功能情况补充凝血因子,有血小板减少者补充血小板至目标值,同时符合DIC诊断标准者早期根据凝血功能监测结果给予肝素治疗,高凝期给予补充凝血因子、血浆等;⑥9例无凝血障碍及心功能不稳定者,病人若无尿即进行血液透析;⑦严重呼吸衰竭及ARDS患者给予呼吸机辅助治疗。
2 结果
7例2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伴有心血管功能障碍、DIC,病人死亡。其余60例细菌培养阳性病人均出现不同程度感染性休克表现,均经综合治疗,得到较好治疗,病情得到控制。
3 讨论
3.1 重症感染与MODS
重症感染常由阴性杆菌、阳性球菌或病毒引起,这些病原菌及其病毒素均能启动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重症感染是引起MODS的最常见和最重要始动因素,重症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起病急,病情重,发病快,病死率高。
严重感染,细菌、内毒素直接作用,释放内源性炎性介质,如儿茶酚胺、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等,刺激免疫系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微血管舒缩功能失常,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缺血、缺氧,功能受损,同时造成血管壁内皮细胞受损,造成如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粘附、纤维蛋白沉着、PMN外逸及脱颗粒、毒性氧反应产物增多致组织损伤,导致散循环障碍,大量组织凝血活酶进人血流,在微血管处发生DIC,引起局部缺血、缺氧、坏死,如心、肾、脑、肺等功能受损,进而引起多个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3.2 重症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及病种
研究表明重症感染的细菌主要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同时病毒、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1]。本研究中真菌感染病5例,占7.5%。常见的病种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脑膜脑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胆管炎、坏死性胰腺炎、弥漫性腹膜炎、急性肠炎合并休克;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软组织感染或多发性脓肿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本研究中67例患者所患病例均与文献中所涉及病例相符[2]。
3.3 重症感染与感染性休克治疗
细菌感染可直接引起组织不可逆损伤,通过及时强有力抗菌治疗,可杀灭致病菌,抑制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因素。严重感染患者容易发生低血压。由于血管内血容量减少,微循环分布不均,血管平滑肌功能衰竭和心肌功能抑制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导致感染性休克。本研究中,有60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休克,占89.6%。感染性休克为重症感染的突出临床表现:全身静脉扩张,血液瘀滞,微血管通透性增加,使大量血管内容量向血管外转移。另外,呕吐、腹泻以及胃肠道摄入不足进一步加重低血容量[3]。我们通过输液可以及时纠正组织低灌注和缺氧。早期输液复苏在感染性休克的综合治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大多数患者在最初24h内持续、大量输入液体,有助于稳定血液动力学,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在入我们ICU病房时均首先进行了输液治疗。
3.4 抗茵药降阶梯治疗方法
抗菌药物治疗重症感染须采用药物降阶梯疗法,一旦诊断,就要尽快地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治疗,以降低死亡率,防止多功能脏器衰竭,缩短住院时间。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抗茵药降阶梯治疗方法[4],所有患者经过24~72h的治疗后,排除7例2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有心血管功能障碍、DIC,死亡患者外。我们对60例患者进行了细菌敏感培养,有54例患者症状好转,我们根据不同病菌情况,改用窄谱抗生素继续治疗,获得较好效果。
3.5 感染部位与首先衰竭脏器的关系
本研究中首先衰竭的脏器以消化系统及肺脏为最多,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低氧血症在MODS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得出在重症感染患者抢救中,作为医护人员应当高度重视肺功能的监测,早期发现MODS的发生倾向,积极治疗,纠正低氧血症、避免其它脏器衰竭是减低重症感染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树静. 85例肺部重症感染诊治分析[J].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5(3):35.
[2] 谢建华,杨小旭.重症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15例的临床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07,2(9):944.
[3] 李海魂.ICU 中的重症感染104例分析[J]. 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1):944-955.
[4] 徐英,王卫文,张铮. 急诊科监护室重症感染的细菌学调查和耐药性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3):2792-2793.
(责任编辑:陈涌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