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装饰性墓室建筑构件,是古代为丧礼服务的一种独特艺术。四川盆地开发较早,秦统一巴蜀后、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得以在川传播。两汉时期,四川富庶而安定,画像砖在这里迅猛生长起来。它约始于西汉中后期,盛行于东汉,蜀汉时期仍存。清光绪三年(1877年),四川新繁出土的一批画像砖,是目前最早的画像砖发现记录。
两汉时期的四川社会安定、民生富庶,在“灵魂不死”、“事死如生”等观念催生的厚葬之风,使得小小的墓室顿时变得五光十色、活色生香,尤其在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见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四川画像砖在艺术上是如此气势古拙、深沉雄大,所塑形象也是如此生动有趣,让人回味无穷。
威风十足的出行
东汉 《导车》画像砖
1959年彭州太平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可以看到,汉代的地方官还是挺威风的,出行的排场颇大。往往前面布置了开路的车前护卫兵卒——辟车伍佰,他们手上荷矛口中吹管,提示大家——官老爷驾到,回避;后面才是官老爷坐的可遮风挡雨的华盖豪华轺车。也不知道,当时有无拦路告状的百姓,而这些官老爷又如何处置?
东汉 《丸剑宴舞》画像砖
1972年大邑安仁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官员为政怎样?除了看公务时间的业务办理,也看下班时间是怎样打发的。因为社会相对安定,汉代的四川官吏真是会玩。除了大量的宴饮、宴乐等生活图像,还有欣赏乐舞百戏表演的画面。大家围坐在高档宴会场所,口里吃着美味佳肴,鼻子闻着饭菜的香气,眼睛看着美食与精彩的表演,耳朵听着美妙的丝竹之声音,这等豪奢生活享受自是小老百姓消受不了的,也太腐败了吧!
《丸剑宴舞》画像砖是汉代乐舞百戏的珍贵图像资料。画面构图严谨,场面热闹,准确地刻画出伎人表演跳丸、舞剑及弄瓶技巧,形象而生动,尤其是女伎回首挥巾的一刹那,立显其摇曳多姿的身态。汉代的乐舞百戏多在筵宴场所表演,及所谓“宴宾陈伎”。
东汉 《考课》画像砖
广汉市砖厂征集,四川博物院藏。当然,官老爷也未必只有威风凛凛的执政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会有小小压力,即相当于现在官吏的年终考核,而时称“考课”。考课也称考绩、考功,主要是政绩考核,萌芽于尧舜时期。舜帝每三年考核官员一次,夏朝时“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商汤王曾创设“三有宅考绩法”,西周则“以八法治官府”、“以六计课群吏”,考核官员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还不定期派员到地方巡访。秦朝对各部门考核,称“课”,年终考核称“大课”。秦汉之际,考核更完善内容更细化,要求郡守每年岁末将该地方的人口、垦田、税收、粮食、治安等情况呈报中央。汉代的考课由中央课郡,郡课县,卿令或各部门主官各课其掾史属官。
在《考课》画像砖上,官员排队在公堂中跪拜持文书汇报,下面两个匍匐在地的人尤其是右者估计未能过关正瑟瑟发抖,说不定正在等待衙役打屁股呢!这自然就让其后的汇报者胆战心惊。官员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东汉 《野合》画像砖拓片
1985年彭州义和征集,四川博物院藏。在古代岩画、雕塑作品中,基于性崇拜或其他目的偶见男女交媾的画面。而在巴蜀地区一共出土了四块不同形式的“野合”画像砖,四川博物院就藏有两块,皆出土于彭县,图为其中一块。
这种被今人视为淫秽图像的画像砖,为何却在严肃的墓室中流行?借助相关资料,才发现“野合”原是远古人类的一种婚配形式,现在的斐济群岛及印度的某些部落,甚至禁忌夫妻在自家宅内发生关系而要到森林中媾合。在我国,野合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地宫·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而该风俗到汉代仍存,《太平寰宇记·南仪州》载:“每月中旬,年少女儿吹笛,相召明月下,以相调弄号,日夜以为娱,二更后期耦两两相携,随母相合,至曙方散。”应该说,画像砖上的野合正是这种性风俗。
东汉 《芟草播种》画像砖
1953年德阳柏隆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在《芟草播种》画像砖上,画面背景是有三株树的田畴,共六人在劳作。前面四人各执刈钩向后高举,类似用镰刀割草,或是松土,动作统一而“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后二人一手执器,一手作播种状。这画面,感觉东汉的四川百姓耕种,也是颇原始的,完全不懂精耕细作。当然,这也许出自创作者画面整一、艺术夸张的实际造型需要。
东汉 《舂米》画像砖
1956年彭州太平出土,国家博物馆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汉代的谷物收割后,又怎样加工储存呢?《舂米》画像砖再现了足碓加工谷物的过程,左下部两足碓者扶在栏杆一头,利用杠杆原理借身体下压的力量翘起杆头后放下舂米。谷物被舂碓后,还要有两人配合,一人持桶倾倒已舂完的谷物,另一人持双扇矧风除糠去秕以获得精米。直到现在,这种简单的方法在四川依然存在,效率低的用簸箕高抛借风力吹掉糠秕,效率稍高的才是木质手摇风车。扇车的发明在中国古代科技中是很了不起的,因为直到16至17世纪转动式簸谷机才被引进到西方。
东汉 《庖厨图》画像砖
1984年彭州义和征集,四川博物院藏。在中国许多地方的汉墓中都发现有《庖厨图》,内容大致相同而仅有详略之别。多是一人在釜旁或灶台边添柴烧火做饭,另外两人跪坐在矮几边持工具加工食物,上方悬挂有几块肉,旁边还有装满食物的多层搁物架,有的还描绘了屋檐。从这些庖厨图看,说明汉代大部分地区的庖厨饮食习俗基本一致。而汉代对肉食的加工方法,主要是炙和蒸煮,炊具多为灶、釜及甑。
东汉 《酒肆》画像砖
1985年彭州义和征集,四川博物院藏。汉代安定富庶的四川,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饮食理所当然,而粮食的丰收为食物的深加工提供了可能。怎样深加工呢?不知道当时是否有面包烘焙技术,但可以肯定的是:用粮食酿酒在当时已是事实。除饮酒图像外,与酒有关的酿酒、买酒画像砖也不少,可以管窥时人对酒的痴迷程度。在《酒肆》画像砖上,有家酒店卖瓮装烧酒,一个买了酒推车离去的童子还在回望酒肆窗口的一位长袍顾客。远处一大一小的两人正跳跃着奔向酒肆,看来美酒撩人、酒瘾难耐啊!
链接
日常生活的再现
四川出土的画像砖数量大、种类多,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及周边的新都、彭山、新津、大邑、广汉与绵阳等地。画像砖是集绘画、雕塑、工艺与生产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之分。四川画像砖多是40厘米见方的实心砖,也有26厘米×46厘米左右的长形砖,多一砖一模实心砖。其表现手法多为印模压印,部分图像用锐器刻画。此外,也采用减地平面阳刻与浅浮雕等技法。
在构图与人物造型方面,四川画像砖很有地域特色。构图大都松散,给人疏朗开张之感。如《弋射收获》画像砖,莲花、游鱼、树木、飞鸟,与弯弓搭箭的人都很松散,但由于物象呈现发射构成般的方向性分布,因此画面又连贯起来了,给人感觉不散而且气势开张。造型方面多洗练而不事细节,擅长抓住物象最生动优美的刹那,删繁就简遗貌取神。四川画像砖擅长以夸张的整体气势撼人,往往动感十足,人物造型与画面主题往往一望便知,不会有歧义,也符合以霍去病石雕为代表的汉代雕刻艺术的雄健朴拙、博大浑穆的时代特征。
有意思的是,四川画像砖似乎并没有太多对生命消逝的悲情,反而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与礼赞,多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再现,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其题材广泛,涵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情及生产劳动等各方面。四川画像砖图像创作更加自由,线条也更加简洁,但形象生动、姿态万千,整体上立体地展现了异常热闹的现实图景。
两汉时期的四川社会安定、民生富庶,在“灵魂不死”、“事死如生”等观念催生的厚葬之风,使得小小的墓室顿时变得五光十色、活色生香,尤其在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见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四川画像砖在艺术上是如此气势古拙、深沉雄大,所塑形象也是如此生动有趣,让人回味无穷。
威风十足的出行
东汉 《导车》画像砖
1959年彭州太平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可以看到,汉代的地方官还是挺威风的,出行的排场颇大。往往前面布置了开路的车前护卫兵卒——辟车伍佰,他们手上荷矛口中吹管,提示大家——官老爷驾到,回避;后面才是官老爷坐的可遮风挡雨的华盖豪华轺车。也不知道,当时有无拦路告状的百姓,而这些官老爷又如何处置?
东汉 《丸剑宴舞》画像砖
1972年大邑安仁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官员为政怎样?除了看公务时间的业务办理,也看下班时间是怎样打发的。因为社会相对安定,汉代的四川官吏真是会玩。除了大量的宴饮、宴乐等生活图像,还有欣赏乐舞百戏表演的画面。大家围坐在高档宴会场所,口里吃着美味佳肴,鼻子闻着饭菜的香气,眼睛看着美食与精彩的表演,耳朵听着美妙的丝竹之声音,这等豪奢生活享受自是小老百姓消受不了的,也太腐败了吧!
《丸剑宴舞》画像砖是汉代乐舞百戏的珍贵图像资料。画面构图严谨,场面热闹,准确地刻画出伎人表演跳丸、舞剑及弄瓶技巧,形象而生动,尤其是女伎回首挥巾的一刹那,立显其摇曳多姿的身态。汉代的乐舞百戏多在筵宴场所表演,及所谓“宴宾陈伎”。
东汉 《考课》画像砖
广汉市砖厂征集,四川博物院藏。当然,官老爷也未必只有威风凛凛的执政与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会有小小压力,即相当于现在官吏的年终考核,而时称“考课”。考课也称考绩、考功,主要是政绩考核,萌芽于尧舜时期。舜帝每三年考核官员一次,夏朝时“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商汤王曾创设“三有宅考绩法”,西周则“以八法治官府”、“以六计课群吏”,考核官员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还不定期派员到地方巡访。秦朝对各部门考核,称“课”,年终考核称“大课”。秦汉之际,考核更完善内容更细化,要求郡守每年岁末将该地方的人口、垦田、税收、粮食、治安等情况呈报中央。汉代的考课由中央课郡,郡课县,卿令或各部门主官各课其掾史属官。
在《考课》画像砖上,官员排队在公堂中跪拜持文书汇报,下面两个匍匐在地的人尤其是右者估计未能过关正瑟瑟发抖,说不定正在等待衙役打屁股呢!这自然就让其后的汇报者胆战心惊。官员的日子,也不好过啊!
东汉 《野合》画像砖拓片
1985年彭州义和征集,四川博物院藏。在古代岩画、雕塑作品中,基于性崇拜或其他目的偶见男女交媾的画面。而在巴蜀地区一共出土了四块不同形式的“野合”画像砖,四川博物院就藏有两块,皆出土于彭县,图为其中一块。
这种被今人视为淫秽图像的画像砖,为何却在严肃的墓室中流行?借助相关资料,才发现“野合”原是远古人类的一种婚配形式,现在的斐济群岛及印度的某些部落,甚至禁忌夫妻在自家宅内发生关系而要到森林中媾合。在我国,野合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地宫·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而该风俗到汉代仍存,《太平寰宇记·南仪州》载:“每月中旬,年少女儿吹笛,相召明月下,以相调弄号,日夜以为娱,二更后期耦两两相携,随母相合,至曙方散。”应该说,画像砖上的野合正是这种性风俗。
东汉 《芟草播种》画像砖
1953年德阳柏隆出土,四川博物院藏。在《芟草播种》画像砖上,画面背景是有三株树的田畴,共六人在劳作。前面四人各执刈钩向后高举,类似用镰刀割草,或是松土,动作统一而“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后二人一手执器,一手作播种状。这画面,感觉东汉的四川百姓耕种,也是颇原始的,完全不懂精耕细作。当然,这也许出自创作者画面整一、艺术夸张的实际造型需要。
东汉 《舂米》画像砖
1956年彭州太平出土,国家博物馆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汉代的谷物收割后,又怎样加工储存呢?《舂米》画像砖再现了足碓加工谷物的过程,左下部两足碓者扶在栏杆一头,利用杠杆原理借身体下压的力量翘起杆头后放下舂米。谷物被舂碓后,还要有两人配合,一人持桶倾倒已舂完的谷物,另一人持双扇矧风除糠去秕以获得精米。直到现在,这种简单的方法在四川依然存在,效率低的用簸箕高抛借风力吹掉糠秕,效率稍高的才是木质手摇风车。扇车的发明在中国古代科技中是很了不起的,因为直到16至17世纪转动式簸谷机才被引进到西方。
东汉 《庖厨图》画像砖
1984年彭州义和征集,四川博物院藏。在中国许多地方的汉墓中都发现有《庖厨图》,内容大致相同而仅有详略之别。多是一人在釜旁或灶台边添柴烧火做饭,另外两人跪坐在矮几边持工具加工食物,上方悬挂有几块肉,旁边还有装满食物的多层搁物架,有的还描绘了屋檐。从这些庖厨图看,说明汉代大部分地区的庖厨饮食习俗基本一致。而汉代对肉食的加工方法,主要是炙和蒸煮,炊具多为灶、釜及甑。
东汉 《酒肆》画像砖
1985年彭州义和征集,四川博物院藏。汉代安定富庶的四川,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饮食理所当然,而粮食的丰收为食物的深加工提供了可能。怎样深加工呢?不知道当时是否有面包烘焙技术,但可以肯定的是:用粮食酿酒在当时已是事实。除饮酒图像外,与酒有关的酿酒、买酒画像砖也不少,可以管窥时人对酒的痴迷程度。在《酒肆》画像砖上,有家酒店卖瓮装烧酒,一个买了酒推车离去的童子还在回望酒肆窗口的一位长袍顾客。远处一大一小的两人正跳跃着奔向酒肆,看来美酒撩人、酒瘾难耐啊!
链接
日常生活的再现
四川出土的画像砖数量大、种类多,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及周边的新都、彭山、新津、大邑、广汉与绵阳等地。画像砖是集绘画、雕塑、工艺与生产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之分。四川画像砖多是40厘米见方的实心砖,也有26厘米×46厘米左右的长形砖,多一砖一模实心砖。其表现手法多为印模压印,部分图像用锐器刻画。此外,也采用减地平面阳刻与浅浮雕等技法。
在构图与人物造型方面,四川画像砖很有地域特色。构图大都松散,给人疏朗开张之感。如《弋射收获》画像砖,莲花、游鱼、树木、飞鸟,与弯弓搭箭的人都很松散,但由于物象呈现发射构成般的方向性分布,因此画面又连贯起来了,给人感觉不散而且气势开张。造型方面多洗练而不事细节,擅长抓住物象最生动优美的刹那,删繁就简遗貌取神。四川画像砖擅长以夸张的整体气势撼人,往往动感十足,人物造型与画面主题往往一望便知,不会有歧义,也符合以霍去病石雕为代表的汉代雕刻艺术的雄健朴拙、博大浑穆的时代特征。
有意思的是,四川画像砖似乎并没有太多对生命消逝的悲情,反而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与礼赞,多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再现,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其题材广泛,涵括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情及生产劳动等各方面。四川画像砖图像创作更加自由,线条也更加简洁,但形象生动、姿态万千,整体上立体地展现了异常热闹的现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