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事谈”是一种不露痕迹的交流形式——交谈的发起方只是交给你一件事去办,你对事情的处理,就是你给予发起方的回答。
企业管理中,相互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太多的管理理论都在研究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如何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注重“言传”与“身教”,既强调为师者对下属要讲明白,还要以身作则,做示范,让学习者知道理论的东西在现实中如何使用。在企业,这种言传与身教是领导者与下属的交流,是普遍而又通常的情况,企业管理做得好,领导者的言传与身教必然做得很周到。
但是,在一些大事上,在对一些人才是否能胜任重要岗位等重大判断上,许多高明的领导者在言传与身教之上,还会采取“用事谈”这样一种不露痕迹的交流形式——交谈的发起方只是交给你一件事去办,然后你对事情的处理,都是你给予发起方的回答。接下来,发起方所做的事,又是对你回答的回答。
用事谈学习最有效
这里抄一段@ 瑞征车保小瑞羊发布的微博:
学习金字塔——
1.“听讲”,两周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2. 通过“阅读”方式学习,保留10%。
3. 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保留20%。
4.“示范”,保留30%。
5.“小组讨论”,保留50% 的内容。
6.“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7.“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记住90% 的内容。
从这“学习金字塔”中可以看出,“言传”最多只可以传达二成的信息量,而“身教”可以做到七成五。塔尖上的“马上应用”,算得上是“用事谈”的方式,能让人记住九成的内容。
用事谈是对人摸底的好方式
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某电视剧的台词:
“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
这句话不靠谱的程度,类似于:
“虽然我没看书,没上课,没复习,没做题,但我有一颗,永不挂科的心。”
内中关于一个人不靠谱的比喻,肯定谁都会很认同。因为只有做事,才是一个人一切美好愿望能够实现的前提,只有将事情做出来,才能证明一个人所讲的话是不是虚言。所以中国人习惯套用一个公式叫做“听其言,观其行”,对待一个不熟悉的人是这样,对一个原本办过不太让人赞许的事再表态说要痛改前非的人,也会用这样的公式。
公司新招聘来一位修理工,人长得很清秀,说话也很温和。我约他来办公室聊一下。他对我说业余时间会看看书,我听到这儿很喜欢。现在的年轻人由于网络和电视非常发达,业余时间基本上都在电视和电脑跟前消磨掉了,特别是智能手机出现后,连工作间隙都去网络上玩儿,真有愿意将时间用在看书上的真是太少了。我曾经送过不少管理和业务方面的书给那些有些灵气的员工,结果是他们绝大多数都对书没有多大的兴趣。
现在有些应聘指南上也有人给应聘者支招,让他们在回答“业余时间干什么?”这个问题时,不要说上网也不要说看电视,而要说看书。所以听这修理工说业余时间在看书,我顺手将桌上一本《丰田生产方式》递给了这小伙子,让他看完之后找我来交流看法,他满口答应。可是,这孩子好久都没来找我谈读后感,我就知道他的所谓“喜欢看书”是怎么回事了。
用事谈可以探测和锤打创业精神
@Grace 咚的微博:
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主持人在现场问甲乙两人同一个问题:“我们之间相距几步?”甲坐着没动,思考了一下说道:“5 步吧。”乙则大步走向主持人,答道:“6 步!”这是一个行动力测试,乙的行动力明显强于甲。而现实生活中,乙的人生也确实比甲过得精彩。
@ 趣味经济学的微博:
【从创意到成功的关键因素】当你想到一个idea,可能1000 个人已经想到了,100 个人在准备商业计划了,10 个人准备全力去做了,一个人已经干出来了。主意从来不缺,缺的是执行力。成功就像一扇门,如果创意这把合适的钥匙我们已经找到,那么现在请把钥匙插进去并朝正确方向旋转,把门打开。
这两条微博,强调了人们的意愿是要经过“行动”来过滤,不通过行动过滤的,都是空想者。
但并不是行动就会成功。有一位留学归来的研究生,我很喜欢这孩子,为了让他能尽快成长起来,我尽量为他创造各种接触事情和人物的机会。
有一次,我向他出了一个和具体工作无关的题目,请他去找陌生人讨要10块钱来,同时要求他将别人给钱的情景用手机拍下来,好证明的确是从陌生人那儿讨要的钱。
这成了一个大难题。他准备了许久,想着向哪些人讨要,怎样向人家说出讨要的理由。终于在一个星期天,他来到北京最繁华地段之一的西单大街,开始将无数次设想过的讨要方式付诸实施。结果,七八个小时之后,空手而回。
不用说,这个过程对年轻的海归来说是一个心理打击。我告诉他,能有行动就算是他已经符合这道题的基本答案。因为他有了顶住压力并且采取行动的毅力。
什么是创业精神?
我通过这些年的体会,认为至少要有这样三部分组成:
第一,要有强烈的创业梦想。那种今天兴致来了说我要干这个,明天再想哎呀也挺难的,或者感觉也没多大意思,那都只能算是思想小火花。强烈的创业梦想是那种成天烧着你的心,一天不去做就觉得日子过得没意思。
第二,要有顶得住压力的毅力,头皮要硬得足以应对事情的各种磨炼。任何事情办起来,都会出现那位海归在西单大街上碰到的情形,让人不知如何办下去,但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往下挨,那也是创业精神的一部分。
第三,要有学习能力,能够通过错误和挫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这一条,就不会走通创业的最后一公里路程。
可以说在创业的精神图谱中,行动是由梦想和毅力引导出来的结果,加上学习能力,再辅之以时间创业就会走向成功。
“用事谈”,则可以对这三方面起到测试、引导、锤打等多种作用。
企业管理中,相互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太多的管理理论都在研究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如何培养优秀人才,特别注重“言传”与“身教”,既强调为师者对下属要讲明白,还要以身作则,做示范,让学习者知道理论的东西在现实中如何使用。在企业,这种言传与身教是领导者与下属的交流,是普遍而又通常的情况,企业管理做得好,领导者的言传与身教必然做得很周到。
但是,在一些大事上,在对一些人才是否能胜任重要岗位等重大判断上,许多高明的领导者在言传与身教之上,还会采取“用事谈”这样一种不露痕迹的交流形式——交谈的发起方只是交给你一件事去办,然后你对事情的处理,都是你给予发起方的回答。接下来,发起方所做的事,又是对你回答的回答。
用事谈学习最有效
这里抄一段@ 瑞征车保小瑞羊发布的微博:
学习金字塔——
1.“听讲”,两周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2. 通过“阅读”方式学习,保留10%。
3. 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保留20%。
4.“示范”,保留30%。
5.“小组讨论”,保留50% 的内容。
6.“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7.“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记住90% 的内容。
从这“学习金字塔”中可以看出,“言传”最多只可以传达二成的信息量,而“身教”可以做到七成五。塔尖上的“马上应用”,算得上是“用事谈”的方式,能让人记住九成的内容。
用事谈是对人摸底的好方式
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某电视剧的台词:
“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
这句话不靠谱的程度,类似于:
“虽然我没看书,没上课,没复习,没做题,但我有一颗,永不挂科的心。”
内中关于一个人不靠谱的比喻,肯定谁都会很认同。因为只有做事,才是一个人一切美好愿望能够实现的前提,只有将事情做出来,才能证明一个人所讲的话是不是虚言。所以中国人习惯套用一个公式叫做“听其言,观其行”,对待一个不熟悉的人是这样,对一个原本办过不太让人赞许的事再表态说要痛改前非的人,也会用这样的公式。
公司新招聘来一位修理工,人长得很清秀,说话也很温和。我约他来办公室聊一下。他对我说业余时间会看看书,我听到这儿很喜欢。现在的年轻人由于网络和电视非常发达,业余时间基本上都在电视和电脑跟前消磨掉了,特别是智能手机出现后,连工作间隙都去网络上玩儿,真有愿意将时间用在看书上的真是太少了。我曾经送过不少管理和业务方面的书给那些有些灵气的员工,结果是他们绝大多数都对书没有多大的兴趣。
现在有些应聘指南上也有人给应聘者支招,让他们在回答“业余时间干什么?”这个问题时,不要说上网也不要说看电视,而要说看书。所以听这修理工说业余时间在看书,我顺手将桌上一本《丰田生产方式》递给了这小伙子,让他看完之后找我来交流看法,他满口答应。可是,这孩子好久都没来找我谈读后感,我就知道他的所谓“喜欢看书”是怎么回事了。
用事谈可以探测和锤打创业精神
@Grace 咚的微博:
记得看过一个节目,主持人在现场问甲乙两人同一个问题:“我们之间相距几步?”甲坐着没动,思考了一下说道:“5 步吧。”乙则大步走向主持人,答道:“6 步!”这是一个行动力测试,乙的行动力明显强于甲。而现实生活中,乙的人生也确实比甲过得精彩。
@ 趣味经济学的微博:
【从创意到成功的关键因素】当你想到一个idea,可能1000 个人已经想到了,100 个人在准备商业计划了,10 个人准备全力去做了,一个人已经干出来了。主意从来不缺,缺的是执行力。成功就像一扇门,如果创意这把合适的钥匙我们已经找到,那么现在请把钥匙插进去并朝正确方向旋转,把门打开。
这两条微博,强调了人们的意愿是要经过“行动”来过滤,不通过行动过滤的,都是空想者。
但并不是行动就会成功。有一位留学归来的研究生,我很喜欢这孩子,为了让他能尽快成长起来,我尽量为他创造各种接触事情和人物的机会。
有一次,我向他出了一个和具体工作无关的题目,请他去找陌生人讨要10块钱来,同时要求他将别人给钱的情景用手机拍下来,好证明的确是从陌生人那儿讨要的钱。
这成了一个大难题。他准备了许久,想着向哪些人讨要,怎样向人家说出讨要的理由。终于在一个星期天,他来到北京最繁华地段之一的西单大街,开始将无数次设想过的讨要方式付诸实施。结果,七八个小时之后,空手而回。
不用说,这个过程对年轻的海归来说是一个心理打击。我告诉他,能有行动就算是他已经符合这道题的基本答案。因为他有了顶住压力并且采取行动的毅力。
什么是创业精神?
我通过这些年的体会,认为至少要有这样三部分组成:
第一,要有强烈的创业梦想。那种今天兴致来了说我要干这个,明天再想哎呀也挺难的,或者感觉也没多大意思,那都只能算是思想小火花。强烈的创业梦想是那种成天烧着你的心,一天不去做就觉得日子过得没意思。
第二,要有顶得住压力的毅力,头皮要硬得足以应对事情的各种磨炼。任何事情办起来,都会出现那位海归在西单大街上碰到的情形,让人不知如何办下去,但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往下挨,那也是创业精神的一部分。
第三,要有学习能力,能够通过错误和挫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这一条,就不会走通创业的最后一公里路程。
可以说在创业的精神图谱中,行动是由梦想和毅力引导出来的结果,加上学习能力,再辅之以时间创业就会走向成功。
“用事谈”,则可以对这三方面起到测试、引导、锤打等多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