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制度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规范化、规则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前提。从制度建设的历史发展和演进逻辑出发,梳理制度现代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作用。研究表明,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来,我国制度建设经历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造、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从基层自发到社会自觉、从粗略单一到全面系统的四大转变;新时代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构建起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对于当代中国更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确立国家治理结构、提供治理实践支撑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为了更好优化制度效能,还应重视制度体系的恰适性、提
【机 构】
: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分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驱动地方治理现代化综合研究”(项目号:19ZDA113);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重大委托项目“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哲学基础”(项目号:16ZZD0460)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度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规范化、规则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前提。从制度建设的历史发展和演进逻辑出发,梳理制度现代化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作用。研究表明,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来,我国制度建设经历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创造、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从基层自发到社会自觉、从粗略单一到全面系统的四大转变;新时代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构建起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对于当代中国更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确立国家治理结构、提供治理实践支撑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为了更好优化制度效能,还应重视制度体系的恰适性、提高制度实践的可行性、保证制度调整的灵活性。
其他文献
对社会科学中语境论的适用性考察,事关语境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广度和深度。语境论之于社会科学的适用性表现为,语境以奠基和锚定介入到社会事实的本体论构造中,语境突现将社会事实形成和演化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结合起来,语境拓扑借助分割时间尺度和渐进解释将社会事实的新奇属性去神秘化。基于其“问题导向性”,语境论有助于推动多元主义社会科学研究进路的形成。当然,语境论社会科学研究要提防把碎片化当作多元主义,从而走向泛语境论。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将农业的重要性概括为产品、市场、要素与外汇四大主要贡献,但随着现代经济发展与需求结构的转变,农业的发展使命将进一步拓展至生态、康养、人文与社会四大功能。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在于保产(提升土地生产率)、高效(增加劳动生产率)、减量(保护资源环境)和增收(拓宽农业功能)。为此,从农业生产的经济学转向农业功能的经济学,从“为增长而增长”转向“为福利而转型”,必须重构“目标—行为—组织”的农业高质量发展逻辑,实现从产品生产到生态经济福利的目标性转换、从分权激励到交易制度安排的行为性诱导、从
国家既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也是一个经济共同体。国家作为经济共同体的组成方式将影响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形态与治理模式。传统上,人们通过税收结成经济共同体,通过纳税这种经济支付形式履行其公民的政治义务,并由此使税收国家获得了保障其作为公民之政治与社会权利的能力。近几十年来,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从税收国家变成了债务国家,作为纳税人的公民对国家的控制开始让位于各种债权人,使债务国家呈现出“债权人的统治”与“财产所有的民主”两种治理前景。债务国家的形成也会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影响,应当受
当前的全球贸易格局深受新兴国家崛起的影响。规则设计老化、区域性贸易组织不断增多,导致WTO难以维持自身权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针对WTO的透明度原则、争端解决机制、“发展中国家地位”等规则的解释和多边贸易体系的未来,美国和欧盟提出各自的改革方案。美欧方案的背后是以竞争为前提的冲突逻辑,以此逻辑为指导的改革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剧南北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中国坚定维护自由贸易和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倡导推进国际贸易的多元治理和全球合作,构建公平公正、多元共治、共商共建的国际贸
新时代农民市民化过程中,保障和实现其农地财产权益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农地“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要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确权颁证”是前提,“新还权赋能”是本质要求。实现农民的土地财产权,需要构建以用益物权为主要权属内涵的农地财产权体系,创新以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宅基地资格权和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为主的农地财产权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实现农地财产权还需要遵循还权和赋能、权利行使和运作、权利救济和保障的逻辑主线,扩大用益物权范围,补充流转权、抵押权和退出权的法律规定;完善流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会有所不同,目前尚未实现的将超越人类的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有可能引发“技术奇点”或“物种奇点”,技术悲观主义者认为这将引发人-机对抗和机器失控,这种远期的“类”影响尚不明朗,但却受到过度片面关注;现在已经实现的弱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将引发“经济奇点”或“工作奇点”,这产生自人-人对抗的社会结构性差异,并将进一步加剧人-人对抗,引发社会失控乃至整体崩溃,这种中期影响已初步呈现,但却较少被关注。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理论,重视现代科技及其锻造的自动化机器对物质生产的基
声音景观作为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是当代文化理论值得深入探讨的前沿问题之一。立足于大众文化意指实践及其文本生产机制,声音景观应当被理解为一种由视听交互主导的跨媒介文化实践的产物。一方面,它在物质形态层面既被区分为音乐、语音、声效和静默等不同声音类型,又以媒介融合的方式,与视觉景观构成难以分割的交互关系;另一方面,它在主体感知层面则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性、社会性和意义生产性,并在流行音乐、电影及电视剧等大众文化形态各异的跨媒介文本类型中得到清晰可辨的呈现。在此基础上,对声音景观的跨媒介叙事类型、意
媒介融合是当代文化实践的显著特征之一。以此为切入点来审视当代文艺传播场域及其纷繁复杂的媒介化效果,有助于有效解读文艺现象、解决文艺问题,具有十分显著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媒介融合在媒介传播特质和传播逻辑等方面所带来的改变,不仅直接影响了当代文艺的传播方式,而且造就了与过往迥然有别的文艺传播场域。不同的文艺传播场域之间既共生共存又互相竞争,并由此逐渐构建起全新的传播范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艺作品的传播前景。
虚无主义是五四时期特殊而又普遍的精神现象。为了超越虚无主义,知识分子群体当中有四种不同的类型:精神的纵欲、物质的纵欲、逃遁的虚无与另类的虚无。老师辈的苦闷,是彷徨在新与旧之间,而学生辈的痛苦,则是在各种新思想面前无所适从。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让年轻知识分子暂时获得了以行动解决虚无的机会,然而运动落潮之后,又陷入了理想破灭之后的第二轮苦闷。就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一部分知识分子走上了寻找主义与组织的激进道路。
在记忆研究中,集体记忆和公共记忆存在概念上的重叠与混淆,在运用中往往忽视“集体”术语对个体道德利益的遮蔽,以结构性同质的“群体”和原子化集合的“群众”等实然概念代替社会记忆在规范层面的公共性理想。理解公共记忆和记忆的公共性,应以公众性与公共性对记忆的双重限定为起点,结合公共记忆在时空范畴内的在时性与可见性等关键特征,通过对媒介和公共空间功能的召唤,为防止记忆研究的关键概念和范式落入权力再生产的陷阱提供必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