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列举了英语和汉语中的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男女两性在语音体系、措辞、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英汉语的一些词汇有褒男贬女、以男代全的现象。英汉语中女性语言比男性语言更接近于标准语体。男女两性在话语量和话题选择上均存在差异。会话中男女两性所发挥的作用不同,而且双方遵循的原则也不同。究其原因在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英汉语言 性别差异 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语言性别差异的典型例子是来自于美洲小安地列斯群岛,岛上的加勒比印第安人男女使用不同的语言。据传在很久以前,一群说加勒比语的男人杀了当地阿拉瓦克部落(Arawak)的男人,留下该部落的女人做自己的妻室。后来,人们用这些说加勒比语的男人和说阿拉瓦克语的女人的后裔来指代男女说不同语言。而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的普遍问题,是一种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本文以英汉语为例,探究语言的性别差异,女性语言比男性语言更正规、更委婉。在相同或相似的民族、社会阶层或年龄群中,女性所使用的语言比男性语言更接近于标准语体和高雅口音。如果男女两性同时同样使用粗鲁语言或亵渎语言,会受到不同的评价。
二 语言性别差异现象
1 语音性别差异
在语音上,男性和女性的音色、音调有所差异,女性的声音更细而尖,一般认为这样的声音更加女性化。英汉语中都有两性语言在语音方面细微差异的例子。
在1984年,语言学家哈斯(Haas)在观察美国路易斯安那西南部的夸萨蒂语(Koasati)时发现,该语言中男性在动词末尾总是加“s”音,而女性不加此音。同样表达“你说”这个意思,女性使用的形态是“I:sk”,而男性则用“I:sks”。在该地区,女性教她们的儿子使用男性说话方式,男性引用女性话语时,则采用女性说话形式。
社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在1966年关于美国纽约市“r”发音的调查研究中表明:在纽约市,元音之后的“r”发音(如:car, guard)被视为标准音,而且和上中阶层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下中阶层对“r”标准音持肯定态度的人占86%,而上中阶层只占75%。下中阶层比上中阶层更多的使用“r”发音,这是因为下层和下中阶层的人对“r”发音更加敏感,他们更想借助标准语体爬上上层社会。在传统社会角色中,通常女性比男性地位低,为了改变自身处境,女性比男性更注重标准语的使用,所以在向标准语转化的过程中,女性处于前沿,因此处于下层和中下层的美国女性在元音之后更多的使用“r”音。
在汉语的音位方面,男女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研究》一书中指出,吴语苏州方言中“au”韵字(好,俏),女子多数用“a”,男子用近似“a”略偏后的音。在当今中国,有些年轻女孩儿将汉语音素 / j /、/q/、/x/故意分别发成 /z/ 、/c/、/s/,例如:“下次去(cu)哪?”—— “去(cu)北京(zing)。”而且这种现象很流行,被称为“女国音”。她们认为这种发音方式更温柔、更女性化。而在中国男性发音中很少出现这种现象。
2 词汇性别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性别差异很大程度通过词汇体现出来。英语的女性话语往往会出现高调形容词(如adorable,charming,sweet,divine等)、表示强调或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如tremendously interesting,so unbelievably cheap等)、闪避词(如sort of,I guess等)、颜色词(mauve,lavender等)和惊叹语(如My dear,My goodness等)。汉语中也有“讨厌”、“烦人”、“去死”等几乎是女性的专用词。汉语的语气词(吗、呢、吧、啊等)在女性日常话语中出现频率也高于男性。汉语中有些形容词甚至是女性专用的,例如张爱玲小说中的一段人物描写:“蒙古型的鹅蛋脸,浓眉毛,吊梢眼,衬着后面粉霞缎一般的花光,嘴里掀着一张桃红色的车票”,类似句中的形容词虽然在日常会话中很少出现,但是在中国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却比比皆是。如果上述各类词语被男性更多地使用,那么对这种男性语言的评价就会带有贬义色彩,认为该男性过于女性化。
英汉语的一些词汇还体现了重男轻女、以男代全的现象。在英语中“man”被理解为“a person”或“people in general”,可以认为是人类的统称,这是以男代全的现象。语法书规定统称的“he”也可代表女性,这是强加在人们头脑里的传统思想。使用所谓统称的“he”会诱导听者对其所指名词性别做出偏向男性的理解。汉语中的“男女”、“夫妻”、 “父母”、“子女”、“兄妹”等词语的构成,体现了中国传统中男尊女卑的现象。汉语中有“夫为妻纲”、“妇人之见”、“夫唱妇随”、“家庭妇女”,却没有“家庭妇男”之说。在香港话中,我们也可以听到诸如“方太、王太”之类对女性的称呼语,是女性结婚后随夫姓的体现。
语言学家拉考夫(Lakoff)在1975年的研究中表明,相同的词语如果分别用来指示男性或女性,确实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在英语中,“He’s a professional”和“She’s a professional”意义不同,听者推断“he”是一个医生或律师,或者是其它职业(professions)的一名成员,而大多数讲英语的人首先推断“she”是一个妓女(a prostitute)。英语中许多词汇有褒男贬女现象,如“an imposing man ”意为一个有魅力、可尊敬的男子;而“an imposing woman” 意为一个可怕的、没有同情心的女人。同一个词语“tramp”,用于男性是指“流浪者”(drifter),用于女性则可能暗指“妓女”(prostitute)。
3 语法性别差异
在英语的语法中,男性和女性在语调方面存在某种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惊讶或礼貌的语调。拉考夫认为女性回答问题时用升调的陈述方式,而不是用与肯定陈述有关的降调。女性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女性比男性对自己和自己的观点更不自信。有时这种语调含有犹豫与征询的意味,例如丈夫向妻子提问“When do you want to go shopping?”(你想去购物吗?),妻子可能这样回答“oh…about nine-thirty?”(噢……等到九点半钟左右?)同样的原因,女性总是在陈述句之上加附加问句,即反意疑问句,例如“They went to the park,didn’t they?”(他们到公园去,是不是?)女性通过使用反意疑问句,表达出不确定、不自信。
汉语中的反意疑问句也被女性更多地使用,尽管有时她们内心十分确信自己所说的话语,但她们仍需要对方来肯定自己的观点﹑感受和行为,故女性话语比男性话语更多出现“可以吗”、“行不行”、“怎么样”等词语来表达商量和询问的语调。例如妻子和丈夫之间的手机短信,“一会儿我们再发信息,怎么样?”——“好。”或者是“我在开会,会后再说,行吧?”——“行。”
语言中的这种男尊女卑、以男代全、重男轻女的现象,反映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其原因源于传统观念和文化因素。
三 会话中的性别角色及形成原因
从广义上分析男女两性语言差异,可以从英汉语的会话方面研究。
1 话题、话语量、会话原则的性别差异
美国的著名杂志《纽约人》在1973年借助漫画展现了语言性别的差异现象。漫画描述了男女两性的话题不同,男性谈论商业、政治、法律和运动等,而女性谈论社会生活、书籍、食物、饮料、生活困难和生活方式等。男性话语数量是女性的二倍。男性比女性说话更有力度,男性比女性发誓次数多,男性比女性说话更加率直等等。
在异性交谈中,男性不时更换话题。通常男性话语比女性多,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当今的中国家庭里,妇女地位显著提高,夫妻在研究讨论问题时,妻子的话语一般比丈夫多,而且妻子的话更有份量。风靡中国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与妻子红太狼的幽默对话,体现了中国会话的性别差异。在现代西方社会,追求女性解放的妻子说话说得也比丈夫多,而且最终她们的话作数。在话题方面,如果是男性之间进行谈话,谈话内容主要集中在比赛、挑衅、运动等方面;而女性之间谈话范围就会局限在自我、感觉、家庭等方面;在异性交谈之中,为了适应对方话题,男性会减少挑衅和竞争性话题,而女性会减少关于家庭的谈论。男性向女性更多地解释说明事情,而女性更趋向于向男性辩解或道歉。
2 两性语体差别的原因
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两性语体差别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西方文化中,《圣经》所记载的上帝造人的故事在西方人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女性系源于男性的一根助骨,所以理所当然应依附于男性。男性拥有比女性更大的权利,更专断、更自信。而女性被置于传统观念中无权的位置。但是她们却非常渴望更好的社会地位,女性因此更注重语言的使用,她们尽量不使用粗鲁语言,否则会得到不好的评价,影响她们的社会形象。女性会模仿那些公认的、社会化的、高级的语言,甚至有时她们的语言中会出现“矫枉过正”现象。男性和女性对世界具有不同的体验,语言在向较高等级的转化过程中,一般女性成为先导。而与女性相比,男性处于有权利的社会地位,即使是处于社会下层的男性,他们在语言上也很少受其他人的影响。两性语言差异反映出他们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
中国社会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男性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处于相对从属的位置,如在解放前,丈夫称妻子为“内人”或“内子”。即便是在当今社会,权利和力量的代表也多为男性。女性总试图避免直接的冲突和对抗,措辞小心,言行谨慎,不会使用直接或过激的言语而伤及男性对话者的尊严,使其面对窘迫的局面。她们把委婉语作为表达尊敬的一种方式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虽饱览群书,但由于她言语尖刻而直接,因此为大观园那样的小社会所不容,反之,薛宝钗的举止言谈则能为众人所欣赏。
四 结语
英汉语言中存在着男尊女卑、以男代全、褒男贬女的现象。男女两性在措辞和语法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英汉语都有许多女性专用语,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惊讶或礼貌语调。在标准语使用上,女性语言比男性语言更正规、更婉转。这些语言性别的差异现象并不是遗传因素造成的,而是受传统观念、社会角色、教育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英汉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及原因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社会的发展,即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已经逐渐接近。所以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不仅应该从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审视差异、关注差异,还应该以时代的眼光挖掘其差异的缓慢缩小,从而注重男性和女性性格特征的互相融合,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Brend,R:Male-Female Intonation Patterns in American English.Thorne and Henley,1975.
[2] Chambers J.K.: Linguistic correlates and gender in sex, English World Wide,1992.
[3] D.Mackay & D. Fulkson: On the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of Pronouns,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9.
[4] Haas,M.R.:Men’s and Women’s Speech in Koasati.Language,1984.
[5] William Labov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66.
[6] Lakoff,R: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New York:Harper& Row,1975.
[7] 赵元任:《现代吴语研究》,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8]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周艳春,女,1978—,吉林磐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英汉语言 性别差异 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语言性别差异的典型例子是来自于美洲小安地列斯群岛,岛上的加勒比印第安人男女使用不同的语言。据传在很久以前,一群说加勒比语的男人杀了当地阿拉瓦克部落(Arawak)的男人,留下该部落的女人做自己的妻室。后来,人们用这些说加勒比语的男人和说阿拉瓦克语的女人的后裔来指代男女说不同语言。而语言性别差异研究的普遍问题,是一种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本文以英汉语为例,探究语言的性别差异,女性语言比男性语言更正规、更委婉。在相同或相似的民族、社会阶层或年龄群中,女性所使用的语言比男性语言更接近于标准语体和高雅口音。如果男女两性同时同样使用粗鲁语言或亵渎语言,会受到不同的评价。
二 语言性别差异现象
1 语音性别差异
在语音上,男性和女性的音色、音调有所差异,女性的声音更细而尖,一般认为这样的声音更加女性化。英汉语中都有两性语言在语音方面细微差异的例子。
在1984年,语言学家哈斯(Haas)在观察美国路易斯安那西南部的夸萨蒂语(Koasati)时发现,该语言中男性在动词末尾总是加“s”音,而女性不加此音。同样表达“你说”这个意思,女性使用的形态是“I:sk”,而男性则用“I:sks”。在该地区,女性教她们的儿子使用男性说话方式,男性引用女性话语时,则采用女性说话形式。
社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拉波夫(William Labov)在1966年关于美国纽约市“r”发音的调查研究中表明:在纽约市,元音之后的“r”发音(如:car, guard)被视为标准音,而且和上中阶层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下中阶层对“r”标准音持肯定态度的人占86%,而上中阶层只占75%。下中阶层比上中阶层更多的使用“r”发音,这是因为下层和下中阶层的人对“r”发音更加敏感,他们更想借助标准语体爬上上层社会。在传统社会角色中,通常女性比男性地位低,为了改变自身处境,女性比男性更注重标准语的使用,所以在向标准语转化的过程中,女性处于前沿,因此处于下层和中下层的美国女性在元音之后更多的使用“r”音。
在汉语的音位方面,男女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赵元任在《现代吴语研究》一书中指出,吴语苏州方言中“au”韵字(好,俏),女子多数用“a”,男子用近似“a”略偏后的音。在当今中国,有些年轻女孩儿将汉语音素 / j /、/q/、/x/故意分别发成 /z/ 、/c/、/s/,例如:“下次去(cu)哪?”—— “去(cu)北京(zing)。”而且这种现象很流行,被称为“女国音”。她们认为这种发音方式更温柔、更女性化。而在中国男性发音中很少出现这种现象。
2 词汇性别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性别差异很大程度通过词汇体现出来。英语的女性话语往往会出现高调形容词(如adorable,charming,sweet,divine等)、表示强调或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如tremendously interesting,so unbelievably cheap等)、闪避词(如sort of,I guess等)、颜色词(mauve,lavender等)和惊叹语(如My dear,My goodness等)。汉语中也有“讨厌”、“烦人”、“去死”等几乎是女性的专用词。汉语的语气词(吗、呢、吧、啊等)在女性日常话语中出现频率也高于男性。汉语中有些形容词甚至是女性专用的,例如张爱玲小说中的一段人物描写:“蒙古型的鹅蛋脸,浓眉毛,吊梢眼,衬着后面粉霞缎一般的花光,嘴里掀着一张桃红色的车票”,类似句中的形容词虽然在日常会话中很少出现,但是在中国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却比比皆是。如果上述各类词语被男性更多地使用,那么对这种男性语言的评价就会带有贬义色彩,认为该男性过于女性化。
英汉语的一些词汇还体现了重男轻女、以男代全的现象。在英语中“man”被理解为“a person”或“people in general”,可以认为是人类的统称,这是以男代全的现象。语法书规定统称的“he”也可代表女性,这是强加在人们头脑里的传统思想。使用所谓统称的“he”会诱导听者对其所指名词性别做出偏向男性的理解。汉语中的“男女”、“夫妻”、 “父母”、“子女”、“兄妹”等词语的构成,体现了中国传统中男尊女卑的现象。汉语中有“夫为妻纲”、“妇人之见”、“夫唱妇随”、“家庭妇女”,却没有“家庭妇男”之说。在香港话中,我们也可以听到诸如“方太、王太”之类对女性的称呼语,是女性结婚后随夫姓的体现。
语言学家拉考夫(Lakoff)在1975年的研究中表明,相同的词语如果分别用来指示男性或女性,确实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在英语中,“He’s a professional”和“She’s a professional”意义不同,听者推断“he”是一个医生或律师,或者是其它职业(professions)的一名成员,而大多数讲英语的人首先推断“she”是一个妓女(a prostitute)。英语中许多词汇有褒男贬女现象,如“an imposing man ”意为一个有魅力、可尊敬的男子;而“an imposing woman” 意为一个可怕的、没有同情心的女人。同一个词语“tramp”,用于男性是指“流浪者”(drifter),用于女性则可能暗指“妓女”(prostitute)。
3 语法性别差异
在英语的语法中,男性和女性在语调方面存在某种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惊讶或礼貌的语调。拉考夫认为女性回答问题时用升调的陈述方式,而不是用与肯定陈述有关的降调。女性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女性比男性对自己和自己的观点更不自信。有时这种语调含有犹豫与征询的意味,例如丈夫向妻子提问“When do you want to go shopping?”(你想去购物吗?),妻子可能这样回答“oh…about nine-thirty?”(噢……等到九点半钟左右?)同样的原因,女性总是在陈述句之上加附加问句,即反意疑问句,例如“They went to the park,didn’t they?”(他们到公园去,是不是?)女性通过使用反意疑问句,表达出不确定、不自信。
汉语中的反意疑问句也被女性更多地使用,尽管有时她们内心十分确信自己所说的话语,但她们仍需要对方来肯定自己的观点﹑感受和行为,故女性话语比男性话语更多出现“可以吗”、“行不行”、“怎么样”等词语来表达商量和询问的语调。例如妻子和丈夫之间的手机短信,“一会儿我们再发信息,怎么样?”——“好。”或者是“我在开会,会后再说,行吧?”——“行。”
语言中的这种男尊女卑、以男代全、重男轻女的现象,反映出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其原因源于传统观念和文化因素。
三 会话中的性别角色及形成原因
从广义上分析男女两性语言差异,可以从英汉语的会话方面研究。
1 话题、话语量、会话原则的性别差异
美国的著名杂志《纽约人》在1973年借助漫画展现了语言性别的差异现象。漫画描述了男女两性的话题不同,男性谈论商业、政治、法律和运动等,而女性谈论社会生活、书籍、食物、饮料、生活困难和生活方式等。男性话语数量是女性的二倍。男性比女性说话更有力度,男性比女性发誓次数多,男性比女性说话更加率直等等。
在异性交谈中,男性不时更换话题。通常男性话语比女性多,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当今的中国家庭里,妇女地位显著提高,夫妻在研究讨论问题时,妻子的话语一般比丈夫多,而且妻子的话更有份量。风靡中国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与妻子红太狼的幽默对话,体现了中国会话的性别差异。在现代西方社会,追求女性解放的妻子说话说得也比丈夫多,而且最终她们的话作数。在话题方面,如果是男性之间进行谈话,谈话内容主要集中在比赛、挑衅、运动等方面;而女性之间谈话范围就会局限在自我、感觉、家庭等方面;在异性交谈之中,为了适应对方话题,男性会减少挑衅和竞争性话题,而女性会减少关于家庭的谈论。男性向女性更多地解释说明事情,而女性更趋向于向男性辩解或道歉。
2 两性语体差别的原因
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两性语体差别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西方文化中,《圣经》所记载的上帝造人的故事在西方人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女性系源于男性的一根助骨,所以理所当然应依附于男性。男性拥有比女性更大的权利,更专断、更自信。而女性被置于传统观念中无权的位置。但是她们却非常渴望更好的社会地位,女性因此更注重语言的使用,她们尽量不使用粗鲁语言,否则会得到不好的评价,影响她们的社会形象。女性会模仿那些公认的、社会化的、高级的语言,甚至有时她们的语言中会出现“矫枉过正”现象。男性和女性对世界具有不同的体验,语言在向较高等级的转化过程中,一般女性成为先导。而与女性相比,男性处于有权利的社会地位,即使是处于社会下层的男性,他们在语言上也很少受其他人的影响。两性语言差异反映出他们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
中国社会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男性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处于相对从属的位置,如在解放前,丈夫称妻子为“内人”或“内子”。即便是在当今社会,权利和力量的代表也多为男性。女性总试图避免直接的冲突和对抗,措辞小心,言行谨慎,不会使用直接或过激的言语而伤及男性对话者的尊严,使其面对窘迫的局面。她们把委婉语作为表达尊敬的一种方式和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林黛玉虽饱览群书,但由于她言语尖刻而直接,因此为大观园那样的小社会所不容,反之,薛宝钗的举止言谈则能为众人所欣赏。
四 结语
英汉语言中存在着男尊女卑、以男代全、褒男贬女的现象。男女两性在措辞和语法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英汉语都有许多女性专用语,女性比男性更多使用惊讶或礼貌语调。在标准语使用上,女性语言比男性语言更正规、更婉转。这些语言性别的差异现象并不是遗传因素造成的,而是受传统观念、社会角色、教育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英汉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及原因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社会的发展,即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已经逐渐接近。所以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不仅应该从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审视差异、关注差异,还应该以时代的眼光挖掘其差异的缓慢缩小,从而注重男性和女性性格特征的互相融合,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Brend,R:Male-Female Intonation Patterns in American English.Thorne and Henley,1975.
[2] Chambers J.K.: Linguistic correlates and gender in sex, English World Wide,1992.
[3] D.Mackay & D. Fulkson: On the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of Pronouns,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79.
[4] Haas,M.R.:Men’s and Women’s Speech in Koasati.Language,1984.
[5] William Labov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66.
[6] Lakoff,R: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New York:Harper& Row,1975.
[7] 赵元任:《现代吴语研究》,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8]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周艳春,女,1978—,吉林磐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