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轰轰烈烈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器乐教学是一段不可或缺的内容。器乐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演奏之前,先教会学生学会歌曲的演唱,再进行演奏技巧的指导,待学生熟练演奏后,可以进行创作性学习,让学生体验音乐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器乐 识谱 审美 创造性
器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日常音乐教学尤其是农村音乐课堂,器乐课几乎等同于音乐欣赏课。一台录音机、一盘磁带,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磁带播放中就享受了一次器乐盛宴。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提到:“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们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心理学家墨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音乐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它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奇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变成自己的东西。”由此可见,教师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音乐教师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翻开教材,口琴、竖笛的教学鲜明地呈现于课本之上。尽管目前大多数学校已经配备了钢琴和电子琴,但学生在音乐课堂应该使用的口琴、竖笛却几乎没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器乐教学就被束之高阁,置之不理,音乐课就成了唱歌和音乐欣赏课了。
一、唱歌先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更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器乐教学可以从学生最熟悉和擅长的“唱歌”入手,使学生在演奏之前就对即将演奏的乐曲有一个整体感知。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识谱问题,初步感受音乐的意境,同时也能初步了解音乐的曲式结构。当学生带着对乐曲的兴趣和理解进入演奏实践时,器乐教学就比较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识谱时,由于学生对旋律已经有了整体感知,所以教师不必生搬硬套地向学生讲几线几间是什么音,可以采取一些形象生动的方法,从听觉思维入手,以乐句为单位,通过一些游戏如“问答”、“接龙”等活动熟悉歌谱。在弹奏时,教师也没必要直接讲解每个音的弹奏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范奏的同时听一听、想一想,然后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演奏乐曲。虽然有的时候会显得有点乱,但正是这样才使学生萌发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技巧的指导,学生就不会觉得那么单调枯燥了。
二、欣赏为本
器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说到底,器乐教学最终就是音乐欣赏,欣赏自己演奏的美妙音乐,在演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同时,欣赏别人的演奏,发现别人演奏的优点、长处,从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当学生能够演奏出一首流畅的曲子后,作为教师,应该以宽容的眼光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而不能以演奏技术作为评判标准来评价学生,毕竟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专业演奏家,而是通过器乐教学学习一种音乐文化,掌握最基本的演奏技巧,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感。对学生的汇报演奏,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能够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演奏可以是单人独奏,也可以是多人合奏,还可以是不同乐器的组合表演。不管是什么形式,教师都应该真诚鼓励,及时、恰当地予以赞扬。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其他同学的演奏,培养学生观众良好的欣赏心理和习惯。要让学生从害怕演奏转向期待演奏,进而发展为争着演奏,当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演奏的音乐美之后,会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个性体验
器乐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指法练习,也不是枯燥无味的吹奏训练,它应该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项创造性劳动。这种创作不仅是对乐曲的创造性感知,还包括在练习阶段学生对乐曲的创造性表现。
首先是对乐曲的感知,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当学生会唱要演奏的歌曲之后,可让学生讨论选择合适的乐器来表现音乐,学生带着自身对音乐的感悟,对乐器的选择众说纷纭。音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管是哪种选择都应该予以肯定,不能强求统一。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习惯当学生学会弹奏所教的曲目后,音乐教学任务就结束了。但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比如在电子琴乐曲练习时,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去编配指法、选择节奏、力度等以达到不同的声音效果,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各种节奏自编自演等等。在音乐学习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即兴发挥的,当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时,教学效果才能最大程度地得以展现。
总之,器乐教学是一个丰富的天地,在手指的起起落落和呼气吸气之间,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器乐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 《中学音乐课程标准》
2. 《中国音乐教育》
3. 《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法
关键词:器乐 识谱 审美 创造性
器乐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日常音乐教学尤其是农村音乐课堂,器乐课几乎等同于音乐欣赏课。一台录音机、一盘磁带,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磁带播放中就享受了一次器乐盛宴。乌申斯基在《人是教育的对象》中提到:“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我们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者,把子女们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祖国的未来信托给他们。”美国当代音乐教育心理学家墨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音乐领域,在这个领域内,它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奇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变成自己的东西。”由此可见,教师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音乐教师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翻开教材,口琴、竖笛的教学鲜明地呈现于课本之上。尽管目前大多数学校已经配备了钢琴和电子琴,但学生在音乐课堂应该使用的口琴、竖笛却几乎没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器乐教学就被束之高阁,置之不理,音乐课就成了唱歌和音乐欣赏课了。
一、唱歌先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更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器乐教学可以从学生最熟悉和擅长的“唱歌”入手,使学生在演奏之前就对即将演奏的乐曲有一个整体感知。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识谱问题,初步感受音乐的意境,同时也能初步了解音乐的曲式结构。当学生带着对乐曲的兴趣和理解进入演奏实践时,器乐教学就比较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识谱时,由于学生对旋律已经有了整体感知,所以教师不必生搬硬套地向学生讲几线几间是什么音,可以采取一些形象生动的方法,从听觉思维入手,以乐句为单位,通过一些游戏如“问答”、“接龙”等活动熟悉歌谱。在弹奏时,教师也没必要直接讲解每个音的弹奏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范奏的同时听一听、想一想,然后放手让学生创造性地演奏乐曲。虽然有的时候会显得有点乱,但正是这样才使学生萌发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技巧的指导,学生就不会觉得那么单调枯燥了。
二、欣赏为本
器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说到底,器乐教学最终就是音乐欣赏,欣赏自己演奏的美妙音乐,在演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同时,欣赏别人的演奏,发现别人演奏的优点、长处,从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当学生能够演奏出一首流畅的曲子后,作为教师,应该以宽容的眼光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而不能以演奏技术作为评判标准来评价学生,毕竟我们要培养的不是专业演奏家,而是通过器乐教学学习一种音乐文化,掌握最基本的演奏技巧,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感。对学生的汇报演奏,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能够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演奏可以是单人独奏,也可以是多人合奏,还可以是不同乐器的组合表演。不管是什么形式,教师都应该真诚鼓励,及时、恰当地予以赞扬。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其他同学的演奏,培养学生观众良好的欣赏心理和习惯。要让学生从害怕演奏转向期待演奏,进而发展为争着演奏,当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演奏的音乐美之后,会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个性体验
器乐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指法练习,也不是枯燥无味的吹奏训练,它应该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项创造性劳动。这种创作不仅是对乐曲的创造性感知,还包括在练习阶段学生对乐曲的创造性表现。
首先是对乐曲的感知,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当学生会唱要演奏的歌曲之后,可让学生讨论选择合适的乐器来表现音乐,学生带着自身对音乐的感悟,对乐器的选择众说纷纭。音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管是哪种选择都应该予以肯定,不能强求统一。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习惯当学生学会弹奏所教的曲目后,音乐教学任务就结束了。但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比如在电子琴乐曲练习时,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去编配指法、选择节奏、力度等以达到不同的声音效果,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各种节奏自编自演等等。在音乐学习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即兴发挥的,当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时,教学效果才能最大程度地得以展现。
总之,器乐教学是一个丰富的天地,在手指的起起落落和呼气吸气之间,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器乐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 《中学音乐课程标准》
2. 《中国音乐教育》
3. 《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