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这就要求初中学生学会自改文章,这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不管老师怎么精批细改,也不能代替学生自改。教师的批改在于示范和引路,路还得学生自己走,走错了、走弯了,得自己矫正。间接经验永远不能代替直接经验,学生自己修改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讲的就是修改与写作的关系;又如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是改了好几遍才确定的,诗人也因此得了“闹尚书”的美称;曹雪芹写《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成不朽之作;鲁迅先生的小说《肥皂》不过七千字,竟修改了一百四五十处;而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先后修改了七遍,甚至稿子已经交出,还多次要回修改。由此可见,修改对写作是多么重要!那么,中学生自改作文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第一是文章内容的修改。
文章内容是决定文章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内容的复审与修改上。内容的修改包括补充、删削、调整等。复审中发现内容不充实,如叙述空泛、无生动具体的细节、材料单薄、论据不足等,就必须加以补充,增添一些具体描写或其他翔实的材料。
写文章用材料并非多多益善,描写也非越详越好。鲁迅先生刻画祥林嫂死前的肖像不过几十个字,却传神极了!因此,复审中若发现文中的材料太繁杂,淹没了主题,就必须删去那些表现力不强的材料。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从采访的一百多个事例中先选了二十来个,但没有写好,后来只选了五个事例,写成后又删掉了两个,终于取得成功。他说:“事实告诉我,用最一般的典型例子,去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是最突出的。”
“调整”是为了解决文章的中心和材料的不统一。譬如,中心是要表现一个人勤奋学习,而用的材料却是:体育课上,一个同学不慎摔伤,他背那位同学上医院,很晚才回家。显然,材料与中心偏离,应该调换成足以表现他“勤奋学习”的事例,才能使两者统一。
第二是文章结构的修改。
结构上的毛病,习作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文章的某一部分,特别是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部分过于“膨大”。这种类型可以采用“消肿法”,把“膨大”部分或离题太远的部分加以压缩或删除。
另一常见类型是先后次序不合理,或段落与段落、或层次与层次、或事例与事例错乱倒置,使读者理不清头绪。通过复审,如存在这些毛病,就应该梳理顺序。梳理时头脑中要有准则,或以时间发展、或按空间转移、或遵循事理逻辑、或正反对比,有了明确的准则,按“规矩”办事,调整起来就容易了。
第三是文章字句的润饰。
文章是完整的统一体,内容、形式相互依存,内容、结构的改动必然离不开文字的修改。文章最后定稿,字句是丝毫马虎不得的,所以必须下功夫调整和润饰字句。字句修改一般包括增、删、改、调四个方面,这几方面的功夫要靠同学们平时在学习中经常训练和积累。润色语言,可多使用成语、俗语、歇后语、引用名言警句;综合运用多种句式,比较肯定句与否定句、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的表达效果,选取最佳句式;修改时有意识地把单句变成气势如虹的排比句,把平淡的叙述变成生动的描写,把语气变成扣人心弦的设问、不容置疑的反问。修辞能让语言化平凡为神奇,使文章化平庸为杰出。
另外,对作文行文格式、标点符号以及写作态度等方面进行修改。
下面谈谈自改作文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是诵读法。边读边改,是最常见的改文方法。“字怕挂,文怕读”,自己的文章往往看不出毛病,一“读”就发现问题了。这里有个一般的标准,改得朗朗上口就差不多了。杜甫曾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可见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是重抄法。边抄边改,这方法也不错,许多人以此为常法,有些人还配以默读。
三是求教法,也可称征询法、讨论法、切磋法。“旁观者清”,所以求教于人;“集思广益”,故需求教于众。
四是“睡眠”法,也叫冷却法。即先让稿子“睡”一段时间,再拿出来修改,常会发现从前未发现的毛病,也会有新鲜的东西补充进去。这是因为在稿子“睡眠”期间,作者有了新的经历和新的启发,易于跳出旧圈子,使文章质量更上一层。
托尔斯泰曾说:“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改,让学生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提升认识,激活灵感,力求让自改作文成为一种良好习惯。
第一是文章内容的修改。
文章内容是决定文章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内容的复审与修改上。内容的修改包括补充、删削、调整等。复审中发现内容不充实,如叙述空泛、无生动具体的细节、材料单薄、论据不足等,就必须加以补充,增添一些具体描写或其他翔实的材料。
写文章用材料并非多多益善,描写也非越详越好。鲁迅先生刻画祥林嫂死前的肖像不过几十个字,却传神极了!因此,复审中若发现文中的材料太繁杂,淹没了主题,就必须删去那些表现力不强的材料。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曾从采访的一百多个事例中先选了二十来个,但没有写好,后来只选了五个事例,写成后又删掉了两个,终于取得成功。他说:“事实告诉我,用最一般的典型例子,去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是最突出的。”
“调整”是为了解决文章的中心和材料的不统一。譬如,中心是要表现一个人勤奋学习,而用的材料却是:体育课上,一个同学不慎摔伤,他背那位同学上医院,很晚才回家。显然,材料与中心偏离,应该调换成足以表现他“勤奋学习”的事例,才能使两者统一。
第二是文章结构的修改。
结构上的毛病,习作中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文章的某一部分,特别是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部分过于“膨大”。这种类型可以采用“消肿法”,把“膨大”部分或离题太远的部分加以压缩或删除。
另一常见类型是先后次序不合理,或段落与段落、或层次与层次、或事例与事例错乱倒置,使读者理不清头绪。通过复审,如存在这些毛病,就应该梳理顺序。梳理时头脑中要有准则,或以时间发展、或按空间转移、或遵循事理逻辑、或正反对比,有了明确的准则,按“规矩”办事,调整起来就容易了。
第三是文章字句的润饰。
文章是完整的统一体,内容、形式相互依存,内容、结构的改动必然离不开文字的修改。文章最后定稿,字句是丝毫马虎不得的,所以必须下功夫调整和润饰字句。字句修改一般包括增、删、改、调四个方面,这几方面的功夫要靠同学们平时在学习中经常训练和积累。润色语言,可多使用成语、俗语、歇后语、引用名言警句;综合运用多种句式,比较肯定句与否定句、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的表达效果,选取最佳句式;修改时有意识地把单句变成气势如虹的排比句,把平淡的叙述变成生动的描写,把语气变成扣人心弦的设问、不容置疑的反问。修辞能让语言化平凡为神奇,使文章化平庸为杰出。
另外,对作文行文格式、标点符号以及写作态度等方面进行修改。
下面谈谈自改作文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是诵读法。边读边改,是最常见的改文方法。“字怕挂,文怕读”,自己的文章往往看不出毛病,一“读”就发现问题了。这里有个一般的标准,改得朗朗上口就差不多了。杜甫曾说“新诗改罢自长吟”,可见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是重抄法。边抄边改,这方法也不错,许多人以此为常法,有些人还配以默读。
三是求教法,也可称征询法、讨论法、切磋法。“旁观者清”,所以求教于人;“集思广益”,故需求教于众。
四是“睡眠”法,也叫冷却法。即先让稿子“睡”一段时间,再拿出来修改,常会发现从前未发现的毛病,也会有新鲜的东西补充进去。这是因为在稿子“睡眠”期间,作者有了新的经历和新的启发,易于跳出旧圈子,使文章质量更上一层。
托尔斯泰曾说:“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遍、四遍,这还不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改,让学生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提升认识,激活灵感,力求让自改作文成为一种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