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生命高度,平等对待,有效引领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并及时抓彩、随机应变,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
关键字:生成 小学数学 课堂 抓住精彩
生成,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具有长成、形成、养育等意思。在实际生活应用当中,根据不同环境,其意思有很大扩展。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模式。
一、精心预设,抓住课堂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过程是育人的过程,更应是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一节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而处理教材的重点就是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只有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才能巧设教学预案,才能更及时地抓住课堂生成更有住效地利用课堂生成。以教学《6、7的乘法口诀》为例,课前我预设这一课是在学习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编制6、7的乘法口诀。上课伊始,我出示了教材上的方格图(每排有6个方格,共有9排),让学生根据方格图编出6的乘法口诀,学生很快编完了,这时我将我课前预设的方案拿出来:让学生观察方格图,把方格图怎样变一下,就可以根据方格图编出7的乘法口诀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思考着,这时有位同学说:“他有办法让同学们编出7的乘法口诀。”我问他:“你有什么办法?”他回答:“我在方格图上再画一列9个方格,这样每排就有7个了。”我对这位学生的勤于思考给予了肯定,随即在方格图上用红粉笔画了一列方格,问学生:“你们能试着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答道:“能。”接着学生便积极地在纸上编起来……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对我们学生的了解,将教材两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一节课便完成了,同时学生的认知需求也得到了激活。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会萌发出许多想法,会有灵感与顿悟。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教师机敏把握,为教学所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二、善于发现、及时抓彩。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生成,有很多生成只要老师加以点拨或经过老师的引导、改造,会令教学效果更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时时做一个善于发现的有心人!如我教学《线的认识》的时候,在导出三线之间关系上也下了很大的工夫,可总觉得太生硬、太牵强,在上课时竟是学生的一个意外生成帮我解决了难题。在教学到总结三线的特征时,我们班一个学生起来说:线段我认为它是线的一部分。这真是一个意外的生成,我马上抓住他的话题问:那么你们认为线段会是什么线的一部分?顺水推舟的把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巧妙的把话题引向三线之间的关系,把课堂推向一个高潮。这个生成非常意外,使我不禁想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很多学生的生成在老师的备课中是预设不到的,如果我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或只是简单的敷衍一下,那我一定会在课后感到可惜,孩子的思维广阔,能想到很多成人都想不到的精彩问题,他们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抓住“出错”的生成,为我所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是容易出错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并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错误资源,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教学《8加几》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8+7=?,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独立试着计算8+6=?, 生1:我知道8+6=14。 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我刚要开口表扬学生,这时一个学生举手,生2:不对,8+6=15。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还指着他说,真笨!生2红着脸深深地埋下了头。我微笑地看着生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腼腆低声地):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9向8借1凑成10吗?那计算8+6=?时,也是同样的道理,8向6借1,6变成5,不就等于15吗? 师:你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真了不起!(生2稍稍抬起头,眼睛里透出一丝光亮),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我把这位学生的想法板书,让大家说说出错的原因,他也似乎悟出了错误所在,大家经过共同讨论,找到了正确答案。 师:从刚才的计算中,你们又明白了什么? 我将目光投向生2,生2说:噢,我明白了,计算“7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3凑成十,计算“6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4凑成10…… 他的回答,令全班学生刮目相看。
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恥,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正是因为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因此,作为老师要知道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课堂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生命高度,平等对待,有效引领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并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随时“以生为本”,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定会走进更加灿烂的天地,让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抓住那瞬间的精彩!
关键字:生成 小学数学 课堂 抓住精彩
生成,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具有长成、形成、养育等意思。在实际生活应用当中,根据不同环境,其意思有很大扩展。在我们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学习的最初提出者是维特罗克(Wittrock,1986),它属于结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些生成性活动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而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这种生成性的教学模式。
一、精心预设,抓住课堂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过程是育人的过程,更应是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一节课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而处理教材的重点就是如何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只有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才能巧设教学预案,才能更及时地抓住课堂生成更有住效地利用课堂生成。以教学《6、7的乘法口诀》为例,课前我预设这一课是在学习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编制6、7的乘法口诀。上课伊始,我出示了教材上的方格图(每排有6个方格,共有9排),让学生根据方格图编出6的乘法口诀,学生很快编完了,这时我将我课前预设的方案拿出来:让学生观察方格图,把方格图怎样变一下,就可以根据方格图编出7的乘法口诀呢?问题提出后,学生们思考着,这时有位同学说:“他有办法让同学们编出7的乘法口诀。”我问他:“你有什么办法?”他回答:“我在方格图上再画一列9个方格,这样每排就有7个了。”我对这位学生的勤于思考给予了肯定,随即在方格图上用红粉笔画了一列方格,问学生:“你们能试着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答道:“能。”接着学生便积极地在纸上编起来……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对我们学生的了解,将教材两课时完成的教学任务一节课便完成了,同时学生的认知需求也得到了激活。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往往会萌发出许多想法,会有灵感与顿悟。其中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教师机敏把握,为教学所用,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思维空间,更能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
二、善于发现、及时抓彩。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生成,有很多生成只要老师加以点拨或经过老师的引导、改造,会令教学效果更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老师时时做一个善于发现的有心人!如我教学《线的认识》的时候,在导出三线之间关系上也下了很大的工夫,可总觉得太生硬、太牵强,在上课时竟是学生的一个意外生成帮我解决了难题。在教学到总结三线的特征时,我们班一个学生起来说:线段我认为它是线的一部分。这真是一个意外的生成,我马上抓住他的话题问:那么你们认为线段会是什么线的一部分?顺水推舟的把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巧妙的把话题引向三线之间的关系,把课堂推向一个高潮。这个生成非常意外,使我不禁想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很多学生的生成在老师的备课中是预设不到的,如果我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或只是简单的敷衍一下,那我一定会在课后感到可惜,孩子的思维广阔,能想到很多成人都想不到的精彩问题,他们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宝贵的教学资源。
三、抓住“出错”的生成,为我所用。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课堂是容易出错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并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错误资源,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教学《8加几》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8+7=?,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独立试着计算8+6=?, 生1:我知道8+6=14。 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我刚要开口表扬学生,这时一个学生举手,生2:不对,8+6=15。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还指着他说,真笨!生2红着脸深深地埋下了头。我微笑地看着生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腼腆低声地):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9向8借1凑成10吗?那计算8+6=?时,也是同样的道理,8向6借1,6变成5,不就等于15吗? 师:你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真了不起!(生2稍稍抬起头,眼睛里透出一丝光亮),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我把这位学生的想法板书,让大家说说出错的原因,他也似乎悟出了错误所在,大家经过共同讨论,找到了正确答案。 师:从刚才的计算中,你们又明白了什么? 我将目光投向生2,生2说:噢,我明白了,计算“7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3凑成十,计算“6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4凑成10…… 他的回答,令全班学生刮目相看。
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恥,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正是因为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因此,作为老师要知道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课堂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生命高度,平等对待,有效引领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并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随时“以生为本”,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定会走进更加灿烂的天地,让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抓住那瞬间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