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与疯狂杀虐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gh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格分裂梗,现在看来在各种创作里算不上新思路。这种设定的鼻祖,是19世纪英国作家史蒂文森创作的《化身博士》(Jekyll & Hyde),一篇有着哥特风格的科幻小说。
  故事是这样的:杰克医生研制出了一种药剂,可以将平时被压抑着的另一重人格,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而人格转变之后,他的身材样貌也会随之改变。从此,他白天是善良正直的医生杰克,晚上则化身成邪恶的海德为所欲为,并犯下谋杀的重罪。他终日徘徊在善恶之间,被内心的负罪感和犯罪快感拉扯和撕裂。
  “Jekyll & Hyde”确实是100多年来西方文学里最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这个设定也被大量后来的作品所沿用。正统的心理学界已经把“杰克与海德”(Jekyll & Hyde)作为“双重人格”的学术代名词。医者仁心与疯狂杀虐、浪漫柔情与狰狞凶残、意识与潜意识的对峙、人性善与恶的角逐,这是一场自己与自己的无尽战争。


  这本书百年来被各种改编,光是电影就拍了好几部。终于,历经了很多电影版本之后,这位人格分裂鼻祖的故事在19世纪80年代被改编成音乐剧(中译名《变身怪医》),1997年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并获得了4项托尼奖提名。随后,它相继被译成德语、西班牙语、匈牙利语、日语等版本,热演不衰。
  音乐剧的改编总的来说还是接近原著的,但是《Jekyll & Hyde》其实是一部短篇小说,情节还不够丰满。于是,为了制造更多的戏剧冲突桥段,音乐剧版加上了杰克医生与出身高贵的未婚妻和底层舞女的三角关系(算上海德可以说是四角恋了)。同时,原著里的杰克医生是出于有趣才研制药剂,而音乐剧版本里是为了治疗父亲的精神疾病。这样的改动,就让杰克医生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有血有肉,一跃成为一个悲情英雄的角色。
  音乐剧《变身怪医》之所以经久不衰,可能是因为,一定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我们总是会把一部分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不在别人面前表现出全部的真实。如果我们能释放出内心一直压抑着的另一面,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这部剧的作曲家Frank Wildhorn(野角聚聚)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打个比方,你有一个男朋友,他惹你生气,你气到恨不得杀了他,但你不能,因为这于法于理都是不容的。可如果是一个不受世俗、法律、道德束缚的你,一个惊世骇俗的你,可能就真的动手了。
  这其实就引出了一个很深刻的关于人性的哲学问题,人到底是挣扎在善与恶这两面,还是挣扎在善和自由这两面,这里的自由指的是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这可能就是编剧想通过这部音乐剧探索的问题。
  小说原著中有一句精辟的总结:令人诧异的并不是这一个个体分裂成了两个人格,而是这两个人格其实正是同一个人。所以说,杰克和海德都是这个人的两面,这一点是极富魅力的。也就是说,音乐剧把一种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存在的情况,通过一种充满了想象力的方式,非常直接非常具体的展现在了舞台上。
  5月在韩国看了《变身怪医》的巡演版,第一观感是舞台极为漂亮。作品的大背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从舞美到服装都极尽华丽。红加黑的基准色调也时刻体现着神秘黑暗的哥特风貌。开场曲《假象》(Facade),讲述了在维多利亚时期严苛的道德环境下那些浮华的假象,辽阔宏大的布景之下,身着华服的绅士小姐和衣衫褴褛的平民们共同在歌词中描述出这种看似繁华实则虚伪的社会现状。
  杰克医生有很多伟大的理想,他想要救治父亲,想要改变社会,想要跻身精英阶层,但是他的这些愿望受到了迂腐、伪善的理事会成员的阻挠。当他注射药剂之后,他原本希望被分离去除的邪恶一面反而被完全激发了出来。这时,杰克(这时候可以叫海德了)对理事会成员的怨气再也难以遏制,把他们一个接一个残忍的杀害。
  当男主还是杰克的时候,他尽可能过着一种“有身份”的生活,拥有一个门当户对美丽贤淑的未婚妻艾玛。她是个合适的贤内助,能在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中帮助他,而且他也真心地喜爱和关心着艾玛。


  另一方面,他和舞女露西之间的那种吸引力是很直接、很原始的,更接近本能。露西是下層社会的“坏女孩”,在男主还是杰克医生的时候,由于自己对艾玛有过誓言,他控制自己没有越界,但当他成为了无拘无束的海德,他立刻去找到露西,并用近乎残忍的方式和她做爱。艾玛是他构想中会和他在一起的女孩,露西则是他无可救药迷恋上的女孩。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能同时被两个人所吸引。究竟何去何从,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还是更多的从现实角度进行考量,这部剧也能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空间。
  剧中男主双重人格的唱段最有表现力,善人格杰克和恶人格海德来回切换,堪称全剧最精彩的一段。出演这一段的时候,不仅要唱歌好听,还必须得同时饰演一善一恶两个角色,对演员的唱功、表演和体力都是巨大的考验。
  《变身怪医》的中文版7月将率先与上海的观众见面,然后开启全国巡演。
其他文献
1  16岁至21岁那几年,是我最暗无天日的一段时光。  之前,我虽然顺利考上了高中,但因为父亲拿不出钱来供我上学,所以只好退学。  失学对于16岁的我来说,仿佛一下子天塌了。  记得那年暑假的一个黄昏,我哭闹着坚持要上学。村里人围坐在堂屋里劝说父亲,母亲在一旁唉声叹气,愁容满面,被我的哭闹搞得心烦意乱的父亲扇了我一耳光。  那一耳光,我相信打在我的脸上,也痛在父亲心里。但那一耳光也彻底让我情绪失
期刊
狐泥啊:高中时有一次学校开运动会,突然下雨了,大家赶紧各自撑伞回教室。我发现自己的伞被涌动的人流踢出去好几米,迅速拾起来撑开。无意间一瞥,发现前方一个男孩一直在回头,他没有撑伞,一直望着我的方向。我有些疑惑,随着人流往前走,却发现他依旧看着我,目不转睛。我的心海顿时开始不平静了:那个男孩是隔壁班的,长相帅气、成绩优秀,我曾经与他有过几次对话,会不会……当我走到田径场路口时,他朝我走了过来并且拦住了
期刊
特别推荐:云上情歌  导演:贾斯汀·贝尔杜尼  主演: 芬·奥尔格斯 内芙·坎贝尔  央视新闻频道曾讲述过扎克·索比赫的故事,称他为“用生命唱歌的男人”。不知“男人”这个词语是否合适,因为许多三四十岁的男性还喜欢被称为“老男孩”,而扎克去世的时候只有18岁。他14岁罹患骨肉瘤,抗癌4年,作歌《云》来告别。影片全部的力量都来自这个勇敢的18岁男人—“我想让所有人知道,你不必在发现自己快死了的时候才开
期刊
因为精准扶贫,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与读者出版集团紧密联系起来。  镇原县是名扬陇上的“民间剪纸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在这片被文化浸染濡润的土地上,百姓崇德持善、重情尚节、耕读传家、勤俭自强。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发展滞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传承优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镇原这个农业大县的发展现状。镇原县是国扶重点贫困县,是全国最后一批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  作为知
期刊
据说当年苹果公司的新人都会得到一个忠告:设计师应该永远走楼梯。因为如果你在电梯里遇见乔布斯,他会问及你正在做的事,然后就会出现以下情形:一种是你惹他讨厌了,然后被解雇;一种是他“爱”上了你,他开始关注你工作的每个细节,然后,你晚上就不用睡觉了。  如果在电梯遇到老板,你会怎么做?是哈腰谄笑、打个招呼,然后缩在一旁,或是诚惶诚恐答几句“吃过啦”“住得不远”,还是当老板问起工作进度,你支支吾吾答不出所
期刊
2019年6月初,我来到甘肃省镇原县庙渠镇六十坪村,开始了驻村帮扶工作。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我,自认为对农村生活比较了解。怀揣组织对我的信任,家人、朋友的关心,以及回到农村、感受农村生活的期望,我从兰州出发,经过6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了目的地—庙渠镇六十坪村。  既来之,则安之。刚来的几天,我每天跟随驻村前辈到贫困户入户走访,倾听诉求,详细了解情况。经过几天的调研,我对整个村的基本情况有了了解。六
期刊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读者乡村文化驿站”是读者出版集团为3个定点帮扶村个性化定制的精品文化扶贫项目,它将读者出版集团的优势文化资源和当地民俗特色相结合,为偏远农村提供优质阅读空间,营造书香文化氛围。  尔金是个男孩子,今年12岁,在村小学上学。记得两年前第一次见到他时,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鲁迅笔下少年闰土的形象—因常年
期刊
两年前的秋天,我被单位派往地处陇东革命老区的一个小山村从事精准扶贫帮扶工作。这里是全世界黄土层最厚的地方,也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脱贫任务重、难度大。这里山大沟深,生态脆弱,地貌以沟、塬、峁、梁、崾崄为主,由于没有灌溉设施,老百姓广种薄收,仍然延续着靠天吃饭的传统。  村里的支书姓醴,40来岁,黑脸,大个子,浓眉大眼,头发自然卷曲,人长得清瘦,但特别精神,村民们都管
期刊
从古至今,人们对月亮产生过诸多幻想。中国人认为月宫中住着美丽的嫦娥,她因为误食丈夫后羿的长生不老药而孤独终生;浪漫的汉代人又将弃夫的嫦娥想象成一只丑陋的蟾蜍,其身影出现在两千前的一幅帛画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引魂升天帛画》中,蟾蜍是月亮的象征。古埃及人更是脑洞大开,他们相信月亮神是一只猫,她的名字叫贝斯特。在壁画中,月亮女神被描绘成猫首人身的样子,能够带给人们舞蹈、音乐和爱。无独有偶,希腊人也相信
期刊
如何面对死亡,恐怕是世界无解的难题。怎么可能为生命的终结,做好准备呢?  纪录片《我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记录了5位绝症患者死前的最后一个夏天。这部纪录片真的是每多看一分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震动。不用说,这么有难度的纪录片,来自BBC。  可能是因为在生死面前,全世界人民的感触都是一样的。在这部4集纪录片中,总会想到自己或身边亲人朋友的遭遇。据悉,每年英国都有数千人,得知自己的生命不足一年。不管是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