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广播作为校园文化传媒途径之一,肩负着为校园传播正面文化信息的重要责任。广西毗邻东盟国家,区位优势明显,近十年区内各高校积极顺应发展需求和形势,积极开设东盟语种专业。本文主要通过对广西高校东盟语种校园广播现状进行调研,浅析东盟语种校园广播发展存在的困难,提出应该通过学校重视、打造校内广播品牌、利用网络等途径提高广西高校开展东盟语种校园广播水平。
【关键词】:广西高校;东盟语种;校园广播
全球化经济推动下,语言的互通显得尤为重要,加之广西处于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东盟语言人才的培养更备受重视。近十年,广西十多所高校在继续强化原有外语专业教育的同时,都先后开设了东盟语种专业并愈发成熟,如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印尼语等,其中泰语、越南语开设院校最多。虽然广西各大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東盟热”,而校园广播作为校园中重要的校园媒体之一,肩负着传播校园文化的重任,应响应广大学生对东盟语种学习的热情,开设东盟语种校园广播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
一、广西高校东盟语种校园广播发展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广西并没有高校开设有东盟语种校园广播。如广西民族大学此类外语专业较强的高校也表示东盟语种校园广播开展十分困难,因此学校并没有开展,而广西外国语学院则曾经开展过短期的东盟语种广播,但由于难度十分大而不了了之,此外其他高校则以汉语播报为主,少数高校以英语播报为辅,可见广西高校的东盟语种广播未普及。
二、广西高校东盟语种校园广播发展存在的困难
(一)校园广播本身管理体制缺失、播音设备落后、广播内容无法吸引观众
首先,多数高校并不关注校园广播发展,播音设备落后,故障频出,多数广播站从播音人员筛选、到内容筛选、内容播报都由学生一手操办,缺乏指导老师专业指导;其次,广播站内缺乏严谨的管理体系,任务安排随意,审批环节缺失,播报中也经常出现明显错误;此外,我们调查发现没有一所高校广播站会对师生听众收集反馈信息,可见广播制作过程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目前广西高校的校园广播多以中午播报午间新闻,傍晚播报音乐类、小文章、采访类休闲节目形式居多。但内容欠缺新意,内容有迟疑性、散落性,播报的内容较随意、内容设计受传统观念及上级影响,并且关注点只放在学生身上,忽视了其他层次的听众,听众的参与率较低。以广西外国语學院为例,约77.8%听众表示只是知道有校园广播,但对其内容并不感兴趣,也不会认真听,只有约19.5%听众表示愿意去关注广播内容。
(二)“播音+外语“双技能人员筛选困难、广播平台创新缺乏动力
首先,从客观上看,无论是大外语,还是小语种,毕竟都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外语水平有限,对外语有较好掌握的同时又具有播音技巧的在校学生更是难寻,这是导致东盟语种校园广播无法开展,甚至是不曾想过的主要原因;其次,从主观上看,面试官多数也为学业未精的学生,同时实时播音十分考验播音人员外语水平及播音技巧双重水准,基于本身对两种技能的水平有限,对人员技能水平的筛选也很难立出衡量标准。
在网络时代下,很多高校会选择开设网络校园广播,如公众号。多数的广播站会选择重新为公众号信息推送做内容,并在推送中加入部分外语音频推送,但无形中加重了广播人员的负担,综合上述所说广播制作过程的主观性,公众号的推送内容及质量就更显得可圈可点之处多;其次,关注人数和阅读量也较低,普及范围较小。而相对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师生听众更愿意关注其他新兴网络媒体,其内容也比广播站的推送内容更有吸引力,对东盟语种板块的制作也更为精致。此外,几乎没有高校会对本校校园广播或新兴网络广播平台做宣传,很多师生并不知道此网络平台的存在,数万人的高校,其广播站公众号关注量也只在几百人。可见广播平台的创新仍缺乏指导、动力及资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几乎无可参考案例,缺少前车之鉴
就广西而已,只有广西外国语学院曾开展过东盟语种校园广播,但时间短暂,只是属于试验式的播报,了解的人也不多,除此外并未发现广西其他高校有开展过东盟语种广播,广西民族大学这类标东盟语种专业领头羊高校也仅有英语广播,而其他高校如广西大学则基本都以汉语播报为主。高校间缺少交流,即使有意想开展,也少有可吸取经验的高校。
三、广西高校如何提高东盟语种校园广播水平
(一)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重视以校园广播为途径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传播,关注校园广播发展。首先加大仪器设备投入,目前很多高校的广播设备还比较落后,学校实时更新仪器设备也是充分体现校园广播媒介和文化属性的表现,发展东盟语种校园广播,就更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并且设置专业老师对广播站的发展进行指导。再者,加大宣传力度,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师生听众对校园东盟语种广播的关注程度,在多所高校都先后开设东盟语种专业的情形下,利用校园广播文化传媒这一特征,也可调动校园东盟语种学习氛围,顺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把握广西与东盟合作发展新机。
(二)完善管理体制,打造校园广播水平
首先,广播站自身需要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站内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避免“混日子”、“混学分”行为,责任落实到个人,严谨人员筛选制度,并要加强稿件审批环节和播报练习环节。校园广播是播音主持一个特殊的板块,所以广播站可在指导老师专业指导下定期展开与日常课程不同的专项训练,如针对校园广播的专项技能训练、东盟语种口语、发音训练,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等到更大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广播站人员对传播校园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从内容上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吻合师生当前关注及感兴趣的事物,切实让各师生听众感受到校园广播的实用性,播报难度要与所播报语种的普及程度及播报内容的难易程度成正比,可选择实用性较强的异国风情介绍、旅游推介、简易教学、东盟地区最新合作动态的新闻等。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配合“东盟热”,内容方面可多设置与其相关的板块,利用东盟区位优势打造出属于本高校的校园文化,此为打造品牌特色。而在播音人员并非拥有高水准外语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和专业老师、外教共同完成稿件编纂,在播报时可采用录播形式,就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发音不准确、卡顿现象。在音频中加入开篇、热门背景音乐,为栏目做精美包装,吸引听众注意力。
最后,如《新唐书·魏征传》中所说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广播站需建立良好的反馈制度,如定期做校内听众意愿调查,收集各专业领域听众对节目形式内容的建议,也可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公众号、微博等渠道收集反馈,并分析数据,适时调整,做听众最满意的广播。各高校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借助外力,积极吸收外校可鉴之处,强化自身实力。
(三)迎合网络发展新趋势,提升网络广播硬实力
在网络媒体大冲击下,校园广播也可顺应时代潮流,添加平台公众号、官方微博等网络平台,定时向听众推送有营养的内容,结合前篇说到广播可采取录播形式,东盟语种教学类的内容则更需要能够重复播放这一性质,如果语言教学类板块放在网络广播中,广播内容能得到提升,听众能够听说读写并用,更能体会到东盟语种广播的实用性,能够真正学习到知识,最大程度地提高校园东盟语种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岳淼、宋诗睿.高校校园广播发展前景的传受视角探析――以厦门大学广播为例[J].东南传播.2012(2).
[2]李德龙. 高校校园广播发展的空间制约与创新走向[J].长江大学学报.2007(3).
[3]姿雷、王业兵.校园广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6(2).
[4]熊艳.高校校园广播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3(2).
作者简介:布巧玲(1996-),女,广西外国语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14级泰语专业学生。
李艳焱(1984—),女,讲师,广西外国语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执行院长。
基金项目:2016年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东盟语种专业与播音主持专业共建东盟语种校园广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13830003。
【关键词】:广西高校;东盟语种;校园广播
全球化经济推动下,语言的互通显得尤为重要,加之广西处于中国与东盟各国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东盟语言人才的培养更备受重视。近十年,广西十多所高校在继续强化原有外语专业教育的同时,都先后开设了东盟语种专业并愈发成熟,如泰语、越南语、柬埔寨语、印尼语等,其中泰语、越南语开设院校最多。虽然广西各大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東盟热”,而校园广播作为校园中重要的校园媒体之一,肩负着传播校园文化的重任,应响应广大学生对东盟语种学习的热情,开设东盟语种校园广播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
一、广西高校东盟语种校园广播发展现状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广西并没有高校开设有东盟语种校园广播。如广西民族大学此类外语专业较强的高校也表示东盟语种校园广播开展十分困难,因此学校并没有开展,而广西外国语学院则曾经开展过短期的东盟语种广播,但由于难度十分大而不了了之,此外其他高校则以汉语播报为主,少数高校以英语播报为辅,可见广西高校的东盟语种广播未普及。
二、广西高校东盟语种校园广播发展存在的困难
(一)校园广播本身管理体制缺失、播音设备落后、广播内容无法吸引观众
首先,多数高校并不关注校园广播发展,播音设备落后,故障频出,多数广播站从播音人员筛选、到内容筛选、内容播报都由学生一手操办,缺乏指导老师专业指导;其次,广播站内缺乏严谨的管理体系,任务安排随意,审批环节缺失,播报中也经常出现明显错误;此外,我们调查发现没有一所高校广播站会对师生听众收集反馈信息,可见广播制作过程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目前广西高校的校园广播多以中午播报午间新闻,傍晚播报音乐类、小文章、采访类休闲节目形式居多。但内容欠缺新意,内容有迟疑性、散落性,播报的内容较随意、内容设计受传统观念及上级影响,并且关注点只放在学生身上,忽视了其他层次的听众,听众的参与率较低。以广西外国语學院为例,约77.8%听众表示只是知道有校园广播,但对其内容并不感兴趣,也不会认真听,只有约19.5%听众表示愿意去关注广播内容。
(二)“播音+外语“双技能人员筛选困难、广播平台创新缺乏动力
首先,从客观上看,无论是大外语,还是小语种,毕竟都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外语水平有限,对外语有较好掌握的同时又具有播音技巧的在校学生更是难寻,这是导致东盟语种校园广播无法开展,甚至是不曾想过的主要原因;其次,从主观上看,面试官多数也为学业未精的学生,同时实时播音十分考验播音人员外语水平及播音技巧双重水准,基于本身对两种技能的水平有限,对人员技能水平的筛选也很难立出衡量标准。
在网络时代下,很多高校会选择开设网络校园广播,如公众号。多数的广播站会选择重新为公众号信息推送做内容,并在推送中加入部分外语音频推送,但无形中加重了广播人员的负担,综合上述所说广播制作过程的主观性,公众号的推送内容及质量就更显得可圈可点之处多;其次,关注人数和阅读量也较低,普及范围较小。而相对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师生听众更愿意关注其他新兴网络媒体,其内容也比广播站的推送内容更有吸引力,对东盟语种板块的制作也更为精致。此外,几乎没有高校会对本校校园广播或新兴网络广播平台做宣传,很多师生并不知道此网络平台的存在,数万人的高校,其广播站公众号关注量也只在几百人。可见广播平台的创新仍缺乏指导、动力及资金,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几乎无可参考案例,缺少前车之鉴
就广西而已,只有广西外国语学院曾开展过东盟语种校园广播,但时间短暂,只是属于试验式的播报,了解的人也不多,除此外并未发现广西其他高校有开展过东盟语种广播,广西民族大学这类标东盟语种专业领头羊高校也仅有英语广播,而其他高校如广西大学则基本都以汉语播报为主。高校间缺少交流,即使有意想开展,也少有可吸取经验的高校。
三、广西高校如何提高东盟语种校园广播水平
(一)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重视以校园广播为途径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传播,关注校园广播发展。首先加大仪器设备投入,目前很多高校的广播设备还比较落后,学校实时更新仪器设备也是充分体现校园广播媒介和文化属性的表现,发展东盟语种校园广播,就更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并且设置专业老师对广播站的发展进行指导。再者,加大宣传力度,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师生听众对校园东盟语种广播的关注程度,在多所高校都先后开设东盟语种专业的情形下,利用校园广播文化传媒这一特征,也可调动校园东盟语种学习氛围,顺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把握广西与东盟合作发展新机。
(二)完善管理体制,打造校园广播水平
首先,广播站自身需要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站内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避免“混日子”、“混学分”行为,责任落实到个人,严谨人员筛选制度,并要加强稿件审批环节和播报练习环节。校园广播是播音主持一个特殊的板块,所以广播站可在指导老师专业指导下定期展开与日常课程不同的专项训练,如针对校园广播的专项技能训练、东盟语种口语、发音训练,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等到更大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广播站人员对传播校园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从内容上看,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吻合师生当前关注及感兴趣的事物,切实让各师生听众感受到校园广播的实用性,播报难度要与所播报语种的普及程度及播报内容的难易程度成正比,可选择实用性较强的异国风情介绍、旅游推介、简易教学、东盟地区最新合作动态的新闻等。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配合“东盟热”,内容方面可多设置与其相关的板块,利用东盟区位优势打造出属于本高校的校园文化,此为打造品牌特色。而在播音人员并非拥有高水准外语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和专业老师、外教共同完成稿件编纂,在播报时可采用录播形式,就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发音不准确、卡顿现象。在音频中加入开篇、热门背景音乐,为栏目做精美包装,吸引听众注意力。
最后,如《新唐书·魏征传》中所说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广播站需建立良好的反馈制度,如定期做校内听众意愿调查,收集各专业领域听众对节目形式内容的建议,也可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公众号、微博等渠道收集反馈,并分析数据,适时调整,做听众最满意的广播。各高校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借助外力,积极吸收外校可鉴之处,强化自身实力。
(三)迎合网络发展新趋势,提升网络广播硬实力
在网络媒体大冲击下,校园广播也可顺应时代潮流,添加平台公众号、官方微博等网络平台,定时向听众推送有营养的内容,结合前篇说到广播可采取录播形式,东盟语种教学类的内容则更需要能够重复播放这一性质,如果语言教学类板块放在网络广播中,广播内容能得到提升,听众能够听说读写并用,更能体会到东盟语种广播的实用性,能够真正学习到知识,最大程度地提高校园东盟语种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岳淼、宋诗睿.高校校园广播发展前景的传受视角探析――以厦门大学广播为例[J].东南传播.2012(2).
[2]李德龙. 高校校园广播发展的空间制约与创新走向[J].长江大学学报.2007(3).
[3]姿雷、王业兵.校园广播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6(2).
[4]熊艳.高校校园广播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3(2).
作者简介:布巧玲(1996-),女,广西外国语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14级泰语专业学生。
李艳焱(1984—),女,讲师,广西外国语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执行院长。
基金项目:2016年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东盟语种专业与播音主持专业共建东盟语种校园广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1383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