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主义与东亚安全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1997年底,包括东盟各国以及中、日、韩在内的首届东亚非正式首脑会晤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这是东亚区域化进程中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冷战的结束给东亚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之一就是区域化进程的启动,毫无疑问,它将是改变东亚区域格局和区域面貌的历史性动力。推动区域化进程在东亚的进一步演进,一要靠经济合作,二要靠安全合作。目前,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为代表的整个亚太区经济合作进程
其他文献
<正> 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首先是维持一个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这是邓小平对外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邓小平关于稳定周边的思想进行一些分析,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邓小平关于稳定周边的论述很多,本文主要就如下几个层次进行分析:
<正>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1996年7月在原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研究所和相关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成立,是我国国际问题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其宗旨是为我国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熟练外语水平、广泛国际知识,具有公关能力的国际问题研究、教学和涉外部门的专门人才,并担负充实完善中
<正> 1998年1月5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顾问委员会召开本年度第一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联部副部长蔡武,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杨成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詹世亮,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潘振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王辑思.《光明日报》国际部主任穆方顺,我院院长梁守德.副院长潘国华、方连庆,以及我院有关领导。
<正> 新时期中国的国际战略是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确立的顺应冷战后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新的国际战略。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当今中国国际战略的主要的制定者,因此在研究中国国际战略核心内容是和平与发展问题上,依据邓小平同志的国际战略思想和主要观点展开论
<正> 战后,以新技术革命为主要动力的全球化进程,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关系的发展。多边外交作为一国参与世界事务的主要方式,已引起各国领导人的重视和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的注意。本文所要研究的是中国多边外交行为的特点。在此,首先明确一下本文使用的“多边外交”的概念。简单地说,多边外交是指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组成的体系进行的外交活动。它可以在政府间的层次
<正> 1997年连任总统后的叶利钦重抖精神,奋力开拓,以执政以来少有的魄力,对国内进行全面整顿,结果使“和谐与和解年”得以实现,经济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也应看到,俄国内形势的好转仍存在着脆弱的一面,不容过分乐观。
<正> 1997年10月13日,美国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代表团到我院进行了学术交流活动。该团由丹佛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汤姆·法瑞尔(Tom Farer)教授任团长,成员包括知名学者乔纳森·艾德尔曼(Jonathan Adelman)教授,前美国驻德国文化参赞阿古塔·库珀曼(Agota Kuperman)女士,高级律师朱蒂思·罗伯茨(Judith Roberts)女士。法瑞尔教授和艾德尔曼教授分别以《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和《中美双边关系走向》为题,向我院研究生发表了演讲,并回答了同学们
<正>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一度奉行“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政策。但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俄罗斯的政策目标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排挤、削弱俄罗斯的力量,以阻止在欧亚大陆再出现一个大国。所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趋同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的完全一致。于是,俄罗斯开始调整对外政策,1993年2月制定出《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
<正> 苏联崩溃后,作为美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消失了。美国在冷战时期所制定和推行的专门对付苏联的战略和策略自然要进行调整和改变。美国认为现在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包括核武器、化学武器、生物武器以及弹道导弹)在发展中国家的扩散。美国必须根据新的安全环境制
<正> 从1989年11月9日前民主德国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东西德边界到它1990年10月3日根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联邦德国)“基本法”第23条加入联邦德国,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二战以后分裂并相互敌对四十多年的两个德国完成了统一,其进程之快捷和顺利在历史上前所未有。两个德国在实现国家的和法律上的统一以后,正面临着“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