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测度句:询问与反诘的中间阶段

来源 :现代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yulo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具有疑问功能的“有没有”问句从表层来看属形式单一的正反问句,但是其自身的疑问功能具有复杂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根据发话人已知信息的多少或疑惑程度的不同,将“有没有”疑问句分为三种句式:询问句、测度句、反诘句。通过分析发现,“有没有”测度句既有询问的功能,即发话人有疑惑需要听话人给予解答;也有反诘的功能,即发话人实施请求或指令的祈使性行为。但表达测度语气的“有没有”问句则不同于询问与反诘问句,主要是外部形式和内部功能的不同,表现为搭配成分的不同、语义所指的不同、回答方式的不同等。
  关键词:“有没有” 测度 询问 反诘
  一、引言
  “有没有”问句在汉语普通话中属于实义动词的正反重叠问句,在不同的句法环境中,还有其特殊的功能。吕叔湘(1942)把疑问句分为三类:一是询问句:疑而且问;二是反诘句:不疑而故问,有疑问之形而无疑问之实;三是测度句,传疑而不发问,介于疑信之间。并将“有没有”和其后的短语形成的疑问句称为反复问句,也可称正反问句。[1]邵敬敏(2013)提出,疑而询问,是疑问句;无疑而问是反问句;疑而不问,是猜测句。认为,肯定的反面是否定,那么在这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应该是疑惑。[2]虽然两位学者关于问句所定义的名称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三类句式都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区别是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所以从语法角度来看,都可以当作是疑问句。
  按照吕叔湘先生的提法,“有没有”疑问句从功能类型来看可分为三类,这三种问句类型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王森等(2006)在讨论“有没有+VP”格式分布时,列举了表示询问、猜度和祈使的三类情况,但其中没有指明其间的过渡关系。[3]董秀芳(2004)将“有没有”疑问句分为两类来处理,一类是表疑问的正反重叠形式;另一类是作为助动词,用法与前者在功能、语用环境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并提到两者之间的过渡环节。[4]以上研究表明,“有没有”问句形式多样,其中有些类型仅表疑问,但也有些类型的询问功能已经弱化,能够充当任测度句或反诘句,既能表疑问,也能表肯定或否定。并且,由于发话人疑惑程度的不同,疑问句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那么真性问和假性问之间肯定存有似真似假的过渡情状,“有没有”问句理应如此。
  本文通过对近现代语料的考察发现,“有没有”问句的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的用法之间存在渐变性。例如:
  (1)你看这件事有没有风险?(茅盾《子夜》)
  (2)“胡闹,现在还有没有王法?!”白度义愤填膺。(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例(1)是有疑而问,以是否有风险作为疑问点,需要对方告知,属典型的疑问句;例(2)是无疑而问,没有疑问点,不需要对方回答,用疑问的方式或语气表达出来,属反诘句或反问句。邵敬敏(2013)提到,有疑而问是真性问,无疑而问是假性问,真问和假问的区别在于发问人的意图是否明确或真实,而且反问句/反诘句的实质是表示言者主观上强烈的否定语气。[2]除此之外,还存在一类“有没有”问句处于这两者之间,既非真性问,也非假性问,具有猜测性、主观倾向性或祈使性等特征,而询问功能已经弱化,以主观性和期望性为主。如:
  (3)我们帮他把最讨人厌的女人赶走,而他的回报竟然是要赶我们走,你说有没有天理?(于晴《红苹果之恋》)
  在例(3)中,说话者在话语中的预设,说明其对于问题的提出已经有了否定的倾向,但又有不完全确定的心理因素,话语有询问的功能,但主要体现的是猜测和期许的功能,希望听者给予证实。本文将这种问句称为测度句。据语料考察推断,“有没有”测度句应该是处于询问句到反诘句之间的一类疑问句,属于过渡阶段的一种情状。
  二、“有没有”询问句到反诘句之间的过渡带
  “有没有”问句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说话者语用动机的不同,其疑惑程度会有所区别。
  如果说话者的发话目的是寻求帮助,希望听者给予解答,并且当“有没有”作为实义动词的正反重叠形式时,就是一问一答的询问句,可归属为疑问句中的是非问句。在话语互动过程中,主要目的是询问事件的“有”或“没有”。例如:
  (4)你看这件事有没有风险?(茅盾《子夜》)
  对于例(4)的回答只能是“有”“没有”或“不知道”,一般情况下不会存在其他的答复方式。
  如果说话者的发问不是为了寻求解答,而是出于情感表达的需求,就有可能是反问句。与“有没有”疑问句不同的是,反问句并非是“真问”,而是“假问”,其中包含了确定性的“质问”因素,表达一种强调的口气。
  (5)这些人到底有沒有自己的事?!怎么就像专为谁为别人才活着似的。(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从例(5)后一句的叙述中可以明确的是,发话人已明确“这些人”是做什么的,完全不需要任何解答,正如邵敬敏(2013)所指出的,反问句的实质是表示否定。[2]例(5)中的问句表示警醒或提示听话人,有提升表达效果的功能,便于使听话人理解并接纳意见。
  从形式上看,“有没有”询问句与反诘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询问句的交际目的是提问,只需要听话人按照发话人的意图来回答“有”“没有”或其他答复,如例(4)所示;而反诘句的交际目的则完全没有任何疑问的意思,所以听话人没有必要回答“有”或“没有”,只要根据发话人的意图进行思想上的改变或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可,如例(6)、例(7)所示。
  (6)孟良臣挺身而出“住手!光天化日你敢行凶杀人还有没有王法了?”
  屠夫放下手中尖刀:“什么行凶杀人,是这小子从我肉铺里偷了钱。”(电视剧《大宋提刑官》)
  (7)刘冰说:“我想问问你,如果再审能推翻原判决,现在对乐圣公司还有没有意义?”
  于志伟一怔,立刻警觉起来,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电视剧《天道》)   其次,“有没有”在询问句中往往靠近疑问点,充当一般的询问词,“有”义为存有或拥有,如例(4);反诘句中的“有没有”一般情况下要受副词修饰,如例(5)、例(6)的“到底”和“还”。
  从功能上看,“有没有”询问句与反诘句位于有疑和无疑的两端,前者的疑问程度可量化为1,后者的疑问程度量化为0;与之相应,前者的已知信息为0,后者的已知信息为1。“有没有”测度句则位于0~1之间。本文将“有没有”测度句处理为以上两种形式的中间状态。
  在使用“有没有”测度句时,说话人并不完全知道问题的答案,但也不需要寻求“有”或“没有”的确切答复,而是用试探性的语气,来尝试或猜度对方的回应,听话人在这种语用环境中往往给予字面义之外的答复或反应。例如:
  (8)你有没有觉得我和一般人不一样?(王朔《痴人》)
  (9)当你的丈夫出现在一个房间门口时,你有没有感到意外,不解或是一下子搞糊涂了?(王朔《人莫予毒》)
  例(8)、例(9)中的说话人在用“有没有”测度句发问时,尽管有疑惑,但是发话人已经对听话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有所猜测,并且可以预知听话人会做出某些答复,此时的“有没有”往往作助动词,失去了实际的意义。一般情况下,正反问句不使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如果把“有没有”去掉,在句末加上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吗”,可改为一般的“询问句”。
  吕叔湘先生(1942)将测度语气的句子分为两种,一种是需要对方给予证实,另外一种是不需要对方回答。[1]“有没有”测度句的另外一种形式是自问自答,疑惑程度相较于前者更低,只需言者陈述,不需听者回答,类似于设问句,但又不同于设问句。原因为:一是设问句自我发问和回答的语气较为简单直接,而测度句的语气相对委婉;二是测度句的疑问点在“有没有”之后的动词上,而不是“有没有”本身,此处的“有没有”只存正反问句之形,实际反复问句的形式表现言者舒缓间接的语气。例如:
  (10)不知道有没有发现?古今中外许多令人怀念的革命者都是诗人。我想这是因为诗人一直在追求激情,当他发现写诗不如革命激情时,他就去革命了。(蒋勋《独孤六讲》)
  (11)格桑不无得意的道:“石堡城是天下第一坚城,大唐这些年一而再,再而三的攻打,打了数十年,有没有打下来?与其让将士无辜送命,还不如撤军修好的好。” 群臣听了这话,无不是面红耳赤,怒目而视。(殷杨《长安风云》)
  在例(10)、例(11)中,虽然言者用“有没有”问句发问,但疑惑程度已降至较低的阶段,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无意让听者回答。此时言者的已知信息已经足够,只是用测度性的口吻来引出下文,接着阐述自己的看法。这说明不需回答的测度句的疑惑程度较需要回答的测度句相比已降至最低,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有没有”反诘句的前阶段形式。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没有”问句的疑惑程度存在强、弱、无的区别,并且由强到无存在“过渡带”,即测度句位于其间。
  三、“有没有”测度句与询问句和反诘句的比较
  “有没有”测度句位于询问句和反诘句之间的“过渡带”,通过对询问句和反诘句的比较,可以探究“有没有”测度句自身的特点。
  (一)询问句与测度句
  由于“有没有”询问句属正反问句,对于发问人而言,有效的答复必须是“有”或“没有”,而不能用其他方式答复。例如:
  (12)A:那里有没有人?
  B:有/没有
  * 其他回答方式
  “有没有”测度句的回答不仅限于肯定的“有”或否定的“没有”,还可以用间接的方式作答。例如:
  (13)A:有没有勇气试一下?
  B:有/没有、好的、没问题……
  (二)测度句与反诘句
  “有没有”测度句与“有没有”反诘句的差别则比较多,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有没有”测度句一般情况下结构简单,问句的主语常被省略,仅留谓语部分,句子短小,祈使语气较弱。而“有没有”反诘句结构复杂,句子较长,有较强的祈使语气。“有没有”测度句与“有没有”反诘句的比较如表1所示:①
  第二,在“有没有”测度句中,“有没有”一般不受“还”“究竟”“到底”等副词修饰,而在“有没有”反诘句中却经常被“还”“究竟”“到底”等副词所修饰。例如:
  (14)他哪点对不住小刘?这是什么世道?还有没有清白忠厚的人?(老舍《鼓书艺人》)
  (15)国家到底有没有希望呢?这个疑问使他们顾不得再想警局的那一幕。(老舍《蜕》)
  (16)所以弄來弄去,我还是不知道究竟有没有军长?!(茅盾《子夜》)
  “还”“究竟”“到底”是语气副词,在反诘句中修饰动词“有没有”,可以用来突显言者强烈的主观诉求。例(14)、(15)、(16)都表达了强烈的疑问语气,无疑而问又答在其中,不仅能够摆明发话人的态度,还能引起受话人的深思。测度句则是通过试探性的口吻,对似曾明了的情状设置悬念。由于发话人自身不能完全确定问题的答案,并且存在被否定的可能性,因此言者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测度句中言者就会使用复杂的语言形式,而在反问句中由于发话人对于答案已完全确定,所以无需额外的语言形式。例如:
  (17)有一些学术环节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有没有可能,把这种探讨变成书院教学的一种内容呢?(余秋雨《山居笔记》)
  上例中,作者用测度的疑问方式对似曾了然的提议做了进一步说明,既有见解也有疑问,针对“可能性”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便使读者产生共鸣。
  测度句前能否出现“还”“究竟”“到底”等副词修饰,统计如表2所示:
  第三,“有没有”在测度句中其后所接的成分几乎都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而反诘句中的“有没有”大多后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有没有”在测度句和反诘句中搭配情况如下表3所示:   “有没有”在测度句中后接动词性成分时,“有没有”只能充当助动词,无论是需要对方回答的猜测性询问,还是自我设置悬念并回答的设问,都说明发话人在提出问题时,对于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十分的明确,需要对方或自己继续说明或阐释。“有没有”在反问句中后接名词性成分,而且名词性成分往往就是言者所要评价的对象,先有主观判断然后再发问,说明发话人对于答案有很高的确信度。
  四、“有没有”测度句的功能
  “有没有”测度句介于有疑的询问句和无疑的反诘句之间,兼具两种问句的问询功能和祈使功能,还具备自身所拥有的猜测功能。
  (一)测度句的疑问功能
  “有没有”测度句属于疑问句的一种,疑问句有问有答,测度句也有此功能,要求听话人进行回答。例如:
  (18)我最后一次问他:“有没有决心把我留下来?”他头一低,对我说:“祝你旅途愉快。”说完起身要走。我顿时尖叫了起来,又哭又叫地扑过去打他。(《读者》合订本)
  (19)螺蛳太太仍旧不作承诺,“不晓得三小姐有没有兴致去走一趟?”她自语似地说。“不必了。”胡太太说。(胡雪岩《红顶商人》)
  例(18),说话者对听者是否外出存有疑问,所以发问,但听者的回应却让说话者出乎意料。例(19),说话者也是用测度的方式提出问题,而后听者给予回复。
  (二)测度句的猜测功能
  “有没有”问句的猜测功能是“有没有”测度句所特有的功能。言者在发问时,对于答案已初见端倪,以猜测的方式来发问。例如:
  (20)“你们有没有回家的感觉?”AA在雪中举起双手转着圈说。“嗯,我正想这么说呢。”程心深有同感地点点头。(刘慈欣《三体》)
  (21)幼稚园的老师对小朋友说:“你们有没有看到右边那只海狮脖子上有一个圈?”(《林清玄散文》)
  (22)鲁豫:这个时候两个人有没有好感?(电视访谈《鲁豫有约》)
  (23)周恩来说:“你们三个月前写的报告,现在有没有过时?”让他们再次修改。(《百姓故事》,转引自董秀芳2004:6)
  表猜度的“有没有”疑问句有以下特点:第一,其中的“有没有”类似偏义复合词,虽是“有+没有”两义并列,但表义重心前移,“有”义得到突出,而后一义“没有”则消失弱化,即“有没有”整个短语不再表示正反疑问,实际表达的是一种猜测性的推断或评价,类似的问句可用“有/是(+……吧)”替换(王森、王毅、姜丽[3],2006)。第二,“有没有”后的“VP”或“NP”成分都是心理性的,如例(20)的“回家的感觉”“看到”“好感”。第三,句子表达的是说话人猜测性的言语行为,由于已有自己的观点,一般希望得到听话人的肯定答复或较为肯定时不需要对方回答,如例(23)。
  测度句的猜测功能是疑问功能的延伸,其疑惑程度在进一步降低。
  (三)测度句的祈使功能
  虽然“有没有”测度句有答语,但是其“有”或“没有”的直接回答可以被省略掉,只需要按指令行事即可。原因是“有没有”测度句具有祈使功能,与反问句一样需要听者做出反馈。例如:
  (24)“张华峰!你看见没有?我们面前有没有敌人?”张华峰想了一想,又抬头望望天空,疑问道:“是山吗?”(吴强《红日》)
  在例(24)中,没有出现类似于“有敌人”或“没有敌人”的直接回答,而是直接做出相应的行动。由此可以看出,言语的答复并不是必须的,而相应的行为是必不可少,不可省略的。
  由于“有没有”测度句有祈使功能,因而诸如此类的问句都能转换为祈使句。例如:
  (25)您有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电视剧《家有儿女》)
  ——您该考虑孩子的感受!
  1.祈使功能测度句的主语人称
  朱德熙(1982)提出,祈使句的主语只能是“你、你们、您、咱们、我们(包括式)”,不能是第一人称代词“我”和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如果把祈使句的主语换成“我、他、他们”,原来的祈使句就会改变性质转换为陈述句[5]。既然测度句有祈使句的功能,那么其主语的人称是否和祈使句一样?例如:
  (26)吴秀英说:“你看咱们有没有法子闹回来?”雷石柱不由得心里亮了一下……(马峰《吕梁英雄传》)
  (27)天培看一看腕表,他问:“妈,你有没有兴趣和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岑凯伦《合家欢》)
  通过考察发现,所有具有祈使功能询问句的主语,只能是第二人称或第一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不能是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询问句主语的人称特点与祈使句保持一致。
  此外,当主语是第一人称复数,祈使行为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如例(26);当主语是第二人称,祈使行为仅指向听话人,如例(27)。
  2.祈使功能测度句的话语所指时间
  表完全疑问的“有没有”问句,所传递的话语信息时间为现在时和完成时。例如:
  (28)方老太太道:“不知道孙家有没有钱?”遯翁笑道:“她父亲在报馆里做事,报馆里的人会敲竹杠,应当有钱罢,呵呵!”(钱钟书《围城》)
  (29)我不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有没有如愿以偿?(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
  从以上两例可以得知:例(28),发话人的疑惑是现实中存在的情况;例(29),发话人的疑惑是已经发生的事情。通过调查163例“有没有”疑问句发现,发话人提出的疑问信息所指的时间一般在说话行为之前或恒定的情状,是对于客观存在与否的疑惑。
  “有没有”测度句由于是祈使性的主观愿望,那么其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必须要在发话之后,只能表达对于将来远景的诉求,不可能涉及到现在和过去的事件。例如:
  (30)肖科平:“真羨慕你逍遥自在——你有没有什么特能干的人给我推荐一下?”(王朔《无人喝彩》)   (31)如心问:“黎先生还有没有其他嘱咐?”(亦舒《红尘》)
  (32)舜天啸:“哎小姐,下午有没有空我们出来见个面吧?”(赖声川《那一夜,我们说相声》)
  例(30)、(31)、(32)“有没有”问句的动作行为所指向的时间都是在说话之后,这与祈使句所要求的行为动作发生时间是一致的。袁毓林(1993)认为,典型的祈使句具备四个特征:主语为第二人称或第一人称复数,谓语主要由表示动作、行为的谓词性词语充当,动作行为在未来执行,听话人在场(李晓林 2013:6)。[6]“有没有”测度句的主语、谓语、动作行为等,都与祈使句的典型特征相符,由此可以说明“有没有”测度句具备了典型祈使句的特征。
  3.祈使功能测度句的动词特点
  据分析语料发现,询问句的祈使功能是借助助动词正反重叠和后接动词的形式来实现的。
  该测度句是借助“有没有”正反问重叠的形式来表示祈使语气的一种句式,是“有没有”正反疑问句的引申,来表达委婉的期许或提示,类似于“是不是、好不好、能不能”,看似有协商的意味,却明确地传达着言者的话语导向,是委婉的祈使。如例(30)、(31)、(32)所示,言者面对的听话人相对陌生,并且有求于对方,因此不能用命令的口吻,而要用正反义动词重叠的形式来表达祈使。
  “有没有”问句后接动词短语必须是肯定的,因为此时助动词“有没有”表达了全量范畴观,既包含“有”的肯定义素,又包含“没有”的否定义素。但“有没有”反问句的言者用意主要为否定。根据吕叔湘(1982)对于反问句的论述,“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问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问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2]由于“有没有”问句后不能存在否定词,所以言者的用意在于否定。例如:
  (33)等武文峰与樊忠伟走远,徐嘉延立即甩开何馨艳,一个耳光打过去:“你他妈有没有刷牙啊?口臭!”(杨银波《中国的主人》)
  “有没有”询问句后接肯定的动词短语形式,其表达的语用义必须为肯定用意,由于测度的语用动机为试探性询问、请求或指使,并带有不确定性,因此“有没有”所修饰的动词必须是肯定性的。例如:
  (34)黄药师:我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酒,我喝了之后发觉真的很有效,不知你有没有兴趣试试?(电影《东邪西毒》)
  “有没有”问句后面所接动词性质不同,其问句功能也会有所区别。心理类“VP”构成的“有没有VP”问句与非心理类动词“VP”构成的“有没有VP”问句不同。例如:
  (35)西门吹雪面有得意之色:“你有没有想到我会做糕饼店的老板?”(古龙《陆小凤传奇》)
  (36)鲁豫:你一个人在上海读书的时候有没有感觉过孤独?(电视访谈《鲁豫有约》)
  例(35)、(36)“有没有”后接心理类动词,是对听话人或第三方意愿或心理感知的询问,由于发话人对于他人心理层面的感受是无法预知的,因此提问的目的是探求信息,而不是请求或指使,问句没有祈使的功能,所以这类问句不是测度句。
  “有没有VP”问句中的“VP”用非心理类动词时,问句不是针对心理层面的想法发问,而是一种实施请求或指使的祈使性行为,具有祈使功能,这类问句是我们所探讨的测度句。例如:
  (37)有没有要说的?想说什么都行!提出自己看法的,发表声明的,都行!老陶还在启发着。(周大新《湖光山色》)
  (38)主持人:那看咱们现场的朋友有没有可以制造冲突的?有问题的朋友请举手,好!那位女士。(百家讲坛《大观园里的丫鬟们》)
  例(37)的“要”和例(38)的“可以”是能愿类助动词,表示说话者主观上对听者心理感受的推测与启发。郭昭君和尹美子(2008)提出“要”可以表达三类模态:义务、意愿和认识。例(37)的“要”属于意愿模态,指主语具有实施谓语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的愿望或企图。[7]渡边丽玲[8](1998)从语用的角度谈到,助动词“可以”表示言者对听者有推动劝告的作用,把它定义为话语平面上的可行性,还表达了说话人对听话者宣告,准许实现某种行为的动作。[8]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测度句既可以有询问句的真问功能和形式特点,又可以有反诘句的祈使功能和形式特点。由上述分析和界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测度句是介于询问句和反诘句中间的过渡环节
  五、结语
  上述分析可以证明“有没有”问句从真性问句(有疑而问)到假性问句(无疑而问)之间存在过渡阶段,“有没有”测度句则位于其间,能够把询问和反诘两种形式表达疑问语气的句子衔接起来。
  仅就“有没有”测度句内部的问句功能而言,也是存有差异的,有些测度句问询功能较强,更为接近询问句。例如:
  (39)总统,蒋院长在门口等候多时,您有没有时间去见一下他?
  由于上例中的听话人地位高于发话人,所以对于发话人的期待而言,能否实现去见蒋院长的可能性完全取决于总统的个人意愿。针对这种情况,发话人对于能与否的答复是未知的,疑惑性较强,问句的疑问程度相对更高。而有些测度句的祈使和指令功能较强,与反诘句更为接近。例如:
  (40)今天你在图书馆一直在玩手机!有没有完成老师今天刚布置的作业?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时间限定在同一天,前一句一直在玩手机说明没有做作业,而后一句的疑问则超出常理的范畴,说明发话人对于是否已经完成今天的作业没有任何疑惑,问句的疑问功能相对较弱,而祈使和指令功能较强。
  通过上两例分析,不仅简单地指出了“有没有”测度句内部还存在疑问程度的差别,而且揭示了这种过渡的经历是由询问句到反诘句的疑惑程度逐步弱化导致的。而祈使和指令功能逐步增强的过程,更进一步证明了“有没有”疑问句由疑问到反诘是渐变的,测度就是其间的过渡环节。因此,根据言语活動的动因和已知信息的多少,可以将“有没有”疑问句划分为询问句、测度句和反诘句三类,并且将“有没有”测度句断定为中间的过渡阶段。   本文检索了余华的作品《一个地主的死》《偶然事件》《活着》,王朔的作品(《空中小姐》《永失我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海面》《过把瘾就死》《橡皮人》《玩儿的就是心跳》《顽主》《一点儿正经没有》《痴人》)、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余秋雨的(《千年庭院》《山居笔记》),茅盾的《子夜》《蚀》《林家铺子》,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蜕》),赵树理的《三里湾》和钱钟书的《围城》中所有的“有没有”问句。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
  [2]邵敬敏.疑问句的结构类型与反问句的转化关系研究[J].汉语学习,2013,(2).
  [3]王森,王毅,姜丽.“有没有/有/没有+VP”句[J].中国语文,2006,(1).
  [4]董秀芳.现代汉语中的助动词“有没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
  [5]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7]郭昭君、尹美子.助动词“要”的模态多义性及其制约因素[J].漢语学习,2008,(4).
  [8]渡边利玲.助动词“能”与“会”的句法语义分析[A].第十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西宁:2007.
  Abstract:The question sectence of“Youmeiyou”has a single positive and negative question from the surface,but its own questioning funct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ity and phased.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speakers known or doubt the degree of doubt,the“Youmeiyou”asking sentence is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of sentence:asking sentence,speculation sentence,asked sentence.Through the analysis,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function of both“inquiry”and“measure of existence”.That is to say,the caller has the doubts and needs to answer the objections,and also has the reverse function,that is,the caller performs the request or instruction.However,the“Youmeiyou”question expressing the tone of measure is different from the interrogative question,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ternal form and the internal function,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mponents,the difference of the semantic meaning and the way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
  Key words:“Youmeiyou”;Speculate;Asking;Asked
其他文献
通常情况下,利用显微镜只能对检验物进行常温下的观察与测量,而不能对其在较高温度下进行观察和测量.将半导体电热膜技术与红外加热技术相结合,采用蒸镀法的镀膜技术,将载玻
摘 要:中日两国自古以来文化交流頻繁,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虽然都使用汉字,却又有微妙的差异。两国汉字词中,有不少由相同汉字构成但字序相反的词,国内语言学界将这类词称为“同素反序词”,而日本则称其为“镜像语”。本文拟对汉日同素反序词进行分类,对其词义进行对比分析,并阐述产生的原因,以便日语学习者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同素反序词。  关键词:汉语;日语;同素反序词;字序相反;对比分析  一、引言  日语词
由于现场电磁干扰的影响,采用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的谐波分析方法进行介损tanδ测量时,测量精度难以达到工程要求.本系统以Mallat快速算法为基础,利用小波分析的多分辩率
摘 要:音韵学家黄侃提出的“照二歸精、照三归端”这一论断,在学术上尚未有定论。本文尝试探讨湘黔交界处的一种特殊汉语方言(酸汤话)中的庄章组声母,为这一观点提供例证,并通过新老两派语音的对比,分析照二和照三的演变层次。  关键词:酸汤话 照母字 演变  酸汤话①是苗族同胞的一种汉语方言,主要使用区域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会同县。酸汤话是一种区别于西南官话
摘 要:转述动作信号是预示和理解转述内容的重要语境线索。以自然会话为语料,从句法和语义角度对转述动作信号进行分类,并对比儿童和成人两个人群的使用特征。研究表明:儿童和成人使用最多的信号是中性转述动词“说”,且占比均高于81%,儿童使用的信号类型在涵盖范围上与成人接近;成人对信号的使用频率总体上显著高于儿童。上述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儿童使用转述动作信号的能力已经接近于成人,但就整体而言,儿童在使
百年建筑、安全第一.本文从建筑设计、建筑招投标、建筑施工和建筑使用四个阶段的全过程安全管理进行了阐述.意在阐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既要重视对施工作业人的安全管理,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