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作为基础设施的公路的数量及种类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过去的公路建设多是粗放型的,且形式单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人们对现代公路的要求不仅仅只限于路的通畅上,而且还要求有视觉的美感,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的要求。绿色植被作为公路必备的装饰物,对它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本文主要对公路景观的规划设计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公路工程;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公路景观设计,是指公路线形及其构造物应有美观的造型,与周围环境充分协调,从而构成优美的自然画面。然而任何一条公路的修建,从选线、勘测设计、土石方开采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难免对沿线自然和人文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以最小影响,达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使各种景观和公路工程结构物达到有限的协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与此同时,在公路修建的全过程中,应把建立新的公路交通景观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
一、公路景观设计概念与意义
公路景观设计和一般的观赏景观设计不同,它是一种要满足于运输行驶功能和观赏游憩功能于一体的景观构成,公路景观即包括大自然的景观,也包括当地的人文景观。其中,自然景观包括沿线自然山水,植被地貌,水体天象。人文景观包括沿线的构筑物和交通设施。公路景观应既有体现当地自然景观的美感,又包含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地域风俗。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硕果累累,特别是干线公路得到长足发展,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公路遍布中华大地。截止2011年底,我国公路已通车里程约达8.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位。公路在我国已不是新鲜事物,然而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是公路的基本功能要求,即道路线型的“平、直、缓”以达到“短距离、度、大流量”的目的,而忽视了其环保效应和景观效应。公路的兴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并影响天然的植被、地形、水系等,特别是在公路营运期间车辆排放的尾气、扬尘、废水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这一点已逐步被主管部门、建设部门和设计单位意识到,为此建立了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开展环保设计,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使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公路绿色植被景观与规划原则
1、安全优先原则
公路是车辆运行的主要通道,它的根本要求是保障车辆安全快速行驶,因此在公路上的植被景观规划必须要以安全为首要原则,总体规划一定要符合国家关于道路绿化的安全标准。这个安全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绿化要能防止水土流失,稳定路基,保证公路基础设施的安全,因为植物景观和公路基础设施是相互依托的,他们都是公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绿化一定要空间合理,决不能阻碍司机的视线,也不能掩盖所及视域内的路况的变化,绿化设计一定要遵守驾驶员视线通常原则,不能栽种较浓密的的乔灌木,同时可以在出入口栽种孤植树种,作为特殊标志。(3)基本照明的路灯设施要准备完善,保障夜间行车的安全,根据视线高低、区位的不同来决定景观的照明设计。
2、整体性原则
每一条公路的绿色植被规划都是结合当地的环境和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的,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把整條公路的植被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绿色综合体。公路作为一个城市文明度的窗口之一,它的绿化就显的尤为重要,其生态功能也是非常显著的。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公路植被景观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就一定要秉承整体性的原则,使公路景观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符合城市的长远规划。同时,公路植被景观作为公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与公路的沿途其他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相协调,使它们之间形成和谐一致的景观风格。
3、生态性原则
依托地形而建设、结合自然而设计是现代生态公路设计的根本要求,在生活空间整体呈现下滑趋势的情况下,公路的生态保护要求就显的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人心所向。在公路植被的选择上,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选择与周边生物相适应的植物,不要去破坏原有的生物链,打造稳定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同时,由于公路汽车流量大,污染也随之很大,因此在设计方案时,我们应该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并且以成活的植被物种,降低后期管理的价值,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4、景观个性原则
形式单一、景观简单是我们现在公路建设中存在的弊端之一,作为现代公路的设计我们必须要打破这种形式简单划一的公路模式,建造个性特色的城市公路。因为公路是城市的整体形象的展示。它的受众范围不仅包括本地的大多数居民,而且还包括外来的城市游客,受体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因此要想给人们在短时间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就必须因地制宜,建造独具特色的植被景观,打造个性区域景观。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我们就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和特色景观构造视觉景观,给人们塑造美好的景观印象,抓住人们的视觉,让人们在短短的时刻内就能享受到美的感觉。
三、公路的景观元素
1、山体
山体类似于城市中的建筑,是空间的垂直界面,对分隔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发挥着重要作用。公路两侧没有山体,其空间层次单一而缺少变化,容易使人困乏。同时山体作为景观元素又优于生硬的城市建筑,其自然和谐、优美酣畅的曲线加上山体上的奇峰异石、绿树葱茏,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是在城市当中享受不到的大自然的美。
2、水系
水系和山体一样,既是大地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公路的景观元素。水系或曲折或开张,富有动感。有的公路跨过水系,形成水系和公路的节点,把人的视线切换到另一景观空间。公路沿线山水交融,湖光山色,婉若一幅美丽的图画。
3、绿化
绿化是大地的肌肤,绿色是大地景观的主色调,在公路景观空间中,绿化景观包含行车道中间的隔离带、两侧的绿化带和相邻大地空间上的森林植被、农作物等三个层次。特别是隔离带和两侧的绿化带,经过有规律的种植、养护,成为重要的人工景观元素。
4、桥涵
桥涵是公路两侧居民及动物的生命通道,是公路空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桥涵在满足流通功能要求的同时,应结合结构技术和地方文化特色,加强造型设计和色彩设计,使其成为公路景观元素。
5、边坡
公路在建设过程中,难免开山填土,形成了山体的边坡和路基的边坡。为了避免山体滑坡和路基崩塌,需将边坡上裸露的岩石和土壤进行加固。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诞生及边坡的垂直高度不同,边坡的加固方法有多种多样,常见方法有块料护岸、轮胎固土、混凝土浆锚喷等,不同的加固方法其构造形式也不相同。边坡是公路空间的垂直界面,是人们的视线不可回避的地方,也是形成该道路印象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不管是那一种形式,在满足加固要求的同时,应将其进行景观化设计,使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6、防护及引导设施
该元素位于廊道空间的第一空间层次内,离司乘人员最近,重复频率最高。主要有高速公路两侧的防撞栏、隔离墩、隔音屏、里程牌、安全指示牌、安全线、反光板(器)等,其有规律的重复、特有的形状和色彩构成了公路特有的景观,使人从中得到了快速、高效的体验。
四、公路的景观设计
1、公路景观规划设计
(1)借景
高速公路线形设计时,在满足“平、直、缓”的同时,应避开风景名胜区和其它历史古迹,以保护现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同时合理借用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其引入到公路景观空间中来,或将公路的节点延伸到景区当中,将道路红线以外的山体和农田纳入整体规划,将其借入到道路景观中来。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经济林带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使其两侧形成了一幅绵延的画卷。
(2)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
公路线形选定后,根据两侧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条件和服务区设置要求(一般50km设置一个)合理地设计景观节点,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其景观序列形式为起景(入口)——廊道——节点(服务区、小型互通)——廊道——高潮(大型互通或风景名胜区)——廊道——结局(出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各个节点形似镶嵌在景观廊道上的珍珠,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公路景观形态设计
(1)沿路带状景观
廊道空间上人们是在快速移动中感受物体,瞬间一逝而过,根据人的视觉感受活动特征,只有这种物体不断重复,才能给人产生印象。因此,廊道空间景观通过其景观元素(绿化、防护栏、反光器等)有规律的重复形成带状景观形态,产生较强的封闭性和导向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韵律感。
(2)节点景观斑块
互通节点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最大、立地条件最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其景观形态为斑块。骨架部分由直线和流线道路围合而成,直线是交叉干道的主线形,一般位于立交的底部,流线是2条或多条分流路线的连接道路,具有与其它干道相适应的立体特点。此处车速减缓,相对廊道来说感受时间增长,且可以居高临下,其景观构图可以草坪、小灌木、大灌木等元素为主,其图案有完全模纹式、模纹式和自然式的结合式、自然式等,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3)景观元素形态设计
公路路面的引导、隔离、防护设施具有较强的安全性要求,其形态、尺寸有严格的控制标准,而两侧的雕塑、壁画、浮雕等有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壁画一般附着在两侧的边坡上,并且提供快速前进的乘客观赏,其图案应用夸张的手法,扩大尺度并沿前进方向伸展。雕塑一般设置在节点空间,不可能象其它元素不断重复,要使其能给司乘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必须有较大的体量,其高度在15-20m之间,并用抽象的体块进行构图,不宜精雕细琢。
3、公路景观色彩设计
公路景观不同于城市景观,其组成要素和界面以自然因素为主,人工因素为辅,是大地景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了路面的黑色外,其它色调以绿色为主,如路面上的里程牌、指示牌、防护栏等均为绿色,与大自然色彩统一协调。但为了丰富道路景观,消除司乘人员的疲劳,可以点缀其它色彩。如服务区建筑、雕塑敷上红色后,“万绿丛中一点红”,活跃了景观气氛。横跨路面的桥涵也可以敷上与绿色协调的冷色调,如蛋清色、浅灰色等。边坡上的壁画因为色块面积大更是满目画卷、洋洋大观,给司乘人员带来视觉享受,提升道路形象。
4、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1)兩侧绿化带景观设计
两侧带状绿化是建设绿色通道工程的主体,是景观环境再造、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基本措施,其绿化配置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而且关系到公路的建筑美和景观美能否充分展现。这部分绿化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一道壮观的绿色风景线,其宽度根据两侧的地物、地貌确定,一般10~15m为宜。同时,绿化设计要根据公路的线型特征以及高速公路的特点,营造出一种韵律感,植物配置应以行列式为主、大块面组合,树种根据土壤、气候等特征和树种的人文寓意来选定,一般以常绿为主,如杜英、樟树、竹林、茶树等,且为了视线通透,分枝节点在6m左右。树林下面可以种植一些地被植物或花灌木等,丰富绿化带的景观层次。
(2)中央绿化景观设计
中央隔离带绿化除了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景观。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耐修剪的树种,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一般选择刺柏,其高度1.6m为宜,单行株距2.0m,刺柏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同时通过花灌木的不同花期、花色以及叶色变化,减少刺柏的单调感,丰富隔离带的景观。
(3)互通区绿化景观设计
互通立交区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如前所述,其空间由道匝立体交叉围合而成,绿化设计必须满足行车功能的需要和视觉要求,构图分规则式和自由式2种。面积相对较小的空间采用规则式构图,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地方文化特色,选择不同的模纹式图案,其构图以地被植物为背景,用颜色各异的低矮的灌木搭配种植。面积较大的空间可采用自由式构图,类似于传统园林,乔木、灌木搭配,但其种植密度需满足通视要求。道匝边坡可种植草坪并辅以少量的小灌木,既可以护坡又可以观景。
结束语
公路的兴建不仅要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而且应该带来精神文明,使其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和精神风貌的长廊。因此,公路结合原始的大地景观进行景观设计,营造良好的视觉形象,使乘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受,带来一种审美愉悦,使其成为大地上的一条绿色长龙。
参考文献
[1]渠志勇.园林微地形植物造景应用初探[J].同煤科技,2010.
[2]许贺超.高速公路出入口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3]邓卫东,宁琳.公路景观设计的作用与地位[J].公路交通技术,2010.
关键词:公路工程;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公路景观设计,是指公路线形及其构造物应有美观的造型,与周围环境充分协调,从而构成优美的自然画面。然而任何一条公路的修建,从选线、勘测设计、土石方开采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难免对沿线自然和人文景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以最小影响,达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使各种景观和公路工程结构物达到有限的协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与此同时,在公路修建的全过程中,应把建立新的公路交通景观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
一、公路景观设计概念与意义
公路景观设计和一般的观赏景观设计不同,它是一种要满足于运输行驶功能和观赏游憩功能于一体的景观构成,公路景观即包括大自然的景观,也包括当地的人文景观。其中,自然景观包括沿线自然山水,植被地貌,水体天象。人文景观包括沿线的构筑物和交通设施。公路景观应既有体现当地自然景观的美感,又包含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地域风俗。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突飞猛进,硕果累累,特别是干线公路得到长足发展,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公路遍布中华大地。截止2011年底,我国公路已通车里程约达8.5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位。公路在我国已不是新鲜事物,然而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是公路的基本功能要求,即道路线型的“平、直、缓”以达到“短距离、度、大流量”的目的,而忽视了其环保效应和景观效应。公路的兴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并影响天然的植被、地形、水系等,特别是在公路营运期间车辆排放的尾气、扬尘、废水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不利影响,这一点已逐步被主管部门、建设部门和设计单位意识到,为此建立了公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开展环保设计,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使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公路绿色植被景观与规划原则
1、安全优先原则
公路是车辆运行的主要通道,它的根本要求是保障车辆安全快速行驶,因此在公路上的植被景观规划必须要以安全为首要原则,总体规划一定要符合国家关于道路绿化的安全标准。这个安全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绿化要能防止水土流失,稳定路基,保证公路基础设施的安全,因为植物景观和公路基础设施是相互依托的,他们都是公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绿化一定要空间合理,决不能阻碍司机的视线,也不能掩盖所及视域内的路况的变化,绿化设计一定要遵守驾驶员视线通常原则,不能栽种较浓密的的乔灌木,同时可以在出入口栽种孤植树种,作为特殊标志。(3)基本照明的路灯设施要准备完善,保障夜间行车的安全,根据视线高低、区位的不同来决定景观的照明设计。
2、整体性原则
每一条公路的绿色植被规划都是结合当地的环境和自身的特点来设计的,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把整條公路的植被相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绿色综合体。公路作为一个城市文明度的窗口之一,它的绿化就显的尤为重要,其生态功能也是非常显著的。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公路植被景观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就一定要秉承整体性的原则,使公路景观符合城市的总体规划、符合城市的长远规划。同时,公路植被景观作为公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与公路的沿途其他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相协调,使它们之间形成和谐一致的景观风格。
3、生态性原则
依托地形而建设、结合自然而设计是现代生态公路设计的根本要求,在生活空间整体呈现下滑趋势的情况下,公路的生态保护要求就显的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人心所向。在公路植被的选择上,我们必须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选择与周边生物相适应的植物,不要去破坏原有的生物链,打造稳定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同时,由于公路汽车流量大,污染也随之很大,因此在设计方案时,我们应该选择抗污染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并且以成活的植被物种,降低后期管理的价值,达到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4、景观个性原则
形式单一、景观简单是我们现在公路建设中存在的弊端之一,作为现代公路的设计我们必须要打破这种形式简单划一的公路模式,建造个性特色的城市公路。因为公路是城市的整体形象的展示。它的受众范围不仅包括本地的大多数居民,而且还包括外来的城市游客,受体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因此要想给人们在短时间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就必须因地制宜,建造独具特色的植被景观,打造个性区域景观。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我们就应该运用多种方式和特色景观构造视觉景观,给人们塑造美好的景观印象,抓住人们的视觉,让人们在短短的时刻内就能享受到美的感觉。
三、公路的景观元素
1、山体
山体类似于城市中的建筑,是空间的垂直界面,对分隔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发挥着重要作用。公路两侧没有山体,其空间层次单一而缺少变化,容易使人困乏。同时山体作为景观元素又优于生硬的城市建筑,其自然和谐、优美酣畅的曲线加上山体上的奇峰异石、绿树葱茏,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受,是在城市当中享受不到的大自然的美。
2、水系
水系和山体一样,既是大地景观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公路的景观元素。水系或曲折或开张,富有动感。有的公路跨过水系,形成水系和公路的节点,把人的视线切换到另一景观空间。公路沿线山水交融,湖光山色,婉若一幅美丽的图画。
3、绿化
绿化是大地的肌肤,绿色是大地景观的主色调,在公路景观空间中,绿化景观包含行车道中间的隔离带、两侧的绿化带和相邻大地空间上的森林植被、农作物等三个层次。特别是隔离带和两侧的绿化带,经过有规律的种植、养护,成为重要的人工景观元素。
4、桥涵
桥涵是公路两侧居民及动物的生命通道,是公路空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桥涵在满足流通功能要求的同时,应结合结构技术和地方文化特色,加强造型设计和色彩设计,使其成为公路景观元素。
5、边坡
公路在建设过程中,难免开山填土,形成了山体的边坡和路基的边坡。为了避免山体滑坡和路基崩塌,需将边坡上裸露的岩石和土壤进行加固。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诞生及边坡的垂直高度不同,边坡的加固方法有多种多样,常见方法有块料护岸、轮胎固土、混凝土浆锚喷等,不同的加固方法其构造形式也不相同。边坡是公路空间的垂直界面,是人们的视线不可回避的地方,也是形成该道路印象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不管是那一种形式,在满足加固要求的同时,应将其进行景观化设计,使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6、防护及引导设施
该元素位于廊道空间的第一空间层次内,离司乘人员最近,重复频率最高。主要有高速公路两侧的防撞栏、隔离墩、隔音屏、里程牌、安全指示牌、安全线、反光板(器)等,其有规律的重复、特有的形状和色彩构成了公路特有的景观,使人从中得到了快速、高效的体验。
四、公路的景观设计
1、公路景观规划设计
(1)借景
高速公路线形设计时,在满足“平、直、缓”的同时,应避开风景名胜区和其它历史古迹,以保护现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生态环境,同时合理借用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将其引入到公路景观空间中来,或将公路的节点延伸到景区当中,将道路红线以外的山体和农田纳入整体规划,将其借入到道路景观中来。同时,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面积种植经济林带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使其两侧形成了一幅绵延的画卷。
(2)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
公路线形选定后,根据两侧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等条件和服务区设置要求(一般50km设置一个)合理地设计景观节点,形成有序的景观序列。其景观序列形式为起景(入口)——廊道——节点(服务区、小型互通)——廊道——高潮(大型互通或风景名胜区)——廊道——结局(出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各个节点形似镶嵌在景观廊道上的珍珠,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2、公路景观形态设计
(1)沿路带状景观
廊道空间上人们是在快速移动中感受物体,瞬间一逝而过,根据人的视觉感受活动特征,只有这种物体不断重复,才能给人产生印象。因此,廊道空间景观通过其景观元素(绿化、防护栏、反光器等)有规律的重复形成带状景观形态,产生较强的封闭性和导向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韵律感。
(2)节点景观斑块
互通节点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最大、立地条件最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其景观形态为斑块。骨架部分由直线和流线道路围合而成,直线是交叉干道的主线形,一般位于立交的底部,流线是2条或多条分流路线的连接道路,具有与其它干道相适应的立体特点。此处车速减缓,相对廊道来说感受时间增长,且可以居高临下,其景观构图可以草坪、小灌木、大灌木等元素为主,其图案有完全模纹式、模纹式和自然式的结合式、自然式等,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3)景观元素形态设计
公路路面的引导、隔离、防护设施具有较强的安全性要求,其形态、尺寸有严格的控制标准,而两侧的雕塑、壁画、浮雕等有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壁画一般附着在两侧的边坡上,并且提供快速前进的乘客观赏,其图案应用夸张的手法,扩大尺度并沿前进方向伸展。雕塑一般设置在节点空间,不可能象其它元素不断重复,要使其能给司乘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必须有较大的体量,其高度在15-20m之间,并用抽象的体块进行构图,不宜精雕细琢。
3、公路景观色彩设计
公路景观不同于城市景观,其组成要素和界面以自然因素为主,人工因素为辅,是大地景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除了路面的黑色外,其它色调以绿色为主,如路面上的里程牌、指示牌、防护栏等均为绿色,与大自然色彩统一协调。但为了丰富道路景观,消除司乘人员的疲劳,可以点缀其它色彩。如服务区建筑、雕塑敷上红色后,“万绿丛中一点红”,活跃了景观气氛。横跨路面的桥涵也可以敷上与绿色协调的冷色调,如蛋清色、浅灰色等。边坡上的壁画因为色块面积大更是满目画卷、洋洋大观,给司乘人员带来视觉享受,提升道路形象。
4、公路绿化景观设计
(1)兩侧绿化带景观设计
两侧带状绿化是建设绿色通道工程的主体,是景观环境再造、协调公路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基本措施,其绿化配置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而且关系到公路的建筑美和景观美能否充分展现。这部分绿化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一道壮观的绿色风景线,其宽度根据两侧的地物、地貌确定,一般10~15m为宜。同时,绿化设计要根据公路的线型特征以及高速公路的特点,营造出一种韵律感,植物配置应以行列式为主、大块面组合,树种根据土壤、气候等特征和树种的人文寓意来选定,一般以常绿为主,如杜英、樟树、竹林、茶树等,且为了视线通透,分枝节点在6m左右。树林下面可以种植一些地被植物或花灌木等,丰富绿化带的景观层次。
(2)中央绿化景观设计
中央隔离带绿化除了遮光防眩、诱导视线外,还可以改善道路景观。防眩树种应选择抗逆性强、枝叶浓密、常绿、耐修剪的树种,按防眩效果和景观要求,一般选择刺柏,其高度1.6m为宜,单行株距2.0m,刺柏有规律的排列,形成了一定的韵律感。中央分隔带的地表绿化,种植草坪和地被植物,使地表得以有效覆盖,防止土层污染路面,达到保湿效果,同时通过花灌木的不同花期、花色以及叶色变化,减少刺柏的单调感,丰富隔离带的景观。
(3)互通区绿化景观设计
互通立交区是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如前所述,其空间由道匝立体交叉围合而成,绿化设计必须满足行车功能的需要和视觉要求,构图分规则式和自由式2种。面积相对较小的空间采用规则式构图,根据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地方文化特色,选择不同的模纹式图案,其构图以地被植物为背景,用颜色各异的低矮的灌木搭配种植。面积较大的空间可采用自由式构图,类似于传统园林,乔木、灌木搭配,但其种植密度需满足通视要求。道匝边坡可种植草坪并辅以少量的小灌木,既可以护坡又可以观景。
结束语
公路的兴建不仅要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而且应该带来精神文明,使其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和精神风貌的长廊。因此,公路结合原始的大地景观进行景观设计,营造良好的视觉形象,使乘客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受,带来一种审美愉悦,使其成为大地上的一条绿色长龙。
参考文献
[1]渠志勇.园林微地形植物造景应用初探[J].同煤科技,2010.
[2]许贺超.高速公路出入口植物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
[3]邓卫东,宁琳.公路景观设计的作用与地位[J].公路交通技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