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与幼儿相处最多的是教师,在这相处过程中,因年龄小,往往处于被动状态。教师与幼儿相处得如何直接反映在孩子的评价上。对怎样赢得幼儿的好评,如何与幼儿亲密相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有如下体会。
1.教师应该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因此,我们首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成为幼儿的伙伴,倾听幼儿的心声,使幼儿感受平等,感受被尊重;要用温和的目光、微笑、点头、抚摸等给幼儿安慰、鼓励和帮助。在一次区角游戏中我看到夏夏小朋友一个人坐在美工角安静地折手工,而且折了许多不同的手工,就主动走过去问她:“你这个电话机怎么折出来的呀?能教教老师吗?”她惊奇地睁大了眼睛并问我:“你是老师,你怎么不会折呀?”我微笑着对她说:“老师也有不会的呀,不会的就要向别人学习。”听了我的话,她就像个小老师一样地教我折,还自豪地对其他小朋友说:“你们看,这是我教老师折的电话机。”
这使我认识到,教师与幼儿平等交往,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教师只有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孩子们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投入活动。其次,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者。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观察意识和科学的观察态度,要以欣赏、研究的态度去观察幼儿,要会理解幼儿的行为。观察到某一个幼儿碰到困难、活动无法进行时,要适当给予指导、鼓励和支持。
2.正确了解如何爱孩子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爱,这是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需要。孩子的心是稚嫩而敏感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判断自己是否被爱的依据。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接纳全部的孩子,接纳孩子的全部”,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要求。孩子们时常会“不按常理出牌”,有时候会让你束手无策,但是无论孩子怎么样,我们都要学会去忍耐、包容、欣赏和研究。孩子们都需要了解和尊重,都希望教师能和他们平等地交流,所以当你面对孩子的时候,请你先蹲下身来,我们的笑容、拉手、拥抱都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正被我关爱着。
3.与孩子聊天
聊天,即幼儿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氛围中与教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感到自然就会畅所欲言,师生关系也就更融洽。我们班有个孩子一到吃饭时间就掉眼泪,我通过与家长的交谈了解到其在家也是如此。为此,我主动与她聊天,了解到在家里她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她多吃点,每次都给她盛较多的饭菜,她总是害怕吃不了,所以一到吃饭就掉眼泪。于是我对她说:“以后吃饭的时候老师给你盛少点好吗?”她点点头,笑了。第二天吃饭,我给她少盛了一点,她很高兴地吃完了,以后几天我都给她少盛一点,她都高兴地吃完了。这天,我对她说:“你前几天都吃得很好,今天吃完一碗后添一点好吗?”她低下头,不做声了,我就对她说:“你一定行的。”在我的鼓励下,她又添了一点点饭菜,我马上在班上表扬了她,从那以后,她每天都主动来添饭。可见,聊天能使教师获得许多意料之外的重要信息。对有的放矢地引导和教育幼儿有很好的作用。
4.委托任务
教师采用委托任务的方式与幼儿交往,可以使幼儿的独立性、责任感和办事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如:每天早晨,在幼儿抹好小椅子和窗台后,教师可以委托一名值日生负责检查是否合格;在餐前洗手时,委托一名值日生检查是否洗干净、擦干;有时还可以委托幼儿到办公室拿东西,以及分发学习用具等,长期坚持,可以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培养幼儿乐于为集体做事的良好行为习惯。
5.以身作则,建立威信
幼儿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正在逐步形成,父母、教师往往同时对他们提出各种要求,教育他们“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等。在家中,父母是他们的权威,他们的言行都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指导,入园以后他们的行为又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指导,家长和教师在幼儿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尤其是教师。因此,家长与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时,应该对自身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如在园进餐时,要求幼儿保持安静,如果教师大声与人交谈,幼儿也会边吃边聊,影响进餐。如果家长有挑食、剩饭的习惯,往往孩子也会存在相同的不良习惯,慢慢地在孩子心中失去应有的威信。反之,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幼儿进餐时,我首先做到拿东西轻拿轻放,与幼儿交流时尽量使用手势、表情来暗示、鼓励,与幼儿达到一种默契,注意营造一种安静的气氛,使幼儿专心愉快地进餐。
6.批评适当,讲究艺术
批评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能否准确把握孩子心理、讲究批评艺术,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孩子犯错时,我们要接受、理解他们的各种行为(如抢玩具、打人、撒谎等),要杜绝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如冷落、笑话他们,对他们吼叫,可用不满的眼神、脸部表情或摇头,用简短的语言“这样做不对”“你太不应该了”“真可惜”等来批评幼儿的不良行为。还可采取个别交流、集体谈话,让幼儿明白道理,知道错在哪、应怎样做,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如:“假如别人打你,你会觉得怎么样?”切勿打骂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教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难以赢得孩子的真诚,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把握分寸。
7.客观地看待教育问题
对于幼儿教育,出现的问题大致有“不会”和“不能”两类。对于“不会”,教师应该因材施教,转变观念,更换方式地让孩子学会,而对于“不能”,教师要关注并分析其生活背景和身心因素。孩子的特殊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多种原因,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更应该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其中或许就有“渴望关注”、“渴望交往”的意愿。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只有正视孩子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才能让教育发挥最大效能。面对孩子们,先放松心情,消除偏见,学习并尝试从多角度了解和分析孩子们的内心意愿,只要你的爱以科学规律为导航,你就一定能和孩子们愉快地相处。
1.教师应该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
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因此,我们首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成为幼儿的伙伴,倾听幼儿的心声,使幼儿感受平等,感受被尊重;要用温和的目光、微笑、点头、抚摸等给幼儿安慰、鼓励和帮助。在一次区角游戏中我看到夏夏小朋友一个人坐在美工角安静地折手工,而且折了许多不同的手工,就主动走过去问她:“你这个电话机怎么折出来的呀?能教教老师吗?”她惊奇地睁大了眼睛并问我:“你是老师,你怎么不会折呀?”我微笑着对她说:“老师也有不会的呀,不会的就要向别人学习。”听了我的话,她就像个小老师一样地教我折,还自豪地对其他小朋友说:“你们看,这是我教老师折的电话机。”
这使我认识到,教师与幼儿平等交往,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教师只有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玩耍、一起欢笑、一起学习,孩子们才会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投入活动。其次,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过程的观察者。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观察意识和科学的观察态度,要以欣赏、研究的态度去观察幼儿,要会理解幼儿的行为。观察到某一个幼儿碰到困难、活动无法进行时,要适当给予指导、鼓励和支持。
2.正确了解如何爱孩子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爱,这是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需要。孩子的心是稚嫩而敏感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判断自己是否被爱的依据。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接纳全部的孩子,接纳孩子的全部”,这是一个很难达到的要求。孩子们时常会“不按常理出牌”,有时候会让你束手无策,但是无论孩子怎么样,我们都要学会去忍耐、包容、欣赏和研究。孩子们都需要了解和尊重,都希望教师能和他们平等地交流,所以当你面对孩子的时候,请你先蹲下身来,我们的笑容、拉手、拥抱都是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你正被我关爱着。
3.与孩子聊天
聊天,即幼儿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氛围中与教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感到自然就会畅所欲言,师生关系也就更融洽。我们班有个孩子一到吃饭时间就掉眼泪,我通过与家长的交谈了解到其在家也是如此。为此,我主动与她聊天,了解到在家里她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她多吃点,每次都给她盛较多的饭菜,她总是害怕吃不了,所以一到吃饭就掉眼泪。于是我对她说:“以后吃饭的时候老师给你盛少点好吗?”她点点头,笑了。第二天吃饭,我给她少盛了一点,她很高兴地吃完了,以后几天我都给她少盛一点,她都高兴地吃完了。这天,我对她说:“你前几天都吃得很好,今天吃完一碗后添一点好吗?”她低下头,不做声了,我就对她说:“你一定行的。”在我的鼓励下,她又添了一点点饭菜,我马上在班上表扬了她,从那以后,她每天都主动来添饭。可见,聊天能使教师获得许多意料之外的重要信息。对有的放矢地引导和教育幼儿有很好的作用。
4.委托任务
教师采用委托任务的方式与幼儿交往,可以使幼儿的独立性、责任感和办事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如:每天早晨,在幼儿抹好小椅子和窗台后,教师可以委托一名值日生负责检查是否合格;在餐前洗手时,委托一名值日生检查是否洗干净、擦干;有时还可以委托幼儿到办公室拿东西,以及分发学习用具等,长期坚持,可以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培养幼儿乐于为集体做事的良好行为习惯。
5.以身作则,建立威信
幼儿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正在逐步形成,父母、教师往往同时对他们提出各种要求,教育他们“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等。在家中,父母是他们的权威,他们的言行都受到父母的关怀和指导,入园以后他们的行为又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指导,家长和教师在幼儿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尤其是教师。因此,家长与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对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时,应该对自身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如在园进餐时,要求幼儿保持安静,如果教师大声与人交谈,幼儿也会边吃边聊,影响进餐。如果家长有挑食、剩饭的习惯,往往孩子也会存在相同的不良习惯,慢慢地在孩子心中失去应有的威信。反之,则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幼儿进餐时,我首先做到拿东西轻拿轻放,与幼儿交流时尽量使用手势、表情来暗示、鼓励,与幼儿达到一种默契,注意营造一种安静的气氛,使幼儿专心愉快地进餐。
6.批评适当,讲究艺术
批评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能否准确把握孩子心理、讲究批评艺术,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孩子犯错时,我们要接受、理解他们的各种行为(如抢玩具、打人、撒谎等),要杜绝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如冷落、笑话他们,对他们吼叫,可用不满的眼神、脸部表情或摇头,用简短的语言“这样做不对”“你太不应该了”“真可惜”等来批评幼儿的不良行为。还可采取个别交流、集体谈话,让幼儿明白道理,知道错在哪、应怎样做,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如:“假如别人打你,你会觉得怎么样?”切勿打骂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家教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难以赢得孩子的真诚,要保护幼儿的自尊心,把握分寸。
7.客观地看待教育问题
对于幼儿教育,出现的问题大致有“不会”和“不能”两类。对于“不会”,教师应该因材施教,转变观念,更换方式地让孩子学会,而对于“不能”,教师要关注并分析其生活背景和身心因素。孩子的特殊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多种原因,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更应该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其中或许就有“渴望关注”、“渴望交往”的意愿。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只有正视孩子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才能让教育发挥最大效能。面对孩子们,先放松心情,消除偏见,学习并尝试从多角度了解和分析孩子们的内心意愿,只要你的爱以科学规律为导航,你就一定能和孩子们愉快地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