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养殖业也不断发展。淡水鱼病害对鱼群具有严重影响,严重的病害可造成大片鱼群死亡,影响鱼群的数量和质量,造成养殖户经济利益受损。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养殖业的平稳发展。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 常见病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25-01
淡水鱼的健康与水质、水温、病原体以及自身免疫力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一旦出现病害,对鱼群的数目和鱼肉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益。相关文献指出,每年的春、夏、秋季节是南方淡水鱼病害流行的高发季节,尤其是高温天气和梅雨时节,不但发病率高且传染速度快。因此,要加强淡水鱼养殖防治措施,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避免大规模爆发病害。
一、淡水鱼病害发生原因
水体污染、鱼类自身免疫力、水温等都与鱼群的健康有密切的相关。水体污染会加剧致病菌、微生物的繁殖,水体结构发生变化后,鱼的身体机能受到影响,免疫力下降,导致容易感染病害,再加上鱼是群体动物,当水温上升或降雨天气时,加速病原菌的传播,从而大规范爆发疾病[1]。笔者以多年经验分析,造成鱼病害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水体一旦被污染,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被破坏,其氨化作用、氧化作用以及反硝化作用等一系列功能受到破坏,导致水体氧含量下降。水体氧含量下降严重破坏水体的稳定性,而水体中的鱼由于长期缺氧,身体机能衰退,从而导致免疫能力下降;且由于氧含量的下降,氨氮离子、亚硝酸离子、硫化氢离子等化学有毒物质逐渐增多,造成鱼中毒,进而加剧各种病害的爆发[2]。
笔者以多年工作经验分析得出,淡水鱼养殖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投入饲料的质量较低,饲料在水中分解受会产生氮磷化物,大量氮磷化物进入水体之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进而促进各种病毒和致病菌的繁殖,提高了养殖鱼病害的发生率。
二、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
1.寄生虫病
寄生虫如车轮虫、指环虫、孢子虫、三代虫、锚头蚤及鱼虱等。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鱼各个脏器而引起的疾病。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和表现各异。本类疾病分布广泛,对鱼类而言该疾病是极为频发的疾病,不过主要南方地区多见,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多。感染主要是由于鱼类抵抗力等相对较为薄弱,寄生虫的出现和存在往往和人体抗感非常相似。
2.真菌病
真菌病包括水霉病等。水霉病较常见。该病发生初期无明显症状,细菌学检测可观察到有病菌感染,当水温≤22℃时,加速水霉菌的繁殖。鱼在患病后会出现运动障碍、常在水体上层游动且动作缓慢,反应迟缓;病情较重的病鱼会出现血脓、肌肉腐烂甚至死亡[4]。该病的防治需要使用生石灰彻底清洁鱼塘,根据鱼塘大小适当稀放。可用食盐溶液浸泡5min进行治疗,食盐浓度需维持在3%左右;若病鱼的症状较严重,需要长时间浸泡,可将食盐浓度稀释至0.5%;或使用食盐加小苏打溶液浸泡5min,隔天用1次,连续使用3次;或多种治疗方法轮流使用,最后使用灭菌药物清除鱼塘内的致病菌。
3、 细菌病
常见的细菌病有淡水鱼类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和细菌性肠炎。
淡水鱼类败血症: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患鱼表现为食欲下降,体色发黑且以头部最为明显,两侧及腹部易腐烂,肛门红肿。
细菌性烂鳃病:病鱼体色发黑(头部尤为明显),游动缓慢,独游不吃食,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进一步观察,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发炎充血,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因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也有的部分因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
细菌性肠炎:病鱼同样游动缓慢,独游不吃食,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液样液体从肛门流出。剪开肠管可见肠壁充血发炎,黏液增多,肠内没有食物或公在后有少食物。
细菌病治疗关键是○1、水体消毒用二氧化氯等进全塘泼洒○2、内服抗菌长药物,拌饲投喂。两者结合效果才较好。
4、 病毒病
草鱼出血病较常见。该病的死亡率较高,患鱼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常到上层游动,鱼口、腹部以及皮肤表现出现炎症。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使用碧水爽、净水宝、优碘等进行消毒,此外还要加入增氧机,减少为食量。该病的预防需要通过加入免疫疫苗进行防治,在鱼苗入池后要控制好水温,合理添加营养成分,增强鱼群的免疫力。
三、淡水鱼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不同病害的防治措施外,还可从各方面着手,降低淡水鱼病害的发生率。首先可以从加强饲料投喂及水体管理方面出发。保障投入饲料的新鲜、营养及质量,有助于提升鱼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投入量要根据季节及水温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当地淡水鱼养殖病害流行情况,每月定期投喂3次预防药物,加强防控措施;保障水体的清洁、氧含量,定时换水或注入新水。科学使用降解药物将鱼塘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并根据说明书加入“水精灵”(水质改良剂),能够有效改善池塘水质不佳、鱼群食欲下降的问题。当天气状况、水体结构不稳定时,容易出现含氧量下降、鱼群食欲下降的现象,在此时尤其要注意水质的控制及相关防治措施的实施。然后要加强观察,尽早发现和治疗病害。一旦发现病鱼,要第一时间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针对疾病的类型使用高敏感药物,加强水体清洁,有效将淡水鱼中的致病菌和微生物清除;每天巡查2次,观察有无死鱼,一旦发现死鱼要及时打捞并解剖,分析其死亡原因,将病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症下药,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服药后要仔细观察鱼的变化;对于免疫力较差的鱼群,可以定期加入营养物质,增强鱼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其成活率。
结束语
文章首先分析了淡水鱼病害发生原因,然后分析了红头病、暴头病、水霉病、肠炎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最后提出了淡水鱼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保证淡水鱼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学武.几种淡水鱼常见病害的诊断及防治[J].吉林农业,2014,23(14):47-47.
[2]张荣芝,王学成.淡水鱼类越冬期间常见病害及防治[J].中国水产,2015,21(12):58-59.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 常见病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25-01
淡水鱼的健康与水质、水温、病原体以及自身免疫力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一旦出现病害,对鱼群的数目和鱼肉的质量造成较大影响,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收益。相关文献指出,每年的春、夏、秋季节是南方淡水鱼病害流行的高发季节,尤其是高温天气和梅雨时节,不但发病率高且传染速度快。因此,要加强淡水鱼养殖防治措施,做好日常管理工作,避免大规模爆发病害。
一、淡水鱼病害发生原因
水体污染、鱼类自身免疫力、水温等都与鱼群的健康有密切的相关。水体污染会加剧致病菌、微生物的繁殖,水体结构发生变化后,鱼的身体机能受到影响,免疫力下降,导致容易感染病害,再加上鱼是群体动物,当水温上升或降雨天气时,加速病原菌的传播,从而大规范爆发疾病[1]。笔者以多年经验分析,造成鱼病害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水体一旦被污染,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被破坏,其氨化作用、氧化作用以及反硝化作用等一系列功能受到破坏,导致水体氧含量下降。水体氧含量下降严重破坏水体的稳定性,而水体中的鱼由于长期缺氧,身体机能衰退,从而导致免疫能力下降;且由于氧含量的下降,氨氮离子、亚硝酸离子、硫化氢离子等化学有毒物质逐渐增多,造成鱼中毒,进而加剧各种病害的爆发[2]。
笔者以多年工作经验分析得出,淡水鱼养殖水体污染主要是由于投入饲料的质量较低,饲料在水中分解受会产生氮磷化物,大量氮磷化物进入水体之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进而促进各种病毒和致病菌的繁殖,提高了养殖鱼病害的发生率。
二、淡水鱼养殖常见病害及预防措施
1.寄生虫病
寄生虫如车轮虫、指环虫、孢子虫、三代虫、锚头蚤及鱼虱等。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鱼各个脏器而引起的疾病。因虫种和寄生部位不同,引起的病理变化和表现各异。本类疾病分布广泛,对鱼类而言该疾病是极为频发的疾病,不过主要南方地区多见,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多。感染主要是由于鱼类抵抗力等相对较为薄弱,寄生虫的出现和存在往往和人体抗感非常相似。
2.真菌病
真菌病包括水霉病等。水霉病较常见。该病发生初期无明显症状,细菌学检测可观察到有病菌感染,当水温≤22℃时,加速水霉菌的繁殖。鱼在患病后会出现运动障碍、常在水体上层游动且动作缓慢,反应迟缓;病情较重的病鱼会出现血脓、肌肉腐烂甚至死亡[4]。该病的防治需要使用生石灰彻底清洁鱼塘,根据鱼塘大小适当稀放。可用食盐溶液浸泡5min进行治疗,食盐浓度需维持在3%左右;若病鱼的症状较严重,需要长时间浸泡,可将食盐浓度稀释至0.5%;或使用食盐加小苏打溶液浸泡5min,隔天用1次,连续使用3次;或多种治疗方法轮流使用,最后使用灭菌药物清除鱼塘内的致病菌。
3、 细菌病
常见的细菌病有淡水鱼类败血症、细菌性烂鳃病和细菌性肠炎。
淡水鱼类败血症: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患鱼表现为食欲下降,体色发黑且以头部最为明显,两侧及腹部易腐烂,肛门红肿。
细菌性烂鳃病:病鱼体色发黑(头部尤为明显),游动缓慢,独游不吃食,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进一步观察,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发炎充血,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位因缺血而呈淡红色或灰白色,也有的部分因淤血而呈紫红色,甚至有小出血点;严重时,鳃小片坏死脱落,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
细菌性肠炎:病鱼同样游动缓慢,独游不吃食,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或血液样液体从肛门流出。剪开肠管可见肠壁充血发炎,黏液增多,肠内没有食物或公在后有少食物。
细菌病治疗关键是○1、水体消毒用二氧化氯等进全塘泼洒○2、内服抗菌长药物,拌饲投喂。两者结合效果才较好。
4、 病毒病
草鱼出血病较常见。该病的死亡率较高,患鱼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常到上层游动,鱼口、腹部以及皮肤表现出现炎症。病毒感染的治疗主要使用碧水爽、净水宝、优碘等进行消毒,此外还要加入增氧机,减少为食量。该病的预防需要通过加入免疫疫苗进行防治,在鱼苗入池后要控制好水温,合理添加营养成分,增强鱼群的免疫力。
三、淡水鱼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除了不同病害的防治措施外,还可从各方面着手,降低淡水鱼病害的发生率。首先可以从加强饲料投喂及水体管理方面出发。保障投入饲料的新鲜、营养及质量,有助于提升鱼群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投入量要根据季节及水温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当地淡水鱼养殖病害流行情况,每月定期投喂3次预防药物,加强防控措施;保障水体的清洁、氧含量,定时换水或注入新水。科学使用降解药物将鱼塘中的有害物质溶解,并根据说明书加入“水精灵”(水质改良剂),能够有效改善池塘水质不佳、鱼群食欲下降的问题。当天气状况、水体结构不稳定时,容易出现含氧量下降、鱼群食欲下降的现象,在此时尤其要注意水质的控制及相关防治措施的实施。然后要加强观察,尽早发现和治疗病害。一旦发现病鱼,要第一时间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针对疾病的类型使用高敏感药物,加强水体清洁,有效将淡水鱼中的致病菌和微生物清除;每天巡查2次,观察有无死鱼,一旦发现死鱼要及时打捞并解剖,分析其死亡原因,将病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症下药,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服药后要仔细观察鱼的变化;对于免疫力较差的鱼群,可以定期加入营养物质,增强鱼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其成活率。
结束语
文章首先分析了淡水鱼病害发生原因,然后分析了红头病、暴头病、水霉病、肠炎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最后提出了淡水鱼常见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保证淡水鱼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学武.几种淡水鱼常见病害的诊断及防治[J].吉林农业,2014,23(14):47-47.
[2]张荣芝,王学成.淡水鱼类越冬期间常见病害及防治[J].中国水产,2015,21(1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