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在田间地头寻找诗意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ber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潘鲁生,1962年出生,现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近30年来一直坚持通过田野调研的方式,对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进行挖掘、整理、研究、传承、保护,并建立了“民艺学”学科、提出了“手艺学”命题。
  
  从单纯的喜爱到民间手工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潘鲁生一路走来,执著而坚定。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潘鲁生即深入乡村田野,探访和研究民间美术,行程几万公里,足迹遍布全国近30个省区。20多年后,潘鲁生在民艺的挖掘、整理、保护、研究、教育上成就斐然,已经成为中国民艺学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人。
  他乐于向学生们讲述手艺传承的事情,那情景,有点像长辈给晚辈讲故事,时不时会有一句话或者几个词,触动你的心弦。从他悠然的神情中,你可以很轻易地感受到这位专家学者对民艺纯粹的情意。
  这种痴迷和纯粹的状态,让人肃然起敬。
  
  “手艺农村”成主角
  一月初的中国美术馆内人头攒动,一派喜庆、热闹的景象。斯时,“手艺农村——潘鲁生主持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作为美术馆开年大展,正在火热进行,“农村文化产业”作为崭新的学术与社会命题第一次跃入公众的视野。
  近10年来,潘鲁生带领项目组成员,走村串户,先后考察了58个县市、137个乡镇、285个生产专业村,就农村手工文化资源与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展开调研。此次集中展出的是潍坊、临沂、菏泽3个地市共7个调研项目成果。
  展览现场,4000余件有着鲜明乡土特色的手工制品,熟悉而亲近,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出几件有强烈共鸣的作品。然而,潘鲁生想要表达的远不仅仅是对手艺的怀念。
  有多年民间采风经历的潘鲁生早就意识到,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光盘中、博物馆里,而应该为传统手艺寻找新生之路,“将其发扬光大。”
  山东是手艺产业大省,在手工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背景下,众多手工艺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县已经逐步成长起来,呈现出规模化的态势。“作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先发行业,手艺产业每年向国家贡献约5000亿的产值,并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除了项目本身的研究成果,潘鲁生更希望通过这种饱含情感的展览,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团体,来共同探讨农村文化产业链的打造问题。柳编的座椅装饰、“泰山石”座具,桐杨木便签盒、钟表,现代版的掐丝珐琅彩年画……这些经由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师生设计的当代而时尚的手工艺品,已经在做一些有益的示范。展览馆外正在翻花绳的“手”的雕塑,象征手艺代代相传,展览馆内幸福、平安、如意三道大门,也在共同表达着潘鲁生及其团队对民间手工艺更深层次的关怀。
  
  手艺的保护者
  潘鲁生和乡土是亲近的。对于大多数采风者来说,即便有心从手艺人那里听一些故事,也未必就能找到一种自如的状态。大概是因为潘鲁生骨子里的民艺情怀太重了,所以一和民艺接触,便注定了一辈子的相伴。
  那是20多年前的一个腊月。刚刚工作的潘鲁生,年关将至,数不清的民间艺人自发地聚集在山东高密乡镇,有的做泥娃娃,有的印年画,有的浇糖人儿,热热闹闹,绵延两三里。他兴奋地挨个看过去,问过去,乐此不疲。这种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留在了纸上,更印在了他的心里,从此,到民间采风就成了潘鲁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鄄城一直有织“老土布”的传统。听起来很原始和朴拙的布,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潘鲁生看着农村妇女们使用几乎全木制结构的织造工具,将一团团洁白的棉花变成色彩斑斓的棉线,又神奇地幻化出数不清的绚丽图案。那娴熟翻飞的双手、色彩鲜明的图景,折射着手艺人对生活的感知,对美的理解,“它不同于机械化地复制和模仿,创造和表达的是真正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美感和语言,这就是文化的根脉。”潘鲁生着迷了。
  更让潘鲁生痴迷的是手工艺品所承载的浓浓情感。有一次,他和一个同学借了辆自行车去调研剪纸和泥玩具。他们踏踏实实坐在热炕头上,和民间手艺人侃起了手艺的故事,从剪纸的销路聊到国际市场,从泥玩具的制作聊到孙悟空,天南地北,好不欢畅。离开的时候,他们收集到的泥娃娃足足有几大箱。
  还有民间老太太兴致勃勃地把自己压箱底的“宝物”拿出来,介绍那是当年的定情物,说时眼光中的神采既安详又有些羞涩;年轻的母亲一针一线给自己的孩子缝制的虎头鞋、虎头帽,憨头憨脑,但充满了吉祥的气息;大字不识一个的民间艺人,眉飞色舞地给你讲三国,说水浒一百单八将,并用剪刀将故事剪出来……等等这些经历,让潘鲁生感受到一种磅礴大气的情感,“那种宽广的胸襟,是作为一个艺术家一生要学的东西。”
  潘鲁生认定,在那些凝聚着情感的物件中,有最传统和质朴的文化根脉,研究民艺,将是自己一生的事业。
  
  “民艺博物馆”的坚持
  潘鲁生的家乡曹县是著名的“戏曲之乡”,戏种丰富多彩,祖祖辈辈都喜欢唱戏听戏。纸扎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手艺,用于丧葬的纸扎寄托着生者对死者的告慰。明末清初的时候,曹县纸扎颇为盛行,大的集镇均有专业扎纸艺人。有人去世,亲人便会告诉纸扎师傅死者生前最喜欢听哪出戏,师傅根据要求,制作精美的戏文纸扎,用以在死者墓地焚烧。
  1991年,潘鲁生把曹县纸扎的几名手艺人请到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进行现场表演。手艺人技术之精湛,所塑人物形象之生动,让在场师生叹为观止。然而,令人叹息的是,这竟成了最后的绝唱。一年后,老艺人们相继离世,能够扎出这种水平的年轻手艺人几乎找不出来。
  这件事情对潘鲁生触动很大。“在广阔的民间,究竟还有多少承载文化、凝聚情感的手工技艺在慢慢消失?”那些消失的物件、传统、民族文化符号,有着惊艳的面容,哀怨的目光,始终萦绕在潘鲁生脑海中。在之后的采风中,潘鲁生开始花更多精力在挖掘、整理和保护民间手艺作品上,在他看来,活跃在田野之中的采集和整理,远比单纯的书斋式学术研究更能起到保护和发展的作用,而且更具现实意义。
  潘鲁生简直开始了对民间手工艺的“地毯式搜查”,他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家乡的广袤大地,尽管裤管上总有泥,额头上总有汗,却可以发现无数“宝物”,一切都是“值得的”。“有时候做梦,最美好的梦就是发现了一件民间手工艺品,添补了某个空白。”潘鲁生是走在民艺保护道路上的一个痴人。
  一人之力终究有限,得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民艺、了解民艺,参与到民艺保护中来,“何不建立一个民艺博物馆?”经多方筹备,1998年,潘鲁生在山东主持创办了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民间手工艺术品、民俗生活用品3万余件,都是潘鲁生近30年民间采风过程中一件一件收集来的。
  尽管博物馆的运作很艰难,各方面条件也有限制,但是潘鲁生仍旧坚持着。“随着民间艺术逐步受重视,总有一天,国家、社团、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都会投入进来,”潘鲁生的信念是坚定的。
  
  构建手艺的再生
  “做事业要做得大气,做学问要做到有思想。”潘鲁生一直在想,究竟怎样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民间手工艺?把那些物件和技艺搜集起来、整理出来,放在博物馆内,显然是不够的。
  多年沉浸在民间采风中,潘鲁生越来越感受到,民间艺术品的背后,是中国多姿多彩、代代相传的民间文化生态体系,如果这种文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保护传统民间艺术将是一句空话。所以,几乎在民艺博物馆开馆的同时,1997年他在国内首次提出“传统手工文化生态保护”的概念,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涉及到“生态”系统,自然是一整套体系,“保护”的内涵也就变得更加丰富。手艺传承的是文化,首先要激发大众、孩子对传统文化的感情,“如果大家都不认同传统手工艺了,对它没有感情了,那么保护也就没有意义了。”如何培养这种感情?潘鲁生呼吁必须从小学教育入手,开设手工课,让孩子做做陶、绣绣花、剪剪纸,通过这种体验式的课程,培育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感情。
  重建民间手工文化生态系统离不开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1996年潘鲁生的博士论文《民艺学论纲》,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部以民艺学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理论专著,填补了中国艺术学研究在该领域的空白;时隔十年之后,潘鲁生进一步提出构建中国“手艺学”的命题,提出以“手艺”为研究对象,运用专门的研究方法,加强“手艺”本体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
  同时,产业化的开发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要有效解决市场和经济驱动对传统手工艺可能造成的肢解和破坏,需要加强关于手艺历史、理论、实践的研究,并在多元视野的参照下,求解“手艺”理论和实践的命题。“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正是基于这些思考的有益尝试。
  让潘鲁生感到欣慰的是,尽管从事民艺及手艺相关研究的人为数不多,但是他的学生们不仅把研究和保护当成一种事业,更当成一种责任。在他的带领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民间手艺调研的队伍中来,让古老农村的田间地头跳动着青春的脉搏。
  从靠“手艺”谋生到热爱民艺,从民艺搜集到民艺研究,从民艺保护到民间文化生态保护体系的构建,潘鲁生似乎用近30年的时间和无法计算的、经双脚丈量过的空间两个维度,编织起了一张民艺保护的大网。可喜的是,在这条艰苦且漫长的路上,已经不是潘鲁生一个人在执著追寻。
  
其他文献
60多年过去,软木画和时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学宝依然情迷软木画,为软木画的发展深耕不辍,用情深至此,是因为他是真正的“软木画之子”。  大师简介:  吴学宝,1940年生,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福州软木画鼻祖吴启棋之子,创新制作出仅两厘米厚、可双面观看的半立体软木画作品,目前唯一的软木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吴学宝大师今年71岁,头发已经花白。每周他都会有几天,坐公交从城中的新家到城郊的
首届中国杭州亚太传统手工艺博览会在杭州召开  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加强亚太国际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浙江传统手工艺强省”、“杭州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日前,“首届中国杭州亚太传统手工艺博览会”在杭州市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亚博会”以“美好生活手上来”为主题,提高人们对传统手工艺价值的认识、尊重和欣赏;展示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多样性
DIY2009年笔筒拼图台历:  1.剪下附赠页,贴在稍硬的纸板上(如:鞋盒、饼干盒等);  2.沿边线剪下各个方块,将它们拼装成笔筒;  3.将单独的方块,拼装于笔筒中段,以便更好的固定笔筒。
凉山彝族自治州居住有近两百万彝族,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重要支系。  滔滔不绝的金沙江水,滋润了西南高地这片神奇而馥郁的土地,世代生活于横断山脉腹地的大凉山彝族在这山高水深、江河纵横的天然环境中,划山而居、顺水而治,割据的状态以及闭塞的交通,使凉山彝族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社会中。也因此,这里至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民俗风情,也孕育了漆器、银器、纺织、擀毡、刺绣、彩绘等绚丽
走进宗澍坤的家,第一反应是,没装修?灰色的墙、灰色的地、灰色的天花板,水泥面就这样赤裸裸地呈现着,连门都没有。行走其中,或一束干枯的树枝、或一抹亮丽的桔黄……惊喜,总在不经意间遇见,奇怪的是,并未感觉到水泥带来的冰冷,反而觉得这才是房子本来的模样,自然、真实,不需要任何风格、任何形式。  妙手偶得之  赤裸的水泥几乎贯穿家里的每一个空间,这是宗澍坤家带给所有人的第一印象。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水泥
创业案例  创业人:于青  创业条件:拼布技术 3万元起步资金 营销技巧 平和心态  于青不仅想做一家成功的拼布教室,还想做无数家成功的拼布教室。这是一个“士兵”的心愿。    2005年于青迷上拼布时,拼布在国内并不普及,上海只有两家拼布教室。于青手工拼制的桌旗、做工精致的挂画、甜美的拼布包常常令周围朋友羡慕不已。拿到手工普及协会的拼布讲师资格,于青的拼布教室在朋友们“纠缠”下有了雏形。  于青
品牌档案  品牌名:Venini  国家:意大利  成立时间:1921年  特色技法:艺术吹玻璃  产品系列:家居饰品、灯具、限量品、定制品  理念:保持创新与活力,有远见卓识的理念与实现梦想的热情。  威尼斯的水城风光每年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到来,但除了波光粼粼的湖面外,玻璃的光辉也为这座绚烂的水城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世代相传的威尼斯玻璃工匠和艺术家创造出了无数经久
沉浮千年的扇子,除却纳凉的功用,还有悠悠古事述说着情怀。    “清风在握,应知雅扇凭风骨。爽气满怀,还解文人重气量。”小小一柄扇子,在文人雅士手中彰显出非凡的情怀。中国堪称“扇子王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种繁多,不同人手中的扇子有着不同的意义,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集成独具韵味的扇文化。    借扇上位非女子    扇子最初的功用并非取凉驱蚊,而是一种装饰品。古时一扇随身,展男子潇洒俊美,还避
有人领我来这里,这是滇越铁路一个车站附近的建筑物,1905年留下来的,据说是一个英国石油公司代办处的旧址。  领我来的人非常博学,说到当年这里有多少职员,如何在上午九点钟喝一杯越南咖啡,甚至说出了这个公司的英文名称。虽然面对实物,我还是想象不出什么,我只是看见一所房子,窗子关闭,窗前放着木匠用来刨木的马凳。一块木板钉在上面,刨子斜放着,那木板已经漏出来花纹。有一股松脂味,马凳下面浮着一堆黄灿灿的刨
BlingBling代表一种闪耀的时尚生活。它不仅意味着闪亮的饰物,更代表着一种被贴钻改变的生活方式。    BlingBling最开始出现在黑人饶舌歌手的HIP-HOP里,泛指一切奢华的装饰品,只要亮闪闪的,都可以称为BlingBling。经过日韩潮流达人的改造,各种闪烁的水钻贴在了手机、粉盒、T恤和球鞋上,在如今的亚洲潮人眼里,BlingBling是贴钻的代名词。    亚洲潮    探寻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