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平民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理想,在为平民教育而不懈努力的道路上,我们看到了一批坚定的实践者。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就是其中的一位。信孚教育集团1997年创办了广州信孚康乐学校,最多的时候容纳了3500名学生,成为国内最大的外来工子弟学校之一。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怎样认识教育的内涵和任务?又如何看待教师在平民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这个有着17年办学经历、梦想“每一个中国的孩子都能够读上书,读好书”的“教育职业经理人”独特的视角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
信力建,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广州人,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曾当过兵、下过乡、做过工人,从事过三十多个工种的工作,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工厂企业、银行、政府机关工作,曾留学英国。1989年创办信孚学校,致力于办学,为发展、壮大教育事业构筑资本运作、资源配置和文化、科研等服务平台。信孚教育集团十几年来迅速壮大,走出了中国教育经营与管理的新路,成为国内全职教育机构当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在校人数最多、生命力最持久的民办教育团体之一。
王哲先:目前在教师职业中,职业倦怠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而信孚的教师说:在信孚工作是一种享受。信孚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信力建:教师需要具备的不只是单纯的教学技能,教师应该亲近社会、亲近生活,与各阶层的人群都有交往,从而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信孚教师在信孚不仅充当教书匠的身份,还充当着研究者与社会活动家的身份。
在信孚,每位教师关心一个或一群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和家庭变化,并把完成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当成日常的工作之一。他们记录着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孩子与他们的家庭的变化。例如,康乐小学从开办至今,老师们欣喜地发现,跟随到城里打工的父母的孩子从乡下转学来以后,年年都有许多新的变化,而且家庭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60%的家庭已经是小商业者家庭了。在中国人均3000美元的社会变革时期,我们的教师也在见证着而且担任某些历史使命。信孚的教师不光是思想的先行者,而且是先进文化的体验者和实践者。这是信孚内在的意识导向,促使教师们拥有一种特殊的荣誉感与使命感。
教师们在信孚能倾听到全国著名学者、专家的演讲,这使教师们认为信孚就像一所大学,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浸润着人类智慧。老师们喜欢这种氛围与风气。在这方面,信孚的行政领导人有明确的认识,认为教师首先是自己的人生导师,才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另外,在信孚可以参与各种活动。如拜一个名人为师,与之结交,追寻学者成熟的思想轨迹。各个学校的教师还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组织研究团体等等。
因此,信孚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享受着一种快乐的学习生活与充满自主精神的喜悦。信孚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实现“教师自治”,并在教育科研与创新方面留给教师极大的空间,促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在获得某种动力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的快乐与鼓舞。
王: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教师素质您提出了“三师”理论,您能具体谈一谈“三师”对教师的要求具体有哪些吗?
信:当代教师应该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探究精神、积极独立的工作能力,对社会文明的进步负有使命感,对于他所服务的人群,富有影响力。因此,在知识巨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好学生的“学习指导师”。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做为学生未来点灯的“人生规划师”,去分析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特长和兴趣,引导他们的精神成长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在为学生服务的同时,善于把握新知识的内涵,逐步积累、整合、调整,通过巧妙的教学安排和设计塑造知识结构,扩大知识容量,成为为学生构建新思维和新文化的“课程设计师”。
我们在“三师”的指引下,通过各种方式评估考核教学能力,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的同时,进行评课与讨论。利用集团办学的优势,实行“教师换岗”制度。教师每周写“教学周记”,评点与积累授课过程的思路,鼓励发挥创新教学方法。由集团总部聘请知名专家开讲座,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扩宽教师的眼界与思维宽度。开设集团网站,每间学校幼儿园都开设社区,成立学生论坛、教师论坛、家长论坛等。设立奖项,如教师根据教学实践参与各项活动,或论文获奖,均由集团颁发奖项。每逢假期,信孚教师会作为信孚“大使”,向周围的朋友、家乡父老等传播知识与理念,深入社会不同领域了解社会基层情况。这些举措在无形之中也在引导着教师们的意识与知识倾向。
王:您提出了教师的“企业家精神”,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精神?其内涵是什么?
信:市场越来越开放,人类文明越来越进步,世界走向一体化,在这个大趋势的感召下,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无视社会要求,孤立地存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与身边事物形成互动,及时敏感地对市场作出反应。在社会变革演进的过程中,在每一个生动和差异化的个体中,只有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可能成功地主导这个过程。“企业家精神”这一概念,汇集了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全面体现了市场经济中卓越人才的特征,也代表了社会对未来公民的期待。
信孚教育着重加强对学生的企业家素质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加强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进取、创新、诚信等多种内涵,而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具备以上的种种素质与要求。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创新”。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家创造社会财富的源头。善于发现,擅于创造,在教育过程中求新求变,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机遇,正是时代和社会新的进步的基础。其次,要学会“经营”。教育者要处理的是人从学识到心智的成长问题,它将众多的资源巧妙有效地配置,通过巧妙有效的手法对教育对象发生影响力,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要善于调动一切资源,调配时间,安排程序,使受教育者得到最佳发展。
实力和智慧,加上诚信、公正、宽容、责任感、独立精神,这些品质构成的人格影响力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所在,教育是以心去影响心的行业,它的人文内涵更加重要。
王:教育公平是现在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看到信孚的“白云信孚助学计划”在扶助弱势方面做出了努力,那么在致力于教育公平方面,民办教育能做些什么?
信:民办教育应该形成一种行业协会,建立扶助贫困学生的教育基金会,专款扶助失学儿童、城乡贫困儿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我们可以像美国常青藤联盟一样,设立民办教育“常青藤”联盟,各民办教育团体进行教学交流的同时,可进行资源交换,从而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教育不公平体现在资源分配不公及政策限制上,因此,对弱小的学校应以“学生上学”为标准,而不应以“学校达标”为准,学生的上学权放在第一位。
民办教育团体应有参与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制定、修改的权利或诉求渠道,并与公办教育在政策与改革创新方面享有同等的待遇与愿景。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谁投入,谁受益。国民纳税,支持国民教育,就应该让大众享受普适教育。允许多元、多层次的教育出现,如工读学校、社区学院、特殊学校等教育模式的出现。取消掉各种行政指令,允许具有优秀的人才和雄厚财力的民间资本进入民办教育领域。民办教育正在唤醒一种新的国民教育发展思路。
王: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实际上,民办学校教师的很多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您认为如何更好地保护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信:民办学校的教师应视学校为自己的家,有主人翁责任,在学校校长的指引下,成立教职工大会,有权以民主的方式提出教学改革、学校建设等民主意见。学校的架构中有透明的管理制度与方式,与教师有权责分明的责任书与合同。而国家教育部门应该把民办教师纳入公办教师的保障与福利范畴,免费承担某些义务的培训与教学水平考核等工作。民办教师的工资派发与社保等福利派发情况与办学水平、评选优秀学校等措施挂钩,与国家某些免费项目的倾斜度挂钩。
王:您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据报道曾经从事过三十多种工作,为什么最终选择致力于民办教育?对于十几年的办学经历,您有什么体会和感想?
信:当年,我认为我的人生阅历很丰富了,可以出去闯一闯,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经过多年关于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思考,我认为中国未来强大与发展的前提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而现行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是着眼于培养合格的公民,而是一种应试教育,学校不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目的,而是一切围着升学率转,不能升学的学生就被作为“废物”淘汰了,因此,我当时立志要投身教育,致力于平民教育,让每个国民都能有机会成为国家及社会的有用之才。
17年的办学经历,让我在教育中求得了“幸福”,在亲近大众的办学中体验到了“大爱”的精神,作为一个现代教育人,惟有大爱方能成大事。少了大爱就办不了好教育。
以人为本,对生命的珍惜,对人的尊重与爱护等是人文精神的基石,个人的发展是文明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所有善的制度的设计均以保护人和人的权益、人的发展为基本原则。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不能成为“资源”,而是“负资产”。如何发展教育,开发人力,激发人的创造力,使文明持续而快速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指标。
我在办学中总在思考着这个“人文思想”,实践着国民教育的伟大目标。尽管民办教育总是在“夹缝中重生”,但我一直走在探索之路上,对于未来,“民办教育的先驱者们”一定会让后来人肃然起敬,因为我们在进行着一个伟大的事业。
信力建,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总裁。广州人,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是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曾当过兵、下过乡、做过工人,从事过三十多个工种的工作,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工厂企业、银行、政府机关工作,曾留学英国。1989年创办信孚学校,致力于办学,为发展、壮大教育事业构筑资本运作、资源配置和文化、科研等服务平台。信孚教育集团十几年来迅速壮大,走出了中国教育经营与管理的新路,成为国内全职教育机构当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在校人数最多、生命力最持久的民办教育团体之一。
王哲先:目前在教师职业中,职业倦怠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而信孚的教师说:在信孚工作是一种享受。信孚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信力建:教师需要具备的不只是单纯的教学技能,教师应该亲近社会、亲近生活,与各阶层的人群都有交往,从而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信孚教师在信孚不仅充当教书匠的身份,还充当着研究者与社会活动家的身份。
在信孚,每位教师关心一个或一群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和家庭变化,并把完成学生的成长记录档案当成日常的工作之一。他们记录着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孩子与他们的家庭的变化。例如,康乐小学从开办至今,老师们欣喜地发现,跟随到城里打工的父母的孩子从乡下转学来以后,年年都有许多新的变化,而且家庭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观,60%的家庭已经是小商业者家庭了。在中国人均3000美元的社会变革时期,我们的教师也在见证着而且担任某些历史使命。信孚的教师不光是思想的先行者,而且是先进文化的体验者和实践者。这是信孚内在的意识导向,促使教师们拥有一种特殊的荣誉感与使命感。
教师们在信孚能倾听到全国著名学者、专家的演讲,这使教师们认为信孚就像一所大学,可以一边工作,一边浸润着人类智慧。老师们喜欢这种氛围与风气。在这方面,信孚的行政领导人有明确的认识,认为教师首先是自己的人生导师,才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另外,在信孚可以参与各种活动。如拜一个名人为师,与之结交,追寻学者成熟的思想轨迹。各个学校的教师还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组织研究团体等等。
因此,信孚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享受着一种快乐的学习生活与充满自主精神的喜悦。信孚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实现“教师自治”,并在教育科研与创新方面留给教师极大的空间,促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在获得某种动力的同时享受到精神的快乐与鼓舞。
王: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教师素质您提出了“三师”理论,您能具体谈一谈“三师”对教师的要求具体有哪些吗?
信:当代教师应该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探究精神、积极独立的工作能力,对社会文明的进步负有使命感,对于他所服务的人群,富有影响力。因此,在知识巨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好学生的“学习指导师”。而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做为学生未来点灯的“人生规划师”,去分析与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特长和兴趣,引导他们的精神成长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在为学生服务的同时,善于把握新知识的内涵,逐步积累、整合、调整,通过巧妙的教学安排和设计塑造知识结构,扩大知识容量,成为为学生构建新思维和新文化的“课程设计师”。
我们在“三师”的指引下,通过各种方式评估考核教学能力,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的同时,进行评课与讨论。利用集团办学的优势,实行“教师换岗”制度。教师每周写“教学周记”,评点与积累授课过程的思路,鼓励发挥创新教学方法。由集团总部聘请知名专家开讲座,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学科,扩宽教师的眼界与思维宽度。开设集团网站,每间学校幼儿园都开设社区,成立学生论坛、教师论坛、家长论坛等。设立奖项,如教师根据教学实践参与各项活动,或论文获奖,均由集团颁发奖项。每逢假期,信孚教师会作为信孚“大使”,向周围的朋友、家乡父老等传播知识与理念,深入社会不同领域了解社会基层情况。这些举措在无形之中也在引导着教师们的意识与知识倾向。
王:您提出了教师的“企业家精神”,为什么要强调这种精神?其内涵是什么?
信:市场越来越开放,人类文明越来越进步,世界走向一体化,在这个大趋势的感召下,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无视社会要求,孤立地存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与身边事物形成互动,及时敏感地对市场作出反应。在社会变革演进的过程中,在每一个生动和差异化的个体中,只有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可能成功地主导这个过程。“企业家精神”这一概念,汇集了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全面体现了市场经济中卓越人才的特征,也代表了社会对未来公民的期待。
信孚教育着重加强对学生的企业家素质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加强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进取、创新、诚信等多种内涵,而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应具备以上的种种素质与要求。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创新”。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家创造社会财富的源头。善于发现,擅于创造,在教育过程中求新求变,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机遇,正是时代和社会新的进步的基础。其次,要学会“经营”。教育者要处理的是人从学识到心智的成长问题,它将众多的资源巧妙有效地配置,通过巧妙有效的手法对教育对象发生影响力,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要善于调动一切资源,调配时间,安排程序,使受教育者得到最佳发展。
实力和智慧,加上诚信、公正、宽容、责任感、独立精神,这些品质构成的人格影响力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所在,教育是以心去影响心的行业,它的人文内涵更加重要。
王:教育公平是现在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我们看到信孚的“白云信孚助学计划”在扶助弱势方面做出了努力,那么在致力于教育公平方面,民办教育能做些什么?
信:民办教育应该形成一种行业协会,建立扶助贫困学生的教育基金会,专款扶助失学儿童、城乡贫困儿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我们可以像美国常青藤联盟一样,设立民办教育“常青藤”联盟,各民办教育团体进行教学交流的同时,可进行资源交换,从而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教育不公平体现在资源分配不公及政策限制上,因此,对弱小的学校应以“学生上学”为标准,而不应以“学校达标”为准,学生的上学权放在第一位。
民办教育团体应有参与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制定、修改的权利或诉求渠道,并与公办教育在政策与改革创新方面享有同等的待遇与愿景。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谁投入,谁受益。国民纳税,支持国民教育,就应该让大众享受普适教育。允许多元、多层次的教育出现,如工读学校、社区学院、特殊学校等教育模式的出现。取消掉各种行政指令,允许具有优秀的人才和雄厚财力的民间资本进入民办教育领域。民办教育正在唤醒一种新的国民教育发展思路。
王: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实际上,民办学校教师的很多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您认为如何更好地保护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信:民办学校的教师应视学校为自己的家,有主人翁责任,在学校校长的指引下,成立教职工大会,有权以民主的方式提出教学改革、学校建设等民主意见。学校的架构中有透明的管理制度与方式,与教师有权责分明的责任书与合同。而国家教育部门应该把民办教师纳入公办教师的保障与福利范畴,免费承担某些义务的培训与教学水平考核等工作。民办教师的工资派发与社保等福利派发情况与办学水平、评选优秀学校等措施挂钩,与国家某些免费项目的倾斜度挂钩。
王:您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据报道曾经从事过三十多种工作,为什么最终选择致力于民办教育?对于十几年的办学经历,您有什么体会和感想?
信:当年,我认为我的人生阅历很丰富了,可以出去闯一闯,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经过多年关于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思考,我认为中国未来强大与发展的前提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而现行中国的教育体制不是着眼于培养合格的公民,而是一种应试教育,学校不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教育目的,而是一切围着升学率转,不能升学的学生就被作为“废物”淘汰了,因此,我当时立志要投身教育,致力于平民教育,让每个国民都能有机会成为国家及社会的有用之才。
17年的办学经历,让我在教育中求得了“幸福”,在亲近大众的办学中体验到了“大爱”的精神,作为一个现代教育人,惟有大爱方能成大事。少了大爱就办不了好教育。
以人为本,对生命的珍惜,对人的尊重与爱护等是人文精神的基石,个人的发展是文明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所有善的制度的设计均以保护人和人的权益、人的发展为基本原则。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不能成为“资源”,而是“负资产”。如何发展教育,开发人力,激发人的创造力,使文明持续而快速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指标。
我在办学中总在思考着这个“人文思想”,实践着国民教育的伟大目标。尽管民办教育总是在“夹缝中重生”,但我一直走在探索之路上,对于未来,“民办教育的先驱者们”一定会让后来人肃然起敬,因为我们在进行着一个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