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hrsh/hrsh200903/hrsh20090349-1-l.jpg)
2008年艺术市场行情的确有点令人揣摩不透,究其原因,还是艺术市场的后市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似乎也正开始影响到了大家的信心。
会“衰退”还是会“增长”
一些市场专家认为,目前艺术市场虽然仍延续着某种增长的走势,但在整体经济走弱的大环境中,也已经呈现出“衰退”的迹象,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市场行情已经出现明显的分化,而在今后,这种分化的情形将会越发地明显,尤其是在前期领涨的现代艺术、当代艺术领域内,其增长幅度已经趋缓,而价格的滞涨则会进一步带动整个市场的“衰退”。
而另一些市场专家则似乎依据现实而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认为虽然当今的艺术市场,因投资性资金的大肆侵入而呈现出进一步金融化的特征,并由此形成了艺术市场与金融投资市场的相关性,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艺术基金所带来的“金融杠杆作用”,然而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依旧处于一种理论性的探讨层面,或者说是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譬如说现当代艺术的部分,因这些“新钱”的进入而显得更为突出与鲜明,“但这无论如何依旧是市场局部性的问题”。
在艺术品市场中的更多情形,仍然是传统的“个人财富的购买方式”,正如苏富比公司的专家所介绍的那样,“最大的买家仍然是那些超级的富翁们,金融投资市场的任何风波对于他们而言的确影响不大”。
市场不明朗时不要追高介入
内部的因素,指的是艺术市场的内部结构与热点轮替。自2006年以来,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内部结构的确呈现出了某种显见的激烈变动。
首先是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呈现所谓的“多头化”,其中以伦敦对纽约的挑战,以及全球新兴艺术市场对西方艺术市场的挑战,尤其引人关注,其结果是艺术市场的机制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而变得更有效率,市场结构更趋优化,市场资源更趋丰富,而市场风险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分散。
其次是市場热点出现了明显的轮替,在欧美市场中自2000年开始出现了西方现代艺术对印象派的行情轮替,而2002年后随着当代艺术的行情飙升,又实现了其对西方现代艺术的行情轮替。在中国也是如此,2003年出现了以中国近现代书画为核心的市场行情,而到了2006年行情热点则切换成了中国油画和当代艺术。如果说前期的上涨过程是建立在这种“有上有下”的行情基础之上的话,那么未来的行情发展,或许也可能通过同样的“有上有下”的机制,来实现新一轮的热点替换,进而实现平稳增长的长远目标。
值得我们担忧的是目前全球艺术市场已经处于历史以来的价格高位,这一点所有的人都不会加以否认。在这种现实面前,“价值洼地”或者“价值发掘”的策略都很难实施。然而作为一种现时的权宜之计,即是在市场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追高介入。尤其是那些“高价”的艺术品,往往是下跌时损失最大的部分,也是市场轮替过程中最先被抛弃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