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来智能生活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20208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太从老年大学回来,刚走到家门口,房门自动打开。见我站在门口,太太诧异地问道:“你要出去?”我诡秘地笑道:“我是特地来为太太开门的!”
  我自豪地向她介绍起这些日子我的最新工作成果———一套家庭监控装置大功告成了!
  家有神奇电子眼
  随着我摁动遥控器,电视屏幕上显现出我们住宅大楼进口和家门口的实时图像。继续按键,监控探头“东张西望”,近拉远伸,只要目力所及的大楼附近的所有区域,一一展现无遗。毫不夸张地说,假如有歹徒敢在居家周遭几百米内作案,监控设施会将其牢牢锁定。
  后有朋友来访,我的家门也屡屡神奇打开,一时传为美谈。
  我从小好奇,喜欢摆弄机械。在别人眼里冷冰冰的铁家伙,在我眼里却像美女一样令人入迷。定居上海后,我很快就找到一方宝地———虬江路旧货市场,看到“好像有用”的各种机械家伙,就买下来。拿回家将它们“开膛破肚”,将那些精密的零件分门别类地放好。
  就说这家庭监控装置吧,它的镜头、摄像头、硬盘、录像机乃至电线,都是我在旧货市场淘来的。
  这台监控装置大显神威后,被我女儿相中。于是,我这老爸立马“遵命”为住在21楼的她装了一套。
  没想到这又产生“广告效应”,我又为21楼几家邻居安装了几套。
  逼你非出手不可
  我常去北京路、虬江路市场淘旧货,有时候,情况逼得你非出手不可。比如专业摄像机,有的是电视台之类的单位淘汰下来的,它们差不多就当废铁卖了。这样一架摄像机,新的时候要二三十万元,可如今,那些旧货摊主只要一两千元就肯卖给你。机械的零件会磨损,但那高级镜头是玻璃的,没有硬伤,跟新的一样用啊。一两千元,光买个镜头都像捡的。看着这么便宜的东西,实在不忍心让它们流落街头,就掏钱买下来。这不,家里就有了近二十架摄像机,排成一排。我常“检阅”它们,我知道它们也在感激我———因为只有我珍惜它们,把它们当宝贝。
  那一次去虬江路,遇到一个卖旧货的,黄鱼车上二十只摄像镜头,要价不高。我看着心痒,也心痛,好吧,你们当垃圾,我全要!20元一只,通吃!我砍价狠?可小贩很高兴,他还有赚呢。是哪个单位当垃圾处理的,害得我只好又囤积这么多高级摄像镜头。其中的三只,就装在我的家庭监控装置中。
  有一次,我与一位“业内”的朋友去淘货。在一个摊位前,他小声对我说:“你看,这可是好东西!”我一看,还真不认识。他悄悄告诉我,这叫设计模板夹具,都是最好的合金材料,其中的凹槽精度极高,可以组合成各种设计工作台面。我当即买了下来。当然很便宜,因为摊主是称斤头买进的。
  朋友对我说,这种东西过去是绝对买不到的,现在因为单位或工厂关门,才当垃圾处理了。
  我慧眼识宝后,又陆续买进一些模板夹具,然后将它们组装成一个万能工作台面,可以在上面固定各种零件,进行加工操作。
  “三八线”各分领地
  我家有一道“三八线”,以客厅门边的一尊维纳斯雕像为准,一边是我太太的“势力范围”,一边属于我的“领地”。
  由于常在工作间的地板上拆洗、安装,好端端的实木地板变成了大麻脸,所以我太太轻易不进我的“领地”。倒是我这个“操作工”,为她的“艺术品”做了一台投影仪,可以让她在大屏幕上尽情欣赏自己的“大作”。
  我当然也有“大作”。我组装了不少袖珍机床,它们的各个配件都是“贵族”出身,全是从高级精密机器上拆下来的,一位高工邻居看了赞不绝口。世博会期间,他建议我送到世博会去参展。我被他赞晕了,可没这个胆量,没敢去献丑。
  我家有台可移动的自动升降工作台,亦是我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台面就是用高级模板夹具拼装的,台面安装在小型液压升降机上,能承载一吨重量。我若想去高柜顶上拿个东西,只要用遥控器将台身降低,人往上一站,再把它升至所需的高度,便可信手取物,方便着呢。
  一次,太太照相机里一个小零件坏了。太太去店里修,商家因没有利润,根本不肯接,说若要换,只能整个部件一起换。听说这情况,我毅然接手了。我对太太说,这小玩意儿我能做。我就在小机床上开工了。但一动手,还真有难度。零件太小,老眼昏花的我即便戴了老花镜也看不清楚。忽然想起医院里做微创手术,咱不是有高级摄像头吗?就在小机床上加装一个高级摄像探头,再把图像放大转到彩电的视频里去,这样看着大屏幕上的图像就可动手操作了。嘿,多清晰呀,很快就圆满完成了零件加工。
  多年来,我淘出一个“智能生活”,让退休的日子充满乐趣。
其他文献
李嘉伟,1997年生,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诗人,漫游者。曾获全球华语青年文学奖、东荡子诗歌奖高校奖、重唱诗歌奖、何竹平吴肖颖伉俪古典诗词创作奖、全球华语大学生微情书比赛一等奖。作品散见于各文学期刊。  二十年前的某个夏天,面朝深水港的方向,我和大伯正在喝当地人煮的黑茶。“别光顾着喝茶,留个眼色,她随时会出现。”大伯用下巴指着街对面,“就那栋楼,傍晚她总要下来。”  大伯摇晃着浑浊的玻璃制小茶杯,在
期刊
老城区的阳光一如既往地昏沉,像四下里抖动的轻薄尘埃。长长的窄巷,潮湿坑洼的青泥砖,嘈杂的市井人声,恍惚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草粿”。“草粿”的吆喝—种种这些,构成一个充满隐喻、却又陌生化的世界,在我眼里徐徐展开了它陈旧的幕布。  我不是初来乍到,但每次的体验却出奇一致,都带一点惊异。跨桥而来,这里和居住的现代新城,隔了一条不深不浅的江,景致却完全两样,这里满是杂乱,弥漫着陈腐的味道,不是新城那一类的人
期刊
若一切无体,言语是一切,言语自无体,何能遮彼体。  —《回诤论》  一  茄子。  一鸣,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写信了,这几天和你一样,手脚无力,不得不用点字板,我会托小北把这些话笔录。他最近弹得很好,指头拎得清轻重,小拇指也不成问题了。布鲁斯通常将音阶中的“mi”音及“si”音降半音,五音不全的你大概听不出来。昨晚你呼噜起伏,我摸你脸,浅浅的凹凸就和布鲁斯一样。西边床的老先生被人接去出门透气了,动静
期刊
申霞艳:魏微小说写得好是公认的,她是最早获得鲁迅文学奖的70后作家,在评论界和普通读者中都有很高的声誉。魏微小说语言的洁癖、小城叙事、回忆视角、控制力等方面在评论界较有共识,大家也都渴望她更高产。魏微跟我聊过废名,这是一条隐秘的精神线索。我上课也讲过他,我用的版本是废名儿子请汪曾祺写了序的那本,汪曾祺在里面疏理了一下废名的传播史:周作人和他的老师沈从文当时就对废名颇有好感,沈从文的《边城》开篇的情
期刊
川的父亲于2004年去世,不幸是肝癌,拖了半年,死得很痛苦。查出病的时候,医生说喝酒吗?川的母亲解释说,滴酒不沾的。医生说,那就是命。没什么钱,所以也没怎么治,最后三个月父亲躺在家里,不能吃也不能睡,肚子鼓成蛤蟆,熬死了。  很快,川的母亲带着她改嫁到另一个村子。母亲为了讨好丈夫,逼迫川嫁给继子辉。川和辉,只是名义上的兄妹,没有血缘关系,内部消化,为的是省一份彩礼。川才十五,正读初三,学习不算好,
期刊
在这座大楼工作的人,没有不知道兰斯的。虽然他们不一定知道他的姓名,往往用各种各样的代号来替代。温和一点的人会叫兰斯“那个英雄”,如果没考虑到“英雄”这个词汇开始带上贬义属性,那么还是相当令人欢欣鼓舞的。而更多的、更粗鲁的家伙会用兰斯的体貌特征来形容他,即便是我,在比对完词库之后,也没找到任何一个完全不带贬义的词汇。  但兰斯本该为此骄傲。他的手并非是在任何一次事故中失去的,而是在十年前与赫尔伯特并
期刊
在我的阅读体验中,邓一光是擅长写故事的作家,也是执着于回望过去与关注当下的作家。一方面,他一再把目光回溯到几十年前那些烽烟漫卷的岁月,在漫长时光变迁中书写英雄精神的传承和理想主义的颂歌,交出了《我是太阳》《父亲是个兵》《我是我的神》等优秀的战争小说。另一方面,他又执着于关注当下人的精神症候,在移居深圳后以《你可以让百合生长》《深圳蓝》《深圳在北纬22°27′—22°52′》等作品直面现实,写出了当
期刊
连续三日,气象局发布豪雨特报。难得等到雨歇,老妇人拎着煮好放凉的一瓶白鹤灵芝茶,撑伞出门。她得走一公里路,才到她的小学同学家。  这同学也七十岁了。两人分别五十年后,有一日在小诊所内重逢。起初,彼此觉得对方那张镶蕾丝、挂着流苏(皱纹太多)的脸有点儿不一样,等护士喊名字,又觉得这名字不一样。后来,其中一人鼓起勇气对另一人说:“我叫×××。噫!我是不是认识你呀?”标准的老太太重逢法。  两个老太太终于
期刊
你已经过了对发型不断“尝鲜”的年纪,并且在不断摸索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可这并不代表就一定要墨守成规,应该保证发型的常换常新。  刘海上做一些小变化  用刘海来提升整体形象,这方法听起来既简单又便宜。它既可以突出你的面部优点,掩饰缺陷,又可以遮住你宽广的额头以及可恶的抬头纹。同时,刘海能够柔化你的面部线条,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你的眼部(这里应该依然是明媚动人的)。  如果你是自来卷,或是前额有旋儿,
期刊
杨时旸,影评人,资深媒体人,现任职于《中国新闻周刊》。专栏作品散见于《腾讯·大家》《北京青年报》《南方人物周刊》《新京报》等。出版有小说《杨天乐买房记》,影评集《孤独的影猎人》,随笔集《并没有如愿以偿的人生》。  零  “你确定要忘记吗?”秦波问叶菲菲。  叶菲菲偏过头,不去看他:“当然。我们绝大多数记忆都是负担和累赘。如果条件允许,谁都愿意忘记。只是要么没有这个条件,要么从没去想过这些问题,缺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