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新理念、一个新策略,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在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的过程中,会发生许多预不可预测的情况,教学的生成性,不仅与预设相得益彰、在互动中熠熠生辉,更在拓展后再现精彩。教学的生成性,意味着一种新的升华,它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灵动的画面,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生成预设互动拓展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这是由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目标所决定的,也是由语文课堂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所谓生成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依据的教学新情景。
一、生成——与预设相得益彰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在师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学生学习路上可能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等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丑菊》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从文题乍一看似一篇状物的文章,细读后会发现,作者是通过自己种“丑菊”的过程,从怀着看看享有此恶名的花究竟怎样的目的而种下“丑菊”,观察它打苞、开花及夜晚、白天那独特的花形,来说明“丑菊’是美丽的、可爱的。从而告诉我们做人外在的名称并不重要,内在的美才是不可缺少的。在引导学生精读体悟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丑菊?板书:这是一株的丑菊。请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眼中的丑菊是什么样的?同学在括号内填上有关词语。(学生可能填:美丽、娇小、让人欣赏、让人生气)学生每填一个词后,即让学生讲出填这个词的原因,然后通过感情朗读相关的句子来强化印象。这部分教学的设计,一方面突显了多元解读,老师紧扣文本,以“怎样的丑菊”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透过文本语言,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而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中的菊花逐渐有了丰富的、立体的认识。这样,学生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会显得自由、自如、自在。
由此可见,教师的预设应该是柔性的、开放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预设任务不是减少了,而是加重了:教师不仅要研读教材,准确、深入、独到地把握、剪裁和处理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预设学习思路、过程,而且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种种可能生成的情况和自己如何应对生成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作精心预设。只有充分预设,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生成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引导、点拨,及时有效地组织教学,于不经意间见匠心,让智慧的灵光在课堂闪现。
二、生成——互动中熠熠生辉
叶澜教授在讲述“新基础教育课堂评价”的标准时曾经说过:评价一堂好课的其中一个标准是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正如笔者在教学《父爱安全网》一文所遇到的课堂意外。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父亲梁冬华在洪魔入侵家园、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不顾一切救护年仅一岁的女儿,歌颂了深沉的父爱。
研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找找“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很多人都选了这段话。当读到“他又除下身上惟一的内裤”一句时,有不少人埋着头在偷偷地笑。如此感人的行为,他们居然笑得出来?学生显然没有进入文本,没有领会文本的意图。当即,我领悟到,这一笑,我不可漠视。我静下心来,没有追究笑的原因,而是让不笑的人说说为什么不笑,这一问,不仅把学生拉回到了文本,又直切文章主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交流:有的说这位父亲让人肃然起敬,因为他没有顾及自己的脸面;有的说这位父亲在最后一刻想到的是孩子,这种伟大的父爱值得歌颂;有的说我不仅不会笑他,反而为他的行为肃然起敬。多好的一位父亲啊,在危难关头,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年仅一岁的女儿,难道你不该为他竖起大拇指吗?此时,我让学生再读这一段,无私的父爱在学生的交流、朗读中渐渐走入孩子们的心灵。
在课堂教学流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讨论和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思维的方向,聚焦话题。面对“生成”,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上,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自己则成为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因教师对生成的及时、有效调控更精彩!
三、生成——拓展后再现精彩
教学已不再是忠实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师生的思想在与文本不断对话中发生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在交往、互动、对话过程中不断生成新信息、新问题,学习需求和内容也不断产生。教师抓住生成并与课堂预设有机融合,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在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以互动生成的理念指导课堂,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时代召唤“生成性”语文课堂,“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为生成而为。”“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一个策略,一个最强音,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带来课堂教学的灵动和精彩。它给教师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善于捕捉,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教育价值观的重建》辛继湘 《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四期
关键词:生成预设互动拓展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这是由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目标所决定的,也是由语文课堂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所谓生成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依据的教学新情景。
一、生成——与预设相得益彰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在师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学生学习路上可能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等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丑菊》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从文题乍一看似一篇状物的文章,细读后会发现,作者是通过自己种“丑菊”的过程,从怀着看看享有此恶名的花究竟怎样的目的而种下“丑菊”,观察它打苞、开花及夜晚、白天那独特的花形,来说明“丑菊’是美丽的、可爱的。从而告诉我们做人外在的名称并不重要,内在的美才是不可缺少的。在引导学生精读体悟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丑菊?板书:这是一株的丑菊。请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眼中的丑菊是什么样的?同学在括号内填上有关词语。(学生可能填:美丽、娇小、让人欣赏、让人生气)学生每填一个词后,即让学生讲出填这个词的原因,然后通过感情朗读相关的句子来强化印象。这部分教学的设计,一方面突显了多元解读,老师紧扣文本,以“怎样的丑菊”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透过文本语言,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而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中的菊花逐渐有了丰富的、立体的认识。这样,学生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会显得自由、自如、自在。
由此可见,教师的预设应该是柔性的、开放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预设任务不是减少了,而是加重了:教师不仅要研读教材,准确、深入、独到地把握、剪裁和处理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预设学习思路、过程,而且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种种可能生成的情况和自己如何应对生成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作精心预设。只有充分预设,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生成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引导、点拨,及时有效地组织教学,于不经意间见匠心,让智慧的灵光在课堂闪现。
二、生成——互动中熠熠生辉
叶澜教授在讲述“新基础教育课堂评价”的标准时曾经说过:评价一堂好课的其中一个标准是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正如笔者在教学《父爱安全网》一文所遇到的课堂意外。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父亲梁冬华在洪魔入侵家园、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不顾一切救护年仅一岁的女儿,歌颂了深沉的父爱。
研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找找“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很多人都选了这段话。当读到“他又除下身上惟一的内裤”一句时,有不少人埋着头在偷偷地笑。如此感人的行为,他们居然笑得出来?学生显然没有进入文本,没有领会文本的意图。当即,我领悟到,这一笑,我不可漠视。我静下心来,没有追究笑的原因,而是让不笑的人说说为什么不笑,这一问,不仅把学生拉回到了文本,又直切文章主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交流:有的说这位父亲让人肃然起敬,因为他没有顾及自己的脸面;有的说这位父亲在最后一刻想到的是孩子,这种伟大的父爱值得歌颂;有的说我不仅不会笑他,反而为他的行为肃然起敬。多好的一位父亲啊,在危难关头,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年仅一岁的女儿,难道你不该为他竖起大拇指吗?此时,我让学生再读这一段,无私的父爱在学生的交流、朗读中渐渐走入孩子们的心灵。
在课堂教学流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讨论和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思维的方向,聚焦话题。面对“生成”,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上,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自己则成为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因教师对生成的及时、有效调控更精彩!
三、生成——拓展后再现精彩
教学已不再是忠实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师生的思想在与文本不断对话中发生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在交往、互动、对话过程中不断生成新信息、新问题,学习需求和内容也不断产生。教师抓住生成并与课堂预设有机融合,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在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以互动生成的理念指导课堂,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时代召唤“生成性”语文课堂,“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为生成而为。”“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一个策略,一个最强音,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带来课堂教学的灵动和精彩。它给教师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善于捕捉,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 教育科学出版社
2、《新课程与教育价值观的重建》辛继湘 《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