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黄疸)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茵陈原植物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达1米,多分枝。茎生叶,有灰白色细柔毛,头状花序,密集成圆锥形花丛,秋季开花,卵形,花绿黄色。茵陈为根繁殖,全草有香气。春季幼苗高6~10厘米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其生于山坡、路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中国药典》规定: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菌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绵茵陈为干燥的幼苗,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气清香,味微苦,以质嫩,绵软,灰白色,香气浓者为佳。茵陈蒿茎呈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气芳香,味微苦;以茎叶淡紫色,带有叶片、花蕾,气芳香者为佳。
滨蒿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侧柏醇、a-蒎烯、丁香醛等。菌陈蒿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β-蒎烯、茵陈酮、脂肪油、绿原酸及香豆精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菌陈蒿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泄量,并能解热和降压。
茵陈是常用中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
茵陈性微寒,味苦、辛,归脾、胃、肝、胆经,有清湿热、退黄疸的功效,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和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古籍文献《本草正义》记载:“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故凡下焦湿热瘙痒,及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其阴黄一证,虽曰虚寒,然亦内有蕴热,故能发见黄色,则以入于温经队中而扫荡之,即仲景茵陈附子之法。”
茵陈蒿苦泄下降,功专清利湿热而退黄疸,凡湿热熏蒸而发黄者,每用为主药。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伍大黄、栀子,即茵陈蒿汤;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可配伍其他利湿药,如茵陈五苓散;若属寒湿阴黄,须配附子、干姜等温中药,如茵陈四逆汤。此外,本品亦可用于湿疮瘙痒,流黄水,乃取其清湿热之功。可煎汤内服或外洗。煎服,10~30克,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蓄血发黄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经典处方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主治:湿热黄疸。
茵陈四逆汤(《玉机微义》)组成:茵陈、附子、干姜、炙甘草。
主治:寒湿阴黄。症见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组成:茵陈、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主治:湿热黄疸,湿邪偏重,小便不利显著者。
养生保健
1.瘦肉茵陈汤
配料:瘦猪肉150克,茵陈30克,鲜白茅根60克,细盐、味精少许。
制法:将猪肉洗净切丝备用。茵陈、茅根共入锅中,水煎煮去渣取汁。将药汁、猪肉同入锅中,炖至熟烂加味精、细盐少许即成。
功效及用法:去湿热,利黄疸,可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发热口渴,小便深黄,恶心欲吐,发热,舌苔黄腻等症。每日1剂,连用3~5日为1个疗程。
2.茵陈粥
配料:茵陈30~6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先将茵陈洗净,煎煮5~10分钟,去渣取汁,入粳米后,加水适量,煮粥至熟。
功效及用法:清利湿热、退黄疸,可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可加适量白糖,每日食用2~3次,7~10日为1个疗程。
3.茵陈车前饮
配料:绵茵陈100克,车前草100克(或车前子2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茵陈、车前草洗净,加水1000毫升,煮至800毫升。如用车前子,要用纱布袋单包入锅。功效及用法:清热利湿。每次服100毫升,加白糖10克,每日2~3次。
4.麦芽茵陈茶
配料:大麦芽50克,茵陈50克,橘皮25克。
制法:以上药物同时加大倍量,共研为末。每次用60~80克,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15分钟后,代茶频饮,每日1剂。
功效及用法:疏肝理气,消食退黄,用于急、慢性肝炎后遗症调理。
茵陈原植物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达1米,多分枝。茎生叶,有灰白色细柔毛,头状花序,密集成圆锥形花丛,秋季开花,卵形,花绿黄色。茵陈为根繁殖,全草有香气。春季幼苗高6~10厘米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其生于山坡、路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中国药典》规定: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菌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绵茵陈为干燥的幼苗,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气清香,味微苦,以质嫩,绵软,灰白色,香气浓者为佳。茵陈蒿茎呈圆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气芳香,味微苦;以茎叶淡紫色,带有叶片、花蕾,气芳香者为佳。
滨蒿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侧柏醇、a-蒎烯、丁香醛等。菌陈蒿全草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β-蒎烯、茵陈酮、脂肪油、绿原酸及香豆精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菌陈蒿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泄量,并能解热和降压。
茵陈是常用中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
茵陈性微寒,味苦、辛,归脾、胃、肝、胆经,有清湿热、退黄疸的功效,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和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古籍文献《本草正义》记载:“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速……故凡下焦湿热瘙痒,及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其阴黄一证,虽曰虚寒,然亦内有蕴热,故能发见黄色,则以入于温经队中而扫荡之,即仲景茵陈附子之法。”
茵陈蒿苦泄下降,功专清利湿热而退黄疸,凡湿热熏蒸而发黄者,每用为主药。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伍大黄、栀子,即茵陈蒿汤;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可配伍其他利湿药,如茵陈五苓散;若属寒湿阴黄,须配附子、干姜等温中药,如茵陈四逆汤。此外,本品亦可用于湿疮瘙痒,流黄水,乃取其清湿热之功。可煎汤内服或外洗。煎服,10~30克,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蓄血发黄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经典处方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主治:湿热黄疸。
茵陈四逆汤(《玉机微义》)组成:茵陈、附子、干姜、炙甘草。
主治:寒湿阴黄。症见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组成:茵陈、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主治:湿热黄疸,湿邪偏重,小便不利显著者。
养生保健
1.瘦肉茵陈汤
配料:瘦猪肉150克,茵陈30克,鲜白茅根60克,细盐、味精少许。
制法:将猪肉洗净切丝备用。茵陈、茅根共入锅中,水煎煮去渣取汁。将药汁、猪肉同入锅中,炖至熟烂加味精、细盐少许即成。
功效及用法:去湿热,利黄疸,可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发热口渴,小便深黄,恶心欲吐,发热,舌苔黄腻等症。每日1剂,连用3~5日为1个疗程。
2.茵陈粥
配料:茵陈30~6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先将茵陈洗净,煎煮5~10分钟,去渣取汁,入粳米后,加水适量,煮粥至熟。
功效及用法:清利湿热、退黄疸,可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可加适量白糖,每日食用2~3次,7~10日为1个疗程。
3.茵陈车前饮
配料:绵茵陈100克,车前草100克(或车前子2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茵陈、车前草洗净,加水1000毫升,煮至800毫升。如用车前子,要用纱布袋单包入锅。功效及用法:清热利湿。每次服100毫升,加白糖10克,每日2~3次。
4.麦芽茵陈茶
配料:大麦芽50克,茵陈50克,橘皮25克。
制法:以上药物同时加大倍量,共研为末。每次用60~80克,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适量,盖闷15分钟后,代茶频饮,每日1剂。
功效及用法:疏肝理气,消食退黄,用于急、慢性肝炎后遗症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