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研究角度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指企业、政府、住户部门收入占比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关系,其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其中初次分配是市场机制自由运行的结果,主要体现效率原则;而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由政府进行干预的结果,注重公平。为了更好的反映各部门获得的原始收入,本文主要从初次分配的角度兼并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各省市借鉴其经验。
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及意义
2002年,十六大会议中首次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2007年,十七大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2012年,十八大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合理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三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人民安享生活的基础。同时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转变,最终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
三、全国及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
根据京津沪渝各直辖市统计信息网整理政府、居民和企业收入占比(详见附录),可以看出北京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并不频繁,且一直朝着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占比方向前进,其中政府部门占比稳定于10%—20%之间。
同时上海市1997—2012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并不稳定,出现两次明显的拐点。2002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有所下降;2004—2008年伴随着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上升,企业部门收入占比略有下降。2011年以来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开始出现上升趋势。
就天津市而言,其居民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波动较大。1997—2001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较高,2001—2007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持续上升。2007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开始出现小幅上升趋势,整个时期政府部门收入占比维持在15%—20%之间。
由于重庆市各部门数据来源于投入产出表,所以1997—2012年间只有部分数据,但也可体现重庆市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1997—2000年重庆市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处于较高水平,分配格局相对合理,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发酵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2000—2005年居民部门占比大幅度下降,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大幅度上升。整个时期政府部门收入占比在10%—20%间,变化不大。
四、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比较
(一)京津沪渝相同发展阶段的确定
京津沪渝的经济发展受中国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受本市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因而应在相近的经济发展阶段对比各直辖市分配格局的特征。为此选定人均GDP衡量经济发展情况,以重庆市1997年人均GDP为起点,北京市2012年人均GDP为终点;以北京市为基础,每五年一个阶段确定人均GDP的取值阶段,倒推津沪渝相应发展阶段。
(二)京津沪渝相近发展阶段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比较分析
1.第一、第二经济发展阶段收入结构
由表1可以看出,重庆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对应其居民收入占比先高后低。从政策方面看,重庆市直辖后享有更多的政策优惠,经济发展快,企业效益高增长,居民部门收入被企业挤占。在第一阶段中期即2005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开始回升,重庆市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居民部门收入增加,企业部门反哺居民部门。同时政府作为职能部门,要为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型财政提供支持而形成预防性货币需求,因此政府收入占比相应的增加。总体来说,直辖红利较快地惠及居民部门,劳动力报酬显著回升。
2.其他经济发展阶段收入结构
由北京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概况可以看出其变化过程与我国政治方向高度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政治指引的强大性。同时,产业结构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就业。北京市第三产业囊括信息业、金融保险业、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连年上升,2012年达到76.4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数的75.6%。
2004年上海市企业部门收入占比达到48.40%,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仅有35.82%。在经济转型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结构性失业,从而减少了劳动者报酬。上海市针对结构性失业开展了“青年职业见习计划”、“万人就业项目”和“技能振兴计划”等提高劳动者素质,缓解就业矛盾。同时到2012年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到60.45%,带动了大批劳动力就业。
由表1可以看出在第三阶段之前津较之于京沪,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其居民部门收入占比最高。第三阶段是天津市“十五”规划阶段,该阶段政府部门收入占比上升,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下降。此时农村城市化率达到了46.5%,城市化进程加快,相应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跟进缓慢造成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下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比较,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经济发展阶段对应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同阶段。综合京津沪渝可以发现,经济发展的前期企业部门收入占比会呈现出上升态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会得到调整,相对来说,重庆市的调整速度较快,北京市的调整效果最为明显。
2.直辖影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从重庆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可以发现直辖前后具有显著不同的状态。
3.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世界上的多数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期,企业部门收入占比在7%-10%,政府部门收入占比在9%-12%,而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在78%-84%。相比之,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性与之相差甚远。
(二)建议
综合分析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原因本文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指引
我国是社会体制国家,目标是共同富裕。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在这段关键时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全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公平。
2.减少企业侵占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企业高利润限制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旧的产品观、产业观和财富观中解放出来,寻求惠国惠民的经济发展途径。通过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率,从而使更多的经济成果转化为劳动者报酬。
3.优化工资结构,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报酬
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推进,劳动力涌入城市,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工资被压低。要不断加强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并在法律保护的同时提供职能培训,使劳动者素质更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上海市对于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经验就可被借鉴。(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指企业、政府、住户部门收入占比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关系,其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其中初次分配是市场机制自由运行的结果,主要体现效率原则;而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由政府进行干预的结果,注重公平。为了更好的反映各部门获得的原始收入,本文主要从初次分配的角度兼并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各省市借鉴其经验。
二、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及意义
2002年,十六大会议中首次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2007年,十七大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2012年,十八大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合理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三部门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人民安享生活的基础。同时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转变,最终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
三、全国及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
根据京津沪渝各直辖市统计信息网整理政府、居民和企业收入占比(详见附录),可以看出北京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并不频繁,且一直朝着提高居民部门收入占比方向前进,其中政府部门占比稳定于10%—20%之间。
同时上海市1997—2012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并不稳定,出现两次明显的拐点。2002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有所下降;2004—2008年伴随着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上升,企业部门收入占比略有下降。2011年以来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开始出现上升趋势。
就天津市而言,其居民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波动较大。1997—2001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较高,2001—2007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持续上升。2007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开始出现小幅上升趋势,整个时期政府部门收入占比维持在15%—20%之间。
由于重庆市各部门数据来源于投入产出表,所以1997—2012年间只有部分数据,但也可体现重庆市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1997—2000年重庆市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处于较高水平,分配格局相对合理,经济处于快速发展的发酵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2000—2005年居民部门占比大幅度下降,而企业部门收入占比大幅度上升。整个时期政府部门收入占比在10%—20%间,变化不大。
四、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比较
(一)京津沪渝相同发展阶段的确定
京津沪渝的经济发展受中国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也受本市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因而应在相近的经济发展阶段对比各直辖市分配格局的特征。为此选定人均GDP衡量经济发展情况,以重庆市1997年人均GDP为起点,北京市2012年人均GDP为终点;以北京市为基础,每五年一个阶段确定人均GDP的取值阶段,倒推津沪渝相应发展阶段。
(二)京津沪渝相近发展阶段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比较分析
1.第一、第二经济发展阶段收入结构
由表1可以看出,重庆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对应其居民收入占比先高后低。从政策方面看,重庆市直辖后享有更多的政策优惠,经济发展快,企业效益高增长,居民部门收入被企业挤占。在第一阶段中期即2005年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开始回升,重庆市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了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居民部门收入增加,企业部门反哺居民部门。同时政府作为职能部门,要为经济建设和公共服务型财政提供支持而形成预防性货币需求,因此政府收入占比相应的增加。总体来说,直辖红利较快地惠及居民部门,劳动力报酬显著回升。
2.其他经济发展阶段收入结构
由北京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概况可以看出其变化过程与我国政治方向高度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政治指引的强大性。同时,产业结构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就业。北京市第三产业囊括信息业、金融保险业、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连年上升,2012年达到76.4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数的75.6%。
2004年上海市企业部门收入占比达到48.40%,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仅有35.82%。在经济转型期,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结构性失业,从而减少了劳动者报酬。上海市针对结构性失业开展了“青年职业见习计划”、“万人就业项目”和“技能振兴计划”等提高劳动者素质,缓解就业矛盾。同时到2012年第三产业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到60.45%,带动了大批劳动力就业。
由表1可以看出在第三阶段之前津较之于京沪,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其居民部门收入占比最高。第三阶段是天津市“十五”规划阶段,该阶段政府部门收入占比上升,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下降。此时农村城市化率达到了46.5%,城市化进程加快,相应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跟进缓慢造成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下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比较,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经济发展阶段对应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同阶段。综合京津沪渝可以发现,经济发展的前期企业部门收入占比会呈现出上升态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会得到调整,相对来说,重庆市的调整速度较快,北京市的调整效果最为明显。
2.直辖影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从重庆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可以发现直辖前后具有显著不同的状态。
3.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世界上的多数发达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期,企业部门收入占比在7%-10%,政府部门收入占比在9%-12%,而居民部门收入占比在78%-84%。相比之,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性与之相差甚远。
(二)建议
综合分析京津沪渝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原因本文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政府指引
我国是社会体制国家,目标是共同富裕。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在这段关键时期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全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公平。
2.减少企业侵占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企业高利润限制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旧的产品观、产业观和财富观中解放出来,寻求惠国惠民的经济发展途径。通过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味着提高投资效率,从而使更多的经济成果转化为劳动者报酬。
3.优化工资结构,提升劳动者素质和报酬
随着城镇一体化进程推进,劳动力涌入城市,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工资被压低。要不断加强劳动者权益的保护,提高最低工资水平,并在法律保护的同时提供职能培训,使劳动者素质更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上海市对于缓解结构性失业的经验就可被借鉴。(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