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职教育大步前进的重要时期,如何保证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严峻的挑战。本文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于软件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手段进行了探讨,提出课程探索改革的新方式,以期切实推动新型高职教育的教学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关键字】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一、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普及化发展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后来居上,广受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高职教育的战略性扩招提高了全民的教育素养,也提出了严峻的就业需求。因此,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增进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迫在眉睫。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以适应社会工作需要为目标。软件专业又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目标,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原则培养软件专业的技术人才。
二、高职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软件专业课程教学延用了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采取按部就班的方式学习知识,依照课本安排,由浅到深逐步讲解学习。但现状是高职学生对程序开发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兴趣不断降低。而传统教学模式又将实践内容部分放在了最后。由于从一开始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都是掌握一些零散知识点的应用,不清楚所学知识在程序开发中的具体作用。整体概念很模糊,学得越多越觉得迷茫。
三、软件专业课程改革
1.课程内容改革
①制定职业素质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须依赖于明确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性须依赖于走访调查软件企业的实际需要。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都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软件职业岗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理论研究要求较低。通过课程改革修订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素质结合起来,在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培养的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提出具体的要求。②明确合理的高职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取,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以及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选取教学内容。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③重组项目工作过程的教材内容。课程项目化教学不仅是教学内容里增加几个综合训练项目,而是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应岗位的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线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进行选取、整合和有序化教学内容,将原课程知识点分散并重建于项目中。设计出以项目为驱动、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④增加典型实例的具体运用。针对于软件专业的某些基础类课程,无法用项目形式进行概括引导。教师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出发,构建完整的典型性案例。通过案例教学的引导、分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浓厚学习兴趣的驱使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
2.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①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软件专业学生要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肯定不能满足高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上应从模拟项目训练到真实项目训练逐层递进,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为目的,在课程上通过“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教学情景设定的多样化。根据软件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依据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的需要,在充分肯定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重要性前提下,课堂教学情境设定应多样化,积极推广启发式、互动式。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把几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③成立学习互助小组。互助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学习互助小组的成立有利于培养软件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④通过“第二课堂”理念结合实际。“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与学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来推进学生学习职业职能。学生全员参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作品展示中,学生积极表现,气氛活跃,相互之间密切配合,互相评比指点。提高了学生勇于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五、结束语
高职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各种观念的碰撞,还有各种形式的磨合。软件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正是以不断的探索、研究,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的。我们需要坚持高职教育的目标,不断推进这项改革走向成功,从而使我国的高职教育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高进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J].继续教育研究,2009(7).
[2]臧春雨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需要开放的实验平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等
【关键字】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一、引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速普及化发展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后来居上,广受教育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高职教育的战略性扩招提高了全民的教育素养,也提出了严峻的就业需求。因此,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增进学生专业能力培养迫在眉睫。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主线,以适应社会工作需要为目标。软件专业又是一门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目标,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原则培养软件专业的技术人才。
二、高职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软件专业课程教学延用了高等院校的教学方式,采取按部就班的方式学习知识,依照课本安排,由浅到深逐步讲解学习。但现状是高职学生对程序开发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不大,随着课程的逐步深入兴趣不断降低。而传统教学模式又将实践内容部分放在了最后。由于从一开始没有建立起系统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基本都是掌握一些零散知识点的应用,不清楚所学知识在程序开发中的具体作用。整体概念很模糊,学得越多越觉得迷茫。
三、软件专业课程改革
1.课程内容改革
①制定职业素质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须依赖于明确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性须依赖于走访调查软件企业的实际需要。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企业都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软件职业岗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理论研究要求较低。通过课程改革修订课程教学目标。将课程教学目标与职业素质结合起来,在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培养的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等提出具体的要求。②明确合理的高职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取,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以及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选取教学内容。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着重培养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③重组项目工作过程的教材内容。课程项目化教学不仅是教学内容里增加几个综合训练项目,而是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应岗位的需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主线设计教学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进行选取、整合和有序化教学内容,将原课程知识点分散并重建于项目中。设计出以项目为驱动、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④增加典型实例的具体运用。针对于软件专业的某些基础类课程,无法用项目形式进行概括引导。教师可以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最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出发,构建完整的典型性案例。通过案例教学的引导、分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浓厚学习兴趣的驱使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
2.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①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教学。软件专业学生要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肯定不能满足高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在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上应从模拟项目训练到真实项目训练逐层递进,理论知识围绕技能训练展开,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为目的,在课程上通过“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教学情景设定的多样化。根据软件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依据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的需要,在充分肯定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重要性前提下,课堂教学情境设定应多样化,积极推广启发式、互动式。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注意把几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③成立学习互助小组。互助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学习互助小组的成立有利于培养软件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④通过“第二课堂”理念结合实际。“第二课堂”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教与学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来推进学生学习职业职能。学生全员参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作品展示中,学生积极表现,气氛活跃,相互之间密切配合,互相评比指点。提高了学生勇于竞争的意识,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五、结束语
高职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各种观念的碰撞,还有各种形式的磨合。软件专业的教学改革探索,正是以不断的探索、研究,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的。我们需要坚持高职教育的目标,不断推进这项改革走向成功,从而使我国的高职教育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参考文献:
[1]高进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J].继续教育研究,2009(7).
[2]臧春雨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需要开放的实验平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