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的女人

来源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a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巧珍和伟成是在放风筝时相识的。
  那天,伟成的风筝飞得又高又远,不仅把巧珍的目光吸引了过去,还把巧珍的心吸引了过去。
  就这样,巧珍和伟成相恋了,他们携手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生活有些清苦,但巧珍却感觉到非常快乐,尤其每年三月三这天,巧珍和伟成都会去野外放风筝。伟成一边放风筝一边动情地對巧珍说:“男人就像风筝,可以在天空随意翱翔;女人就是手中的线,无论男人飞得多高,飞出多远,只要一收线,就会回到女人身边。”
  巧珍特喜欢听伟成说这句话,伟成说一次,巧珍的心就甜蜜一次。
  后来,伟成如风筝一般飞出小村,飞到遥远的都市去闯荡。他最初给别人打工,后来通过打拼成了一个小老板。身份的转变让伟成的生活发生了很多改变,唯一没变的是每年三月三,都会赶回家,与巧珍一块儿到村头放风筝,一次次说着巧珍最喜欢听的那句话。
  村里有人劝巧珍:“跟伟成去吧,别让他飞了。”巧珍总说:“他刚刚创业,我去会分他的心。”解释完还补充,“伟成不会变心的,他是风筝,我可是线呢。”就在说这话那年的三月三,伟成没回来。他来电话解释说,工作太忙了。
  巧珍虽然有些失落,但她一点儿也不怨伟成。
  三月三刚过,伟成就回来了,还带着一个漂亮的女人。伟成跟巧珍介绍说,那是秘书。说漂亮女人是秘书,但巧珍不太相信伟成的话,女人的直觉告诉她,伟成和这漂亮女人的关系不一般。
  巧珍和伟成谁也没提放风筝的事。
  过了一周,伟成和漂亮女人走了。这之后,巧珍和伟成失去了联系,电话不接,短信不回,伟成消失了一般。巧珍想想,伟成一定和那漂亮女人在一起了。
  巧珍什么也不说,只是一有空闲,就去野外放风筝。
  一晃一年时间,伟成突然回来了。他是由漂亮女人用双手捧回来的,伟成变成一把骨灰。
  漂亮女人来时,巧珍正在放风筝。
  漂亮女人把骨灰递给巧珍说:“这是伟成的,给你。”巧珍没接,问道:“为什么给我,你和他生活得不幸福吗?”漂亮女人脸一红说:“我承认喜欢他,可我们始终没在一起。”巧珍摇摇头,表示不相信。漂亮女人神情黯淡地说:“伟成心里只有你,他一直拒绝我。”巧珍问:“可你都陪他来我家了,还没在一起吗?”漂亮女人答:“那次他不仅骗了你,还骗了我。”
  漂亮女人告诉巧珍,伟成当时跟她承诺,只要陪他回家,他就和巧珍离婚接受她。但回到了城市,伟成又立即拒绝了漂亮女人。她才知道,其实那时伟成已经知道自己得了绝症,活不了多长时间,做买卖的钱又恰巧全被骗走,他是故意让漂亮女人陪他回家,好让巧珍不再爱他,不爱就不会想他,也就不会因为他而痛苦。
  知道真相的漂亮女人,一直默默地守在伟成身边。
  漂亮女人告诉巧珍,其实伟成的遗愿是把自己葬在异乡,永远不让巧珍知道真相,但她不忍伟成与巧珍留下爱的遗憾,所以决定把骨灰给巧珍送来了。
  漂亮女人讲述了伟成最后的岁月,几乎每一天,只要天气允许,他都要求漂亮女人陪他去放风筝。每次伟成都对漂亮女人说:“你知道吗?男人是风筝,女人是线,无论风筝飞出去多远,都会被线牵着。”
  漂亮女人讲到这儿,巧珍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巧珍摸出一把小剪刀,把风筝线剪断了。
  漂亮女人一愣,问道:“你怎么把线剪断了?”巧珍没回答,而是伸出双手接过骨灰说:“其实伟成说得不对,女人不是风筝线。”
  望着渐渐飘远的风筝,巧珍一字一顿地说:“女人其实是天空,无论风筝飘到天涯海角,始终都在女人的心里。”
其他文献
老板急促地问:“你们的关系怎么样?”  “我们是哥们儿,关系杠杠的。”  “大哥,你帮我一个忙,求他一幅字,我给你一万好处费。”  他的字真的那么难求?半年不见,真的不了解刘二蒙了。  “刘大师的书法现在是一平尺2.8万,县长的面子,低于两万都不给。”  我吃惊起来,不知怎么评价我的哥们儿刘二蒙。  我望着老板,老板是商人,鬼精鬼精的,立马从手包里抽出一沓钱来。这是一万,你答应帮我办,这酬金就是你
期刊
晴嵐要去寻找月光。  半山前的莲台,暖阳中飘着丝丝湿气。  台下,金黄的油菜花,在大地上缤纷点缀,绿叶铺开的地毯上,绣着璀璨的花瓣,这,俨然就是一个偌大的花床。  晴岚走在廊桥木栈道上,一边欣赏油菜花开的景色,一边又迷蒙地望着半山上那幢气派超凡的楼宇。  不知不觉间,晴岚上了半山,进入一处方阔的庭院,来到一间藏书量很大的书房。书香味弥漫了整个房间,晴岚向来喜欢这种味道,差点儿都忘了,自己是来应聘教
期刊
我的小手被四姑的大手紧紧地攥着,好像裹着一张蒸过窝窝头的屉布,又黏又热。与其说是四姑领着我,倒不如说是她在拉着我往前走,她的脚步快,我小跑都跟不上她。我知道,过了六队的水泉沟就不是我们屯子管的地方了,但我心里特别高兴,因为过了前面的山,再过一座山就到北京了,北京有呜呜叫的火车,有甜甜的大白兔奶糖,还有笑眯眯的毛主席,这是四姑说的。  四姑用围巾在脸上擦了一把汗,说:“想不想早一点儿到北京?”  我
期刊
午后,阳光格外温柔。  婉儿正在挑拣黄豆。一粒粒的黄豆,丢进一个青花瓷碗里,溅起清脆的声响。  婉儿的目光,时不时落在瓷碗上,流露出一种不易觉察的忧伤。  这个老瓷碗,跟着婉儿几十年了,早已被她抚摸得温润如玉。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走过来,递给她一张泛黄的照片:“请问,您认识照片里的女孩儿吗?”  照片上的女孩是二十歲的婉儿。婉儿侧头看了一眼,老花镜瞬间滑落下来。  四十年前,孔凡带她到火车
期刊
接到房东的电话,正好是黄昏,菊正站在顶楼的小阳台上。阳台很小,三四步就量到头。倚着护栏,她看到落日隐在云层里,始终没露面,云彩先是镶了橘红色的边儿,渐渐变成淡黄色。  几只不知名的小鸟飞在不远处一小块菜地的上空。菜地的铁栏杆上,竟然攀爬着一丛野菊花。就在眨眼之间,那丛野菊花开始疯长,长长的蔓子越过栏杆,闯过小路,又攀到一楼。快了,快了!它开始爬到顶楼,她的阳台上,那野菊花就像长了腿儿,迈进她的小阳
期刊
阿建把最后一卷胶卷搬到船上后,就发动机帆船,开始他的放映之旅。每次下乡,阿建起码十天半个月才能回来。  阿建的机帆船开在乡村的河道里十分显眼,机帆船的船舱是全封闭的,一方一方的玻璃窗盖得严严实实。每到一处还没进村,就有小孩子欢呼雀跃地在河岸上高喊:“今天哪里放电影啊?”  阿建在啪啪啪的发动机声里高声回答:“北察。”  孩子们就飞奔着回村,一路上大声地高呼:“北察放电影了,今天北察放电影嘞!”  
期刊
在老河口,沿着一条弯曲的蚰蜒小路,穿过沙沙作响的芦苇荡,下坡蹚过一个长满蒲草的甸子,就到渡口了。渡口泊着一只小木船,在老河水里一漾一漾的。坐船到了对岸,就是山东地界的黄龙镇。  其实这算不得一个渡口,是一个名叫八斤的光棍汉子为了方便人们通行,也为了自己混口饭吃,就靠着父辈留下的这条小船,搞起了营生。船费没有定价,有了多给,少了少给,没有不给也成。过河的人时多时少,也有无人过渡的天。八斤就这样饱一顿
期刊
当秦霍铺好屋顶上最后一把麦秸时,这个秋天的最后一个太阳就坐上了骊山山头。秦霍学着太阳的样子,坐到屋脊上,抽出腰间的烟锅,在光脚背上磕几磕,金属与骨头碰撞的声音,很好听。秦霍扭一把烟叶,摁进烟锅,点火,轻轻吹几口,狠狠吸一口,青色的烟雾从鼻孔里悠悠钻出,在眼前氤氲。  霞光如火,铺满了整个西天。骊山苍郁,宛若一匹矫硕的骏马,鬃毛凛凛,昂首扬蹄,在霞火里奔腾。秦霍的眼里似也燃起浓烈的霞火,终于受不住,
期刊
红烛青楼,画井勾栏。  “先生,如何?”  “嗯——有长进!今日的功课就到这里。天色不早,我走了!”  “那薇儿送送先生吧……”  “莫送。”  只见那萧索的白衣身影,慢慢没入黄昏,不见了。空留下,一个豆蔻年华的瘦弱女孩,独自倚着门框,望着夕阳发呆。  “幼薇啊,还愣着干什么,快去接客啊!城西的李大公子来了……”  “是,妈妈……”  琴瑟悠悠拨动,不知拨动了谁的心弦……  “先生,今日上元节,带
期刊
猷州城外,涎溪河畔。  一舟,一篙,一老翁,头顶斗笠,身披蓑衣,目光流连于波涛上,似一尊雕像。  良久,来了一主一仆模样的两个人,其中一人顶戴花翎,官袍加身,手摇折扇,满面春风。  老翁听见响动,只用眼角余光乜斜了渡客一下,依然端坐不动。  官人皱了皱眉头,好心情随风吹散,仆人耐不住性子,没好气地啐道,你是聋了还是瞎了?这位大老爷是来赴任的猷州知府,还不快将桂老爷渡过河去?  老翁动了动身子,却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