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征博引 取精用弘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作为一种源于人的本能、基于“静”的修行方法,早期名称虽未固定,但典籍多有记载。直到印度“dhyana”一词传入,音译为“禅那”,意译成“静虑”等。我国禅宗,大多数人以为源于菩提达摩这位来自天竺的僧人。他在南北朝时期来华,后来被禅宗门人奉为初祖。
  禅宗虽与佛教有着血缘关系,但又有所不同。在我国,禅宗与法相、净土、天台宗等也迥异。“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禅宗的基本宗旨。它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直率性格以及修行方法等,可以给信奉者一种成就和满足感,甚至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以至在宋、元时期得以迅速发展。有关禅宗的研究,早在20世纪之初,学术界就出现了热潮,尤其是随着敦煌禅籍的发现与整理,一度成为显学。1926年,素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为治学原则的胡适先生就撰写了《神会和尚遗集》一书,澄清了禅宗史上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禅宗传入日本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奈良时代以前。日本的鐮仓、室町时代基本与我国的宋、元时期相一致,这一时期,来自日本的留学僧和赴日本的归化僧,是禅宗传入日本的最主要传播者。“武士”在日本曾经是个十分特殊的阶层,他们颇为认同禅宗的一些宗旨和精神,故此对推动禅宗在日本的发展也功不可没。日本学界对我国敦煌禅宗典籍非常关注,他们主要从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诸如柳田圣三的《初期禅宗史的研究》、铃木大拙的《禅宗思想史研究》、石井修道的《宋代禅宗史研究》等都是比较有价值和影响的著作。
  “墨迹”一词,我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在六朝时期就已出现,到北宋时墨迹几乎就成为一般书法的同义语。概而言之,含义有二:其一是指用墨勾勒之后所留下的线条痕迹,如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用笔极其新细,殆不见墨迹”即指此意;其二是指某人用手写、画的原本,即常说的真迹,诚如南朝(梁)沈约《宋书》中的“示以墨迹”之谓也。
  在日本,禅僧的书法素被世人尊重,被称为“墨迹”,至于此风俗究竟起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的记载。在日本,源于汉语的“墨迹”一词,仅仅限于僧人的书法。成书于1320年的《佛曰庵公物目录》和1365年的《书画图录》,它们都采用了此义。后来业界称为墨迹者,特指中国宋、元时期的高僧、归化僧,以及日本镰仓、室町时期的禅僧书法,并不包括现当代的高僧作品。“墨迹”似乎并不完全吻合一般的书法原则及审美形态,更注重情感的释放与心灵的超越,从而产生出富有精神性的作品,在艺术界颇受赞誉。按照书写的内容和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墨迹基本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别:首先,最多的是关于禅寺的典章制度和公文行事之类的,诸如法语、清规等;其次,是禅寺的师兄师弟之间的尺牍、像赞、印可状之类等。禅僧们书写的场所、内容、目的等难以备述,故它们所呈现出来的姿态也迥然不同,各有自己的特点。
  禅宗墨迹是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之结晶。这些珍贵的资料,除了具有文物价值,还有丰富的文化和审美内涵。对中日禅宗墨迹进行研究,不但可以促进对中日书法史的学习,还能进一步促进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尤其是宋、元时期的禅宗墨迹艺术价值较高,但因存世实物不多和相关资料匮乏,以致并无相关的研究专著问世。现在日本,有关禅宗墨迹的资料相对比较集中,博物馆、大学、学术机构是它们主要的存放之所。而在我国,学者们更倾向于对禅宗史学的研究,对禅宗墨迹的关注则甚少,只是在某些国外美术史之类的教材中偶有涉及,但也是吉光片羽,既不系统,更谈不上深入。
  韩天雍教授,1957年出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少年曾历经磨难,经历丰富:后考入辽宁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师从沙孟海、刘江、章祖安诸先生:博士考入首都师范大学,追随欧阳中石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近几年出版有《日本篆刻艺术》《佛教写经》《三笔三迹》《禅宗墨迹》等著作。尤其是其博士论文曾获2008年度国家社科“十一五”规划课题艺术基金奖。他深厚的学养、精湛的书艺,加之中国美术学院的平台,这些都深受日本文部省的青睐。自1998至2003年,他三度受邀到日本岐阜女子大学担任书法教授。教学实践之余,他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如饥似渴地阅读书法文献,考察东京、奈良、京都等各大博物馆,参观镰仓、奈良等地的众多禅院,多次参加禅宗寺院组织的有关艺术活动,与日本数十名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交流学习。在国内,为了收集相关资料和增加直观感受,他多次到宁波阿育王寺、杭州灵隐寺等诸名刹进行实地考察。别的学者语言障碍、专业局限以及资料匮乏等劣势,在韩天雍教授这里都不是问题。他日语学习的专业背景,多次旅日讲学的经历,对他做中日禅宗墨迹研究都大有裨益。他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及考察所得,确定目标、定好坐标,以时代为经,以地域为纬,以基本同期的中国宋、元时期与日本镰仓、室町时代的临济禅宗墨迹为主,对它们进行梳理、对比,综合运用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完成了《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及其相关文化之考察》一书。2019年1月,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此书。该书一经发行就得到了业界好评,可谓实至名归!
  本书除了引言和附录之外,正文部分共分为七章,内容涉及了中日禅宗墨迹的众多方面。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缘起、意义和价值,厘清7'--些概念上的误区。附录部分则罗列了于今所见的众多禅宗墨迹版本,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禅宗传入日本的最主要时代正是我国两宋时期,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宋代的书法正是尚意之风盛行之时,这种大的文化艺术背景不可能不对日本的禅宗墨迹产生影响。在正文部分,作者有着明确的时空观,以时间和地域为经纬,沿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这一主线,通过对一些具体的禅宗墨迹、禅画的形式与内容的分析,以及对禅宗墨迹与茶道等关系的梳理,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该书有以下几个特色尤其值得肯定。
  其一,该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广义上属于史学的范畴。作者主要运用了纵向的历史研究法。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研究方法,既可以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又能兼顾自身的诸多有利条件。深入挖掘历史现象,对禅宗的流派与类型做出较为科学的划分。他在确定好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之后,就选取了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即中国的宋、元时期,也大致同于日本的镰仓、室町时代,抓住禅宗艺术这一条主线。关注新的史料,探寻新的线索,并进行详尽的探究,用新的科学的历史观来对历史环境及人物进行分析,如对宋、元时期临济宗杨岐派代表人物的论述就颇有见地。   其二,禅宗可以说是一种中国式的佛教,它对日本的影响很大。从佛学的视角对中日两国历史上的墨迹、史画现象进行综论,也是《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及其相关文化考察》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中日两国的交流,对中国而言虽然是以输出为主,但也带有“双向交流”的性质。在中国宋、元与日本镰仓、室町时代,中国僧人赴日弘法,日本僧人来华求学、求法的现象很普遍,僧人之间的交往也比较多。他们留下的这些墨迹,不但是中日两国交流的重要物证,也是研究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它们既有美学方面的陶冶性灵之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历史上足资佐证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其三,本书运用了对比研究的方法。作者通过对大量禅宗墨迹的观察、分析,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在当时,禅僧文化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书法水平,书法水平的高低是禅宗僧人文化修养高低的重要明证。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墨迹就成了与禅宗关系密切的重要艺术成就。通过对不同禅宗墨迹用笔、结字、墨法以及内容等的对比分析,也可以窥见禅僧之间修为的高下。其独特的书法魅力令人赞赏。此外,在品味禅宗墨迹的同时,禅僧们高尚的人格、睿智的禅语等,可以陶冶人们的心灵、净化人们的精神。另外,作者在用大部分章节论述中日禅宗代表性墨迹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与这些墨迹相关的人文生态环境和文化因素,还抽出专门的章节论述了诸如茶道、禅僧绘画与禅宗墨迹的关系。这种多角度的对比研究,有助于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地认识禅宗墨迹的价值。
  韩天雍教授花费了很长时间,倾注了巨大的精力,通过对大量禅宗墨迹资料的条分缕析,又深入挖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新资料。立足文本,运用众多的一手资料,运用历史唯物观,从一个中国学者的视角对此做出符合历史事实的归纳与整理,提出了诸如禅宗墨迹是中日两国高僧文化双向交流的结晶这类有价值的观点:既承认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也承认日本在受中国影响的同时更有自己的发展与獨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禅宗文化。著名学者、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说:“文中收集了一些禅宗史料,鲜为人知,这也是这篇文章的独到处。……论文论述的是历史事件,但对促进中日友好的文化交流起着积极作用,并具有现实意义。”总而言之,该书搜集资料丰富翔实,文笔流畅,思路清晰。作者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高屋建瓴,拨开迷雾,弥补了中日禅宗墨迹研究方面的空白。他的研究不但对与之相关的领域有借鉴作用,还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有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陈志精  陈志精,1949年8月生于上海,浙江上虞人。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供职于池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党员,政协池州市第一届、第二届委员。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安徽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池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原池州地区美术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主席,池州市美术
期刊
方琼,1987年生人,祖籍甘肃通渭。201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李可染青年画院青年画家。2016年作品《一相无相》入选“‘工’在当代——第十届全国工笔画展”;2017年作品《慈悲》获“梦的起点——全国首届学院派优秀毕业生作品展”潜力助学金奖;2020年作品《梦之翼》入选“品真格物——第二届全国青年工笔画展”(获中国美术家协会入会资格),《小九》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获
期刊
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满怀希望的时代,是一个信念与信仰并行的时代,百废待兴,文艺家们自觉地投入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用各自的方式参与到“旗帜”和“理想”的形象塑造中去。其中,画家们也纷纷以手中的画笔回顾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唱响了慷慨激昂的英雄颂歌。王盛烈1957年所作的中国画作品《八女投江》正是在此情境下诞生的美术经典之一。  王盛烈是20世纪东北地区中国画界的代表画家。他早年曾学习油画,并曾于194
期刊
王涛|著名画家、安徽省书画院原院长  我与陈志精相识在20世纪70年代,从1972年开始,将近半个世纪了。志精是很内秀的一个人。从艺术上讲,他是个很好的版画家。他当年创作的很多版画,我认为在当时安徽的版画界是很优秀的作品,很突出。他又画了中国画,也洋洋大观。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很多的山水,包括秋浦河的山水。他的一张大画上,一条船的结构,他都研究得很深。我就感觉到,他做学问很精到。我看了以后,深受启
期刊
沈光伟  沈光伟,1950年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花鸟画艺委会名誉主任,山东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山东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画专业学术委员会顾问。2017年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  几年前,欣闻光伟君喜获山东省政府“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真为他感到高兴。去年,听说他身体欠安,便多了一丝牵挂。庚子
期刊
朱立梅  朱立梅,六安市金安区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政协书画研究院理事、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六安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多次在省展、市展等各项展览中入展、获奖。近几年入展情况:2020年入展“书圣故里·中国临沂”中国书法临书大会作品展;2019年入展“中国书法·年展”全国楷书作品展;2019年入展全国第六届妇女书法篆刻展;2018年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学成果展
期刊
内容提要:曹学俭是晚明重要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清兵破南明后,曹学俭自杀殉国,与黄道周同被称为明末双忠。曹学俭行草自书诗《题玉融塔寺南亭》卷存两件。本文作者根据行笔、钤印及清道光状元林鸿年的鉴定、收藏、钤印、题签等多方面的信息,鉴别“听松阁本”为真迹。由于清早期禁曹学俭著作达100年,此五首自作诗尚未见于目前出版的曹学佺诗集,故此卷存世对研究曹学佺诗作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曹学佺;林
期刊
顾大可  顾大可,别署未济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无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无锡市滨湖区书法家协会主席,西神印社常务副社长。  印人顾大可,今时实难得。  丙申之夏,惠山画展之闲,得百草园刘石峰兄荐引,造访太湖之滨未济堂——顾大可先生寓所,见其刀痕笔迹,识得狂心笃意,稍有云林风,只是堂中佳物狼藉,想来不似当年清闷阁。归来心意未平时,得句相寄:  湖滨四月草生香,  闲
期刊
宋新涛  宋新涛(1930—1998),山东莱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山东纺织工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青岛画院院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宋新涛先生是20世纪青岛乃至全国举足轻重的写意花鸟画家,也是伴随新中国的成立而成长起来的画家。他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儒家的士人精神有机地融合,形成了强气、重品、尚雅的个人绘画风貌。宋新涛先生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
期刊
内容提要:“不似之似似之”是石涛提出的重要美学思想。石涛突破束缚,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物象,贯山川之形神,在笔墨表现中也实现了造化万物“神”与“形”的高度契合。关键词:石涛;山水画;“不似之似似之”;形神观  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似”与“不似”一直是衡量绘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石涛的题画诗中有两处均写道“不似之似似之”,因其并未在画论中出现,所以给后人以探究意境的空间。黄宾虹谈“似”的时候说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