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逻辑性思维。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室里贴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数学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因而,观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无论是教学中的教师演示,还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都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课本中的彩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听、记、做,而不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理解题目及讨论交流的时间,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有关内容,更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实际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许多训练方法,都可以适当地借鉴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来。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训练,凡是教学内容能动手操作的尽量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生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渴望探究、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谓的自主探究是在课堂中把空间和时间给学生留出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情、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完成具体的任务指向和目标,成为课堂中真正的学习主人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探究未知的知识,重点是探究的过程、方法、步骤。如: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通过问题的探究,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发展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观察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提出问题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不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于解决既定的问题,而不习惯于自己提出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其实,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关键的一环,能够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六、培养学生的讨论合作能力
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讨论时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思维之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活,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意活动,是一种数学思想,是一种范围,带有很多不确定性。新课标将估计融入了教学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在地上画一个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看看它有多大,让学生估计一下能站几位同学。学生通过观察1平方米的大小,想象1位同学站立时所用空间的多少,进而推测出大约可以站几位同学。然后教师再让几位同学站到1平方米的正方形里,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样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基本的数学意识,取决于教师对估算的理解和对数学教育的理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估算兴趣、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把估算教学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
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新课改由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向“探索数学”“做数学”过渡,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说,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不会说的应引导学生去说。如: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把黄花朵数看做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把红花朵数看做单位“1”,黃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等。先让学生自说,再互说,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多以“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来培植学生的信心,去争着说,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本质是“创新”,这种“创新”只要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就行,不要苛求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并且“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溧阳市清安小学)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实验室里贴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数学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因而,观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无论是教学中的教师演示,还是学生的动手操作,都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课本中的彩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听、记、做,而不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理解题目及讨论交流的时间,不利于学生全面理解有关内容,更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实际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许多训练方法,都可以适当地借鉴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来。如: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归纳的基础上阅读课本的文字,并标出重点词“末尾”,引导理解末尾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及时出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叙述,让学生阅读、分析、判断。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训练,凡是教学内容能动手操作的尽量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生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渴望探究、发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谓的自主探究是在课堂中把空间和时间给学生留出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下,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情、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完成具体的任务指向和目标,成为课堂中真正的学习主人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探究未知的知识,重点是探究的过程、方法、步骤。如: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通过问题的探究,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发展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观察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提出问题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不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于解决既定的问题,而不习惯于自己提出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其实,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关键的一环,能够引起他们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
六、培养学生的讨论合作能力
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讨论时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思维之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活,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性的创意活动,是一种数学思想,是一种范围,带有很多不确定性。新课标将估计融入了教学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在地上画一个平方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看看它有多大,让学生估计一下能站几位同学。学生通过观察1平方米的大小,想象1位同学站立时所用空间的多少,进而推测出大约可以站几位同学。然后教师再让几位同学站到1平方米的正方形里,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这样学生的估算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基本的数学意识,取决于教师对估算的理解和对数学教育的理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估算兴趣、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把估算教学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
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新课改由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向“探索数学”“做数学”过渡,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在教学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说,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不会说的应引导学生去说。如: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分数描述图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把黄花朵数看做单位“1”,红花是黄花的11/10,绿花是黄花的6/10;把红花朵数看做单位“1”,黃花是红花的10/11,绿花是红花的6/11,等等。先让学生自说,再互说,后在全班交流。教师多以“比一比”“赛一赛”的方式来培植学生的信心,去争着说,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本质是“创新”,这种“创新”只要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就行,不要苛求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并且“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溧阳市清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