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 金海湖
那一年是在京东的金海湖,第一次见到郭川,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对我们来说,这种活动无疑是为了新鲜空气、啤酒和各种闲聊兼吹牛。郭川,是个结实而寡言的人,应酬了一会儿大家就消失了。片刻后再次出现则是在湖面的帆板上。
风不大,从并不完美的操帆动作中看得出郭川还在深度学习中。在我看来,在中国,帆板是个职业运动员的项目。而看起来三十多岁,实际也确实年近四十岁的他,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热爱生活却羞于交际的人。
他在五年前,上了一艘香港朋友的帆船并迷上了御风而行的生活。之后,如果有片刻机会做与帆船有关的练习,他都不会放过。所以,他是用了15年的时间走到今天,尽管前面一半时间的效率不太高,基本还只是属于玩玩。
但他至少让我明白,成为一个专业的竞技型的帆船手,仅仅有热情和自我包装是不够的。那是一条漫长艰苦的路。
2005年 北京
那一年是在编辑部偶遇了郭川。在那一刻,他是和我一样身份的送稿件的自由摄影师和撰稿人。最为投机的是,他拍的和写的都是各种户外运动的玩意儿。当时最“时髦”的项目是登山、徒步和自驾车。而郭川带给我的是滑翔伞、动力三角翼的视频,滑沙的照片和航行日本下关的故事。
他滑沙用的是滑雪的单板,蓝天黄沙,从腾格里沙漠的沙丘上跃起滑下。因为也曾拍过朋友用双板滑沙子,所以我很清楚。虽然滑沙的速度比滑雪慢,但需要学习新的平衡感,能够忍受酷热、暴晒和在沙坡上的摔倒翻滚的不适。并且,我发现他学习滑雪已经七年。
至于帆船,那时我还不太懂,但我能了解远航与场地赛和帆板的区别,那至少是颠簸航行几天和几个小时的区别。我也体验过晕船是什么滋味,甚至目睹严重晕船的人,因为不能上岸而心理崩溃。不能随时选择“退场”,可能是帆船航海的一大特色,主动权通常都是掌握在大海手里。
总之,那一年的郭川是个令人嫉妒的跨界玩家。之后几年,我们见过几次面,但都是只聊玩什么了,去哪儿玩了,换了什么相机。记得他以水手身份参加了去菲律宾的比赛和克利伯环球帆船赛。
当时,最惊讶的还是他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经费去玩儿。后来他也承认自己有个“小生意”,还是不需要把所有时间都押上的那种。我想,一个能把挣钱放一放的人是快乐的。
2008年 科钦
科欽是印度西海岸的古城。有纷乱的新市区和漂亮的老城,深水码头和军港。郑和在据此不远的古里病逝,达·伽马也亡于此、葬于此。洄水区出口处是据说郑和带来的中国渔网,而上游河道不断飘来的水浮莲和牲畜尸体让水手们不敢相信这里居然能成为2008年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帆船赛的第三个经停港。
而赛事驻留期间,港区举办了各种丰富的活动,包括一场神秘但不吸引人的展会。因为展会在一栋简陋的活动大棚里,从门外就开始拥挤吵闹。加上空气经常保持在38℃且潮湿的状态,自然没有什么赛会的外籍人员敢于造访。除了郭川。他给我们描述了大棚里类似批发市场的场景,和因此显得古怪的印度太空火箭模型。
那次是我第一次知道郭川以前是搞航天发射的,是正宗毕业于北航的硕士,而且在系统内做过青年干部。当时,他加入的“绿蛟龙”赛队刚经历了开普敦至科钦赛段的惨败,并且在日后的赛事中徘徊在中下游的阵营里。
所以那一天堪称郭川告别“体制内”生活1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如各种媒体报道的郭川的“煎熬期”中的平淡一天。不用再描述媒体船员的岗位对痴迷航海的郭川造成的折磨,以及突然和10个顶级航海老外在一个封闭环境里共事时的压力。郭川最简单的调侃是,“像一个小学生突然被保送进了北大”。
“保送”指的是中国队的赛船上至少会给一个岗位必须由中国人担当。但他真的曾在北大读过MBA,但第一次环球航行就是顶级赛事也是不能承受之重。落差,从自信地能请辞“体制内”身份的社会精英,刚完成奥运圣火海上传递的中国航海明星,到国际赛事里的“打杂的”,而且要持续近一年的时间。
那一天,在返回酒店的拥挤车流里,郭川说服开嘟嘟车的印度哥们儿让他开了一段儿。没错儿,就是相当于我们的摩的的破车,好歹是他自己掌舵了。
2009年 里约
刚刚完成青岛里约赛段12800海里航行的郭川,脸色越发黑红,胡茬,乱发,开始多起来的笑容。他入住酒店后,从个人行李里倒出了大量手工封装的中成药。那是在青岛,朋友介绍的神医炮制的调整身心的特效药,没有吃完。
当然媒体更愿意聊聊在新加坡,郭川陷入抑郁症状态的时期。那是赛事压力带来的。饥饿了但吃不下,疲劳了但睡不着。别的水手的妻儿来探班了,陪伴郭川的只有晚间的噩梦。他的一号替补黄剑已经去港务救援中心接受自救培训了,随时可以接他的班。但郭川必须登船,他必须站在甲板上回到青岛,否则可能失去的是自己的人生。
当时我们都希望他坚持到青岛,到里约的航行则完全自愿。但是你能想到,他没有选择的余地。谁能想像,青岛的起航仪式上,郭川的位置上是别人?他是咬牙出发的,带着一大包药。但抵达里约的行李还有那么多药,他已经在崩溃的边缘转了一圈回来了。难道仅仅是压力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当时,在杂志做的采访中,第一次听到郭川表示未来的目标,是单人环球航行。我隐隐的感到,郭川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他已经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
2012年 高威
又是沃尔沃环球帆船赛,7月的高威以终点站城市的骄傲进入节日状态。港口里,除了各色帆船游艇,最夺目的是VOR70呎大帆船、浩克传统木帆船和郭川的108号新“青岛号”。区别是,关注青岛号的都是些老水鬼和骨灰级船赛发烧友。因为青岛号的宽扁船型更适合顺风滑浪,这是环球竞速船的特征。
郭川从法国驾船到来,一是向赛事致敬,再则给“三亚号”的最后一战加加油,见见赛事内外的新老朋友。船是朋友买的,设计是按郭川的要求而修改的,已经有两三个人在为他帮忙。目的是年底的单人不间断环球,一切都在正轨,只是执行经费还有很多缺口。好吧,说是见见朋友,也是希望有机会认识更多的赞助商。
那一年是在京东的金海湖,第一次见到郭川,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对我们来说,这种活动无疑是为了新鲜空气、啤酒和各种闲聊兼吹牛。郭川,是个结实而寡言的人,应酬了一会儿大家就消失了。片刻后再次出现则是在湖面的帆板上。
风不大,从并不完美的操帆动作中看得出郭川还在深度学习中。在我看来,在中国,帆板是个职业运动员的项目。而看起来三十多岁,实际也确实年近四十岁的他,不过是个普普通通的热爱生活却羞于交际的人。
他在五年前,上了一艘香港朋友的帆船并迷上了御风而行的生活。之后,如果有片刻机会做与帆船有关的练习,他都不会放过。所以,他是用了15年的时间走到今天,尽管前面一半时间的效率不太高,基本还只是属于玩玩。
但他至少让我明白,成为一个专业的竞技型的帆船手,仅仅有热情和自我包装是不够的。那是一条漫长艰苦的路。
2005年 北京
那一年是在编辑部偶遇了郭川。在那一刻,他是和我一样身份的送稿件的自由摄影师和撰稿人。最为投机的是,他拍的和写的都是各种户外运动的玩意儿。当时最“时髦”的项目是登山、徒步和自驾车。而郭川带给我的是滑翔伞、动力三角翼的视频,滑沙的照片和航行日本下关的故事。
他滑沙用的是滑雪的单板,蓝天黄沙,从腾格里沙漠的沙丘上跃起滑下。因为也曾拍过朋友用双板滑沙子,所以我很清楚。虽然滑沙的速度比滑雪慢,但需要学习新的平衡感,能够忍受酷热、暴晒和在沙坡上的摔倒翻滚的不适。并且,我发现他学习滑雪已经七年。
至于帆船,那时我还不太懂,但我能了解远航与场地赛和帆板的区别,那至少是颠簸航行几天和几个小时的区别。我也体验过晕船是什么滋味,甚至目睹严重晕船的人,因为不能上岸而心理崩溃。不能随时选择“退场”,可能是帆船航海的一大特色,主动权通常都是掌握在大海手里。
总之,那一年的郭川是个令人嫉妒的跨界玩家。之后几年,我们见过几次面,但都是只聊玩什么了,去哪儿玩了,换了什么相机。记得他以水手身份参加了去菲律宾的比赛和克利伯环球帆船赛。
当时,最惊讶的还是他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经费去玩儿。后来他也承认自己有个“小生意”,还是不需要把所有时间都押上的那种。我想,一个能把挣钱放一放的人是快乐的。
2008年 科钦
科欽是印度西海岸的古城。有纷乱的新市区和漂亮的老城,深水码头和军港。郑和在据此不远的古里病逝,达·伽马也亡于此、葬于此。洄水区出口处是据说郑和带来的中国渔网,而上游河道不断飘来的水浮莲和牲畜尸体让水手们不敢相信这里居然能成为2008年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帆船赛的第三个经停港。
而赛事驻留期间,港区举办了各种丰富的活动,包括一场神秘但不吸引人的展会。因为展会在一栋简陋的活动大棚里,从门外就开始拥挤吵闹。加上空气经常保持在38℃且潮湿的状态,自然没有什么赛会的外籍人员敢于造访。除了郭川。他给我们描述了大棚里类似批发市场的场景,和因此显得古怪的印度太空火箭模型。
那次是我第一次知道郭川以前是搞航天发射的,是正宗毕业于北航的硕士,而且在系统内做过青年干部。当时,他加入的“绿蛟龙”赛队刚经历了开普敦至科钦赛段的惨败,并且在日后的赛事中徘徊在中下游的阵营里。
所以那一天堪称郭川告别“体制内”生活10周年的纪念日,也是如各种媒体报道的郭川的“煎熬期”中的平淡一天。不用再描述媒体船员的岗位对痴迷航海的郭川造成的折磨,以及突然和10个顶级航海老外在一个封闭环境里共事时的压力。郭川最简单的调侃是,“像一个小学生突然被保送进了北大”。
“保送”指的是中国队的赛船上至少会给一个岗位必须由中国人担当。但他真的曾在北大读过MBA,但第一次环球航行就是顶级赛事也是不能承受之重。落差,从自信地能请辞“体制内”身份的社会精英,刚完成奥运圣火海上传递的中国航海明星,到国际赛事里的“打杂的”,而且要持续近一年的时间。
那一天,在返回酒店的拥挤车流里,郭川说服开嘟嘟车的印度哥们儿让他开了一段儿。没错儿,就是相当于我们的摩的的破车,好歹是他自己掌舵了。
2009年 里约
刚刚完成青岛里约赛段12800海里航行的郭川,脸色越发黑红,胡茬,乱发,开始多起来的笑容。他入住酒店后,从个人行李里倒出了大量手工封装的中成药。那是在青岛,朋友介绍的神医炮制的调整身心的特效药,没有吃完。
当然媒体更愿意聊聊在新加坡,郭川陷入抑郁症状态的时期。那是赛事压力带来的。饥饿了但吃不下,疲劳了但睡不着。别的水手的妻儿来探班了,陪伴郭川的只有晚间的噩梦。他的一号替补黄剑已经去港务救援中心接受自救培训了,随时可以接他的班。但郭川必须登船,他必须站在甲板上回到青岛,否则可能失去的是自己的人生。
当时我们都希望他坚持到青岛,到里约的航行则完全自愿。但是你能想到,他没有选择的余地。谁能想像,青岛的起航仪式上,郭川的位置上是别人?他是咬牙出发的,带着一大包药。但抵达里约的行李还有那么多药,他已经在崩溃的边缘转了一圈回来了。难道仅仅是压力最大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当时,在杂志做的采访中,第一次听到郭川表示未来的目标,是单人环球航行。我隐隐的感到,郭川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他已经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
2012年 高威
又是沃尔沃环球帆船赛,7月的高威以终点站城市的骄傲进入节日状态。港口里,除了各色帆船游艇,最夺目的是VOR70呎大帆船、浩克传统木帆船和郭川的108号新“青岛号”。区别是,关注青岛号的都是些老水鬼和骨灰级船赛发烧友。因为青岛号的宽扁船型更适合顺风滑浪,这是环球竞速船的特征。
郭川从法国驾船到来,一是向赛事致敬,再则给“三亚号”的最后一战加加油,见见赛事内外的新老朋友。船是朋友买的,设计是按郭川的要求而修改的,已经有两三个人在为他帮忙。目的是年底的单人不间断环球,一切都在正轨,只是执行经费还有很多缺口。好吧,说是见见朋友,也是希望有机会认识更多的赞助商。